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


  此明手太阴肺经之络脉也。称别者,谓本经元气自此处分别,流注他经也。以下皆同。其络名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气而行,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盖经脉止于鱼际,络脉入于掌中,故其病实则手掌热,谓受邪也;病虚则欠KT ,谓气少不足以息也,故小便或自遗,或短数,皆气不能敷布收摄也。别走阳明者,言手太阴经气自此别行手阳明大肠经也。取之者,取去腕寸半之列缺穴以针之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此明手少阴心经之络脉也。实者谓邪实,则心下支满也;心气虚,不能转舌,故不能言。掌后一寸,即通里穴也。心经之气,自此而别走手太阳小肠经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心包络一名手心主,代心用事,故名臣使之官,是卫护心脏者,故凡受邪,皆受于包络。实则心痛者,其络脉受邪也,若心脏受邪,名真心痛,顷刻而死,不能救治也;虚则头强者,络为卫阳所行之地,络虚,阳气不能上升合于督脉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瘤,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喉,络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之络名公孙者,是通胃经之络也,此外又有一大络,其脉若罗网之络于周身,故名大包,脾之所以统血者,以络遍于身,络中藏血也。故邪气实,则血滞而一身尽痛;正虚,则血少气弛,故百节尽皆纵,而不能动作,皆当治其大络之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现,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上节《灵枢》言胃络名丰隆者,是通脾经之络也。此言又有一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应手而动者,为脉之宗气。宗气者,积于胸中者也。盖营行脉中,而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上行,合于胸中之宗气,故胃络之动于左乳下者,出于脉之宗气也。其脉盛喘数,绝者,滑动急促之象,病在中脘阻逆;如结而横,则有形之邪积也;其脉气绝不应手者,则宗气已无,故死;若动甚震衣者,其宗气大泄,乃内伤虚劳之病也。良以脾胃统一身之气血,故于本经之络外,又各有一大络,与他脏腑不同,故言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又曰,脾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此言脾胃生化之气血,上头下足,无不周遍也。治病者,不可不深悟其理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皮部论》帝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现,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此明皮脉经络筋骨部分之浅深,以察病邪之进退也。欲知皮部,当以经脉为纲纪而辨之,诸经诸络皆然也。

  假如阳明之阳络,名害蜚者,上自手经,下至足经,皆同此法,视其经脉所行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视其色,以明病邪之所在。络中邪盛,则必入客于经,而由浅入深矣。络在卫分为阳而主外,经在营分为阴而主内,此以营卫分内外阴阳也。若十二经者,由脏腑而分阴阳,则络随经分,阳经之络为阳络,阴经之络为阴络也。其言卫行脉外者,其气行于十二经脉之外,而行肌肉络脉之中,其气悍而为阳,故络脉浮现皮肤,可视其色以明病也。营卫之所以通贯者,由于络脉也。

  外邪之伤人,亦各以类从,如风为阳邪,先伤卫分,以桂枝汤主治,寒为阴邪,径入营分,以麻黄汤主治,然止风寒之邪耳。若湿邪,则下部先受;雾露清邪,则上部先受;温暑之邪,由口鼻吸入,各有不同。故必先明一身之营卫、经络、筋骨、脏腑浅深部位,而后可辨病邪之所在而治之。是以圣人反复详明,不嫌复赘。又如后世看小儿手指纹以审病,即此篇视络脉之法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此言少阳、太阳之浮络也。阳络主纳,阴络主出者,是阳从表入,阴从里出也。盖人身阴阳之气,互根于太极,转旋于上下表里,循环无端,故其由里而升而旋,以出于表,即由表而降而旋,以入于里,故在阳在表者主纳,在阴在里者主出。而其外邪,始从卫入,遇里出之气所遏,遂由络渗入于经,如或失治,则渐入渐深,多方传变,皆可类推,以审其病邪之进退轻重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也,从内注于骨。

  此言少阴经之阴络名枢儒者,上下审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若邪始从阳部而注于少阴经者,即由经出而内注于骨,盖骨乃少阴肾所主,为肾之合也。是邪始入于皮部阳分,从肌肉而至筋骨,由浅而入深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此言心主,是手厥阴也。上下同法,兼足厥阴也。观以上各条文法义例,凡举足经必兼手经,举手经必兼足经,以上下同法一句该之也。再观下条,凡十二经络脉之句,义更显然矣。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此言三阴三阳、上下手足,共十二经之络脉,皆皮之部分,先视其浮络以审病邪,络邪盛必入客于经。下文又详明其所由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淅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

  此言邪之由浅而深,或因虚陷下于筋骨间,各有现证可审也。又按《缪刺论》曰: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是知邪之游走,亦有不入于经,而流溢于大络者。故病变多端,而无一定,要在明其浅深部分,知其邪客之所,辨其阴阳气血之虚实而治之也。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此言皮有浅深之分部,当邪之初感浅处,而不与之治,至于邪深,乃生大病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经络论》帝曰:夫络脉之现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之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色,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俱现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此言五脏具五行之色,而应于经,某经病,即现某色也。阴经之络,现色同某经;阳经之络,其气出于腑,与脏离远,且又浮于表,故随四时之气而变色,如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之类,不同其本经之色也。其言经有常色者,统指十二经也,则可知腑随脏应,如足阳明胃经,即同脾经之黄色,手阳明大肠经,即同肺经之白色,余可类推矣。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气穴论》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营卫稽留,卫散营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急泻无怠,以通营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此言最细之络名孙络,周身穴会合于天度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之气也。盛邪客之,而营卫之气散溢,久而气耗渐竭,血着不行,其病日深,外为发热,内为少气,故当邪客之时,急泻其邪,而无怠缓,以通营卫。

  但见邪在何部而泻之,无问其络穴所会之处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内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胁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此言营卫在肌肉间,由经络之气流行贯注。邪伤气壅,营卫不行,热则为脓,寒则为痹,甚或卷肉缩筋,百病丛生。其溪谷穴会,亦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之气也。或受邪浅,而小痹淫溢,循脉往来,未入于溪谷者,以微针通其脉络,而补泻之法,则与邪深者相同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此言针治去邪,当泻其孙络之血也。孙络三百六十五脉之气血,并注于大络,传注于各经络,故外邪之入,由浅而深,由络入经。若其邪深,须用药内解,而泻之于中者,当按五脏阴阳、十脉生化之理以治之也。或作五脏之 穴,左右各五,共十脉,是言针治之法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灵枢·海论篇》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也。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