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洪氏集验方
洪氏集验方
神曲(半两,炒) 肉豆蔻(三枚,面裹煨) 麦 (半两,炒) 宣连(半两,去须)
使君子(十四枚,去壳) 芜荑仁(一分) 芦荟(一分,合研)
上为细末,用猪胆汁浸,面作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空心服。
卷第五
木香分气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过伤,积滞内停,或多吐逆,胸膈不快,面黄腹急香附子(水浸一宿,捣去黑皮,令净 饭上蒸过一次,焙干秤,二两) 南木香(一钱,面裹,煨) 缩砂(一分,去壳) 甘草(半两,炙) 京三棱(半两,湿纸裹,煨,乘熟切,焙) 姜黄(半两,米泔水浸一宿,切,焙)
上为末,用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温熟水亦得,食后服。
卷第五
助胃膏
助小儿胃气,思食止渴,常服甚妙。(饶州张采助教传。)
人参 白术 甘草 茴香(各半两) 干山药(一两) 檀香(一钱) 乌梅肉(半两)
白豆蔻仁(半两) 缩砂仁(半两) 干木瓜(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膏。空心,如皂子大,每服一丸,嚼服,或温水吞下。治小儿麻豆疮子,已出太盛,发溃,脓水粘衣着席,不能转动,疼痛,湿烂,敷之便干,更不成瘢痕方。
上用牛粪,不以多少,晒干,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研令极细。如用蛤粉相似,用绵扑扑有疮处,不以时候。一方用乌牛粪,一方用黄牛粪。(出《幼幼新书》。一名白龙散,此方用之有验。)
卷第五
辰砂安惊丸
理风热涎盛,身体拘急,睡中不稳,镇心。(以下三方,张采助教传。)
天麻(一分) 川芎(二钱) 防风(半两,洗,去芦头) 甘草(一两,炙) 白附子(一分)人参(半两,洗) 茯神(半两) 朱砂(二钱,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每一丸至两丸,用薄荷、荆芥煎汤化下。
羌活膏 散风热,化痰安惊。
羌活(半两) 荆芥穗(半两) 白术(二钱) 甘草(半两) 白附子(二钱) 桔梗(去芦头,洗,半两) 白茯苓(二钱) 川芎(二钱) 防风(二钱,去芦头) 朱砂(二钱,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皂皂子大。每服一丸至两丸,用薄荷汤化下,如痰盛加腊茶汤下
卷第五
大天南星丸
治小儿急慢惊风、涎潮发搐、目睛上视,口眼相引、牙关紧急,背脊强直,精神昏塞,连日不省。
滴乳香(研) 龙脑(研) 牛黄(研,各半钱) 朱砂(研,三钱) 麝香(研,一钱半) 天麻人参 防风(各一分,去芦头) 天南星(黄牛胆汁制,半两) 干蝎(十四个,汤浸软,去腹内土,微炒)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大鸡头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下。
卷第五
治褓中小儿脐风撮口法
上视小儿上下龈,龈当口中心处,若有白色如红豆大,此病发之候也。急以指爪正当中掐之,自外达内,掐令匝,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处两尽头,亦根据此掐令内外断。(只掐令气脉断,不必破肉,指爪勿令大 ,恐伤儿甚)。沈存中云:为河北察访使日,到赵郡,有老人来献此法,云笃老,惜此法将不传,愿以济人。询之赵人云,此翁生平手救千余儿矣,环数邑之人,皆就此翁,治儿应手而愈。
卷第五
没石子丸
治小儿吐泻,脏腑不禁。(上官医传)。
黄连(鹰爪者,炒) 诃子(炮,去核) 肉豆蔻(面裹,炮) 木香(炮) 没石子(炮)
上各秤一钱,为细末,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米饮三十丸。
卷第五
误吞珠铜铁而哽者方。
烧弩铜牙令赤,内酒中饮之,立愈。
卷第五
误吞钱方。
捣火炭末,服方寸匕则出。
卷第五
误吞钉及箭金针铁等物方。
多食肥羊肉脂及诸肥肉,自裹出。
卷第五
封囟
天南星(一个,极大者)
上以慢火炮裂,去皮脐,入华阴细辛三钱,同杵为末,入麝香少许,用米醋调,涂绯帛,贴在囟上,以干为度。
卷第五
治小儿吐。(宗人子与寺丞传。)
赤曲(半两) 藿香叶(半两) 丁香(一分,不见火。如热吐,即减丁香之半),肉豆蔻(一个,面裹,炮)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大段,小者半钱,煎香楠木汤调下。楠木定惊止吐,神妙不可言。
卷第五
治小儿误食谷芒。
鹅上将鹅倒沥 ,盛半蛤蜊,令小儿饮之,谷芒即下。
卷第五
消风散
治小儿一切口疮,并重舌鹅口。(以下五方,信州蔡敏修助教传。)
硼砂(一钱) 朱砂(一字) 雄黄(一钱) 甘草末(一字) 脑子(一字)
上研细和匀,少许敷之,吞咽不妨。屡用如方。
卷第五
雄朱散
治小儿腮颔里外肿核。
石膏(二钱) 雄黄(二钱) 牙硝(一钱) 天竺黄(二钱) 甘草末(一钱) 脑子(半字)
上研细和匀敷之,里核吃不妨,外核用薄荷汁调涂。缴口,新水调亦得。
卷第五
金华散
治小儿一切疮疡。
黄皮(去粗皮,半两,炙焦) 黄连(半两) 海螵蛸(三钱) 五倍子(三钱) 轻粉(一分,研入)
上为细末和匀。疮干用油调敷,湿时干敷。
卷第五
如圣散
治小儿一切头疮。
松脂(半两,研细) 轻粉(半两)
上件和匀,油调敷之。
卷第五
急风散
治小儿喉闭咽痛。
青胆矾(成片,好者)
每用少许,研细,新水调少许咽之,吐痰为妙。大人亦治。
卷第五
坠涎丸
治咳嗽化痰。(以下二方,张采助教传。皆有神验。)
天南星(去皮脐,生用,半两) 白附子(洗,去皮,半两) 川乌尖(去皮脐,生用,一分) 白僵蚕(洗净,直者,一分) 白矾(枯,一分) 半夏(洗净,生用,一两)
上为细末,用姜汁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用生姜、薄荷,泡汤吞下。
卷第五
辰砂丸
治咳嗽,安惊化痰。
辰砂(半两,研,一半为衣,一半入药) 白矾(枯,半两) 天南星(去皮脐,切作片子,再用雪水煮,焙干,一两) 大半夏(汤浸七次,用生姜自然汁作饼子,炙,一两半) 白附子(去皮,炮,半两)
上为细末,用糯米粉煮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用腊茶、薄荷汤吞下。
卷第五
四君子丸
治脾虚、受食不克化、停积中脘、吐逆恶心,脏腑泄泻。常服消化食滞,进美饮食,浓肠胃,充肌体,悦颜色,退黄。(婺州蒋助教传。以下三方,予家常合,甚效)。
缩砂仁 乌梅肉(焙干秤) 陈橘皮(去穣,取仁) 诃子(纸裹,煨,去核,取皮用)
上各一两,为末。煮好大枣,取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枣汤熟水任下,无时。
卷第五
肥儿丸
以下二方,张采助教传。
黄连(炒) 芜荑仁(炒) 神曲(炒) 麦 (炒) 芦荟(细研,以上各等分)
上为细末, 猪胆汁调,面糊为丸,小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饮吞下。
卷第五
观音散
理脾胃不和,气弱昏倦,多困,不思食。
白术(一分) 人参(一分) 甘草(一分,炙) 干葛(出粉,一分) 藿香叶(一分) 白扁豆(三钱,炒) 茯苓(三钱) 樱粟子(三钱,炒) 绵黄 (一分,炙) 木香(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生姜、枣子、紫苏煎汤调下,不计时,日进三服。
后记
上集验方五卷,皆予平生用之有着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与众共之。
干道庚寅十二月十日番阳洪遵书
贤人留意济斯民,学仕之余未舍勤,犹访医方治疾病,岂因富贵堕心身。乃知后世家风远,想见当年德业新,愧我长贫仍懒堕,不能望见属车尘。
洪公当宋盛时为侍从官,兄为宰相,其富贵为何如也,而恳恳不忘救民之事,着成方书,百世行之。
余素不谙医,而喜蓄医书,非真好医书也,好医书之为宋元旧刻者。今兹六月中,有扬州书友来告余云有宋版《太医集业》四册欲售,余属其携来,久而未至,闻已售于他姓,亦不甚惜之;因向来各家书目未载,即旧藏书家亦俱不知,或者书未必真宋版。后阅陆其清《佳趣堂书目》载是书,云文渊阁藏本,有杨南峰、邹臣虎二跋,方悔前此不之买,而已弗可追矣。适余友陶琅轩从都中寄此宋版《洪氏集验方》二本,至乃欣然,以为聊餍我欲。盖此宋版医书亦所罕有,见有季氏图书,随检延令宋版书目,知即系是书。卷后八行墨迹,季氏云鲜于枢诗跋,谅必有本而云然。百世行之以下,定有脱文,想沧苇收藏时必未遗失,故知之详也。至于板刻年月,载之甚详,宋刻固无疑义。而余旧藏《伤寒要旨》与此同出一手,黄宪毛用刻工姓名可考而证。刊刻之地同是姑孰,刊刻之时同是干道,唯辛卯差后庚寅一年尔。二书之分不知几时,二书之合又在一地,岂非奇之又奇耶。余言详彼书跋语中,兹特志得书之由,并志余所以考证是书者如此。
甲子十一月荛翁黄丕烈识
顷在杨州郡斋,借到《太医集业》,寻览之余,见板口有三因字,遂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互勘,知即割裂其残本为之耳。《太医集业》者,第二卷之一条,并非别有此书也,《佳趣堂书目》所云误。归晤荛翁,出示是跋,举以语之,嘱记于后,他年倘仍收得,必拊掌一笑。
嘉庆乙丑八月涧 顾广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