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微义


  卷四十四 疹门

  论疹证治

  洁古云 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 证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 疹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不壅并而能作番次使儿易禁也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按此是例阳证发 宜与小儿门 论兼看证治

  卷四十四 疹门

  论伤寒发有阴阳不同

  略例曰阳证发 有四有伤寒发 有时气发 有热病发 有温毒发 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也当服玄参升麻白虎等药谨按四气发 温毒为至重暑证亦发 固有轻重之殊见面部者传手经也难知云戊助少阴心火入于手太阴肺也背多者足太阳胸属足阳明四末属脾与心也阴证发 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证投之凉剂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咬形状而非锦纹也调中温胃加以茴香芍药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 自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谨按 证固有阴阳轻重之现证矣阳证大率用托里清热化 凉血阴证止用调中温胃其 自消病体自定非若疮成脓 也虽轻重俱从火化大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卷四十四 疹门

  论中寒发

  略例云完颜小将军病寒热间作有 三五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殊无大热此内伤寒也问之因暑卧殿角伤风又渴饮冰酪水此外感者轻内伤者重从内病俱为阴也故先 衄后显内阴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往来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卷四十四 疹门

  论伤寒治误发

  陈无择云伤寒发 者盖不当下而下之热则乘虚入胃当下而失下则胃热不得泄二者皆能发其状如锦绣赤者易治黑者难治盖热毒入胃深也按此谓 主于胃因下早下晚之失而生至如阳证误用热剂而发 或温毒便发 者皆宜从脉求其本也仲景云寸脉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是热毒蕴于胸膈也又非在胃及虚火之比大抵黑者热极亢则害承乃制也

  卷四十四 疹门

  论瘾疹

  陈无择云世医论瘾疹无不谓是皮肤间风然既分冷热冷热即寒暑之证又有因浴出凑风冷而得之者岂非温也则知四气备矣经分诸疮实热则痛虚寒则痒又阳明主肌肉属胃与大肠亦有冷热分痛痒不可不审世人呼白者为婆膜赤者为血风名义混淆当以理晓察内外随证治之谨按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兼风兼湿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

  卷四十四 瘾疹治法

  升散之剂

  元戎葛根橘皮汤治 在肌 冬温始发肌中 烂咳而心闷但呕清汁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上等分水煎服按此足阳明太阳药也阳毒升麻汤 在面伤寒一二日或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见鬼下痢脉浮大咽痛升麻(五钱)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上 咀水煎取饮半盏刻许再进温覆手足得汗出解玄参升麻汤 在身治汗下吐后毒不散表虚里实发于外甚则烦躁谵妄玄参 升麻 甘草(等分)上 咀水煎服按以上足阳明药也阳毒栀子汤治伤寒壮热百节疼痛而发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 石膏 知母 杏仁 柴胡 甘草上粗末每五钱入姜五片豉百粒煎服按此足阳明少阳药也消毒犀角饮子治 及瘾疹牛蒡子(六钱) 荆芥 防风(各二钱) 甘草(一钱)上 咀水煎按此手太阴药也解毒防风汤治 及瘾疹痒痛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 枳壳 牛蒡子(各半两)上为粗末每四五钱水煎服按此手足太阴药也以上诸方本于阳证者宜选用之升麻葛根汤阴毒升麻鳖甲汤治阴升麻(三两)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一两) 鳖甲(炙) 雄黄(半两研)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按此(阙)三因加味羌活散治感四时所传肌肤发为瘾疹增寒壮热羌活 前胡(各一两) 人参 桔梗 甘草 枳壳 川芎 天麻 茯苓(各半两) 蝉蜕薄荷(各三钱)上 咀捣为末每服二大钱姜三片煎服按此足太阳手太阴少阴药也调中汤治内伤外感而发阴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羌活 枳壳(各一钱) 川芎(半钱) 麻黄 桂枝(各半钱)上 咀姜三片水煎服按此足太阳太阴手阳明太阴药也以上诸方本于阴证者宜选用之

  卷四十四 瘾疹治法

  和解之剂

  化 汤治伤寒汗吐下后 发脉虚白虎汤加人参守真类粹再加白术上 咀时时煎服之下剂当归丸治伤寒 见无大热脉虚秘闷当归(半两) 甘草(一分) 黄连 大黄(各二钱半)上先将当归熬膏子入药末三味为丸渐加至利为度

  卷四十四 瘾疹治法

  凉血之剂

  黑膏治温毒发生地黄(半斤) 好豉(一升)上二味以猪膏二斤合煎之至浓汁用雄黄麝香如大豆大内中搅和每服用弹子大汤化服未效再服之大青四物汤大青(四两) 阿胶 甘草(各一两) 豉(八合)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之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诸经叙黄胆脉证

  内经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要略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食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不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多不治脉经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凡黄候其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论五疸

  陈无择云古方叙五种黄者其实一病立名异耳如黄汗者以胃为脾表属阳明阳明蓄热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热必郁故汗黄也其后身体肿发热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色正黄如柏汁黄胆者由暴热用冷水洗浴热留胃中所致其候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煮柏汁谷疸者夫由肌发热大食伤胃气冲郁所致其候食则腹满眩晕谷气不消(云云见前)酒疸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唯酒变证最多热毒流于清气道中则眼黄鼻痈女劳疸由大热交接竟入水水流湿入于脾因肾气虚甚以所胜克入致肾气上行故有额黑身黄之证其间兼渴与腹胀者并难治发于阴必呕发于阳则振寒面微热虽本于胃气郁发土色上行然发于脾则为内疸发于肾则为黑疸若所论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严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按以上五疸与前要略所具不同宜兼考之陈氏治例未能以尽其变推其病体究治大抵以上五疸形证已具无所隐兼证者黄汗黄胆谷疸诚以元气脾胃之气为主而治之形气谷气稍实者则可得而复矣酒疸则元气胃气殊已伤甚形气孤危谷气与药杂进能有断浓味而守药得复生者则几希矣女劳疸则阴阳之气虚竭甚者为难治陈云世医独严于伤寒而不及此此则亦非伤寒家法所可 施也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论伤寒阳证发黄

  保命集云凡发黄有六有蓄血发黄邪热传于太阳之本小便先淋而黄其人暴狂内有血也为太阳发黄本病也湿热发黄太阴并阳明之本为小便不利风湿热发黄并少阳也寒湿发黄太阴并少阳也结胸发黄下之早附太阳也痞气发黄附太阴也凡六者各随脉证标本而治之大抵发黄从太阴阳明而论脾胃皆土也故见黄色当从其脾病色黄土气化湿非湿毒何能发黄也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论阴证发黄

  韩 和云病患三五日服下药太过虚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饮水浆脾土为阴湿加之与邪热相会发黄此阴黄也当以温药治之如两手脉沉细迟肢体逆冷皮肤有粟起或呕吐舌上有胎遍身发黄烦躁欲于泥水中卧小便赤少皆阴候也故阴黄多以热汤温之或汤渍布搭其胸腹或以汤盛瓢中坐于脐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赵显宗病伤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药太过致发黄其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凉发躁欲于泥中卧喘呕小便赤涩先投茵陈橘皮汤喘呕止次服小茵陈汤半剂脉微出不欲于泥中卧次日又服茵陈附子汤半剂四肢发热小便二三升当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录凡伤寒病黄每遇太阳或太阴司天岁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盖辰戌太阳寒水司天水来犯土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土气不足即脾胃虚弱亦水来侵犯多变此证也按以上论伤寒阴阳二证发黄殆无余蕴大抵本形气虚实受证不同用药有汗下温之禁非若杂病之比也我丹溪先生谓发黄如 曲相似湿热有微甚及兼热兼寒瘀血所因不同故治例不可不分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论内伤发黄

  略例云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黄非伤寒坏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按此言内伤不足故宜补益惟其有余新病必须消导之久病从谷疸施治可也

  卷四十五 黄胆门

  论发黄治例

  难知云色如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 色如橘子黄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 湿黄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大茵陈汤 若大便自利而黄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按一身尽痛而黄者湿胜在表也不痛者病在里也干燥者热胜也故后证皆有表里之分殊东垣云伤寒当汗不汗即生黄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里宜渗利之在半表里宜和解之在里者宜急下之若以上诸证及略例云男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若黄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小半夏汤皆不必拘于茵陈也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升散之剂

  金匮桂枝加黄 汤治黄汗身肿汗出出已辄轻轻久必身 胸中痛腰以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剧者不能食烦躁小便不利桂枝 芍药(各三钱) 甘草(二钱) 黄 (五钱)上水煎入姜枣服后仍饮热粥助药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身热不去瘀热在里发黄小便微利麻黄 连翘(各一两) 赤小豆上 咀作一服水煎局方茵陈五苓散治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本方五分加茵陈一分韩氏茵陈茯苓汤治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茯苓 桂枝 猪苓(各一两) 滑石(一两半) 茵陈(一两)上为末每服半两水煎服如脉未出加当归按以上方并太阳例药也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攻下之剂

  金匮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上水煎至二升分温三服大黄硝石汤治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此表和里实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上水煎服如前法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腹满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满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硝石 矾石(各烧等分)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二钱日三重衣覆取汗随大小便去小便黄大便黑是其候也半夏汤治酒疸身黄无热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 瘕心中懊 其脉沉弦或紧细半夏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前胡 枳壳(炒) 甘草 大戟(炒各二两) 黄芩 茵陈当归(各一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入姜三片空心服茵陈蒿汤治身热鼻干汗出阳上奔小便赤而不利湿热发黄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个) 大黄(二两)上三味每服一两半水煎服难知茵陈大黄汤治伤寒大热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茵陈蒿 栀子 柴胡 柏皮 黄芩 升麻 大黄(炒各一两) 龙胆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抵当汤治太阳伤寒头痛身热法当汗解反利小便热瘀在内则身黄脉沉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下焦有血也宜此汤主之水蛭 虻虫(各十个) 大黄(一两) 桃仁(十二个)上锉作一服水煎食前服按以上并阳明经药也抵当汤厥阴药轻者桃仁承气汤主之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和解之剂

  小柴胡加栀子汤按此手太阴足少阳药也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治热和中之剂

  栀子柏皮汤治身热不去大便利而烦热身黄者栀子 柏皮 黄连(各等分)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服宝鉴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身体面目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白茯苓(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生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实(各二分)上 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酒疸兼作丸子服之按此并太阳例药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温中之剂

  金匮小半夏汤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利腹满而喘半夏(汤泡七次)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入姜十片韩氏茵陈橘皮汤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茵陈 橘皮 生姜(各一两) 白术(一分) 半夏 茯苓(各半两)上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温分作四服按此并足阳明太阴药也小茵陈汤治发黄脉沉细迟四肢及遍身冷附子(一个八片) 甘草(炙一两) 茵陈(二两)上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温作三服茵陈四逆汤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甘草(炙一两) 干姜(炮一两半) 附子(一个作八片) 茵陈(二两)上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茵陈附子汤治服四逆汤身冷汗不止者附子(二个各作八片) 干姜(炮二两半) 茵陈(一两半)上为粗末水煎分作三服按以上并少阴经药也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吴茱萸(一两) 当归(三分) 附子(二个作八片) 木通(一两) 干姜(炮) 茵陈(各一两半)上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按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吐下之剂

  三因苦参散治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食饮不妨服诸药不除因为久黄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各一分) 葶苈(半两)上为末每服一大钱饮调下当吐利随时消息加减与之服按此出太阳阳明例药也

  卷四十五 黄胆治法

  调理之剂

  当归白术汤治酒疸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冷脾胃痰结所致其脉弦涩白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黄芩 茵陈(各一两) 前胡 枳实(炒) 甘草(炙) 杏仁(炒各二两) 半夏(一两半)上 咀每服四五钱入姜煎小建中汤养荣汤治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鸣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方并见虚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