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之症】身发寒热,暴仆卒倒,醒后或左或右,偏废不用;或痛或木,或热或冷,二便赤涩。此外感半身不遂之症也。

  【半身不遂之因】起居不慎,卫气不固,风邪入于经络,邪踞不散,气血阻绝,则半身为之废矣。

  【半身不遂之脉】或病左,左手无脉。病右,右手无脉。或病左,左脉反大。病右,右脉反大。

  【半身不遂之治】脉洪大者,宜祛邪涤热,大秦艽汤。外邪抑遏,脉伏不出者,加减续命汤,散其表邪;痰火壅闭经络,脉伏不出者,三化汤、导痰汤,清其壅滞,则脉出而手足自如。

  大秦艽汤

  加减续命汤

  三化汤

  以上三方。见前中风。

  导痰汤

  南星半夏枳实甘草橘红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之症】或一手一指,先见麻木,一年半载,渐渐不能举动,此病起火内作,忽尔僵仆,少顷即苏,半身不能举动,此病因于火而急者。二者皆无表邪形象,故曰内伤半身不遂也。

  【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或胃热生痰,流入经隧,踞绝道路,气血不得往还;或浩饮所伤,酒湿成瘫,则半身不遂之症作矣。

  【半身不遂之脉】沉涩血痹,沉滑结痰,沉数酒湿,脉虚气亏,脉细血少。

  【半身不遂之治】血痹者,活血汤;结痰者,二陈汤加竹沥、生姜;酒湿成瘫者,戒酒,服散湿热之药,葛花平胃散,或加栀、连,或栀连二陈汤;若气虚补气,血少补血。

  活血汤

  当归赤芍药红花丹皮川芎泽泻郁金木通秦艽

  二陈汤

  见痰饮。

  葛花平胃散

  葛花苍术浓朴广皮甘草有热,加山栀、黄连。栀连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栀、连。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四肢不举

  【四肢不举之症】身发寒热,内热口渴,二便赤涩,手足俱废,或痛或麻,此外感四【四肢不举之因】内气不足,起居不慎,卫外之阳已亏,外邪袭之,则手足废而不用【四肢不举之脉】浮数风热,浮紧寒伤,浮缓风伤,浮滑痰涎。初按不见,邪伏之诊【四肢不举之治】脉浮数者,防风通圣散、秦艽汤。脉浮紧者,麻黄续命汤。浮缓者,桂枝续命汤。脉弦滑者,胆星汤。左脉浮大,羌防柴胡汤。初按脉沉伏,有表邪者,续命汤散邪。久按滑疾,宜宣通壅滞,三化汤下之。

  防风通圣散

  大秦艽汤

  麻黄续命汤

  三化汤

  桂枝续命汤

  胆星汤

  以上六方见前。

  羌防柴胡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羌活防风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四肢不举

  【四肢不举之症】忽尔倒仆,手足偏枯,外无六经表症,惟内热便闭尿赤,此土太过症也。若渐至四肢无力,不偏枯,神清气爽,二便清利,此土不及症也。

  【四肢不举之似因】膏粱积热,土困中央,手足本于阳明胃经,土太过则隧道壅塞,四肢不举;手足又禀气于脾土,不及则脾气亏【四肢不举之脉】右关实大,或见沉数,土太过也。虚大细缓,或见沉迟,土不及也。

  【四肢不举之治】右脉滑实,土太过,枳实丸消导之。右脉沉数,大便结者,三化汤。痰尺脉沉迟,真火不足者,八味丸,温补天真。

  枳实丸

  陈枳实浓朴槟榔木香小便不通,加黄连、木通。

  三化汤

  见外感中风。

  导痰汤

  见半身不遂。

  干葛清胃汤

  即清胃汤加干葛。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按:半身不遂与四肢不举,大有分别。四肢不举者,有虚有实;半身不遂,悉作实邪。

  夫一人之身,岂有半边虚而半边不虚者乎?此症当与口眼斜同看,非外感六淫之邪,即内伤痰火死血。今前二条虽有气虚、血虚之说,然不过戒后人不可峻攻其邪,非教人用补药也。若外感致病,发热恶寒,此风寒也,当用羌独败毒散,辛散表邪。若发热、多汗、口渴,此风热也,当用加减防风汤。若口角流涎,胸前呕恶,此内伤痰火也,宜导痰汤,加干葛,多冲竹沥。胃家无滞者,加栀连;有滞者,合家秘保和散。大便结者,指迷丸,加玄明粉。若死血凝结,夜间作痛者,活血汤加桃仁。血中伏火,睡中盗汗者,兼用当归大黄汤。

  若四肢不举,方书以二便阻涩,为诸窍壅滞,四肢或冷或麻木,全然不能举动者,土太过实症也,用三化汤等,削平土浓。若二便滑利,诸窍通滑,手足但觉乏力,别无痛苦麻木,原能略略举动者,此上不及虚症也。当补气血。夫四肢不举,有气血诸经之别,今独言土者,以手足为阳明胃土所主,四肢禀命于脾胃,举土而言,则可类推。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口眼斜

  【口眼斜之症】头痛目疼,身发寒热,目筋缩短,软戾拘急。此外感口眼斜【口眼斜之因】当风露卧,胃冷冲寒;肝主筋脉,风中肝木,则眼目拘缩;阳明主肌肉,风中肌表,则口欠唇歪。

  【口眼斜之脉】左关弦紧,风中肝胆。右关弦长,风中阳明。浮数滑大,邪伤于气。沉弦细数,邪伤于血。

  【口眼斜之治】风中肝胆,羌防四物汤。风中阳明,防风干葛汤。左,用羌防四物汤

  羌防四物汤

  治风中于左,邪入厥阴,口眼斜之症。

  羌活防风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药身痛加秦艽、钩藤、柴胡。

  防风干葛汤

  治风中于右,邪入阳明,口眼斜之症。

  防风荆芥干葛升麻广皮甘草白芷身痛加秦艽、钩藤。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口眼斜

  【口眼斜之症】外无六经形症,忽尔眼欠口,此内伤口眼斜之症也。

  【口眼斜之因】金燥木枯,则肝血不足,筋急牵引,燥金太过,则子合母虚,阳明,亦必短缩,膏粱酒湿,湿热不攘,则脾火不运,筋脉软短,肌肉不仁,口眼斜之症作矣。

  【口眼斜之脉】左关弦数,肝胆有邪;右关洪长,肠胃有热。左脉微涩,肝血不足【口眼斜之治】左关弦数者,当归钩藤汤。右关脉弦数者,栀连平胃散。加干葛、木瓜、秦艽。膏粱积热者,干葛清胃汤。肝血不足,补肝散。脾气虚者,四君子汤。

  当归钩藤汤

  当归钩藤秦艽丹皮防风青皮黄芩柴胡甘草

  栀连平胃散

  山栀川黄连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葛根木瓜秦艽

  干葛清胃汤

  升麻川黄连山栀丹皮生地甘草干葛

  四君子汤

  见前内伤中风。

  补肝散

  归身白芍药川芎生地羌活防风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入目络鼻。故口眼斜,阳明主多,此系实邪之症,即同半身不遂,但当去其病邪,用不得温补堵塞。前条虽有血虚、气虚,而立补方,亦不过预防其本元耳,以内有痰涎积热,每多口眼斜,故凡流涎口角,而斜口眼者,悉以胃热主治,而用清胃汤、防风干葛汤;舌音不清斜者,皆主心胃有热,而用转舌膏;大便硬为大肠燥火,而用四顺饮;即或泻或结,亦是大肠湿热,用川连枳壳汤;小便赤涩不利,为小肠燥火,即或数数欲小便者,亦为小肠湿火,用导赤各半汤;二便皆涩,八正散。大凡治病,当察何经主病,何经兼见;上观唇口眼鼻,则知上焦虚实寒热;下观二便通涩,即知下焦之虚实寒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口噤不语

  【口噤不语之症】面色多赤,身体壮热,牙关紧闭,昏冒不知,口干唇焦,二便赤涩,此外感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神识昏迷,则不语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脉滑数,肠胃有热。左关浮大,表邪未解。右脉滑实,痰凝气滞。左脉浮紧,寒邪闭结。左脉沉数,心肝有热。

  【口噤不语之治】表未解者,防风通圣散减白术;表解里热者,清心丸、凉膈散、转;宜下者,三化汤下之;有痰,涤痰汤;寒邪闭结者,温中散;心肝有热,龙胆泻肝汤;若初起痰食凝结上焦,先用吐法极妙。

  防风通圣散

  见前。

  清心丸

  治热痰迷心窍。

  黄连麦冬黄芩龙脑薄荷胆星

  凉膈散

  治热壅口噤。

  山栀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大黄桔梗芒硝

  转舌膏

  治舌音不清,语言不出。

  连翘石菖蒲山栀黄芩桔梗防风犀角玄明粉甘草柿霜酒大黄

  三化汤

  见前

  涤痰汤

  治痰迷心窍。

  南星半夏枳实石菖蒲竹茹橘红甘草白茯神

  温中散

  浓朴广皮半夏甘草炮姜

  龙胆泻肝汤

  见舌音不清。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口噤不语

  【口噤不语之症】或发热,或不发热,喉中痰声,语言不出,手足或冷或热,大便或秘或溏,此内伤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或一时感气,填塞胸臆;或食气不化,痰饮胶凝;或形寒饮冷,抑遏心胸,阻其心窍;或恼怒伤肝,木火刑金,肺声不出,内伤口噤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关沉滑,气食相凝。或见滑数,内有热结。左关弦大,肝胆有邪。左寸钩洪,心经有热。脉见迟弦,苦寒抑遏。

  【口噤不语之治】右脉沉滑,导气枳壳散;右关滑数,栀连二陈汤;左关弦数,龙胆汤;左寸钩洪,导赤各半汤,若寒抑遏,大顺饮。此症实邪者多,不足者少。宜用导痰消滞汤、胆星汤,开豁痰涎,利其诸窍。

  枳壳散

  治胸前热结。

  枳壳桔梗黄芩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栀连。

  龙胆泻肝汤

  见舌音不清条。

  导赤各半汤

  黄芩黄连犀角麦冬滑石山栀知母人参灯心白茯神

  大顺饮

  治口噤不语,脉沉而迟。

  草豆蔻炮姜熟附子广皮白茯苓炙甘草熟半夏

  导痰消滞汤

  南星半夏枳实橘红浓朴石菖蒲竹沥生姜胆星汤陈胆星广橘红苏子石菖蒲嫩钩藤按:不语之症,皆是邪结上焦,初起服导痰消滞汤,片时用探吐法最好。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痰壅

  【痰壅之症】身热神昏,声如睡,喘急不宁,语言不便,此外感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肺胃有热,外束风邪,热无从泄,则为喘为,而痰涎壅盛矣。

  【痰壅之脉】脉多浮大,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沉滑顽痰,洪滑痰热。寸口脉大,肺【痰壅之治】风寒者,加减桂枝汤;风热者,加减防风汤;痰热者,栀连二陈汤;顽痰者,导痰汤;肺壅痰喘,加减泻白散。

  加减防风汤

  防风荆芥桔梗甘草薄荷天花粉半夏连翘山栀黄芩栝蒌仁

  加减桂枝汤

  桂枝麻黄杏仁半夏生姜甘草

  栀连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山栀川黄连

  导痰汤

  南星半夏橘红甘草枳壳石菖蒲加减泻白散痰结上焦,先用吐法。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风,加防风、荆芥;寒,加麻黄、桂枝。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痰壅

  【痰壅之症】身无寒热,痰结心胸,上气喘逆,喉中有声。此内伤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或膏粱嗜酒,内热生痰;或饮食过饱,停留作患;或忧思郁结,五志火动;或脾气虚损,不能运化,则内伤痰壅之症作矣。

  【痰壅之脉】脉多滑大,滑数积热,沉实食凝,沉滑抑遏,洪数火多,缓大脾怯。

  汤、仁;脾虚不能运化,六君子汤。

  胆星汤

  见中风。

  栀连二陈汤

  见胸痛。

  加味泻白散

  见胸痛。

  导痰汤

  见半身不遂。

  三化汤

  见中风。

  滚痰丸

  见痰积腹痛。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广皮痰有虚实,若脾胃虚,不能运化水谷而成者,为虚痰。肠胃湿热,蒸酿水谷而成者,为实痰。痰壅之症,以其壅闭经络,迷塞中焦而命名,则痰壅当为实症。然脾胃虚不能运化者,间而亦有,但实痰壅闭者易治,不过消之散之而已;虚而停滞者,补之不服,逐之愈虚故也。然实痰壅塞,亦有各条分别,如发热神昏,六脉浮数,痰涎壅结,气急喘鸣,当外解表邪;无汗者,加减羌活汤、导痰消滞汤;有汗者,加减防风合涤痰汤。若外无发热,神气不昏,六脉沉滑者,则用导痰消滞汤,调家秘保和散;若大便不通者,当以导痰消滞汤加玄明粉下之;若见咳嗽喘逆,此肺气受病,当用节斋化痰丸、三子养亲汤,合泻白枳桔汤等;若肺有表邪,当用羌活泻白散、防风泻白散。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舌音不清

  【舌音不清之症】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此外感舌【舌音不清之因】心经热甚,则舌纵而语塞;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阳明邪盛,则舌根强硬;或风寒外束,顽痰壅于胞络,则心窍不开。此外感舌音不清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脉多洪数。心经热者,左寸洪数。肝胆热者,左关弦数。风中厥阴,左关弦紧。阳明热盛,右脉洪数。

  【舌音不清之治】心热者,导赤各半汤;肝热者,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肝中风寒,补肝散;阳明胃热,干葛清胃汤;大便秘结,有下症者,四顺饮。

  导赤各半汤

  见遗尿条。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知母川连人参麦冬天门冬山栀黄芩甘草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