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第二次用生姜十斤,取汁三碗,入锅内,将松香化开入麻油二两搅匀,倾入水盆内,以手扯拔取起。
  第三次用绿豆一升,煮汁三碗,入锅内,将松香化开,入麻油二两搅匀,倾入水盆内,以手扯拔取起。
  第四次用火酒一斤,入锅内,将松香化开,入麻油二两搅匀,倾入水盆内,以手扯拔取起。
  第五次用好醋一斤,入锅内,将松香化开,入麻油二两搅匀,倾入水盆内,以手扯拔取起。
  第六次用苍术、闹羊花、川乌、草乌、光乌、天南星、半夏各二两,水二十碗,煎汁五六碗,入锅内,将松香化开,入麻油四两搅匀,倾入水盆内,以手扯拔取起。
  第七次复将松香入净锅内熔化,候各汁收干为度。
  然后下自 矾红细末四两,搅匀成膏,入钵封固摊贴。
  
  千槌膏
   贴痈疽疔毒,初起即消,如治瘰 ,连根拔出,小儿鳝拱头、 疮,久不收口。
  嫩松香(四两) 巴豆仁(五粒) 萆麻仁(七钱) 杏仁(去皮)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铜绿(各一钱)共入石臼内捣二千余下即成膏矣。取起浸清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贴疮上,以绢盖之。
  
  紫金膏
   贴寒湿气、漏肩风、诸般疼痛立止。
  白芷(六钱) 闹羊花 三奈 大茴香 青皮 草乌 川乌 威灵仙 甘松 小茴香 大黄 独活(各七钱) 干蟾(一个) 乱头发(三两)麻油四十两,同药入锅,熬至发化,滴水成珠,再下密陀僧研细,十一两,收成膏再下松香、葱汁、姜汁、凤仙花汁,各煮一次,研细,五两,入膏化尽搅匀,倾在钵内,重汤炖化,再下;潮脑(七钱),青黛、桂皮(各六钱),丁香、雄黄(各五钱),轻粉(四钱),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儿茶(各三钱三分),滑石(三钱),龙骨(二钱五分)麝香、冰片各五分,搅入和匀收贮。摊宜摊浓些贴,立刻止痛。
  
  疮肿风湿筋痛膏药
  (《济生》)桐油(八两) 嫩松香(白者一斤) 西朱(上好者研) 黄丹(飞炒,各四两) 葱汁 姜汁(各一茶盅) 乳香(去油研) 没药(去油研,各一两) 百草霜(一升五合,筛)先煎桐油四五滚,下松香,又十数滚,下葱姜汁,再三五滚,下西朱,再四五滚,下黄丹离火,再下乳没,再下百草霜,搅匀收藏,任摊贴。
  
  万应膏
   贴内外诸证。
  好松香(十斤) 葱汁 生姜汁(各二斤) 黄柏 生大黄 甘草 苦参(各二两) 苍术(一两)同入锅内熬至水气升尽,再入真麻油三斤,熬至滴少许入水中,约看凝片不散,即是火候已到,但须不时以竹片搅之,免其巴底,随用麻布一方,过入水中,又用大缸一只,贮水大半缸,临倾膏时,将缸周遭泼湿,免得膏滋粘缸,膏既入缸,再取起捏去水头,复入净锅内熬化,加:乳香去油研、没药去油研,各六两,黄蜡八两,熬化,撤去火,再入:百草霜筛细,四五两,均匀筛入搅匀,另用麻布一方,滤入水内,扯捏成团,平日浸水内,临用时取起摊贴。如火候太老,量加麻油少许可也。
  
  红玉膏
   拔毒去脓。
  蛇蜕 蜈蚣(各一条) 头发(洗去油垢) 黄蜡(各二两) 香油(四两)同熬滤清。用黄丹收膏,再下黄蜡,熔化摊贴。
  
  黄金膏
   拔毒生肌。
  猪板油(四两)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钱)熬枯去渣。加黄蜡、白蜡各一两,熔化,再下黄柏细末五钱,搅匀候冷,加冰片一钱,成膏摊贴。
  
  五枝膏
   贴疮毒兼治疯气痛。
  桃枝 柳枝 槐枝 桑枝 枣枝(各十寸) 银朱(四两)麻油二十四两,将上药熬枯滤清,再熬至滴水成珠为度,以黄丹收之,摊贴患处,如作痒起泡,即可揭去。
  凡已溃者,切不可贴。
  
  槐枝膏
   贴疮疖。
  槐枝(取二三寸长三百六十段)真麻油三斤,入铜锅内熬至枝枯黑为度,用夏布滤去渣,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入密陀僧细末半斤搅匀,再入龙骨 、象皮砂炒成珠、血余、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赤石脂各五钱,研细搅匀,务须老嫩得宜,收贮摊贴。
  
  阡张膏
   肿毒已溃者,贴之长肉。
  萆麻仁(八钱) 大黄 红花 白芷 木鳖仁 生地 当归(各三钱) 黄柏 甘草牡丹皮 赤芍药 黄芩 全蝎 蝉蜕 防风 穿山甲 白僵蚕 独活 乳香(去油)没药(去油) 肉桂 川黄连 元参(各二钱)共炒黑色。用真麻油八两,浸三日,入锅内熬百沸,用大阡张纸放油内,提透铺地上,出火毒,随疮大小剪贴。如杨梅疮,加活蜈蚣二条同熬。
  
  丹油膏
  (毕励廷)真麻仁(一斤) 桃枝 柳枝(各四尺九寸)浸七日,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滤去渣,兑入飞过血丹八两,收成膏,贴一切疮疖。
  
  丹油膏
  桐油一斤,放锅内略滚片时,不待白沫尽,即下飞过炒黄丹五两,细细筛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贴一切疮毒。
  制黄丹法黄丹炒紫色,倾入缸内,用滚水一桶泡之,再汲凉水满缸,浸一夜,去水晒干,再炒如法,再制一次,务令晒干,研极细收贮,留为熬一切膏药之用。
  
  
  卷八论神灯照法
  程山龄曰: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气上攻,宜用神灯照法,神乎其神。用火照散安纸捻中,以麻油浸点,每用神火三枝,离毒半寸许照之,自外而内,俾药气透入,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疮势平塌者,立转高耸。仍须不时照之,则毒瓦斯顿解,转阴为阳,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于头面,即如发背等毒,亦宜用之。
  此痈疽门之宝筏,宜互相参考,以神其用也。(《十法》)
  
  卷八火照门主方
  
  火照散
  (即神灯照法,《正宗》)朱砂 血竭 没药(各三钱) 麝香(五分) 明雄(三钱)共为细末,用绵纸条长寸许,每条裹药三分,真麻油浸点,自外而内,周遭照之,疮毒随药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疮势渐平,又渐减之。熏罢随上红升丹,粘贴膏药。若肿势漫延周遭,用药敷之,如再熏,须洗去末药。其贴膏药处,药油可不必洗。
  熏发背对口神方(盛旦明)此二种疮,初起先用丝瓜叶,煎水洗之;如无,热水洗之。后用儿茶、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一钱,研匀。卷入草纸内成条,浸在麻油内浸透,点着照疮头熏之。一点露水相似,其毒自散。如知觉迟,已肿不可当,亦要熏过,最效。
  
  
  卷八论艾灸法
  李东垣曰:夫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宜烙不宜灸。丹瘤肿毒,宜 渍之,肿皮光软,则针开之,以泄其毒。治疮之手法,殆不过此,而各有所宜。故《圣惠方》论曰:认是疽疮,便宜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火灸后觉似 痛,经一宿,乃是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所以然也。若其疮痒,宜隔豉饼子灸之,其饼须以椒、姜、盐、葱相和捣烂,捏作饼子,浓薄如叠三钱为率,当疮头豉饼子上灸之,若觉太热即抬起,又安其上,饼子若干,更换新者尤佳。若其疮痛,即须急灸,壮数多为妙。若其脓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针开之,即得瘥也。若诸疮经久不瘥,变成漏者,宜用硫黄灸法灸之。其法:硫黄一块,看疮大小,口上安之,别取硫黄少许,放火上烧,用钗尖挑起,点硫黄令着三五遍,取脓水干差为度。若发背初生,即宜上饼灸法灸之;初觉背上有疮,疼痒颇异,认是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径一寸,浓二分贴着疮上,以艾炷灸之,一炷一易饼子。其疮粟米大时,可灸七七壮;其疮如钱许大,日夜不住灸,以差为度。已上数方,并根据本方,一一亲验,所以载之。愚谓疮医自幼至老,凡所经验,必须写之。尝记疳 、恶疮,诸医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一枚,无不效者。
  又法: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累验之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传。又法:赤皮蒜捣烂捏作饼子,一如豆豉饼子灸法灸之,弥佳。(《十书精义》)蒋示吉曰:凡疮初起,不论阴阳,俱用灸火灸之,是开门逐贼法也。(《说约》)又曰:试疮头在何处,好于疮顶灸法。先以湿纸覆疮上,立视其纸先干处,乃疮结头处也。
  又曰:初起一二日,灸可立愈;三四日,十愈六七;若过七日之关,内脓将成,则不可灸矣。
  程山龄曰:隔蒜艾灸,灸法胜于刀针。书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凡治痈疽,疔毒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顶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取裁。若痈疽之大者,以蒜捣饼敷上,必须不痛者灸至大痛而止,疼痛者,灸至不知痛而后止。若灸不透,反能为害。若内已有脓,则不须灸矣。(《十法》)陈实功曰:痈疽发背怎生医,不论阴阳先灸之,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正宗》)又曰:考之方书,凡头上疮面疔毒、肾俞发,俱禁艾火。以头为诸阳之首,又乃纯阳无阴之位,生疮俱是亢阳热极,如再加艾火,使毒瓦斯炽甚,随后必加大肿,最能引动内痰,发之必死。又有面疮为阳毒,肾俞发多因房劳素亏,肾水枯竭,真阴销烁其源,必致内外干涸,多成黑陷,昏闷而死。又有病患元气素虚,肢体倦怠,精神昏愦,疮形平塌,脉来微散空虚,及素畏艾火者,俱不可灸。灸之恐生昏晕,且无真气抵挡火力,有损无益,诚至言也。
  又曰:如阴疮数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再以艾又铺蒜上,点火灸之。必知痛甚为效,此为火气方得入里知痛,深处方是好肉,盖艾火拨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早灸为佳。
  陈文治曰:疔毒药力不能速到,非艾火不解,惟艾火功效甚捷。
  周文采曰:初起阴塌不起,便可用艾多灸,或隔蒜灸之,如痛灸至痒,如痒灸至痛,此最妙法也。若疽疮已成,亦可用火针烙开疮口,则易治也。(《集验》)又曰: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放顶上,顿小艾炷灸之,五壮而止。若形状稍大,以黄棉纸蘸酒全贴肿上,先于干处为筋脚,于先干处灸之,或两处先干,皆灸,但五七壮而止。又法:屈指从四围按之,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更于别处灸;若或大肿,即捣蒜为饼,焙干蘸醋灸热,更换频罨,或以熨斗火于蒜饼上熨之,更换热饼频熨。如觉患处走散,即以绵帛盖覆,勿令气泄,俟少间敷药。凡痈疽展大如龟之形,且看头向上下,先灸其前两脚,次灸其尾,或红筋走紧而长,从尽处灸之,须留头并后两脚勿灸。若尽灸之,不惟火气壅聚,使毒无从解散,又攻入里也。若辨认不明,以香白芷三分,汉椒、桑白皮各一分,连叶葱白十根,新水煎汤,入酸醋半盏,淋洗少顷,其筋自现,可以辨验头尾。
  朱丹溪曰:头面患毒,如纯阴平塌顽麻,非艾灸无功,但艾炷宜小,如麦粒样式,以神其用也。
  窦汉卿曰:凡灸于患上头聚处,切蒜片如钱浓,放患处置艾壮于上,以火燃之。
  若蒜皮枯焦,再易之。待将毕,三五壮着贴肉上灸为佳,至少者以二十一壮为期。头顶上五壮七壮为期。艾炷只可如豆大,但面心为阳中之阳,禁灸。其阳证不可灸者何?恐火气内侵,势益昌大,以火济火,故戒之。惟阴证可灸,郁气、湿热、积毒,借火以拔之,然以火济水,自有相生之妙。临灸毕,用口吹火致灭。其火功借气得以入内。其疮易散。设或灸不能即散者,灸迟之故也。虽不能全散,大能解毒,易溃脓,易敛口,功难尽述。惟脏毒、坐马痈,以蚯蚓泥作饼,代蒜片艾灸之,以热为度,易之如前,共十四壮为期。若附骨疽,痈毒入骨髓,择天气晴朗和暖,尻神不犯吉日,午时灸至申时止,徐问病者骨中热否,若果骨中热方效。凡灸不拘壮数,忽然爆起者,是病根脱矣,即止之。凡灸须饮食半饱,并饮好酒以通经络,以和气血;再令善笑谈者,以乱其痛,亦妙方也。体虚者禁灸。(《经验全书》)薛立斋曰:余按疮疡之证,有诸内必形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苟或毒瓦斯郁结,瘀血凝滞,轻者药可解散,重者药无全功,是以灼艾之功为大。
  凡灸法,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每治四肢患疮,气血无亏者,灸之皆愈。头乃诸阳之首,及肾俞一穴在于两腰脊旁,并弱甚之人,内无真气抵挡火气,数证禁灸,当慎察之。
  王肯堂曰:灸,乃从治之意,惟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至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
  汪省之曰:夫疮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用面、硫黄、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三分,安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壮一易矣。后四五日,用翠霞锭子 入疮内,使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补接之剂,调理则瘥矣。
  《元戎》曰: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溃所以不痛,其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
  《精要》曰:脑为诸阳所会,颈项近咽喉,肾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