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人参(三。赵本作“二”两。
甘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麦门冬(一升,去心。甘平)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医统本作“气逆”)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卷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医统本作“于此已后,复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肝为阴之主,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心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肾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苦疼者,肾主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
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赵本作“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和而反攻表,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赵本注:“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象也。
脉微(赵本作“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外气拂郁为上实,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一日一夜,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发汗攻阳,则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赵本注:“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曰:脱阳者,见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诸阳之本,阳虚则不与阴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赵本无“中”字)懊 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赵本作“伸屈”)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 ;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卷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赵本作“似”) 然,一时间许,亦(赵本医统本并作“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赵本作“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赵本有“者”字)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赵本有“也”字)
汗多则亡阳。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赵本作“耳”)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行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卷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赵本有“柴胡桂枝汤方”详见卷十)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通行津液,津液生,则胃润,谵语自止。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卷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卷八
辨可吐第十九
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按:赵本此处有:“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注:“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一条。
病胸上诸实,(赵本注:“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邪在下,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
按:赵本此处有:“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一条。
宿食,在上脘(赵本作“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赵本作“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乍紧则实未深,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卷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肺主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也。虽有身热,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热。肝为脏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也;心为脏中之阳,病则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脏阴阳寒热,明可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痞之证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已不和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赵本作“齐”)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亦深,亡脉厥者,则阳气深陷,客于下焦,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阳气未竭,而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肺感微寒为咳,则脉亦微也。下之,气下咳虽止,而因利不休,利不休则夺正气,而成危恶。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者,里气损也。颈背相引,臂为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气损也。表里损极,至阴阳俱脱,眼睛不慧,语言不休。《难经》曰: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阴阳脱者,应不能食,而谷多入者,此为除中,是胃气除去也,口虽欲言,舌不得前,气已衰脱,不能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