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
即平胃散加荆芥、防风。
平胃五苓散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汤
见前。
术附汤
见湿气呕吐门。
[卷二:呕吐论] 附吐水类
【呕吐清水之症】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则纯水,时作时止,并无杂合稠粘,此名呕【呕吐清水之因】水饮不节,停积胃中,湿气伤脾,不能上输下布,而呕吐清水之症作矣。
【呕吐清水之脉】脉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饮,弦而带滑,痰饮之诊。
【呕吐清水之治】痰饮,橘皮半夏汤;风湿,家秘神术汤;湿胜,一味苍术丸;胸前饱
橘皮半夏汤
陈皮(二钱)半夏(二钱)生姜(一钱)家秘神术汤治吐清水。
熟苍术防风葛根广皮浓朴
一味苍术丸
苍术一味,蒸炒为细末,水法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白茯苓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卷二:呕吐论] 附吐水类
【呕吐苦水之症】潮热晡热,呕吐苦水,长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泄则口苦,胃逆则呕苦。此外感少阳之邪,乘于胃土症也。
【呕吐苦水之因】邪热盛于少阳,胃土为肝胆乘克,胃中水谷不能运化,则呕吐苦水矣【呕吐苦水之脉】长大而洪,邪在阳明;弦而带数,邪在少阳。
【呕吐苦水之治】邪在阳明,葛根清胃汤;邪在少阳,柴胡清胆汤;两经见症,两方合
干葛清胃汤
家秘治阳明呕吐。
干葛竹茹黄连广皮甘草
柴胡清胆汤
家秘治少阳呕吐。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
[卷二:呕吐论] 附吐水类
【呕吐苦水之症】表无外邪,但呕苦水,或白睛黄绿,或胁肋胀痛,长太息,此胆胃两家内伤呕苦之症。
【呕吐苦水之因】恼怒伤于肝胆,怫逆升生之令,贼乘中土,则胃家呕苦水;或饮食填满太仓,少阳升发之气不舒,则胃家亦呕苦水。
【呕吐苦水之脉】多见弦数。左关弦数,肝胆之热;右关弦数,肠胃有结;弦而带滑,痰火合杂。
【呕吐苦水之治】虚者,人参小柴胡汤。实者,家秘清胆汤。挟食者,干葛平胃散。夹痰者,合二陈汤。热甚者,加山栀、川连、竹茹。
人参小柴胡汤
人参柴胡半夏黄芩陈皮甘草
家秘清胆汤
治胆邪乘胃,呕苦吐酸。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竹茹甘草浓朴加生姜。
家秘以干葛清胃汤,治阳明经呕吐;以柴胡清胆汤,治少阳经呕吐。今立此方,兼治胆
干葛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干葛。
有痰合二陈汤。
[卷二:呕吐论] 附吐水类
【呕吐酸水之症】身冒外寒,即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其心,不任苦楚,吐出酸水,令上下牙关酸涩不能合,此外邪吐酸水症也。
【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
【呕吐酸水之脉】脉多带弦,弦紧主寒,弦数主热,沉弦主里,弦涩郁结。
【呕吐酸水之治】脉弦迟者,以大辛热之味治之,草蔻丸、姜桂大顺饮、连理汤,或用风药以宣扬之。此症本热标寒,不宜骤进苦寒,以酸水浸牙折齿,故用辛热辛散,若但呕而微有酸味,脉又见弦数者,只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术汤。热甚者,加栀、连。
草蔻益智仁青皮神曲麦芽陈皮苍术浓朴甘草
姜桂大顺饮
干姜肉桂杏仁甘草
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
防葛平胃散
家秘治胃风欲吐。
防风葛根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家秘神术汤
家秘治风湿呕吐。
苍术防风石膏干葛浓朴广皮
[卷二:呕吐论] 附吐水类
【呕吐酸水之症】食入即吐,其味酸馊,或两肋刺痛,或火冲于面,此内伤呕吐之症也【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
【呕吐酸水之脉】左关弦数,肝火为患。右关弦数,胃中有火。左关弦滑,胆涎沃胃。
右关弦滑,痰饮食滞。脉若濡缓,寒湿气滞。
【呕吐酸水之治】肝火乘胃者,柴葛平胃散。胃中有火,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痰饮食滞,平胃二陈汤。若酸水浸牙折齿,草蔻丸、大顺饮,不用苦寒之药。
柴葛平胃散
家秘治胆火入胃,呕苦吐酸。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柴胡干葛黄连山栀八味等分为末。
栀连平胃散
见内伤呃。
栀连二陈汤
见外感呃。
平胃二陈汤
即苍朴二陈汤,见湿痰门。
草蔻丸
见吐酸。
大顺饮
见前吐酸。
胃有痰涎,则发吐呕,以上分别外感内伤,各立诸方治法,详且尽矣。然总其大纲,则家秘正气散,实为治呕正法。
家秘正气散
藿香浓朴广皮半夏干葛竹茹麦芽白茯苓水煎。胃火旺,加川连,冲芦根汁。胃寒,加生姜。胃燥,加天花粉,冲竹沥、萝卜汁
[卷三] 肿胀总论
秦子曰:肿症在表者多,胀症在表者少。肿症肿于遍身,现于皮肤,在外不在内。胀症胀于心腹,即《内经》所谓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也。是以其症当分,其治当别。然经络同者,症形治法,亦无不同。例如外感之肿,与外感之胀,二者固自各异,至内伤五脏之肿,与内伤五脏之胀,则形症治法,大抵相似。今分列前后,以备互相参考。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
【风寒身肿之因】表气素虚,肺气素热,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郁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
【风寒身肿之脉】多见浮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缓为风,浮紧为寒,浮数为热。
【风寒身肿之治】浮缓散风,浮紧散寒。仲景防己黄汤,治风者也。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肺经,兼喘咳,泻白散加防风。寒入肺经,而发热喘咳者,泻白散加麻黄。
防己黄汤
防己黄甘草白术上用七钱,加姜、枣煎服,以绵被围腰,微汗为度,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
《金匮》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
《金匮》杏子汤
麻黄杏子甘草
越婢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桂枝芍药汤
桂枝白芍药甘草
大腹皮散
青皮桑皮槟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木香丸
木香(五钱)槟榔(五钱)二味同研,水为丸。
朱砂(五分)为衣。
泻白散
桑白散地骨皮甘草风加防风。寒加羌活、麻黄。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寒湿身肿之症】身重身痛,足胫冷,胸满闷,遍身肿,此寒湿肿之症也。
【寒湿身肿之因】或时令阴雨,天气寒冷;或居处阴湿,阴寒之气,袭于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伤,则寒湿肿之症成矣。
【寒湿身肿之脉】脉多沉小,或见沉迟,或见沉濡。
【寒湿身肿之治】恶寒身痛,先宜温经散湿,冬月麻黄桂枝汤,余月羌独败毒散。湿气壅滞者,胜湿汤。肺经伤湿,喘咳水肿,导水茯苓汤。
麻黄桂枝汤
麻黄桂枝白芍药甘草
羌独败毒散
见后湿热痿。
羌活胜湿汤
见后湿热肿。
导水茯苓汤
原文治遍身肿,喘满倚息,不能转身,饮食不下,小便溺出如割而麦冬泽泻白术紫苏陈皮赤茯苓柴胡槟榔木瓜砂仁木香桑白皮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则湿热【湿热身肿之脉】脉多洪数,或见沉滑,或见促结,或见实大,湿热太甚,脉反沉伏。
,八正散。下部肿,二妙丸。湿热在表者,羌活胜湿汤。
清肺饮
骨皮桔梗甘草黄芩桑白皮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枝。
八正散
见后湿热腹胀。
二妙丸
见后湿热痿。
羌活胜湿汤
治湿热在表宜汗之症。
防风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苍术黄芩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燥火身肿之症】喘促气急,两胁刺痛,身面浮肿,烦躁不得卧,唇口干燥,小便赤涩,即河间燥伤肺气,节斋先喘后肿之症也。
【燥火身肿之因】时值燥令,燥火刑金,绝水之源,肺气焦满,清化不行,小水不利,气道闭塞,而燥火肿症作矣。
【燥火身肿之脉】或见浮数,燥伤于表;或见沉数,燥伤于里;或见躁疾,燥伤于血;【燥火身肿之治】若时令秋燥,竹叶白虎汤。燥伤于血,清凉饮子。有咳嗽,石膏泻白散。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咳嗽加桑白皮、地骨皮。
清凉饮子
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甘草山栀牡丹皮
石膏泻白散
石膏知母桔梗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卷三:肿胀总论] 外感肿症
【黄汗身肿之症】身热胸满,四肢黄肿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痈脓。又有不恶风,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肿痛,状如周痹,脑中窒,不能食。
又有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常见盗汗,汗出不凉,反发热,久久必甲错,生恶疮,身胸中痛,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皆黄汗肿症也。
【黄汗身肿之因】以汗出入水,水邪内侵,或汗出当风;汗与水皆寒湿之气,内结郁久,则成热成黄,而黄汗肿之症作矣。
【黄汗身肿之脉】其脉自沉,或多沉迟,阳症阴脉,故用桂枝。
【黄汗身肿之治】《金匮》以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用黄芍药桂酒汤。
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暮盗汗,汗出反发热者,用桂枝加黄汤。
黄芍药桂酒汤
黄桂枝白芍药上三味,以苦酒煮。如怕烦心,以美酒易苦酒。
桂枝加黄汤
桂枝芍药生姜黄大枣生甘草桢按:《金匮》治黄汗症,一曰身体痛,发热汗出而渴,汗出色如柏汁,脉自沉者,黄芍已,胃火劳动而汗出,暮夜则营分有虚热而盗汗,然既汗出,则宜身凉,今因水邪内结不散,故反发热,热久汗多,则皮肤之阴血,为热所灼,为汗所耗,久久必甲错,若再热,营气热,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辄轻,旋又复重,则汗虽出,发热不减,身重不除,久久内气必虚,肌肉而动。内虚中气不得运,则胸中痛。元气上下不贯,则腰上有汗,下,腰弛痛,如有物在皮肤中而不和顺;剧者不能食,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桂枝加黄。按前一症,以汗出不固,水邪入营,郁而发热,热甚则发黄而渴,故以桂枝和营,以苦酒引入血分,散其水寒,则热自退,脉不沉矣。但卫虚不宜多汗,故用黄之力实卫耳。后一症,即桂枝原方,加生姜、大枣、甘草,又饮热粥以助胃得汗,其加黄实表固卫者何故?盖治脉浮发热,汗多热不退之症,不得不用桂枝,以其多汗盗汗,又不得不用黄,此症因水寒之邪,盘结不散,汗虽出而热不减,正所云汗出而邪不出者,故仲景于桂枝散表方中,重加黄,佐以大枣、甘草、生姜,和其胃气,同功卫外,使其邪出而汗不出也。仲景以黄汗列之水气门,不入黄胆症中;宇泰又以黄汗为黄胆之首,而水肿门略注一条,此亦互相发明之意。然又有分别,汗出染衣,遍身无肿,乃黄胆中之黄汗,即《准绳》所云黄汗也。黄汗染衣,发热胫冷,即仲景黄芍药桂酒汤所治之黄汗也;黄汗染衣,若胫不冷,反发热,即仲景桂枝加黄汤所治之历节也。二症有肿不肿之分,故有水肿、黄胆之别。水寒之邪,内结脉沉,当同伤寒例。太阳发热多汗之桂枝症,用辛温解肌,使其邪散身凉;不可同热病门,热邪伏内,汗出热不退之症,用清里退热者比。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肿症
【肺虚身肿之症】泻利喘咳,面色惨白,或肿或退,小便清利,或气化不及,小便时闭,大便时溏,即《金匮》脉沉自喘之正水,此肺虚肿症也。
【肺虚身肿之因】劳役过度,肺气久虚,清肃之令不行,下降之权失职,卫气壅遏,营【肺虚身肿之脉】寸口细数,肺液干少;右关虚软,土不生金;尺脉细数,肾水不足【肺虚身肿之治】肺燥者,生脉散。土不能生金者,四君子加杏仁、贝母。肾水不足,人参固本丸。肺气不能收摄,都气丸。
生肺散
人参拣麦冬北五味气逆加橘红,有痰加贝母,嗽多喘满加桑白皮,小便不利加杏仁。
四君子汤
治肺气不足。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气逆加橘红。
人参固本丸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人参痰加贝母。
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凡治虚证,当明阴阳,如阴虚当养阴,阳虚当养阳。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当用四君子汤。若喘咳骨蒸,痰火上逆,痰中带血,此肺之真阴虚也,又当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