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
──务本卷二
第三卷
石南藤
石南藤 ,又名搜山虎,味甘、微酸,性微温。入肝、胆、小肠三经。治风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急速治效。生山石上者,走经络更效。生土地上者,利小便效。
(附方) 治热淋、茎中痛,或如脓糊住马口。
石南藤(二钱) 木贼(八分) 甘草(一钱) 八仙草(二钱) 水煎,点水酒服。
──务本卷三石南叶 气味辛、苦,性平。主治散风坚骨,补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亦治肾虚脚弱,风痹之要药。
──模板卷十
第三卷
马槟榔
马槟榔 ,即马金囊、水槟榔。其仁有纹,盘旋似太极图,又名太极子。
味微苦涩、回甜,性凉。入肺、脾二经。清热解烦渴。子,入药,嚼之,饮水愈甜。治咽喉炎。
(附方)孕妇难产,气滞血瘀难下,用:马槟榔(二钱) 当归(五钱) 川芎(三钱) 车前子(一钱) 煎水服,有催生之效。体虚弱禁──琴本
第三卷
甜葶苈子
甜葶苈子 ,又名麦蓝菜。味苦、辛,性寒。主治下气、定喘消痰、利小便、消水肿,疗面皮浮肿。
(附方) 治面皮浮肿或咳嗽喘吼。
大腹皮 生桑皮 葶苈子 引用通草煎服。气喘加苏子。小便涩加木通 车前子。
──务本卷三
第三卷
白花地丁
白花地丁 ,气味苦、甘,性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酒痔、血痔、牝痔、牡痔,痔疮生管。单剂煎点水酒服。医家诸药不效,服此神效。
──务本卷二
第三卷
细辛
细辛 ,白花者可用,紫花者不入药。味苦、辛,性温。阴中之阳也。祛风明目,止头风疼,疗牙齿疼,攻痈疽毒疮。
(附方) 治痈疽红肿咬痛。
细辛,不拘等分,煎汤,点水酒服。有脓者溃,无脓者散。
──务本卷二
第三卷
苦远志
苦远志 ,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肝、脾三经,养心血,镇惊宁心,定惊悸,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便浊,膏淋,滑精不禁,点滴不收,良效。
(附方)治滑精不禁,点滴不收,头晕耳鸣,腰痛,小腹胀痛。
苦远志(三钱) 水煎,点水酒服。滑精加金樱子(一钱), 白浊加臭椿皮(一钱),赤浊加土茯苓(二钱)。
(又方)治痫症惊搐,手足战摇,角弓反张,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苦远志(五钱) 胆南星(一钱) 皂角子(十五粒) 引用沙糖,水煎服。
(又方)治同前。
苦远志(三钱) 猪牙皂(一钱) 石菖蒲(一钱) 胆南星(一钱) 辰砂(三分)
(另末) 琥珀(五分) (另为末) 引用灯芯煎药,调二味服。
──务本卷三
第三卷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味苦,性寒。破血,解诸疮毒。攻痈疽肿毒。治疥癞癣疮,九种痔疮。消肿。
(单方)治小儿走马牙疳,溃烂腥臭,用: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为末,搽溃烂处愈。
──丛本卷上紫花地丁,即丁蒿,一名地丁。今处处有,苗覆地,有五色,紫花者多用入药。气味苦、辛,性寒。无毒。破血。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痔漏,疔肿瘰瘤,无名肿毒恶疮,服之,点无灰酒下。
──模板卷三
第三卷
黄参
黄参 ,滇中昭通最多。细叶黄花,软枝,根大而肥。 山亦有。气味甘,性微温。无毒。
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寿。
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一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消胸中痰多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及痫症,冷气上逆,伤寒不下饮食,虚梦纷纭者加之。止烦躁,变酸水。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食药毒。治肺脾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暖中,泄心脾胃肺中邪火,止渴,生津液。
一治男妇一切虚劳,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 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立瘥。
──模板卷三
第三卷
抽筋草
抽筋草 ,又名虫儿被单。味微苦,性凉。入肝、脾二经。消水肿,治风湿筋骨疼,水煎服。外敷疮毒,效。
──于本卷下
第三卷
土人参
土人参 ,味甘,性寒。补虚损劳疾。妇人服之补血。
──务本卷一下
第三卷
土茯苓(金荞麦)
土茯苓 ,一名冷饭团,子名仙遗粮。味苦、微涩,性平。治五淋、赤白浊,兼治杨梅疮毒。
(附方) 治妇人红崩白带。
土茯苓 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
(又方) 治杨梅疮毒。
土茯苓(或一两或五钱) 水酒浓煎服。
(又方) 治大毒疮红肿。
土茯苓 为细末,好醋调敷。
(补注) 子名仙遗粮,治杨梅结毒,丹流等症。
──务本卷二
第三卷
金丝莲
金丝莲 ,形与地荷叶相似,延蔓而生。叶有六方,花开五瓣,黄色似铃,又名金狮铃。气味甘、苦,性微寒。专治包伤打伤,或无名肿毒,或筋骨疼痛。熬水熏蒸即愈。
──模板卷七
第三卷
山茶花
山茶花 ,气味甘、微辛。专治一切大肠下血,肺中有瘀血或吐血之症,急用此花煎汤服之。无花,即叶亦可,但不如花之神效也。均宜以童便为使。
──模板卷十
第三卷
滇中茶叶
滇中茶叶 ,气味甘、苦,性微寒。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人每以其近而忽之。
──模板卷十
第三卷
金刚杵
金刚杵 ,色青质脆,如仙人掌而似杵形,故名。味苦,性寒。有小毒。
主治一切丹毒、单腹胀、水气、血肿之症。烧灰为末,用冷水送下,一次可消,不可多服。
若生用,性同大黄、芒硝之烈。欲止其毒,双手放在冷水内即解也。民族地区呼为冷水金丹。
用者须审虚实,慎之!──务本卷一上金刚杵,滇中最多,人用以为墙。其性寒。通大小便、胸中食积,痞块能消。民族地区用此同荞面捣为丸。治脏结瘟病,服一丸即通泻之。
──模板卷四
第三卷
白桄子
白桄子 ,俗名白脬。气味甘、微酸,性平。主治肺痈咳嗽,清痰解热,凡血风疮及筋骨疼痛,皆能疗治。
──模板卷十
第三卷
大红袍
大红袍 ,又名野黄豆、锈钉子。味苦、微涩,性温。调经活血,止血除瘀。
(附方) 治妇人血崩不止。
大红袍(五钱) 钻地风(五钱) 煨红糖服即止。
(又方) 耳底发炎疼痛。
大红袍鲜根 挤汁滴注。
又治胃气疼 大红袍煮鸡蛋吃。
──于本卷下
第三卷
黄花地丁
黄花地丁 ,味苦、微辛,性寒。发散疮痈,解疮毒肿痛。入肺,消痰、定喘、止咳嗽,肺痿等症。
(单方) 治久远咳嗽,痰喘气粗,喉内如拽锯之声,夜卧不宁。用黄花地丁(二钱蜜炒) 响铃草(二钱蜜炒) 竹叶为引,煎汤服之。
──丛本卷上
第三卷
黄花草
黄花草 ,生田边。串枝,开黄花,结黑小子。味苦,性寒。主治热结火症,日夜烧不退,五经血燥,煎服立愈。
──模板卷六
第三卷
三叶草
三叶草 ,味辛、微苦,性微温。治疮疡肿毒,发散疮痈,点水酒服。
──务本卷二
第三卷
蓝花接骨草
蓝花接骨草 ,气味酸、甘,性平。主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筋骨碎断者,包敷患处,可以接续,其效如神。
──模板卷十二
第三卷
紫金皮
紫金皮 ,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行十二经络。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暖筋,止腰疼。治妇人血寒腹痛,吃之良效。炙用烧酒炒。
(附方) 治男妇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湿气流痰。
紫金皮(二钱酒炙) 秦归(五钱) 川牛膝(三钱) 羌活(三钱) 木瓜(三钱) 用好酒(五斤)
重汤煎一炷香时取出,去火毒,露一宿方可用。
──丛本卷下
第三卷
铁刺枝
铁刺枝 ,一名刺枝。硬枝铁梗,开小白花,冬秋无花,似铁钉刺,多出石旁。味苦,无毒。采取晒干为末,治酒毒冲心,胃中结疼,或成酒虫、酒龟,在腹内作痛不能忍者,服之效。
取杨梅根同此刺枝根共为末,治瘫痪痰软。每服三钱,用无灰酒下,神效。忌萝卜。
──务本卷一上
第三卷
赤木通
赤木通 ,一名野蒲桃根,又名金刚散。味酸、苦,性寒。利膀胱积热,消偏坠下气,走经络,定痛,散乳结肿痛,治痈疮,排脓,通利五淋、赤白便浊,止玉茎痛。
(附方) 治膀胱偏坠、疝气疼痛。
赤木通(三钱) 小茴香(一钱炒) 吴茱萸(五分) 水煎点水酒服。疝气加 橘核(一钱炒) 荔枝核(七个炒) 为末,亦照前点水酒服。
──务本卷三
第三卷
五爪金龙
五爪金龙 ,即五爪藤。生山野中,叶五片并生,开绿色小花,结果似葡萄。味辛,性温。入肝、肾二经。消炎肿,接筋骨,止血,治风湿疼痛。
(附接骨方) 鲜五爪龙 赤木通 捣烂敷患处,神效。
──于本卷下
第三卷
茵芋
茵芋 ,气味辛、苦,性温,有小毒。专治一切风湿麻木,手足拘挛,筋骨疼痛,左瘫右痪,用酒为引,其功甚佳。
──模板卷十
第三卷
臭椿皮
臭椿皮 ,味苦、微辛,性微温。止妇人白带、崩血,止大肠下血。治赤白便浊,各种气痛寒痛。
(附方) 治心气疼,面寒、背寒,胃气疼。
臭椿皮 用新瓦焙干,黄色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热烧酒服。
──务本卷二
第三卷
五抓刺
五抓刺 ,硬枝,枝上生叶,叶五抓,绿红色。主治伤寒,不问阴症似阳症,阳症似阴症、传经,不传经,服之即愈。
──模板卷三
第三卷
刺脑包
刺脑包 ,又名刺老苞、鹊不宿。味苦、辛,性凉。入脾、肾二经。治风湿疼、胃疼,跌打损伤。
(附方)骨折,用鲜根捣碎,酒炒热敷。
──于本卷下
第三卷
法罗海
法罗海 ,一名土川芎,又名法落梅。产东川,叶似黄莱菔,根有菊花心。
味辛、微苦,性大温。入肺、脾二经。专治面寒、背寒、胃气、心气、肝气疼,肺部疼,两肋胀疼。用新瓦焙为末,每服一钱,热烧酒服。
(附方)治胃寒疼,年久不愈。
法罗海(三钱) 延胡索(二钱) 薏苡仁(五钱) 白术(土炒三钱) 煎服。
──丛本卷中
第三卷
当归
当归 ,味辛、微苦,性温。其性走而不守,引血归经。入心、肝、脾三经。止腹痛、面寒、背寒痛,消痈疽,排脓定痛。
附方 治面寒、背寒、肝气疼。
当归 不拘多少,新瓦焙干为末,引用烧酒服。
──丛本卷中
第三卷
前胡
前胡 ,味苦辛,性寒。阴中阳也。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除内外之痰,有推陈治新之功。
(附方)治伤风头痛,发热怕寒,身体困疼,鼻流清涕。
前胡(一钱) 陈皮(一钱) 甘葛(一钱) 枳壳(五分) 苏叶(五分) 黄芩(一钱) 荆芥(五分) 薄荷(五分) 引用生姜(一片)。水煎服。忌油荤。
(又方)治反胃。
昔一人,得翻胃,吐食不安之症,得此方服效。
前胡(十两打碎,忌铁器) 白酒(五斤) 共入沙罐内,重汤煮二炷香,取出,俟冷。
每用将酒炖化,热饮三杯,七日痊愈。忌鱼、羊、蛋、蒜。(白酒即清烧酒)。
──务本卷三
第三卷
子
子 ,味辛、微苦,性微温。阴也。入厥阴肝经,行厥阴滞塞之气,止肝气左胁疼痛,下气,消膨胀,行阳明乳汁不通。
(附单方)治妇人乳结不通,红肿结硬疼痛,恶寒发热。
干 子(细末二钱) 有新鲜 子,捣汁,点水酒服。
──务本卷三
第三卷
奶浆藤
奶浆藤 ,又名通光散、通关散。茎心有白奶浆流出。味苦、涩、性寒。
主治通乳、利尿、祛痰,清火。
(附方) 治喉痛、牙痛。
奶浆藤(三钱) 板兰根(三钱) 水煎服。
(又方) 乳汁不通,用奶浆藤(三钱) 当归头(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三钱) 王不留行(二钱) 煎服。
──永和本
第三卷
茜草
茜草 ,味苦,性寒。止吐血,行血,破瘀血,走经络,止筋骨疼痛。
──务本卷三茜草,此草生,始 山,今处处有之。叶似枣叶,三五对生,头尖下阔,近根部色紫,可以染绛。气味苦,性寒,无毒。滇中尤佳。主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又苗根主痹及热中伤跌折。治六极伤,吐血,泻血。止鼻洪尿血、产后血晕、月经不止、带下、扑损瘀血、泄精、阳痿、疮痒,排脓。酒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