-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求真按:「半身不遂,以上二方证(泻心汤证,反不如黄连解毒汤证为多)为多者。虽如永富氏说,但此二方非其特效药,则以二方无效之故,即断为不治者,何太早耶!」
《方舆輗》甘连大黄汤条曰:「小儿生下,急与此汤,可使吐下秽物。旧法虽用朱砂蜜,非也,先哲已辨之矣。又虽有甘草法、黄连法,皆势单力薄,不足用。今合甘、连二法,再加大黄而成一方,其效如鼎足,不可缺一。不知此方成于谁手,今满天下为初生儿必要之通剂矣。」
求真按:「初生儿有此方证者可用之,不然者则不可用也。」
《用方经权》本方条曰:「气火上逆,冲于心胸,恶心呕吐(求真按:「与水毒上逆之半夏、生姜恶心呕吐异,此由于热气冲逆也」),肩背疼痛(此肩背疼痛与葛根汤证之肩背强急异,与柴胡之颈项强同部位,或强急,或疼痛也),头旋目眩(是脑充血之结果也),舌焦口干者(是热气在体内,即有充血或炎证之征也),或诸气愤厥,百思辐辏,胸满气塞(求真按:「是即心下痞也」),神情不安,通宵不寐,默默面壁,独语如见鬼状,惴惴而羞明郁陶,避人有洁癖气习,或狂傲妄言,自智自尊,无因忧悲,如遇大敌,发狂叫号,欲伏刃而投井者,或鼻衄、咯血、下血经年不愈者,或卒倒口噤,人事不省,汤水不下,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气上冲胸,痰涎壅盛,眼戴口喎,面如涂朱,脉弦而数,甚者直视不咽,针灸不觉者(求真按:「以上诸证主因于各部之充血或炎证也」)。东洋先生以此方疗上列诸证而不惑于他药。其如气疾、狂痫、偏枯等使服此方一月、二月或二三年,以持重为要。先生谓此方能妙应如神也。」
求真按:「如上诸证多用本方者,虽如此说,但单用之处比较的少有,而当并用他方之时反多也。」
《麻疹一哈》曰:「一人年二十许,疹收后衄血不已,四五日,心下痞闷,身热不退,因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下数行,而衄止。后两目微疼,至黄昏时不能见物,如雀目然。仍守前剂,至十四五日,诸证全退。」
求真按:「外证虽转变,而腹证不变,仍守一方为法则。此衄血、目疾之所以俱治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加甘草,名甘连大黄汤。若与初生之小儿,可吐下胸腹之污秽。如其血色黯浊者,更加红花。酷毒壅闭,不得吐下者,可与紫圆。惊风,直视,上窜,口噤,搐搦,虚里跳动者,及疳疾胸满,心下痞,不食或吐食,或好生米、炭土等,痞癖作痛者。又治鹅口,白烂,重舌,木舌,弄舌等,并加栀子、蘗皮。」
求真按:「本方加栀子、蘗皮者,即本方与栀子蘗皮汤合方之意。」
疳眼生云翳,或赤脉纵横,或白眼见青色,羞明怕日者,痫家郁郁,而多顾忌,每夜不睡,膻中跳动,心下痞,急迫者,以上皆宜甘连大黄汤。
《爱育茶谈》曰:「人之一身,以上下分阴阳,上体为阳,下体为阴。乃降上阳,升下阴时,其象适成地天泰,故安靖也。」
求真按:「上半身易充血,下半身易贫血。若平衡之,则安靖也。」
上冲之起因有三:
其一,江户比他国常多风雷,阳气盛也。故虽大人尚多由逆上而起之病,况小儿为活泼萌生之机过盛者,故发病于头脑者不少。
其二,江户母子之饮食俱过厚美。因是血液黏稠,营养过度,知觉过于机敏,血液之流利剧盛,然运动之机会不足,故自然血气循环于手足肢末之力亦不足,是以进逼于上部头脑乎?
其三,江户之人,苦乐喜怒之感动颇甚。比于田舍,则安逸事少,故知觉机能妄动,气血易上逆于头上。因是虽小儿亦不安静,脑内之活机过盛也,观乎幼儿之伶俐可知矣。尤于幼儿,血液易进逼于头上,故于头脑多血稽留。因是诱起急惊风,或脑管之张力减为郁滞,而意识为之衰弱,发为脑水病。且因头部之郁滞,及于远隔之脏器,若传感于胃肠,则妨碍饮食之消化,而便青吐乳,甚则发为搐搦,或影响其营养,而妨碍生长。
求真按:「以上桑田氏说与前记永富氏论略同一辙,而更具体者也。两氏对于是等诸证,未示其治,大概多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甘连大黄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为主治。学者须熟读玩味之,其用途自可得矣。」
参连汤方
人参、黄连各2~4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顿服。
本方虽为朱丹溪之创方,其实不过是仲景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以人参代大黄也,故主治亦相类似。其所异处,彼为实证故可下,此为虚证有不可下也。是以于腹证上,彼有心下痞,按之濡,而腹底有抵抗,此则心下痞硬,腹内虚软,而无抵抗之差耳。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门随笔》曰:「余十七八岁时,患痰血,一岁四五发。每发时吐血半茶碗,冷汗出而无脉,痰血于咽喉如哮喘之牵锯。初用生地黄、藕汁、童便等,未服参连汤,后每用人参而得效。此外因积气而至于直视之病人,若单用人参,亦难疗之。」
求真按:「本方之止血作用,非人参一味之力,因黄连协力之功也。」
《漫游杂记》曰:「有一妇人,产后八九十日,饮水不甘,肌肤瘦削无肉,胸腹痞满,时时雷鸣,大便滑泄,其脉沉微,平日昼间无故悲愁。经医数人不愈,请治于余。乃与参连汤,兼抵当丸。每日灸脊际二穴,自项门至腰眼。约三十余日而复旧。」
一童十二岁,两足痿如无骨,语言蹇涩,目脉赤,无故悲愁。经数医无效,请余诊之。其脉滑数,腹位逼于胸胁,脐下如空。审问其平生,气禀猛烈,过于群儿。其怒骂之时,眼光炯炯,血气如涌。盖为气疾之一种,与偏枯相类,唯有老嫩之异耳。与参连汤兼用熊胆二分,十四日,病稍轻。续与参连汤,六十余日,痊愈。
求真按:「气疾(神经病)与偏枯(半身不遂)同视,非也,不可信之。」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参连汤治诸气疾冲心,直视烦闷,或吐血不止者。」
《方舆輗》曰:「参连汤,呕吐全不食者,谓之噤口,用此方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
噤口者,谓绝食也,此为里热至剧之证,真难治之病也。故不已者,则浓煎参连,细细呷之。如吐,再服。但一呷下咽,则十中可望一生。古医者流,虽不无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三黄汤之类,但难立效。噤口痢脉促者,不日即手足厥冷而死也。此证温补清凉,俱无效。
求真按:「虽噤口痢,亦当随证治之,故不必拘泥于此说。」
急惊,直视烦闷者,先与此汤,后用对证之方(求真按:「此说亦不可拘」)。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元之丹溪治噤口痢。虽见于入门,但今运用之,用于诸气疾及直视烦闷,即有效。又用于吐血、心下痞硬者,奏奇效。此为卒病之要药,药笼中亦不可一日无之。不用此时,则用熊参汤。所以熊胆一物,人家不可不预蓄之,见《沈括笔谈》。」
求真按:「此说是也,可信。」
黄连之医治效用
《药征》曰:「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兼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此说为至论,已有定评,余亦赞之。但言简而旨深,初学者不易通晓,故为释之。此心中烦悸,有二种意义:其一,当心脏部触诊时,有热状,即为充血或炎证之征,而疾速之心悸动,应于手里。其二,由脑之充血或炎证,致精神不安,是以「心中烦悸」四字,为此二意义之代表的术语,但于现代难通耳。然本药之性能不漏,且无含蓄,故余将上文改窜之。黄连者,由心脏部之触诊,而有充血或炎证之象征,及心悸动疾速之情状,与头腔内外之脏器组织,由充血或炎证而有刺激症状者为主目的,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出血等之证候为副目的而可用之。尚须参照下说,乃可扩充本药之用途。
《本草纲目》曰
黄连根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求真按:「泣者,有泪无声之意,即与流泪同义」),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本经》)
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求真按:「此脓血为黏血便之意」),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求真按:「本药治湿热,非利尿作用也」),开胃,厚肠(求真按:「开胃者,健胃作用之意。厚肠者,收敛作用之义也」),益胆(求真按:「是强神经作用之谓也」),疗口疮。(《别录》)
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肠,长肉,止血(求真按:「本药之止血作用为其消炎收敛作用之归结也」),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疗疮疥(求真按:「本药治疗以上诸证者,皆其消炎作用所致」)、小儿疳气,杀虫。(大明)
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元素)
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好古)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之毒。(时珍)
求真按:「由好古氏云主心积伏梁、时珍氏云去心窍恶血观之,则本药对于脑及心脏,有消炎止血作用可知矣。」
【发明】
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厚。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求真按:「诸疮不必用之」)。去风湿,四也(求真按:「此药无去风湿之能」)。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求真按:「血管系有充血或炎证之因而出血者,不问中部与否,此药均能治之」)。」
成无己曰:「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虚热(求真按:『黄连虽不无导心下之虚热,但大黄则不然』)。」
震亨曰:「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杲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凡眼暴发赤肿,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求真按:「诸疮及眼疾,此二药非特效,惟用此二药之处颇多耳」)。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本草备要》曰:「黄连,大苦,大寒,入心泻火(王海藏曰:「泻心实宜泻脾也」),镇肝,凉血,燥湿,开郁,除烦,解渴,益肝胆,厚肠胃,消心瘀,治肠澼、泻痢(便血曰澼…,湿热郁而为痢,黄连为治痢之要药)、痞满(燥湿开郁)、腹痛(清火)、心痛伏梁(心积)、目痛、眦伤、痈疮、疮疥、酒毒、胎毒,明目,定惊,除疳,杀蛔(蛔得甘则动,得苦则伏)。虚寒病者,禁用。」
泻心汤之注释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就此「不足」二字,诸说纷纭。东洞翁《类聚方》本方条下按「不足」,《外台》作「不定」,今从之。
自此论后,历代医家,多左袒之,故余亦从之,「不足」当作「不定」解。若心气不足,当和之,而无以大黄剂泻下之理。夫心气者,即精神之意。不定者,变动无常之义也。故心气不定者,精神不安之谓。吐血、衄血,读如字义。故全文之意,精神不安,吐血、衄血者,以本方为主治之义也。
本方何以主治精神不安,吐血、衄血,此为颇重要之问题,兹详说之。由余之经验,有本方证病者,如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心下痞,按之濡,而心悸动亢盛。若按触心尖部,则有烦悸之状。因血压升腾,故脉呈数、疾,及皮肤黏膜,尤其于颜面口唇现充血之候,而神经过敏者,往往致诸种出血为常。由此事实考之,其心气不定,即神经过敏者。由颜面充血而推知脑充血之故。致大脑皮质被刺激,其必然之结果,惹起吐血、衄血,及其它诸种之出血者,不外因血压升腾,与血管系支配下之脏器组织有充血或炎性机转也(有本方证之病者,常有充血或热状,且屡因发热而往往伴以出血。有此机转可知矣),故仲景用有健胃、收敛、消炎性之黄连、黄芩,配以健胃、消炎且有诱导作用之大黄,如本方者乎。
泻心汤方
大黄4.8克,黄芩、黄连各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本方为丸,名三黄丸,又名三黄圆。
先辈之论说治验
《千金方》曰:「巴郡太守奏,以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肌肉不生,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求真按:「五劳、七伤者,虽为后世医之妄语,但含有结核性疾患之意味。消渴者,糖尿病也。带下者,为子宫出血及白带下之总称也。手足寒热,为手足烦热之误。」
三黄汤,治下焦结热,不得大便。
《千金翼》曰:「三黄汤,主解散腹痛胀满之发于卒急者。」
《外台秘要》曰:「集验大黄散(求真按:『即本方』),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肘后百一方》曰:「恶疮三十年不愈者,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洗疮净,粉之,日三次,无不瘥者。」
《医林集要》曰:「泻心汤,治咳逆,大便软利者。」
《和剂局方》曰:「三黄圆,治丈夫、妇人之三焦积热。上焦有热,则攻冲眼目而赤肿,头项胀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则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则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治五体之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之积热,亦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