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灵枢识
灵枢识
小海 简案、他经举原穴。此独举合穴者何。
一日一夜(止)曰狂生 张云。营运也。人之经脉。营运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脏之精气。如五十营篇者即此之义。其数则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昼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则脉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大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名曰狂生。狂犹妄也。言虽生未可必也。简案、马云。狂生犹云侥幸而生也非。
不一代者 十一难代作止。脉轻作投。并文略不同。张云。代、更代之义。谓于平脉之中。而忽见软弱。或乍数乍疏。或断而复起。盖其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变易若此。均名为代。若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脏受气皆足。乃为和平之脉。简案、脉要精微论云。代则气衰。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候脉动不定曰代。即此义也。杨玄操云。代者还尺中。停久方来。名曰代也。此本于伤寒论。不可从。
予之短期 张云。予、与同。短期死期也。李中梓云。短、近也。死期近矣。
终始 马云。其要法在本经终始篇中。其义甚详。
乍数乍疏 张云。此其时相变代。乃与常代者不同。盖以脏气衰败。无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故三部九候等论。皆云乍疏乍数者死。简案、张圈外注甚详。不复繁引。
逆顺五体 马云。五体者即阴阳二十五人篇。有五形之人也。张云。骨、节、皮、肉、血、气、经、脉。禀有不齐。刺治亦异。所以有逆顺之变。
悍 史上、比昭切。下、候岸切。勇健貌。张云。 音飘。急也。
膏粱菽藿 张云。膏、脂肥也。粱、粟类。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叶也。贵者之用膏粱。
贱者之用菽藿。食味有浓薄。禀质所以不同也。
微以徐之 简案、据上文疾迟留疾推之。似徐是疾之误。此岂徐出而不留之谓欤。
形气不足(止)急泻之 张云。貌虽不足。而神气病气皆有余。此外似虚而内则实。邪气胜也。
当急泻之。东垣李氏云。气谓口鼻中气息也。形谓皮肉筋骨血脉也。(出辨惑论)简案、张带说神气。却觉不允。
形气有余(止)急补之 张云。形虽壮伟。而病气神气则不足。此外似实而内则虚。正气衰也。当急补之。志云。形气谓皮肉筋骨之形气。病气者阴阳血气之为病也。此虽分别形气病气。然重在病气之有余不足。
阴阳气俱不足 张云。阳主外。阴主内。若形气病气俱不足。此表里阴阳俱虚也。
满而补之 甲乙。满、作实。
充郭 素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王注云。郭、皮也。
内 甲乙。 、作胀。
HT 辟 甲乙。HT 、作慑。马云。僻积之意。张云。HT 、畏怯也。HT 、邪僻不正也。简案、素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王注。聂、谓聂皱。辟、谓辟叠也。玉篇。HT 、尺涉切。与慑通。根据王注聂皱与辟貂通。
类篇。 、谓衣襞积。马意盖亦同。
薄着 张云。瘦而涩也。
夭 张云。夭、短折也。 、焦同。( 义见前)
乃光 甲乙。光、作充。
乱脉 甲乙。脉、作经。
五脏变化之病 甲乙作五脏之变化。无之病二字。
五脉 张云。五脏之脉应也。
皮之柔粗 甲乙皮下有肤字。
卷一
寿夭刚柔篇第六
少师 甲乙作岐伯。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 甲乙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据下文甲乙非是。张云。刚、柔、强、弱、短、长。无非阴阳之化。然曰阴曰阳。人皆知之。至若阴中复有阴。阳中复有阳。则人所不知也。故当详审阴阳。则刺得其方矣。
得病所始 张云。谓知其或始于阴。或始于阳。故刺之有理也。
谨度病端 张云。谓察其风因木化。热因火化。湿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与时相应也。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止)刺络脉 张云。阴之阴者。阴病在阴分也。当刺其荥输。以诸经荥输气微亦阴之类。如手太阴经鱼际为荥。太渊为输者是也。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也。当刺其合穴。盖所入为合。
犹在阳分。刺此以防深入。如手阳明经曲池之类是也。阳之阴者。阳病在阴也。当刺阴之经穴。盖所行为经。
其气正盛。即阴中之阳。如手太阴经渠之类是也。阴之阳者。阴病在阳也。当刺诸络脉。盖络脉浮浅。皆在阳分。如手阳明经偏历之类是也。简案、络脉甲乙作阳之络。义尤明矣。马以阴阳为五脏六腑皮肤筋骨之义。觉不允当。
故曰病在阳者(止)命曰风痹 马云。病在阳经者其名曰风。(义见素问风论)病在阴经者其名曰痹。(义见素问痹论)阴阳两经俱受其病。其名曰风痹。东垣李氏云。病在阳者命曰风。此病在阳。因十二经各受风邪。以高言之气分也。故身半以上。风之中也。病在阴者命曰痹。身半以下。湿之中也。楼氏曰。
阴阳俱病。言阴阳气血俱病也。简案、二氏所取义各异。然以上文阴阳推之。马注为得。张意亦同。(张氏医通云行痹者走注无定风之用也经云病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越脾加术附汤)
病有形(止)阴之类也 张云。有形而不痛者病浅在外也。无形而痛者病深在内也。志云。有形者皮肉筋骨之有形。无形者五脏六腑之气也。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阳也。病无形而痛者。气伤痛也。
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马云。阳经不伤。而阴经受伤耳。
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 甲乙作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甲乙注云。九墟。完、作缓。马云。阴经不伤。而阳经受伤耳。
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 甲乙作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阴阳俱动(止)其形不久 张云。阴阳俱动。表里皆病也。乍有形。乍无形。往来不常也。加以烦心。阴病甚于阳也。大凡治病必求于本。若求其在表面里亦病。求其在里而表亦病。此以阴阳并伤。故曰不表不里。治之为难。形将不久矣。
形气病之先后 张云。形见于外。气运于中。病伤形气。则或先或后。必各有所应。
风寒伤形(止)相应也 张云。风寒外袭。故伤于形。情欲内劳。故伤于气。内伤则病在脏腑。外伤则应于皮毛。若风伤筋脉。则居于外内之间。故应于筋脉。此形气表里之有辨也。
病九日者(止)衰之 马云。衰、去声。人之感病不同。日数各有多少远近。以此大略。病三日而刺一次者之法。等而杀之。
久痹(止)出其血 马云。惟久痹而其身不能往来者。则见其血络尽出其血。不必拘于三日一刺之法也。简案、不去身。谓留着而不退去也。马及张并为行去之去。恐非。
形先病(止)倍其日 马云。风寒伤形。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其病尚在于表。犹甚浅也。刺之日数。一半而已。如病九日而刺二次。病一月而刺五次之谓也。忧、恐、喜、怒、伤气。气伤脏而外形又应者。
其病表里皆然。殊为深也。刺之日数。必加倍之。如病九日而刺三次。病一月而刺十次之谓也。
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月字甲乙道藏吴本并作外。是。
张云。病有浅深。故治有难易耳。
相任则寿 张云。相任者。相当也。
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 二果字甲乙作裹。是。简案、马云。相果者如果木之果。皮肉相称。即所谓坚果也。志云。果、成也。并不可从。蒋示吉望色启微云。果、裹也。皮所以裹肉。皮浓肉坚。则相果。若皮浓肉脆。皮薄肉坚。则不相果也。
血气经络(止)则夭 张云。血气经络者。内之根本也。形体者。外之枝叶也。根本胜者寿。枝叶胜者夭也。
形充而(止)则危矣 张云。形充而皮肤和缓者。气脉从容故当寿。形充而皮肤紧急者。气脉促迫故当夭。形充脉大者。表里如一。故曰顺。形充脉弱者。外实内虚。故曰危。
颧不起者 马云。颧为诸骨之宗。颧大则一身之骨皆大。而胜其形体之充大。张同。志云。颧乃肾之外候。故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此先天之气薄也。简案、颧者骨之标于面。尤易见者。可以此相周身之骨也。
大肉 坚而有分者 张云。大肉臀肉也。 者筋肉结聚之处。坚而浓者是也。有分者。肉中分理明显也。此言形体虽充。又必以肉之坚脆分寿夭。其必验于大肉者。以大肉为诸肉之宗也。故凡形充而臀削者。
必非福寿之兆。简案、史音 。渠永切。腹中 脂。马仍此。非也。(玉篇 渠陨切腹中 脂)玉机真藏论。
说肉破 。王注。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墙基卑高不及其地 马云。面部四旁为墙。其基甚卑。不及明堂阙庭等地之高。张云。墙基者面部四旁骨骼也。地者面部之肉也。墙基不及其地者。骨衰肉胜也。志云。墙基者面部之四方也。地、地阁也。
墙基卑高不及地者。四方之平陷也。蒋氏望色启微云。耳边为墙基。耳前肉为地。言耳卑小。高不及其肉也。简案、诸说未知孰是。天年篇曰。基墙高以方。五阅五使篇曰。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乃蒋说似是。
有因加疾者 马云。盖不慎守。而或为外感内伤也。
平人(止)危矣 张云。人之生死由乎气。气胜则神全。故平人以气胜形者寿。设外貌虽充而中气不足者。必非寿器。若病而至于形肉脱。虽其气尚胜形。亦所必死。盖气为阳。形为阴。阴以配阳。形以寓气。阴脱则阳无所附。形脱则气难独留。故不免于死。或形肉未脱。而元气衰竭者。形虽胜气。不过阴多于阳。病必危矣。
刺有三变 马云。法有不同。谓之变也。
刺营者出血 马云。正以血者营气之所化。营卫生会篇云。营气化血以奉生身。素问调经论云。取血于营。
刺卫者出气 马云。正以卫气属阳。痹论云。卫气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次。
调经论云。取气于卫。
寒热少气血上下行 张云。营主血。阴气也。病在阴分。则阳胜之。故为寒热往来。阴病则阴虚。
阴虚则无气。故为少气。邪在血。故为上下妄行。所以刺营者。当刺其血分。
气痛(止)客于肠胃之中 张云。卫属阳。为水谷之悍气。病在阳分。故为气痛。气无定形。故时来时去。怫、郁怒也。忾、大息也。贲响、腹鸣如奔也。皆气分之病。风寒外袭。而客于肠胃之间。以六腑属表。而阳气归之。故病亦生于卫气。简案、怫、史云郁也。忾、广雅满也。怫忾盖郁懑之义。马云。怒意也。
张则以郁怒大息释之。并非。千金方痈疽门云。身中忽有痛处。如遭打扑之伏。名曰气痛。痛不可忍。
游走不住。服五香连翘汤。盖与此证自异。
内热 张云。谓温其经也。张氏医通云。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
刺布衣(止)熨之 马云。布衣气血涩浊。刺其寒痹之后。当以火 之。大人气血清滑。刺其寒痹之后。当以药熨之。张云。以火 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芥、蒜、蒸、灸、之类。 、音翠。灼也。
干姜一斤桂心一斤 甲乙。斤、作升。无心字。玉函经方药炮制云。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丹溪心法云。桂心者皮之肉浓。去其粗浓而无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层、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辞也。
咀 马云。以口 药如豆粒也。后世虽以刀代。而犹有 咀之称者。本此。
渍酒中 马云。渍、浸也。
马矢 中 张云。燃干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前苏武传。置 火。注。聚火无焱也。
盖封涂勿使泄 甲乙。盖、作善。使下有气字。张云。涂、盐泥封固也。
马云。周日也。
复布为复巾 张云。重布为巾。如今之夹袋。所以盛贮绵絮药滓也。滓、 也。
生桑灰炙巾 张云。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
以巾试身 甲乙作炙巾以拭身。王子接古方选注云。药熨大人之寒痹。大人者富贵之人也。寒痹者时痛而皮肤不仁也。其血、脉、筋、骨、虽痹。而禀气清灵。但以药熨导引。即可蠲痹。非若刺布衣而必以火之也。椒、酒、姜、桂、专通营气以散血分之寒。清酒置马矢。 中马矢。西北方常用之。取其微火。非有他义也。 、尽日也。复巾、夹袋也。熨至于汗。庶营气得通。熨凡三十遍者。欲其寒邪去尽。以巾拭身亦必三十遍者。恐汗液之气留也。
起步内中 张云。刺后起步于密室内中。欲其血气行而慎避风寒也。凡此者皆所谓内热之法。
卷一
官针篇第七
官针最妙 马云。官者任也。官针者。任九针之所宜也。张云。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
故曰官针。
病弗能移 张云。用不得法。则不能去病。
皮肤为痈 张云。内伤良肉。则血流于内而溃于外。故皮肤为痈。
支为大脓 甲乙。支、作反。马云。支、当作皮。或作反。张云。病气不泻而伤其支络。故为大脓。
凡病有浮沉。刺分浅深。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邪反从之。后生大病。简案、支字今从甲乙作反。
大者泻 小者不移 张云。当小而大则泻伤正气。当大而小则病不能移。皆失针之宜也。
病在皮肤(止)勿取 张云。病在皮肤无常处者。火之游行也。用 针者主泻阳气也。肤白则无火可知。故不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