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尚有其它诸说,因涉冗长,故略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桂枝、生姜、大枣各7克,甘草、麻黄、细辛各5克,附子2.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注释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按『尪』,谓瘠病之人也。」
《金匮要略述义》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脉经》作『魁瘰』,《类聚》同,《辑义》讹『魁』为『瘣』,赵原刻作『魁』)。按『尪羸』,恐以『魁瘰』为是。…据此,则『魁瘰』者,盖以《尔雅》之『魁瘣』,谓疼痛之处如盘结磈磊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谓以身体瘣为目的。治历节经数日,骨节如木之疣而肿起,两脚有微肿而疼痛,因而逆上为头眩、干呕等证者,又用于腰痛、鹤膝风等,又俗称脚气者,此方有效。脚肿如脱者,谓足肿如脱,不能行步也。」
求真按:「余之实验则以前说为非,后二说为是也。即本条是述慢性关节炎,犹如畸形性关节炎之证治。」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知母、防风各5克,芍药3.5克,甘草、麻黄、附子各2.5克,生姜、白朮各5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者。而不能十分灌脓,或过期不结痂,憎寒身热,一处疼痛,脉数者,此为余毒,将成脓也,宜此方。若脓已成者,宜早以铍针割开,兼用伯州散。」
防风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防风
【集解】《别录》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本经》)
烦满,胁风痛,…四肢挛急。(《别录》)
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之滞气、经络中之留湿,主上部见血。(元素)
【发明】
元素曰:「防风,…治风去湿之仙药也。」
杲曰:「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
由以上诸说观之,则本药似葛根之作用而缓弱者也。
续命汤之注释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金匮要略》)
【注】
中风,脑溢血也。痱,与中风同意,但今为身体一部不能自由之义。冒者,茫然自失之意。昧者,愚之义也。本方虽为麻黄剂,然其中含治阳虚药之人参与干姜,治贫血性瘀血药之当归与川芎,故麻黄汤或大青龙汤或越婢汤证而有虚候,带贫血者,可用之。
续命汤方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杏仁各4克,川芎3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病虽非风,然热盛脉浮者先用表法,无不可。此时续命汤非为全废之方。今脉不浮,热不盛,犹有用此方者,果何意耶?」
《金匮要略述义》本方条曰:「按此方即为大青龙汤之变方,惟尤氏所谓攻补兼施者,中风之邪气本轻,但以血气衰弱殊甚,故受侵袭。大抵表候为内证所掩,往往使人难以辨认。盖续命汤为发表补虚对待之方,实为中风正始之剂。推其立方之旨,则亦足以明中风所因之理,学者岂可不深味之乎。」
求真按:「本方不过治脑出血之贫血衰弱而带表证者,故不得为中风正治之剂。丹波氏之言,不可悉信。」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妇人有于草蓐得风,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痹痛,腹部拘急,心下痞硬,干呕微利,咽干口燥,咳嗽颇甚者。若不速治,必成蓐劳,宜此方。」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用于偏枯之初期有效。其它产后中风,身体疼痛者,或风湿涉于血分,疼痛不止者。又可用于后世五积散证之热势剧烈者。」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得外感,表证解后,右脚拘急,肿痛不能起步,而脉浮数。余诊曰:『热虽解,而脉浮数。此为邪气下注,筋脉不能流通也。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愈。』」
求真按:「余每以续命汤治前证及历节风,越婢汤证而带血虚者。又用于后世五积散之所主治,有速效。此古方之妙,不可轻侮也。」
一男子年七十余,平日肩背强急,时觉臂痛。一日右肩强急甚,使按摩生疗之,时言语蹇涩,右身不遂,惊而迎医。服药四五日,自若。余诊之,候腹和快,饮食如故,他无所苦,但右脉洪盛耳。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言语滑利,偏枯少瘥,脉无偏胜,得以扶杖起步。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之注释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论》)
【注】
钱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能治表,利小便,解郁热,故以此主之。」
澜氏曰:「此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故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
求真按:「澜氏说为是。」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连翘、生姜、杏仁各2.5克,赤小豆24克,甘草1.2克,生梓白皮今以桑白皮代之6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详拾掇篇中)有奇效。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湿疹内攻性肾炎。」
连翘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连翘
【气味】元素曰:「性凉,味苦。」
【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本经》)
通利五淋,小便不利,除心家客热。(甄权)
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大明)
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李杲)
泻心火,除脾胃湿热。(震亨)
【发明】
元素曰:「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
好古曰:「为手足少阳之药,治疮疡、瘤瘿、结核有神效。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耳。」
《牛山治套》曰:「大人、小儿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此家传之大秘密也,口授心传,非其人则勿传。」
《生生堂治验》曰:「某氏儿二岁,患惊风瘥后,犹吐乳连绵不止,众医为之技穷。及先生诊之,无热,而腹亦和,即作连翘汤使服,一服有奇效。」
连翘汤方:连翘三钱。
上一味,以水一合,煎取半合,温服。
据诸说观之,则本药为解凝消炎性利尿药,有时得为镇吐药者,抑亦可谓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
赤小豆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赤小豆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本经》)
和鲤鱼煮食,善治脚气。(孟诜)
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时珍)
【发明】
弘景曰:「赤小豆,逐津液,利小便。」
好古曰:「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白皮煮食,去湿气脾肿。」
由上诸说及余之实验,则本药除其滋养性外,有消炎、利尿、缓下作用也明矣。
桑白皮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桑白皮,甘辛而寒,泻肺火,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清痰,止嗽。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然性非纯良,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作线可缝金疮,刮去薄皮,取白皮。」
由此说观之,则本药为消炎性利尿兼缓下药,有时可作镇咳药者,抑可谓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
射干麻黄汤之注释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水鸡声者,为痰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苏颂曰:「蛙即今水鸡是也。」陶弘景曰:「蛙与虾蟆一类,小形而善鸣者为蛙。余按水鸡非今之水鸡(秧鸡),蛙即今之青蛙。喉中水鸡声者,当呼吸时,咽喉之内发出如蛙鸣之谓也。」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3.5克,麻黄、生姜各5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3.5克,五味子6克,大枣3克,半夏7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疬,累累如贯珠者,去细辛、五味子,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兼用南吕丸。」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用于后世之哮喘。水鸡声者,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射干、紫菀、款冬花利肺气,合麻黄、细辛、生姜之发散,与半夏之降逆,五味子之收敛,大枣之安中而成一方之妙用。比西洋合炼之制药较胜多多矣。」
故恩师和田先生曰:「本方用于急性肺炎大势解后,有妙效。」
求真按:「先师治急性肺炎,先以桔梗白散,经吐下后,用本方。然本方含细辛、紫菀、款冬花之温药,故发热时不可轻用。」
射干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射干,苦寒有毒,能泻实火,火降则血散肿消,痰结自解。能消老血,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为治喉痹、咽痛之要药。消结核、癜疝、疟母,通经闭,利大肠,镇肝,明目。」
由此说观之,则本药当为有力之消炎解凝药,有驱瘀血及缓下作用。
紫菀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喘嗽脓血(专治血痰,为血劳之圣药),肺经虚热,小儿惊痫。能开喉痹,取恶涎。然辛散而性滑,故不宜多用、独用。」
由此说观之,则本药当为温性之镇咳祛痰药,兼有和血作用。
款冬花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款冬花,辛温纯阳,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气喘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嗽之要药。」
由此观之,则本药当为温性之镇咳祛痰药。
厚朴麻黄汤之注释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浅田氏曰:「此方之药有似小青龙加石膏汤,然降气之力为优,故用于喘息上气有效。主溢饮者,宜小青龙加石膏,又与射干麻黄汤互用。然此方宜于热强脉浮者,与彼方之用于无热有异也。又富贵安佚之人过于膏粱,腹满而咳者,此方加大黄有效。麻黄与大黄为伍,势如表里,与《千金》黑散同意,有奇效也。」
求真按:「此说甚佳,以之解本条,并可作类方之鉴别法。」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5克,麻黄4克,石膏20~100克,杏仁、半夏、五味子各7克,干姜、细辛各2.5克,小麦30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小青龙汤之注释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
【注】
平素胃内有停水之人,若患感冒或肠伤寒时,表证与胃内停水因相互错综之关系引起诸般之症状,即干呕者,因胃内停水被表热冲动而上逆;发热者,因有表证;咳者,因表热与停水迫于呼吸器;渴与利,即下痢,因停水之下行;噎者,由咽下之饮食物与上迫之停水冲突也;小便不利者,由于停水上行而不下降;少腹满者,因停水集于下腹部;喘者,表热与停水内迫于呼吸器也。故以麻黄、桂枝解表证,用桂枝抑压水毒之上迫,以细辛、干姜、半夏去胃内停水,用芍药、五味子收固咳嗽及其它,以甘草调和诸药,且缓和组织之紧缩,则宿疴之胃内停水与新病之表证俱可脱然消散,故师断定以小青龙汤主之也。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之名称,因此二方中麻黄之色青,以拟往古四神,即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之一青龙神之意而命名之也。白虎汤之称呼,因君药之石膏色白,拟白虎神;玄武汤(又名真武汤)之名,因所配之附子色黑,以象玄武神也;朱雀汤(亦名十枣汤)之称,因大枣之色赤,象朱雀神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小青龙汤主之」一句,当假定接续「发热不渴」句解之。又「服汤已」以下,「汤」即本方,是叙服后起治愈转机,可知始不渴者,因胃内有停水,服药后渴者,药力能驱逐停水,使胃内干燥(比较的),故曰:「寒去欲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