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额:足少阳、阳明。鼻:手阳明、太阳、足阳明、督脉。人中:督脉,手足阳明。唇:足阳明、足太阴。唇内足厥阴。承浆:足阳明,任脉。上齿:足阳明。下齿:手阳明。舌:足太阴、少阴。目内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目锐 :手太阳、手足少阳。眉至额:直鼻而上督脉,直目内 而上足太阳,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直锐而上手足少阳。颊:直目内 而下足阳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阳明。颊车:足少阳、阳明。耳:手足少阳、手太阳。目系:手少阴、足太阳。
  
  颈项部
  项中间:督脉。拔项大筋中:足太阳。当完骨下:手少阳,项大筋之前,耳之后也。当耳下:足少阳。当曲颊下:手太阳。曲颊前一寸:手阳明。挟喉两旁动脉:足太阳、阳明。缺盆中:任脉。咽:手太阴、少阴,足太阴。喉咙:足少阴、阳明。喉咙后:足厥阴。
  
  肩部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上廉:手足少阳。
  
  背部
  中行:督脉。第二行:足太阳。第三行:足太阳。第四行:足太阴。
  
  膺 部
  中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腹部
  中间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腋下
  中间:手厥阴。前:手太阳。后:手太阴。
  
  胁
  腋直下髀枢:足少阳。
  
  
  (自肩至肘曰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外廉:手太阳。内廉:手太阴。内前廉:手太阴。内后廉:手少阴。
  
  臂
  上廉:手阳明。下廉:手太阴。外廉:手少阳。内廉:手厥阴。内上廉:手太阴。内下廉:手少阴。
  
  股胫
  前廉:足阳明。后廉:足太阳。外廉:足少阳。内廉:足厥阴。内前廉:足太阴。
  蒋示吉曰:头为诸阳之首,面为三阳之交。
  脑之正中:督脉。背之居中:督脉。项之居中:督脉。尾闾居中:督脉。脑与背之两旁:属足太阳膀胱。头顶:属足太阳膀胱。面:属足阳明胃。颈项:属足厥阴肝。鬓: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眉:属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颐髭:属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腮颔:属手阳明大肠。颧:属手太阳小肠。
  耳为肾窍:属足少阴肾。绕耳之旁:属足少阳胆。唇为脾窍:属足太阴脾。舌乃心苗:属手少阴心。鼻为肺窍:属手太阴肺。
  目大小 ,属心,又为火轮。
  黑珠属肝,又为血轮,又为风轮。
  上胞下睑属脾,又为肉轮。
  白珠属肺,又为气轮。
  瞳人属肾,又为水轮。
  胃通于乳,乳房属胃。
  乳外属足少阳胆。
  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所主。
  乳傍乃手三阴经所起。
  喉痈、脐发、穿裆属任脉。
  跨马、囊痈,属足厥阴肝。
  从手背赤肉至臂走至面,属手三阳。
  从胸走至手心白肉,属手三阴。
  手背为阳。
  手心为阴。
  足之外跗为阳,足之三阳,从足走至头。
  足之内跗为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至腹。
  督脉通乎背脊,居中是奇经督脉之道。
  脊背分五行:中间是奇经督脉,两旁四行乃足太阳膀胱经之部分。
  腹分七行:从前阴起由脐中,上咽喉至承浆而止,是奇经任脉所主。脐旁左右一行,各一寸,属足少阴肾。脐旁左右各三寸一行,属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脐旁左右各二寸一行,属足阳明胃。
  胁肋,足少阳胆,行身之侧。
  手足心,内应心经。
  背为诸阳。
  腹为诸阴。
  头面背脊,阳维经。
  颐项胸腹肢股内廉,阴维经。
  
  
  卷六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
  一切痈疽,须分是何部位,属何经络,用何药向导,施治庶易于奏效也。
  太阳:上羌活,下黄柏。阳明:上白芷、升麻,下石膏。少阳:上柴胡,下青皮。太阴:上桔梗,下白芍。厥阴:上柴胡,下青皮。少阴:上独活,下知母。
  蒋示吉曰:用药引经,庶药力直攻患处,如太阳用防风、羌活,阳明用白芷、升麻,少阳用柴胡,太阴用白芍、升麻,少阴用独活,厥阴用柴胡、青皮,佐之以桂。
  随经者,引经必要之药也。引者,导引也,引领也。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兵强将勇,不能取胜,如贼入无抵,脚不能入其巢穴,叩之箱篑,此理也。故用引经药,不可不知。太阳经疮疽,生于巅顶之上,必用羌活、 本、麻黄,在下黄柏。
  少阳经耳前上用升麻、柴胡,下用柴胡、连翘。阳明经面上用葛根、白芷、黄芩,下用花粉。太阴经中府、云门、尺泽,上用条芩、连翘,下则箕门、血海,用苍术、防己。少阴经少冲、少海,上用细辛,下涌泉、照海,用知母。厥阴经中冲、内泽,上用川芎、菖蒲,下大敦、曲泉,柴胡之类。上则言其手经,下则言其足经,当察其此。
  
  
  卷六痈疽危险部位
  《灵枢》曰: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即足肚。)背(三)、五脏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王海藏曰:脑、颐、须、鬓,亦为痈疽必死之处也。
  《鬼遗方》云:不可患痈疽者七处:眼后虚处一,颐接骨处二,耳门前后、车骨接处(三),阴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四),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五),颔骨下,近耳后虚处(六),鼻骨中(七),并能害人,但以诸法疗之,或有得瘥,惟眼后虚处最险。
  蒋示吉曰:险恶疮生背上有九处:入发际为玉枕,又为舌本(一),颈项节(二),第三椎为崇骨(三),第四大椎为五脏(四),第五椎脊骨两旁肺俞(五),第六夹脊两旁,脾俞及肝俞(六),第七脊骨两旁肾俞(七),第八后心对鸠尾(八,鸠尾,即心盖骨。)鸠尾骨穴(九)。
  又曰:正面有六处:喉骨为垂膺(一),当胸为神舍(二),心鸠尾(即心盖骨,三,)两乳穴(四),脐中为神阙(五),脐下二寸,为阳屈曲间(六)。
  又曰:侧面有三处:耳下近耳后,牙车尖缺陷中,为喉脉(一),当膊下为肩骨(二),承山上三寸, 肠(三)。
  又曰:忌生恶毒部位:脑、伏兔、髭、腓 、鬓、背、颐、项、迎香、瞳子 、舌、五脏俞,患则多险。
  
  
  卷六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脏别论篇》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而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器。九窍者,五脏之官也,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生,本于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度,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是有天命。《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之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 矣。故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初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今举经中言,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者,条陈之。《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勿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愦愦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静,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即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中,藏于肠胃中,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岂特四者,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乃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脾胃虚弱,贼邪不能独伤人,则病从脾胃而生者愈明矣。圣人意旨,重见叠出,详明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则人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卷六论疮疡虚实
  夫疮疽脓溃肿毒浸淫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而虚实多端,有疮之虚实,有脏腑虚实,有血气虚实,又有上实下虚,真虚邪实者,不可不辨也。夫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软漫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嗌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如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敛,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下虚也。
  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 肿尤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也。《内经》谓:血实则决之,气虚则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营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营卫短涩,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此治虚实之大法也。疮疽,动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以王道和平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实 肿,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之,庶得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