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临证医案


  党参 桂枝 秦艽 枣仁 杜仲 豆卷 半夏 赤苓 苡仁 金狗脊 归身 陈皮 桑枝(酒炒)

  又 产后营虚,雨湿寒气袭入,经络机关不利。前投宣通养血两法,俱无少效。虽头痛略松,而右半之腿臂转增痛热。犹幸脾胃稍旺。今恶风、发热、口干,是寒湿渐化为热矣。拟疏泄湿热以通经络,再议。

  羚羊角 丹参 防风 秦艽 苡仁 陈皮 羌活 丝瓜络 防己 当归 白芷 木通 桑枝 忍冬藤王 产未百日,骨蒸发热,淹延匝月,热势渐加,迄今五十日矣。诊左寸关轻取虚小,中按之数,重按数而且坚,知其热在阴中,心肝之火独亢;右寸关虚软而数,则知脾肺气虚;两尺皆虚,肾阴亏也。阴虚阳盛,热气熏于胸中,蒸动水谷之湿上泛,故舌苔反见浊浓耳。耳鸣而聋者,肾虚肝阳上逆也。据述服参、 则热势愈甚,投胶、地则胃气益惫。节近清明,地中阳气大泄,阴虚阳亢莫制,恐其交夏加剧。刻下用药,以脾胃为要。土旺四季各十八日,清明节后土气司权,趁此培土,冀其脾胃渐醒,饮食渐加,佐以清金平木,必须热退为妙。

  北沙参 地骨皮 丹皮 归身 怀山药 白扁豆 茯苓 白芍 生熟谷芽 白蔷薇露仁渊曰:产后病最难治,最多变证,难以殚述。朱丹溪云:产后以大补为主,虽有别证,从未治之。此言虽是,亦未可泥。有少壮之妇素体不虚,或兼外感六淫,内阻瘀滞,当见证治证。

  若执产后须补之论,不但本病不退,势必转增他变。盖新产百脉虽虚,感邪则实,急去其邪,即所以养其正也。倘遇可攻可下之证,即白虎、承气不为过。胎前亦然。惟下笔切宜仔细,未可率意轻忽。心中须念此产后虚体,若一击而中,便与轻松调理。果是纯虚,自当大补,补之有方,不可集几味养血套剂便为了事。

  再者,胎前温药宜慎,产后凉药宜慎。谚云:胎前一把火,产后一块冰。虽未尽然,却也不差。

  盖胎前多实,实者多热,产后多虚,虚者多寒,理固然也。

  卷之四

  幼科门

  李 胎惊之病,得之于母腹胎孕之后,其母有所大惊,气应于胎,惊气入肝,故数月婴孩即有胎惊之患,往往不能愈。姑拟一方备采。

  羚羊角 天竺黄 陈胆星 石菖蒲 大黄共研末。或竹油或钩钩汤调服五分。

  许 音哑喘咳,痰声 咯。风痰袭肺,肺胀夹惊险候。

  麻黄 杏仁 射干 桔梗 桑白皮 菖蒲 枳壳 前胡 白前 紫菀 白萝卜汁(冲服)

  朱 痧后夹积,移热于大肠。腹中热痛,每交寅卯二时则痛甚。拟开肺金之郁,仿丹溪论参越桃意。

  高良姜 桔梗 川连 通草 滑石 焦山栀 山楂炭 焦六曲 砂仁又 痧后腹痛,甚于黎明。阳气为阴寒凝遏,欲升而不得升,故痛甚于黎明也。前用温寒并进见效,今仍前法加减。

  桂枝 炮姜 吴茱萸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山楂炭 花槟榔 赤苓 焦山栀 白蔻仁方 痧后肺火不清,移热于大肠之络。腹痛便溏,手腕内外肿痛。防发痧毒。治以清解。

  升麻 葛根 赤芍 焦山栀 甘草 高良姜 丹皮 桔梗 忍冬藤渊按:此方非夷所思。庸者必与清肺健脾、化积解毒套剂矣。

  又 前方已效,轻减其制。

  防风 焦楂肉 银花 砂仁 桔梗 甘草 陈皮 赤芍仁渊曰:幼儿不能明告病情,脉亦难凭,虽以一指按寸口,惟得浮沉迟数大略而已,故称哑科。四诊只得其二,惟察声望色,询之乳母,得其梗概,最为难看。而难中亦有易焉。易者何?乃三因之中绝少内因,大都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而已。即有内伤,亦因病致虚,非七情六欲因虚致病者可比。苟仔细详审,不难得其要领。近世风气之最坏者,莫若挑惊。不问外感内伤,概以惊风呼之,非推即挑,继以牛黄、脑、麝香开之药。明理之家亦蹈此习,不知冤杀多少婴儿矣。夫惊病偶亦有之,儿体脆弱,魂魄未坚,猝见异言异服及奇怪之物,惊恐惶骇,此必有因。须将惊风二字拆开,惊自惊,风自风,断不可混治。夫惊乃惊骇受病,风为温热所化,或感触风邪,治判天渊。喻氏云:幼科与大方一理,苟请伤寒名家视之,断无错误。此乃见道之言。夫六淫之邪,皆能化火。幼儿病热者多,病寒者少,由阴气未充,生阳正旺,化火尤易耳。为父母者,每未寒先衣,未饥先食,食不化即变为痰,痰与风热相并,最易痉厥,俗医即呼为惊风,病家亦认为惊风,非一日矣。吾愿同志大发慈悲,相与挽此颓风,功德无量。

  卷之四

  外疡门

  吴 足大趾属厥阴肝经,太阴脾经由此起。今足大趾干烂,乃肝经血枯,脾经湿热也。延及数月,防成脱疽。兼上唇麻木,亦脾虚风动。殊非易治。

  萆 当归 牛膝 枸杞子 苡仁 丹参 川断 茯苓 桑枝孙 痧回热减,温邪初退之余,咽喉反腐,虚火又从而起。良由久患喉痹,阴虚火亢,热淫摇动,亢焰复张。用方最宜加谨,过清恐伤脾胃,早滋恐恋余邪。姑拟甘凉平调肺胃,冀其上焦清肃。

  鲜石斛 大贝母 元参 生甘草 丹皮 沙参 羚羊角 扁豆 豆衣 悉尼刘 偏脑疽自右延及于左,三候有余。偏右穿溃脓少,偏左木肿未腐,头顶平塌,根脚散蔓。此气虚不能引血化腐成脓,托毒外出,高年殊虑内陷。至舌苔白腻,大便闭结,在疡科指为火毒内闭,湿热上蕴,而用内疏黄连等法。阅倪先生方案,谓内夹杂气,邪伏膜原,引用达原、三消数剂,异想超出寻常。今大便已通,舌苔稍化,然右脉软弱,胃气残惫,疡不甚肿,色不甚红,深恐阳变为阴。大凡外疡起发脓腐,须赖元气承载。所谓元气者,卫外捍御之气、胃中冲和之气、三焦升降之气也。亏则脓腐不克根据期,从此生变。故黄 为外疡托毒之圣药,即兼别症,再参他方。古法有攻补兼施、补泻同用者。拙见欲托毒,必扶正。

  生黄 当归 赤苓 陈皮 藿梗 法半夏 香附 谷芽又 脑疽将四候,起发脓俱迟。欲问真消息,阴阳各半推。阳多方是吉,阴长便生危。顶不高兮根不束,皮不腐兮脓不足。凡此皆因气血衰,顺逆安危有结局。乃若疮流鲜血,即为变陷之端;况夫年逾六旬,尤宜加谨为要。兹当补托,佐以疏通。补其正而托其毒,疏其气而通其壅。俾胀满宽而加谷,期阳毒化而收功。聊以解嘲,非敢说梦。

  黄 当归 制僵蚕 皂角刺 陈皮 川朴 赤苓 法半夏 香附某 暑邪热毒,走入营中。遍身紫黑烂斑,鼻血龈腐。此发斑牙疳之险症也。倘至壮热神昏,不可挽矣。

  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连翘、鲜石斛、黑山栀、银花、淡黄芩、芦根。

  某 疟久阴伤,项发痰核,头倾不举,腹中有块。年逾二八,天癸未通。虑延劳损。

  大生地 制首乌 茯苓 丹皮 怀山药 软柴胡 白芍 当归 陈皮 十大功劳某 肝经郁火,乘犯阳明,牙龈痒痛出血而发牙疳。舌红碎裂,头眩心烦,营阴内亏。而纳谷气撑,又属脾气虚也。犹喜大便燥结,可用清滋,先平其炎上之火。

  羚羊角 鲜生地 鲜石斛 元参 麦冬 茯苓 石决明 女贞子 枣仁某 阴亏火亢,绕颈生痰,寒热似疟,而实非疟也。少阴水亏不能涵木,少阳火亢更来灼金,金木交战,乃生寒热,饮食少,脾胃弱,虑延劳损。

  六味地黄汤加牡蛎、党参、麦冬、柴胡、白芍、五味子。

  某 结喉痈生于咽喉之上,视之不见,胀塞不通,汤水难进,极为险重。急以化痰宣窍、开通肺气方法。

  射干 牛蒡子 僵蚕 薄荷 荆芥 桔梗 山豆根 贯仲 生甘草 茅柴根洲按:吹喉之药必不可缺。

  某 对口生疽,足根发疔,此二处皆属太阳膀胱之络。湿热内聚,风热外侵,勿得轻视。

  羌活 防风 连翘 归尾 萆 乳香 没药 土贝母 银花 甘草梢 桑枝某 牙龈渗脓,二载不愈。此属牙漏,肾虚胃有湿热所致。

  六味丸(三钱) 资生丸(二钱)

  相和。每朝服四钱,淡盐汤送下。

  某 马脾风极重险症,危生倏忽。姑与牛黄夺命散。

  大黄(生切,四钱) 槟榔(一钱五分) 黑牵牛(三钱)

  共研末。分二服,白萝卜汁温调服。

  某 肺痈咳吐脓痰,肺叶已伤,势属重候。

  羚羊角 冬瓜子 桔梗 葶苈子 苡仁 生甘草 桃仁泥野茭根 川石斛 芦根又 痰臭虽减,咳嗽未除。

  羚羊角 川贝母 杏仁 苡仁 桃仁 桔梗 苏子 甘草 冬瓜子 芦根 野茭根张 怒则肝气逆而血苑于上,章门结块硬痛,寒热脉数,小便短少。症属肝痈,防其内溃咳吐脓血而剧。

  紫菀 郁金 新绛 柴胡 天花粉 桃仁 旋复花 当归 穿山甲 忍冬藤 降香 青葱管缪 病起微寒微热,右肋章门穴酸疼。两月后痛处略肿,食少便溏,面浮足肿,腰脊酸痛。脉附骨极细而锐。此脾家有湿热瘀伤,症属脾痈。日久正虚胃弱,恐其不克支持。

  党参 炙甘草 陈皮 白术 川朴 木香 吴茱萸 干姜 当归 川芎 白芍 六神曲 茯苓 肉果 砂仁敷方:官桂 吴茱萸 干姜 川乌 生半夏 独活 乳香 没药 南星 白芥子 当归(各一钱,研末)

  用陈酒干面调和,炖温,敷痛处。

  某 盘肠痈腹痛已久,二三日来骤然胀满,连及腰胁,小便茎中亦痛,势已有脓。拟用牡丹汤排脓逐毒,从大肠导下之。所虑饮食极少,胃气不克支持耳。

  丹皮 桃仁 皂角刺 冬瓜子 红花 大黄(制) 延胡索 广橘皮 山楂肉 赤苓 归尾又 盘肠痈已成脓,不得不从大肠导下之法。

  生黄 皂角刺 归尾 桃仁 红花 土贝母 金银花 甘草 丹皮 山甲片 冬瓜子 广皮又 肠内痈脓将足,脉细食少。治以托里,冀其外溃为妙。

  黄 银花 穿山甲 肉桂 当归 赤苓 泽泻 皂角刺 苡仁 广皮 血珀屑许 寒气入于厥阴,湿热随经下注。睾丸肿胀,少腹结硬肿痛。防成缩脚小肠痈重症。

  川楝子 吴茱萸 枳壳 归尾 焦楂肉 橘核 小茴香 萆 焦黑栀 葱白头某 环跳臀股之间,从前曾患外疡。今戽水伤筋,受水寒之气袭筋骨之中,臀股胯凹腓 酸痛,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气坠尻酸。病在太阳、少阴二经,防发附骨阴疽。

  六味地黄汤去山药,加细辛、麻仁、独活、川熟附。

  另:东垣资肾丸二钱,开水送下。

  渊按:辛、独二味,发少阴之寒从太阳而散,佐附子以温之,六味以补之泄之。

  任 湿热伏邪内蕴,引动宿毒,遍发广痘,亦曰广风。恐其肢节酸强,殊难速效。

  防风 当归 赤芍 皂荚子 银花 天花粉 连翘 甘草 陈皮 土茯苓许 肾岩翻花,在法不治。怡情安养,带疾延年。

  鲜首乌 马料豆 银花 生甘草朝服六味丸三钱,淡盐花汤送。

  刘 肾俞漫肿色白,脉虚微热,此肾俞发也。属三阴亏损,湿热入络,气血凝滞而生。最为淹缠。姑与消散法。

  当归 防风 杜仲 秦艽 金狗脊 丹参 广皮 萆 独活 胡桃肉 桑枝胡 胃脘生痈,脉虚形瘦。初起寒热,延今四十余日,晨必泄泻无度。是中气大虚,不胜攻消之任也。今与内托法。倘仍作泻,则难矣。

  党参 木香 法半夏 茯苓 枳壳 砂仁 当归 冬术 干姜陈皮某 面颧毒乃阳明郁火所结,今已穿溃,孔如豆大。虽比颧骨疽较轻,然收功亦迟。须忌一切发风动火之物。

  羚羊角 白芷 茯苓 土贝母 广皮 党参 连翘 丹皮 银花 甘草刘 平日豪饮,胃湿必甚。去冬龈肿咳嗽,仍不节饮,以致音哑龈腐,蔓延及唇,此沿牙毒也。虽非牙岩之比,然亦不易收功。

  甘露饮去甘草、天冬,加赤苓、黄芩、鸡距子、葛根、蝉衣、茅柴根。

  渊按:阳明湿火所致。

  陆 本原不足,兼挟风温。发热,颈间结核成痰。二十余日,不红,不肿,不消散,亦不作脓,属半虚半实。慎柔方有良法,用四君子加牛蒡子,世所未知,余曾验过。

  四君子加牛蒡子、象贝母、桑叶。

  渊按:四君补虚,佐蒡、贝以消风痰,桑叶清肺通络。从补虚中想出祛邪之法,心思灵敏。

  又 昨用慎柔方,是托散法。服下若汗出热退,则数剂可消。若汗不出,仍发热,则数剂成脓,且易溃敛。

  前方加钩钩。

  又 三岁孩童,但哺乳汁,不进谷食,脾胃虚弱可知。颈结痰核而有寒热,必挟风温,属半虚半实。

  今将一月,热退复热,其块不消,不作脓,大便溏,脾胃不足,气血两虚。

  党参 冬术 陈皮 荆芥 黄 归身 防风 葛根 砂仁 桑叶周 立斋云:外疡经久不消散,亦不作脓,气虚也。徒用攻消,恐无所益。

  黄 党参 防风 归身 泽兰叶 穿山甲 僵蚕 丹参 广皮 桑枝朱 结毒穿破不敛,在于当额眉棱,俱属阳明部位。已及半载,当养气血以化毒。

  大熟地 党参 川芎 皂荚子 茯苓 土贝母 黄 当归 生甘草 银花 土茯苓陈 本体阴亏,四月间湿热成疡,溃脓而愈。愈后正虚,肝风升动,眩晕跌仆,以致腿股环跳受伤,漫肿色白,而生附骨痰疽。今二便阻塞,少腹胀满,将有肠痈之变。

  忍冬藤 丹皮 桃仁 延胡索 鲜首乌 车前子 归身 牛膝 血珀(五分,研末,药汁调下)

  某 湿热积聚,阻于少阳。病起发热,便少腹偏右板痛,足屈不伸,小肠痈也。身热不止,防其成脓。

  甘草 桔梗 枳壳 苏梗 赤苓 土贝母 砂仁 延胡索 焦楂肉 川楝子 泽兰叶许 肝胆郁火,凝结成痰。腮颊硬肿,牙关不开,此骨槽痰也。脉象郁涩,气失利畅,药力不易见效。

  柴胡 黑山栀 香附 秦艽 制僵蚕 石决明 土贝母 丹皮 桑叶 郁金 骨碎补 刺蒺藜 钩钩某 鼓槌多骨流痰,脓孔甚多,手掌及腕皆肿硬,而色紫不痛。已出过多骨,出骨之处已敛,而余外仍肿。此风毒湿热锢结手经。延来五月,收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