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
《脉经》曰: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
仲景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寸口脉数,此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经曰: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又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又曰: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虚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脏也,一百八十日内死。
《难经》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又曰: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经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又曰: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又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又曰: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一云口鼻虚张短气)。气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绝。
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大便 溏为肺水。
肺为气之主,而肾又为气之脏,是以气出之于肺,而纳之于肾也。
补:人参、山药、百部、五味子、阿胶、黄芩、紫菀、茯苓、麦门冬。
泻:防风、葶苈、泽泻、枳壳、苏子、桑白皮。
温:干姜、生姜、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凉:沙参、黄芩、桔梗、马兜铃、栝蒌仁、元参、栀子、川贝母、天门冬、人溺。
引经报使:白芷、葱白、升麻。
卷三 内景图说(上)大肠
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r大肠图 p04-a41a18.bmp r又曰: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又曰: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肠脐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傍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又曰:大肠为白肠。
又曰: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又曰: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又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即伏字,瘕,音假。)又曰: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HT 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
又曰:直肠受大肠之谷而导出焉。
又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动病,则齿痛 肿,是主津液。( 音拙。)手阳明大肠引经药歌:卯大肠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胶,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将军(即大黄)麻葛(根)枳(壳)升(麻连)翘。
又曰: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二斤十一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又曰:上接小肠下口,下接直肠肛门。
又曰: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本脏篇》云: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理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之见证也,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气满,皮肤坚而不痛。
经曰: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灵枢》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
又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又曰:肠中寒则鸣飧泄,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经曰:大肠小肠为泄。
又曰:大肠乃肺之腑也。
又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仲景曰: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
《入门》曰:肠虚则鸣,又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灵枢》曰:黄帝问曰:胃恶热而喜清冷,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对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大肠热宜泻白汤。大肠寒宜实肠散。
《脉经》曰: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补:牡蛎、粟壳、五倍子、肉豆蔻、莲子、龙骨、诃黎勒。
泻:枳壳、桃仁、麻仁、石斛、大黄、槟榔、芒硝。
温:干姜、吴茱萸、肉桂。
凉:槐花、条芩。
引经报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属大肠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乍虚乍实,为大肠水。
卷四内景图说(下)
肾 膀胱 心包络 三焦
卷四 内景图说(下)肾
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曰: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
r肾图 p04-a41a19.bmp r《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
《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
经曰: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藏精与志。
华元化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经带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又曰:命处于中,两肾左右开阖,正如门中枨 ,故曰命门。一阳处二阴之间,所以成坎也。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静为阳本,阴为阳基也。
又曰:足少阴经肾。
又曰:是经常少血多气。
又曰:酉时气血注于肾。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肾神,玄冥字育婴。
《灵枢》曰:耳者,肾之官也。肾病者,颧与颜黑,耳枯焦。
象川翁曰:精生于谷。(然醴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补精生气,气自生神。)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黄庭经》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原注: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独有精也。)《真诠》曰:五脏各有藏精,并无停泊于其所。盖人未交感,精涵于血中,未有形状,交感之后,欲火动极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而变为精以泄焉。故以人所泄之精,贮于器,拌少盐酒,露一宿则复为血矣。
经曰:肾者,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在时为冬,在方为北,在色为黑,通窍于耳。
经曰:北方水也,万物所以合藏也。
又曰: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肺金为母,肝木为子,膀胱为腑,克火主骨,若久立则伤骨,司藏与志,其类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华在发,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阳气将复,万物舒生也。其数六,其臭腐,其声呻,其气吹,其液唾,在变动为栗,其味咸,其虫鳞,其果栗,其菜藿。下应腰肾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泽,不欲如炭。
《灵枢》曰: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更肾主寒,然寒则伤肾,病主为疝。痘主黑陷,若淫欲过度则伤骨,湿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面黑恐欠足寒,逆气腹痛,飧泄而后重,脐下动气。肾实则腹膨胀而体重,少气不言,骨疼飧泄,并小便少;肾虚则欲坠下缩身,面青 白,颅囟开解,下窜畏明,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溲多而耳鸣。肾绝则反目直视,狂言遗尿,腰折骨枯,然肾绝者四日死。平脉则冬旺七十二日而脉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举指来疾,其贼则缓而大,并面大黄,皆逆。其危脉则石如转索,去如弹石。
又曰:肾又为气之脏,主纳。
又曰:其日壬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入门》曰:肾主受水谷之精而至静,惟子时浊气一动而已。
又曰:肾与脐相对,与腰相应,腰者肾之外候。
又曰: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肾为牝者,阴也。
又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又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灵枢》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又曰: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又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易伤于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又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汗出浴水则伤肾。
《难经》曰: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又曰: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其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入门》曰:命门非正脏,三焦非正腑也。
《灵枢》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经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枯。
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痛,出白一名蛊。(注曰:出白,谓溲出白液也。)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注曰:此肾之藏也,期三百六十五日内死。)《难经》曰:外证面黑,善恐,数欠。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灵枢》曰: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又曰:肾实则腹大腔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入门》曰:肾虚则心悬如饥善恐。
太乙真人曰:戒色欲,养精气,咽津液,养脏气。
无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
经曰:肾藏精与志。志者,专意而不移者也。
又曰:脏气绝则神见于外。(无锡游氏子,以酒色得疾,常见两女子衣服鲜丽,冉冉至腰而没。医者曰:此肾神也,肾绝则神不守舍,故见于外也。)《灵枢》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疼厥,精时自下。
经曰:其精管自两肾脊骨间发来,绕大肠之右,从溺管下,同出前阴而泄精。
又曰:水旺于冬,相于秋,废于春,囚于夏,死于季夏,其壬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死日戊己,死时日 。( ,乃日昃也。)又曰:肾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门腰间季胁。
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又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二阴,前阴后阴。)又曰:肾也者,其荣在发。发无润泽者,骨先死。
又曰:两气通于肾。
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
又曰:肾恶燥。
又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又曰:久立伤骨,劳于肾也。
又曰:损其肾者,益其精。
又曰: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又曰:黑如乌羽者生,如 者死。( ,音苔。)又曰:肾热者,颐先赤。
又曰: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员员,谓似急也。澹澹,谓似欲不足也。)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又曰:肾开窍于二阴,实则胀满。
又曰:肾着之病,其人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又曰: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又曰:肾水者,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人足逆寒,大便反坚。
又曰:肾病者,色黑气弱,呼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食减,膝以下清,其脉沉迟为可治,宜补。
(清,冷也。)又曰:肾疟者,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音绚。目动也。)又曰: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治主于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音次。恶也。)又曰:精脱者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