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洪氏集验方
洪氏集验方
卷第四
治毒蛇咬
毒瓦斯已入腹,青黯肿胀,痛不能忍。(太平州汤三益翰林传。)
生白矾末。须看所咬疮口大小,然后抄矾末于刀头上,熔令沸,乘沸滴在疮口上,随手痛止。若腹中毒瓦斯未退,根据前黯肿,即取草决明叶两握,研取自然汁,以热酒侵下,却将滓贴疮口上,软帛轻手系之。
卷第四
治鼻衄不可止欲绝者
上茅花,无即以根代。每服一大把,锉,水两碗,煎浓汁一碗,分二服。沈存中云,林次中御史在楚州,尝访一故人,久之不出,或问之,云:子妇衄血垂尽,方救视未及延客。
坐中一客云:适有药,急令掇茅花一大把,煎浓汁一碗,带囊中取小红丸二粒,令茅花汤吞下,一服即瘥,而不言其方。后有人闻之曰:此只是茅花之功耳。试复问之,其人大笑曰:诚如此,红丸乃含香朱砂丸,恐不信茅花之功,以此为记耳。存中在 延时,一将官卒病衄甚困,以此疗之即瘥。又徐德占教衄者,急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三壮立定。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常人以线勒颈后尚可止衄,此灸决效无疑。
卷第四
治诸鲠。
以木炭皮为细末,研令极细。如无炭皮,坚炭亦可。粥饮调下二钱,日四五服,以鲠下为度,此法人家皆有。沈存中云,在汉东乃目睹其神,有刘晦士人邻家一儿,误吞一钱,以此饮之,下一物如大乌梅,剖之,乃炭裹一钱也。池州徐使君极宝此方,数数用之,未有不效者。近岁累有人言得此方之效,不复悉载。
卷第四
治盗汗。
当归(半两,去芦,细切) 人参(半两) 猪心(一个,雄者,细切)
上以猪心分四片。用一片,水三盏,煎一盏半,作二服。(一方,当归人参各一两,雄猪心半个。细切,五盏水,煎三盏,去滓两服。)
卷第四
龙须散
治中暑,迷闷不省人事,暑月代一切暑药。(予暑月常合此药,以饮从者。)
甘草(一两,炙) 乌梅(一两,去仁,瓦上焙干) 白矾(半两,生研) 五倍子(一两,拣)
上为细末,入白面四两,同和匀。每服一大钱,新水调下。如泄泻、霍乱作渴,一服即愈。虽平日不敢饮冷者,以冷水服药不妨。(世传仁庙所赐近臣方。)
卷第四
治风牙疼
华阴细辛 多年锻石上二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揩牙,沥去涎,温水灌漱立止。
卷第四
治蛀牙疼
巴豆,不以多少,去壳,面裹煨熟,去面,粟米 同巴豆研为丸,如萝卜子大。每用一二粒,绵裹安于蛀孔内,仍睡,少时觉不疼去之。
卷第四
治风牙蛀牙一切疼痛
每用药,止用一米大,仍以连纸贴之
巴豆(一大个,去大皮) 豆豉(七个) 大蒜头(一个,去须,并去薄皮)
上作一处,研极烂,丸作一团,用油纸裹。每遇牙疼,至卧时,先以温水漱口,次以针微剔所痛之处,以药实之,明日复以水漱灌即愈。
卷第四
治五种牙疼
不蛀破处者。
细辛 干姜 川乌 草乌 荜茇 吴茱萸(各半两) 草(一两) 木律(一分)
上为细末。先用盐汤蘸湿手,点药揩牙。候良久、药力败,用温水灌漱,齿痛即止。
卷第四
治风蛀牙如虫蛀破者
乳香(一钱) 巴豆(三粒,纸裹,压去油。)
上火上熔乳香成汁,用巴豆不住搅和、候冷取出、圆成膏子。酌量牙齿窍穴大小,将灯上炙,旋圆,纳于穴中,痛即止。
卷第四
治牙摇牙宣
汤致远知院传
草根(一名香附草)
上去皮细切,用生姜汁浸一夕,次日曝干,晒为末用之。
卷第四
治暴嗽不止或失声者
(饶州上官医传。)
款冬花(去枝杖,细锉,焙干,为细末)
上用生蜜,搜和作饼子,贮火香炉中,如装香然。安药在火上,令病患开口 烟,米饮吞下,临卧时。(予顷年见绍兴赵判宗云,先以款冬花在香炉中烧烟,却用小竹罩罩之,止露一窍,承之以口,凡三两次嗽即止)。
卷第四
治恶疮久不较,诸药无效。
白鳝鱼头(干者)
上烧为细末,用轻粉调涂。
卷第四
治冷漏
行在邹春大夫传。
蜣螂虫(化蝉者)
上用三两枚,于瓦上炒成灰,干掺疮口。
卷第四
治喉闭
南硼砂(一钱) 青黛(一钱) 甘草(半钱) 白僵蚕(二钱)
上为细末,用脑子少许,研和,干掺喉间即愈。
卷第四
治咽喉肿痛
白矾(飞过)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干掺喉中,徐徐吞下。
卷第四
治冻死
旧荐上用荐束冻死者其中,衮转不绝手,自然和气相续即愈。
卷第四
治死
泥浆上于行路中,旋以刀器掘开一穴,入水其中,捣之,却取烂浆,以饮死者即愈。
卷第四
治溺死
予在鄱阳,尝有溺水者,身僵气绝,用此法治之即苏。
干壁泥上先打壁泥一堵,置之地上,却以死者仰卧其上,更以壁土覆之,止露口眼,自然水气翕入泥中,其人遂苏。
卷第四
治火烧汤泼
醋上以酸者,用手擦地上泥涂之。
卷第四
治汤火疮
釜镬下黑尘上以水烂研,入蜜及油,调敷立愈。
卷第四
治嵌甲
青蝇(四十九枚) 麝香(百文)
上取蝇折去两翼不用,以其余晒干,入麝为末。或急用,则取蝇置怀中,候干掺之,或疮干即入油调敷。(又一方用蜗牛一枚,橄榄核一枚,烧存性,同为细末,入腻粉),黄丹油调敷,然(不若此方为妙)。
卷第四
治小肠气
舶上茴香(一斤)
上用生姜四两,研碎并滓汁拌和茴香,过一宿,晒焙干为细末,次用青盐二两,别碾入药,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盐汤或温酒下,空心食前。郭廷圭知县云,旧苦此疾,岁不下五七发,服药一料,病根遂除,今以十五六年不作。
卷第五
妇人小儿
卷第五
乌金散〔一〕
治妇人产后百病(饶州彭氏传。有歌答十八篇,文多不载)。
表格(烧时切忌妇人鸡犬见,如见,服之无效,切须忌之。用一堑根据此写讫,定四面,各立坯子,作一圈子。其头发、鲤鱼皮各用一藏瓶,去底入药,盛讫,却用瓦子盖,用好纸筋盐泥固济,乘湿放在土字上,用木炭火五斤烧通赤,取藏瓶放冷,打开出药)。
血余(半两,根据前法烧之) 鲤鱼皮(一两,根据前法烧之) 没药(半两) 红花(一分,生用) 伏龙肝(一分 灶下取烧赤者土是) 凌霄花(半两, 色鲜者,焙使) 好香墨(半两,生用) 干柏木(一分,细研入,香好者可使) 当归(半两,去梢土,微炒,令香用之)
上件九味,并细为末。产后母子热疾后胎死在腹,难产,生衣不下,血晕起坐不得,如见异花,口干心闷,乍寒乍热,四肢浮肿,言语颠狂,见神见鬼,不语,泻痢,腰膝疼痛,小肠尿血涩痛,崩中、呕逆不安、咳嗽涕唾、喉中如猫作声,面色遍身黑,赤点子生,眼涩腰肿,身发筋急,应是一切产后诸疾皆治。以酒一盏,煎取八分,调药两钱,空心频服之,用无灰酒大妙。
卷第五
催生如圣散
黄蜀葵花上一味焙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熟汤放温,调下神妙。或有漏血,胎脏干涩,难产痛剧者,并进三服,良久腹中气宽胎滑,实时产下。如无花,只用黄蜀葵子,烂研小半合,以酒调滤去滓,温饮尤佳。(予家常合以济人,甚验。)
卷第五
万灵丸
治妇人月水湛浊不通,久无嗣息,血癖气痛,四肢浮肿,呕逆心疼,虚烦劳闷,面色痿黄,崩漏带下,寒热蒸劳,头疼齿痛,血下无度,淋沥诸疾,产前安胎,临产催生,产后胎结痛,伤寒,烦渴,泻痢,血劳,血运,筋挛,痰盛头疼,败血上冲,血刺,泄泻,咳嗽喘急,嗽血,血块起伏,气痞,气膈,血作腰痛,小便不禁,子死腹中,失盖汗不出,血风,脚手痹顽,凡产后诸疾,皆治。
牡丹皮(洗) 川 本(洗) 川当归(切开,裹面赤黑色者佳,洗) 白茯苓(去皮)
赤石脂(别研) 香白芷 官桂(去皮,不见火) 白薇(洗) 京芎(洗) 玄胡索(去皮) 白芍药白术(米泔浸一宿,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沉香(不见火) 没药(别研,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材,皆用温水洗净,杵罗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粒或半粒,空心温酒化下。凡妊娠临月,服此五六粒,产时无痛。如久无子,服二十粒,当月有子。并治积年血风,半身不遂,种种血疾,不问年深,皆可疗,神效不可具述。
卷第五
乌金散〔二〕
治血崩漏下。最治产后血崩,并小产血崩漏下。
棕榈皮 乌梅 干姜(烧灰存性,三味各等分)
上研细。每服二大钱,煎乌梅汤调,温服,不以时。
卷第五
救生散
治急喉闭。产前产后有此疾,皆可服之。
白僵蚕(半两,去丝,锉,略炒) 甘草(生,一钱重)
上二味,各取末,秤,和匀。每服一钱匕,以生姜汁调药,令稠,灌下,便急以温茶清冲下。
卷第五
治妊娠忽然下血腰痛不可忍
鹿角(一两,锉) 当归(一两,锉)
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卷第五
治妇人产后因惊或怒伤肝
或忧气逆中脘,或坐草风入子脏,遂成颠狂,或成中风不语荆芥穗(瓦上焙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热米饮调下,酒亦得,用之如神。
卷第五
催生药。
香白芷百草霜上等分为末。用童子小便,却入酒醋少许,沸汤调下,甚有神验。
卷第五
滑胎易产神效八味散
(一名如意散。以下四方,太平州郭师显驻泊传)。
甘草(二两,炙) 黄芩 大豆黄卷 干姜 吴茱萸 麻子仁 大麦 (炒,以上各四两)
桂心(三分)
上为末。酒服方寸匕,汤饮亦得,空心食前,须入月方得,服过三十日。
动作宜谨,勿上厕,恐不觉堕地,如此之易也。
治产后虚眩,不能支持,两胁当脐急痛,气上冲,前后相引痛,治之如神,
卷第五
羊肉汤
精羊肉(切,四两) 当归(切,半两) 川芎(锉,半两) 生姜(切,一两)
上以水十盏,煎至三盏,掠上沫,去滓。分四服,空心热服,一日服尽,来日再合,两日滓并一日煎之,当一剂服。
卷第五
产后防晕方
旧漆器上不以多少,烈火烧烟熏鼻中即醒。
卷第五
治产后大便不通
缘亡血过多,肠间干燥,甚至旬日以上,腹胀急,痛,闷冒,气喘,神昏力弱。欲攻之,则必致危殆,不攻则无缘得利。郭医云,尝用古方蜜导法,实时得下,且无所损,真活人之法。其方虽见仲景《伤寒论》,而产家不载,最为紧要。
卷第五
顺经散
治小儿十余岁,因惊之后,心气不行,小腑淋沥,日及三十余次,渐觉黄瘦,宜服此剂主之。(高逢辰制干传)。
韭子(汤浸退,取白仁,干秤,一两) 益智子(取仁,盐炒过,半两) 琥珀(半两,令研) 石苇(去毛土,一钱) 白茯苓(三分、 狗脊( 去毛净,半两) 石燕子(火 ,醋炒,出上七味,为末和匀。每服一钱,用韭菜白煎汤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日午一服尤妙。
予表侄十余岁时,尝游慧山,归已昏暮,遇一巨人醉卧寺门,惊悸得疾。自是之后,一日便溺五六十度,医治数月不能效,遂以病证扣高逢辰,即援笔授此方。服药未几,日减一日,初则三二十度,最后十数度,凡服两料而愈。
卷第五
九宝饮
治小儿因伤寒、邪不曾解利、致成远年嗽、兼治上喘气嗽不得睡。(常州顿助紫苏叶(一两) 薄荷叶(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腹皮(一两) 肉桂(半两) 甘草(半两,炙) 杏仁(半两,麸炒) 桑白皮(半两) 陈橘皮(半两,去穣者)
上件为粗末,令将杏仁研极细,将诸药同和匀。每服半钱,水半盏,乌梅半枚,生姜一片,同煎三分半,食后去滓温服,临睡亦得。忌酒腥之物。
卷第五
治小儿泄泻
金液丹 青州白丸子上以二药等分,细研,用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临安节推章谧静之云:渠有小儿,自五月患脏腑至七月不止,遂作慢惊候,以此药投一服,徐用少粥压之即愈,再服六七服,遂无事。(钱氏小儿方亦载此。)
卷第五
肥儿丸
外舅朱临江传。
川黄连 芜荑仁 神曲(炒) 大麦 (炒)
上四味,等分为细末,用 猪胆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食后熟水吞下。(此方乃李文定丞相家方。海盐祝宰为常宁时,女子失奶,极黄瘦,丞相孙维翰来访,为传此方,自云其家得此药,小方脉未尝登门。女子自服此药,十日间取下疳虫,仅万余,自此日益顽壮。须小儿可服药即与之。孟正云:秦相家尽服此药,但加萝卜子一味。)
卷第五
神曲豆蔻丸
治小儿疳气,羸弱,脏腑虚怯,及滑泄不止,饮食减少,腹胀寒热,面黄肌瘦,引饮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