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下消者,肾病也。坎之为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肾阴久亏,孤阳无根据,不安其宅,于是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夹有浊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乌龙汤

  (自制)

  元武版(八钱) 生地(六钱) 天冬(二钱) 南沙参(四钱) 蛤粉(四钱)

  女贞(二钱) 料豆(三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

  车前(二钱) 藕(三两煎汤代水)

  卷三 三消

  附:消渴门诸方

  金匮肾气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

  地黄(八两) 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 牛膝(三两) 车前(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者。

  文蛤 研为末,以沸汤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叶黄 汤

   治消渴症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钱) 黄 (二钱) 麦冬(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三钱) 半夏(一钱) 竹叶(一钱) 净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 熟地 人参 黄 天冬 麦冬 枳壳 石斛 泽泻甘草 枇杷叶(各等分) 每服五钱,食远服。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甘草(一两) 五味(三钱)

  柴胡(三钱) 葛根(二两) 藿香(一两) 木香(一两)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黄 汤

   治心移热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

  黄 (三两) 五味(二两) 人参(二两) 麦冬(二两) 桑皮(二两) 熟地(一两五钱) 枸杞(一两五钱)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心热移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麦门冬饮子

  人参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麦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

  黄连(四两) 粟米(四两) 花粉(四两) 茯神(四两) 知母(二两)

  麦冬(二两) 地黄(四两) 葛根(二两) 研细末,将大猪肚一个洗净,入末药于内,以麻线缝好,煮极烂,取出药别研,以猪肚为膏,加炼蜜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门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天冬(一两五钱) 土瓜根(一两五钱) 栝蒌根(一两五钱) 熟地(一两五钱) 知母(一两五钱) 苁蓉(一两五钱) 五味(一两) 鹿茸(一架) 泽泻(一两五钱) 鸡内金(三具) 牡蛎(二两) 苦参(一两)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猪肾荠 汤

   治消中,小便数。

  猪肾(二枚) 荠 (三两)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两)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知母(二两) 葛根(二两) 黄芩(二两) 磁石(二两) 天花粉(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下药,煮至五升,分温服。

  肾沥散

   治肾消发渴,小便数,腰疼痛。

  人参(一两) 远志(一两) 绵黄 (一两) 鸡内金(五钱) 桑螵蛸(一两)

  泽泻(一两) 肉桂心(五钱)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龙骨(一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一两) 川芎(一两) 五味子(五钱) 炙甘草(五钱) 元参(五钱) 磁石(五钱) 研末,用羊肾一对先煎,次入药五钱,姜五分,煎服。

  卷四

  痿

  经言诸痿皆起于肺。说者谓肺气空虚,金不伐木,肝火郁结,大筋短缩,小筋弛长,故成痿症,此特可为筋痿言之耳。至于脉痿、肉痿、骨痿,岂得谓之金不伐火、金不伐土、金不伐水乎?是必不然矣。解经者不必过事高深,但求谛当。经又曰:治痿独取阳明。只此一节,便可知肺胃相关,诸痿起于肺,治痿重阳明之故。盖胃为水谷之腑,一身之精神气血,从此而生。其糟粕则下归小肠;其精华则上输于肺,肺受精气,然后泽及诸脏。兹以所求不得,躁急热中,肺受熏蒸,叶焦成痿,不能散精于他脏,故痿起于肺也。其独取阳明者,因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所以滋养一身,又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从此悟彻,则五脏之痿,可以次第区别矣。

  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其下又曰: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则此症全因肺阴耗散,肺气空虚所致。盖肺为主气之脏,肺伤则元气薄弱而不能下行,故足膝无力而不能任地,是肺痿即气痿也,玉华煎主之。

  玉华煎

  (自制)

  玉竹(四钱) 五味子(一钱) 麦冬(三钱) 沙参(四钱) 党参(四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山药(三钱) 川断(二钱) 牛膝(二钱)

  元米(一撮煎汤代水)

  经曰: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百脉皆朝于心,心阳上亢,则在下之脉亦厥逆而上,上愈实则下愈虚,故为脉痿。关节之处,如枢纽之折而不可提挈。足胫纵缓,则脉不通而懈弛也。调营通脉汤主之。

  调营通脉汤

  (自制)

  天冬(二钱) 生地(五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党参(四钱) 茯神(二钱) 白术(一钱) 黄连(四分酒炒) 当归(二钱) 川断(二钱) 牛膝(二钱)

  红枣(十枚) 桑枝(一尺)

  经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胆相连,肝热则胆亦热,胆汁内沸,故发为口苦。血为火劫,不能养筋,筋急而挛,故为筋痿也。水木华滋汤主之。

  水木华滋汤

  (自制)

  生地(五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木瓜(一钱酒炒) 党参(四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川断(二钱) 牛膝(二钱) 人乳(一杯) 桑枝(一尺)

  经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与胃皆属土,而分燥湿,湿土既热,则燥土更烈,故胃干而渴。热郁于内,则脾阴耗损,故肉不仁而为痿也。坤顺汤主之。

  坤顺汤

  (自制)

  党参(四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 山药(三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料豆(三钱) 川断(二钱) 牛膝(二钱) 红枣(五枚) 莲子(十粒去心)

  经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腰者肾之府,脊者肾之所贯,肾伤故腰脊不举。远行劳倦则伤骨。逢大热而渴者,或外感之热,或内蕴之热,皆消阴耗髓,故骨枯而痿也。滋阴补髓汤主之。

  滋阴补髓汤

  (自制)

  生地(五钱) 龟版(八钱) 黄柏(一钱盐水炒) 知母(一钱盐水炒) 虎胫骨(一钱五分炙) 当归(二钱) 党参(四钱) 枸杞(三钱) 白术(一钱) 金毛脊(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牛膝(二钱) 川断(二钱) 猪脊髓(一条同煎)

  卷四

  痹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夫六淫之邪,暑燥火为阳,风寒湿为阴,阴气迭乘,营卫不通,经脉阻滞,筋骨肉三部俱病,而三痹之症作矣。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阴中之阳,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窜入经络,故历节作痛而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寒为阴中之阴,乘于肌肉筋骨之间,营卫闭塞,筋骨拘挛,不通则痛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着者重着难移。湿从土化,病在肌肉不在筋骨,所谓腰间如带五千钱者是也。古有三痹汤,今复自制三方,以附于后。

  风痹者,血不营筋,风入节络,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去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营愈燥而筋益拘挛,殊非治法。先用大剂补血去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温经养营汤主之。

  温经养营汤

  (自制)

  生地(三钱切片红花炒) 熟地(三钱切片砂仁炒)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当归(二钱)

  枸杞(三钱) 鹿筋(五钱切片) 木瓜(一钱酒炒)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酒炒)

  桂枝(五分) 秦艽(一钱) 甜瓜子(三钱炒研) 木香(五分) 红枣(十枚) 姜(三片) 桑枝(一尺)

  风气胜者为行痹,去风必先养血。本方以鹿筋、枸杞为主药,以归、芍、二地大养阴血,以桂枝、姜、枣调和营卫,以川断、独活、秦艽、桑枝、木瓜、甜瓜子搜风通络,再加一味木香以调气。立方已极周匝,而先生尚有风去血活之后,减轻风药,再加补气药之叮咛,可见良医之用心无微不至矣。祖怡注。

  痛痹者,营卫受寒,不通而痛,宜调养气血,温通经络,龙火汤主之。

  龙火汤

  (自制)

  苁蓉(三钱) 肉桂(五分) 党参(四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当归(二钱酒炒) 白芍(一钱酒炒) 木香(五分)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酒炒)

  角霜(四钱) 蚕砂(三钱) 红枣(十枚) 姜(三片)

  寒气胜者为痛痹,止痛必先去寒。角霜、苁蓉、肉桂,是本方之主药。参、术、苓以补气,归、芍以养血,川断、独活、蚕砂以去风寒湿,姜、枣、木香调营卫之气。着重在龙火,而寒无立足之地矣。祖怡注。

  着痹者,病在肌肉当补土燥湿,立极汤主之。

  立极汤

  (自制)

  党参(四钱) 附子(六分) 当归(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破故纸(一钱五分) 杜仲(二钱)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 牛膝(二钱) 红枣(五枚) 姜(三片)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湿气胜者为着痹,去湿必先崇土。湿胜必先阳微,附子、茅术、故纸是本方之主药。以参、苓、白术助主药以回阳而扶土。病虽在肌肉,亦不能置筋骨而不问,仲、断、独活、苡仁健筋骨,而未尝无益于肌肉。以当归、牛膝、姜、枣利血脉而和营卫,着重在扶阳气以胜湿。 三痹多起于营卫不通,故俱用姜、枣,而当归、川断、独活,亦为必不可少之要药。祖怡注。

  三痹之外,又有脏腑之痹,症治详后。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此一条明是肺胃同病。肺居至高,脉循胃口,肺气受邪,从胃而上,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烦满而喘。其作呕,则胃亦受邪,水谷之气不安也。桑朴汤主之。

  桑朴汤

  (自制)

  桑皮(二钱) 浓朴(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沉香(五分) 苏子(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蒌皮(二钱) 贝母(二钱) 郁金(二钱)

  佛手(五分) 姜(三片)

  桑朴汤,命名以桑皮泻肺、浓朴平胃为主药。用《金匮》半夏浓朴汤全方,以苏子易苏叶。彼治咽中如有炙脔,此治烦满喘而呕,皆所以利气。橘红、蒌皮、杏仁宣肺化痰,沉香、郁金、佛手和胃利气,贝母通治痰郁。其中浓朴、杏仁治喘,浓朴治满,半夏治呕,皆长沙古法。肺胃同治,先生始终不肯放松一呕字。祖怡注。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一条乃心经主病而兼肾病也。心为生血之脏,百脉皆朝于心。心脉支者挟咽,直者上肺。心营不足,故脉不通。心气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则支脉与直脉俱病也。厥气乃肾之邪,水来克火,神衰而恐。恐属于肾,肾病应于心,故为兼病也。宜养心营,通心气,火能生土,则可以制水矣。通阳抑阴煎主之。

  通阳抑阴煎

  (自制)

  当归(二钱) 琥珀(一钱) 辰砂(五分) 丹参(三钱)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沉香(五分) 破故纸(一钱五分) 益智仁(一钱) 茯神(二钱) 白术(一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以辰砂、琥珀为主药,而以茯神、远志安心气,以丹参、当归养心血,白术、姜、枣扶脾而和营卫,故纸益智、沉香温命门而通肾气。心脾之血相通,心肾之气相合。上方沉香同郁金则治肺,此方沉香同琥珀则治心气痹,泻之即所以安之也。祖怡注。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此一条乃肝经主病,而波及脾胃者也。肝为多血之脏,而主藏魂。肝受邪则魂不安,而夜卧惊悸。木郁生火,积而成热,故多饮而小便数也。

  上为引者,渴而引饮也。如怀者,腹大如怀物也。此由肝火上升犯胃,故胃热而渴;肝气下行克脾,故脾弱而胀也。宜养血疏肝,兼调脾胃,三灵汤主之。

  三灵汤

  (自制)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龙齿(二钱) 石决(六钱)

  半夏曲(三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茯神(二钱) 白术(一钱) 青皮(一钱) 冬瓜子(三钱煎汤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