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导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梢(各等分,雄按:生地、木通不应等分。)
水煎服,或加淡竹叶。汪按:古方淡竹叶即竹叶也,淡竹乃竹名耳。今药肆所售淡竹叶草,是小青之别种,性能凉胃,不能清心,医人每多误用。
雄按:本方去甘草,加黄芩蜜丸,名火府丹,亦治心热溺涩淋渴等证;本方加升麻、黄连、丹皮,名升麻清胃汤。
轻清凉血,乃秦皇士透化斑疹之良剂。
理中丸人参 甘草(炙) 术 干姜(各三两)
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雄按:“未热”二字,须着眼,腹中不冷者,其可服乎。
然不及汤。汤法:以四味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
徐洄溪曰:此仲景治寒多霍乱之方也,盖亦伤寒之类。后人以暑月之吐利当之,而亦用此方,更造为大顺散者,皆无稽之论也。
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水煎,温服。
徐洄溪曰:此补脾之主方。
玉女煎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五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服。
雄按: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用治阴虚胃火炽盛之齿痛,颇有捷效。若治温热病,地黄宜生,牛膝宜删。叶氏引用,决不泥守成方,近读《景岳发挥》,果与陈氏之论印合。
四物汤生地 当归(各三两) 芎 (一两五钱) 芍药(二两)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温服。
张路玉曰: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药,非调补真阴之药也。
汪按:调补真阴宜集灵膏。不宜四物,而人多误会。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尤拙吾曰:热入血室三条,其旨不同。第一条是血舍空而热乃入者,空则热不得聚而游其部,故胁满痛。第二条是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谓矣;第三条是热邪入而结,经尚行者,经行则热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气,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无过,变证随出,乌能自愈耶?沈再平曰:今人治疟,必用此汤。若非此汤,即不足以为治者。故致辗转淹滞,变生不测,竟能殒命,则知疟本非死证,惟概以柴胡治疟者,杀之也。夫柴胡为少阳表药,若其疟果发于少阳,而以柴胡治之,无不立愈。若系他经用之,则必使他经之邪辗转而入少阳,迁延以毙,乃既死犹曰:柴胡为治疟主药,吾开手即用之,不知其何以死?病家亦以柴胡治疟而竟不效,真其命之当死也。彼此昏迷,不得一悟,良可浩叹!雄按:《内经》论疟,既分六经,又分脏腑,并不泥定少阳一经,医家绎之。
雄按:本方柴、半各八两,准今得六钱零八厘。参、草、苓、姜各三两,准今得二钱二分八厘。枣十二枚。以水一斗二升,准今得八合零四抄,煮至减半,去滓,再煎至减半,夫煎而又煎,只取四分之一,其汤之浓郁甘柔可知。喻氏谓和药取其各药气味之相和。余谓和者,取其气缓味浓,斯为补正托邪之剂。故惟风寒正疟,邪在少阳者,可以按法而投。则参、甘、姜、枣,补胃充营。半夏利其枢。柴、芩解其热。病无不愈矣。犹之今人于疟发之先,饱啖羊肉酒饭,亦能取效。汪按:疟疾寒来之时。强食过饱。往往一寒不能复热而死。吾见甚多。不可不戒。盖风寒自表而受,胃腑空虚,自能安谷,治必先助中气,托邪外出,即御外邪,杜其内入,诚一举两全之策也。若温热暑湿诸疟,邪从口鼻而受,肺胃之气,先已窒滞,病发,即不饥恶谷,脘闷苔黄,苟不分别,但执此汤,奉为圣法。则参、甘、姜、枣,温补助邪,骤则液涸神昏,缓则邪留结痞,且有耗伤阴血而成疟劳者。即不用全方,而专以柴胡为治疟主药,亦惟营阴充裕,或温热暑湿之邪,本不甚重。及兼感风寒之表邪者,始可见功。汪按:治正疟必宜此汤。温暑亦有正疟。不独风寒方用。黄芩是清热非祛寒也。且柴胡主少阳半表半里。黄芩里药。亦非以治表邪。但当辨其是否正疟耳。若似疟非疟。妄用柴胡。
必提成长热不退。或两耳大痛。甚至神昏。更或引动肝风痉厥立至。生平见之屡矣。故倪涵初所定三方,亦愈病者稀而加病者多也。汪按:疟疾强止变成臌胀者多不救。而人但知其臌胀而死。未尝归咎于治疟之不善,故医者终身误人而不自知。虽告之不信也。世人凡患疟,不究病因,辄以姜枣汤灌之,其弊类此,羊肉亦然。凡属时疟,虽愈后亦忌食,食则必复,此时疟之所以异于正疟也。可不察哉!桂枝红花汤《伤寒》桂枝汤加红花。
原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葱豉汤葱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雄按:芦根、桑叶、滑石、蔗浆之类,皆可随证佐用。
张路玉曰: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着。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
尤拙吾曰:温邪之发,阴必先伤,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阴之品于其中。昔人于葱豉汤内加童便。于栀豉汤中加地黄、麦冬。亦此意也。
雄按:二方加减,古法最详。
华岫云曰:在内之温邪欲发,在外之新邪又加,葱豉汤最为快捷方式,表分可以整肃。
邹润安曰:栀子与葱白,一系泄热,一系通阳。泄热者纵,通阳者横。纵则能通上下之道,此所以宜于汗吐下后,表邪已解之时。横则能达外内之情,此所以宜于病初起,卒难识别之际。而豆豉擅开发上焦郁抑,宣导阴浊逗留,故在先在后,咸借以奏功也。
雄按:叶氏春温篇,于新邪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鞠通不察,舍近而图远,遂为喻氏臆说所惑,以桂枝汤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出伤寒圈子矣。意欲绍述仲圣乎。则祖上之门楣,不可夸为自己之阀阅也。拘守其迹,岂是心传。尤氏云:桂枝汤为伤寒表病而里和者设。设温病伏寒变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虽有新旧合邪,不可更用辛温助热而绝其本也。吴氏殆未之闻耶?清心凉膈散(一名桔梗汤)
即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余氏又加生石膏,为治疫疹初起之良剂。
苇茎汤苇茎(二斤) 薏苡仁 瓜瓣(各半斤) 桃仁(五十枚)
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
雄按:邹氏续疏云: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者,于津液之阂隔而生患害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生之全体,养肺气以整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
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根据于瓤内,瓤易溃烂,子不能 ,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入生气,故善治腹内结聚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肺痈之妙药,竟可廖肺痹之危 。
泻白散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为粗末。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
徐洄溪曰:此方能治肺中之饮。
雄按:此泻去肺热而保定肺气之方也。若肺不伤于热而伤于风寒者,诚有如鞠通所谓必将邪气恋定,而渐成劳怯矣。
故用药必先议病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雄按:《外台》用葶苈、杏仁各一升,大枣六十枚,合杵如膏,加蜜作丸桐子大。桑白皮汤下六七十丸,以大便通利为度。《本事方》无杏仁,有陈皮、桔梗,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饮下,名枣膏丸。元戎于本方加麻黄、五味子,汪按:此二味并用,似嫌夹杂。并治痰实饮闭而为喘胀者。余治虚弱人,患实痰哮喘者。用葶苈炒黄,煎汤去渣,以汤煮大枣食之。亦变峻剂为缓剂之一法也。
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握) 生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斤) 粳米(半斤)
雄按:陈修园曰:《伤寒论》用人参者有数方。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故取甘凉以救其阴也。
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集验》此方加生姜,治呕最良。
雄按:余用此方,治暑疟极妙。
徐洄溪曰:此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之善后方也。盖大病之后,必有留热,治宜清养。后人俱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
雄按:此理惟喻氏知之,叶氏精之。
清燥救肺汤经霜桑叶(三钱,去筋)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黄) 麦门冬(一钱二分) 生石膏(二钱五分) 人参(七分) 阿胶(八分) 胡麻仁(一钱) 枇杷叶(去毛筋,一片) 甘草(一钱)
水一碗,煎六分,食远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柯韵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此汤,用意深矣。汪按:此治秋燥证之神方,胜于东垣清燥汤多矣。
妙香丸(一名大圣丸)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 牛黄(研) 腻粉(研) 龙脑(研) 麝香(研,各三两) 辰砂(飞,九两) 金箔(九十片,研)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蜜三分,同炼令匀为丸。每两作三十丸,白汤下二丸,日二。《宣明》有水银、硼砂。
此丸治惊痫百病,亦治伤寒潮热积热,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大小便不通。徐氏云:三分一丸,难于下咽,宜作一分一丸,每服三丸为妥。
六一散(一名天水散)
腻白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炙)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或新汲水调下,日三。暑湿内侵,风寒外袭者,豆豉五十粒,葱白五寸,水一盏煮汁调下即解。甚者,三服必愈。催生下乳,温水擂胡麻浆调下,并可下死胎,解斑蟊毒。加辰砂少许,名益元散;加黄丹少许,名红玉散;加青黛少许,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少许,名鸡苏散。
李濒湖曰: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完素以之治七十余证,赞为凡间仙药,不可缺之。
雄按:小溲清长者,勿服。
大顺散甘草(三十斤,锉寸长) 干姜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先将甘草同白砂炒及八分黄熟,王晋三曰:白砂即河砂。或云是白砂糖,非。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不作声为度,筛去砂后,入肉桂一处捣为散。每服二钱,水煎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拘时,沸汤调亦可。
王安道曰:此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
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之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而反增内烦也。世俗不明,类曰夏月阴气在内,此等方为必用之药。吁!误矣。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可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则饮水耶?汪按:若夏月必宜温药。则冬月必宜凉药乎。且大热烦躁。而更以姜桂之燥热助之。不得已而用井华水。欲使相济。不知井华水之力不能制也。尤为进退无据矣。
徐洄溪曰:此治暑月内伤饮冷证,非治暑也。又甘草多于诸药八倍亦非法。此等病百不得一,偶用之耳!而制药四十二斤,又止服二钱,其意何居?其方本不足取,而世之庸医竟以此治燥火之暑病,杀人无算,可胜悼哉!紫雪丹黄金(一百两,徐云:以飞金一万页代之尤妙。)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并捣碎,用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药: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斤) 丁香(一两,徐云:宜用二两。) 元参 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两,炙)
以上入前药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药:朴硝(十斤) 硝石(四斤,徐云:二硝太多宜用十分之一。)
二味入前药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搅不住,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药:朱砂(三两) 麝香 当门子(一两二钱五分)
二味入前药中,搅调令匀,瓷器收藏,药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调下。
雄按:《鸡峰》方无磁石、滑石、硝石,其二角只用各十两,丁、沉、木香各五两,升麻六两,朴硝二斤,麝香却用三两,余六味同。又薛公望云:方中黄金不用亦可。汪按:宜用飞金箔不可去。
徐洄溪曰:邪火毒火,穿经入脏,无药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禹余粮丸(即针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蛇含石(即蛇黄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醋中,候冷,研极细末,听用) 禹余粮(三两) 真针砂(五两,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火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 蓬术 附子 干姜 青皮 三棱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