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辑要


  有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

  清热导滞汤

  黄连条芩白芍枳壳(炒)山楂肉(各一钱)浓朴(去皮,姜汁炒)青皮槟榔(各六分)牛蒡子当归甘草连翘(各五分)红多者加红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孟介石曰:痧疹属肺属火,系禀胎毒蕴积本经,亦因感岁气而出,发热五七日方得见形。初时咳嗽涕泪,目如含水之状,身体微汗潮润,则出最轻,若气喘鼻干作呕惊狂者最重。初见如芥子如米尖,再后成片,红色者轻,紫色者险,黑色者逆,不可视为泛常。死生虽由天命,岂可用药失序,致令夭亡。务宜辨寒虚实,察毒瓦斯浅深,庶人事始尽也。大抵初发热时,必当微表,见形即宜清凉。一种初起眼白赤红,声哑唇肿作渴,腰痛腹胀,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不安,闭塞不出,即大凶候也。服大剂清凉解毒药后,若能现出者,或可得生。鼻内流血者重,口内流血者毒尤重。又一种初时失于清解,过于发热,以致后来元气虚弱,毒瓦斯停内,口鼻出血腥臭,骨瘦不堪,或生牙疳,身热不退,终成坏证,不可不慎。此证日出三次,三日九次为顺。总宜出透,毒瓦斯得净,即无他患。一种奶痧风疹,此类感风热而出,乃皮肤小疾,服疏风清热之药即愈,不在此痧疹中论也。

  痧疹与痘疮不同,未见形并初见形时微表或可,如太过则胃气受伤,反令停毒攻肺,生痰作喘,以致闭塞难现。若服发表药而不出者,此热结在内,速宜清凉行利,则肺窍清而毛孔易开,痧疹乃现。今之愚夫愚妇,表痧痘多用樱桃、荔枝核、葱头等物。不知此数种性热,大不相宜。轻者服之转重,重者变逆。惟发表时只宜羌活、荆芥少加一二味,兼佐以连翘、牛蒡子、观音柳、紫草、石膏。此种实为专司发痧之药,其性虽凉,而能通肺达表,故不可少。

  一种痧疹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宜当利下清凉,痧现自然渐和也。

  痧疹吐虫解虫,皆系热盛。大约吐者重,而解者轻。用药以清热为主,如黄芩、栀子、丹皮。若吐虫解虫在出痧之后者,可加乌梅一二,痧前则忌。

  痧疹前后泻利,不宜用药速止。如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加黄连、黄芩、车前子可也。

  痧疹后眼目赤红者,当用生地、菊花、决明子、蒺藜、归尾、柴胡、红花等味。一种痧后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气损伤,肝脾血少成痞,眼懒睁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儿丸,或服六味地黄丸,庶可渐愈。一切疏风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当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大便泄泻稀白水者,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对证要药也。若泻黄水者,则又在热论,即不宜服此。

  痧疹发热二三日或四五日末见形,疑似之间,用防风发表汤。

  防风发表汤

  防风(五分)干葛(八分)红花(三分)枳壳(七分,炒)甘草(五分)桔梗(八分)苏梗(六分)川芎(五分)荆芥(六分)当归(六分)陈皮(六分)杏仁(一钱,炒)山楂肉(二钱)白水煎。

  朱纯嘏曰;可去陈皮,加牛蒡子七分、连翘壳五分。

  痧疹见形一二日,内服解毒快斑汤。

  解毒快斑汤

  托表凉解,活血化毒。

  连翘(七分)荆芥(六分)防风(六分)牛蒡子(六分)生地(二钱)蝉蜕(三枚)归尾(六分)山楂肉(二钱)桔梗(八分)川芎(五分)干葛(八分)黄芩(八分,酒炒)紫草(八分)白水煎,或加观音柳五分。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药同服更好。

  痧疹见形二三日内,色红烦躁,出不透快,宜服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三片)红花(三分)生地(二钱)石膏(三钱)花粉(八分)陈皮(五分)甘草(五分)黄连(五分,微炒)僵蚕(五条)连翘(六分)玄参(一钱)牛蒡子(六分)桑皮(一钱)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黄二钱,再不解即加玄明粉二钱,惟热毒重盛者方可。如泻红水或作烦渴,亦加大黄。

  痧疹四五六日回时,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服清肺饮。

  清肺饮

  竹叶(二片)生地(二钱)柴胡(六分)麦冬(一钱)玄参(一钱)桔梗(八分)僵蚕(五条)甘草(五分)陈皮(六分)黄芩(八分)归尾(八分)知母(八分)石膏(二钱)白水煎。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引加灯芯五尺同煎服。

  痧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保肺汤。

  调元健脾保肺汤

  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

  黄白茯丹皮陈皮沙参白芍(酒炒)人参当归百合甘草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加木香、白术;如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黄连。

  朱纯嘏曰:此方宜加薏米、麦冬、建莲肉同煎服。

  痧后痢疾下红白,乃肺经余毒流注大肠,或饮食失调,宜服健脾解毒汤。

  健脾解毒汤

  炒黄连(七分)泽泻(八分)山药(八分)甘草(五分)炒扁豆(一钱五分)白芍(酒炒,六分)茯苓(八分)木香(一分)山楂肉(一钱)丹皮(七分)白术(七分,炒)陈皮(五分)如无黄连,加蜜水炒黄柏亦可。身体虚弱,面青唇白加沙参三分,晚米二钱。

  痧后口疮牙疳等患,宜服清胃败毒汤。

  清胃败毒汤

  僵蚕丹皮甘草生地连翘桑皮沙参茯苓黄柏(蜜炒)银花如体虚加白术。

  朱纯嘏曰:此方不敢遽以为是。

  痧后口疮牙疳,宜搽救苦散。

  救苦散

  人中白(五钱,)飞青黛(二分)冰片(一分)僵蚕(一钱)寒水石(井水飞细,三钱)共为细末,先以苦茶拭口随搽。此药富贵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朱纯嘏曰:此方轻证亦颇有验,重证恐未必能奏全功也。

  痧疹咽喉肿痛,不拘初起回后,用二圣散。

  二圣散

  苦参(三钱)白僵蚕(二钱)共为细末吹入。

  有一种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甚轻,与作恶心干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

  和中汤

  归身(七分)陈皮(五分)甘草(五分)白术(八分,炒)柴胡(六分)防风(六分)白茯(七分)白芍(酒炒,六分)干葛(八分)丹皮(五分)桔梗(七分)白水煎。

  有种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

  体弱气虚,痧出白色,少红活者,俱可服。

  薄荷白茯归身炒白术丹皮陈皮柴胡炒白芍麦冬甘草干葛白水煎。

  痧疹不拘前后,痰多咳嗽,有风有热者,俱宜服抱龙丸。

  抱龙丸

  钩藤(一两)桔梗(二两)天麻(二两)陈胆星(四两)陈皮(一两)薄荷(一两)僵蚕(五钱)川贝母(一两,去心)升麻(五钱)共为极细末,炼蜜成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乳孩每服半丸,大者每服一丸,白滚水下。若外感风邪,用防风五分煎汤调下。若内热,用竹叶汤调下。

  痧疹咳嗽,气喘唇红,结热在内,烦躁不安,口鼻出血,不拘前后俱宜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归尾(八钱)连翘(一两)赤芍(六钱)生犀角(一两)生地(二两)丹皮(一两)紫草(一两)牛蒡子(三钱)花粉(一两)黄连(三钱)薄荷川贝母(一两,去心)甘草梢(一两)共为细末,炼蜜成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犀杯不入药。

  痧后失调,体瘦气弱,或成疳疾,或泄泻等证,宜服健脾肥儿丸。

  健脾肥儿丸

  人参(三钱)黄(一两,蜜炙)炒神曲(二两)扁豆(一两,炒)白术(一两)甘草(六钱)生黄连(三钱)山楂肉(二两)陈皮(五钱)白芍(六钱,炒)当归身(八钱)橘红(五钱)白茯苓(一两)山药(一两)地骨皮(六钱)百合(八钱)共为细末,炼蜜成丸,如弹子大。每食远白滚水下一丸。不用人参亦可。

  朱纯嘏曰:凡蜜丸俱忌食葱。

  痧后咳嗽,内热不清,心神慌乱,夜卧不安,脾虚,或生疮疥,宜服天真膏。

  天真膏

  生苡仁麦冬(去心)玄参沙参生地生黄桑皮(各四两)丹皮茯神当归白茯苓炒枣仁紫菀橘红(各二两)取长流水,用砂锅,桑柴文武火熬成珠,上好白蜜收成,盛瓷器内。每服三五茶匙,白滚水调服。

  霖按:聂氏三方,已得要领。孟氏治法较备,然亦不能出其范围。但两家皆为近世所宗,并录之以作后学楷式。

  张隐庵曰:痘乃先天之毒,疹属后天之邪,先天止有水火,后天始备五行。产下发声吮乳,肇自后天,是以发声之时,口中有毒即咽下,而归于阳明。故之毒瓦斯发于阳明,上达于肺,出于皮毛,肺主气而外合皮毛。是以痘毒走于血分,而气以化之为顺;毒走于气分,而血以和之为顺。若走于血分而见云头紫赤斑者,逆也。

  乃气分之毒,更速于痘。若停留于胃,则烂牙龈;阻滞在肺,则为鼻煽喘急。发表疏里,清热解毒,事在良医之临证妙用者也。夫气为阳,血为阴。痘乃精血中毒,故应四时之生长收藏,以合地支之数。乃气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应阳九之终。痘发于阴,故宜头面稀疏,不喜独参阳位;发于阳,故喜大烹头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阴阳血气,应天地自然之道也。

  治主方

  葛根桔梗荆芥牛蒡子防风杏仁甘草橘皮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随四时之气而加减用之。如寒闭者,宜麻黄。热闭者,宜石膏。食闭者,宜枳朴、山楂。

  热甚者,加黄芩、黄连。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里实者加葶苈、牵牛。盖痘疹有血气之分,而用药亦宜分别。如大黄、大戟,血分之泻药也;葶苈、牵牛,气分之泻药也。黄连形垒如连珠,泻心火之药也;黄芩外肌皮而内腐空,故名空肠,又名腐肠,乃泻肺而清肌表之药也。肺主气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热毒,宜以连为君,而芩为佐;清之热毒,宜以芩为君,而连佐之。又如金银花,花开黄白,藤名忍冬,能启阴气而解气分、血分之热毒,盖黄走血而白走气也,故解痘毒者宜之,而毒亦可。若夫白花地丁,又专于证者也。此用药之大关目,学人引伸触类,微妙无穷。

  霖按:张氏论治处方,皆极精妙。用药辨别气血,尤具卓识。惟述原踪前人之误,云痧疹为后天胎血咽入之毒,亦智者之一失也。余长子坤生即闷绝,经时始苏,稳婆将口中秽血拭去,咸谓必无痧痘之险,比长,痘出虽稀,痧疹颇重,年二十死于瘵。始信古人之言,未可深泥。

  章虚谷论痘疹之源,谓痘为先天之毒,成于父母媾精之初;疹属后天。儿在胎时,呼吸之息,不由口鼻,唯一缕脐带通于子宫,与母呼吸相贯。父母不能节欲,欲火即由脐带中随儿阖辟之息而入。吸由于肾,肾主闭藏,故毒蕴于肾脏也。此说似觉近理。但痘疹同是命门伏毒,感于阴,则发痘;感于阳,则发疹。阴主血,以气为固;阳主气,藉血为资。此中阴阳互根之至理在焉。然虽云伏毒,亦必待六气之火相激而动。其痘疹多发于子午卯酉之年者,为少阴君火,司天在泉故也。盖人身命门伏藏之火,与司天在泉之火相搏激而后发。试观极北之蒙古不发痘疹,曷何故欤?乃寒水凝结之乡,君火之令不行耳。《肘后》论言痘疹名虏疮,为马伏波征南所染,传入中国。南位离火,得气最先,固是天运之转移,而六气之火相引人身之火,昭然可证,又何必纷纷臆度哉!高士宗曰:犹错也,皮肤甲错之谓也。俗名曰,实系疹也。红点隐隐,谓之隐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内,皮腠之间,因于寒致血凝涩,其凝涩之血散发于皮肤之外,则发而为疹。盖人身通体毫毛之气,肺所主也。毫毛之内,腠理之外,则秉胞中之血,热肉充肤,淡渗皮毛,肝所主也。皮肤寒而血凝涩,始焉凝涩,继欲流通,则发热咳嗽,散而发疹。疹之发也,有稀少,有稠密。极稀少者,不过数点,以及数十点;极稠密者,则周身头面无有空隙。医者不知其故,见有数点,即行攻发。若皮肤肌腠之间果有凝涩,则发热咳嗽,自当涌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肉不和,即气虚不振。治之之法,当以红花、归、芎、荆、柴、羌、丹之剂,和其肌表;或以桂枝、、术、归、芍、苓、甘之剂,助其气虚。若概以苏、麻、前、杏、芩、连、石膏之剂投之,其气虚不出者,此为虚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为无故受贼,非惟疹不能出,其经脉表里受亏,致身大热而喘急生。愈热愈表,愈喘愈发,轻者重,重者死矣。盖痘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其势必出;疹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涩之疹,则身热咳嗽,其势自出。若无疹则止,此数点不能再增。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发,但调其经络,和其荣卫,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则热退身安而愈。无奈蒙昧不明,当疹毒盛行之时,见有数点即行攻发,转攻转剧,愈发愈危,必致真脏虚败而死,真可痛耳。夫痘毒起于肾,不从经脉而出,为肾经痘,虽有良医,不能挽回。若疹则其根源在于肌腠皮肤,肤腠之血根于胞中血海,肤腠寒而胞血稽迟,则有疹毒之证。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听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无一死也。

  霖按:痧疹阳毒,治宜清解。间有赋质孱弱,或为苦寒过剂,不得不用温托,作补偏救弊计,然亦千百中仅见一二。知此法以处变则可,泥此法以杀人则不可。致谓根源是血,因寒凝涩,滞于肤腠之间,散而为疹,设此论为概用温补地步,贻误后学,尤属大谬。士宗与张隐庵同负盛名,观此其两人优劣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