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松崖医径
松崖医径
贝母(五两去心) 白芷(二两) 龙骨(二钱) 苍耳草(烧存性醋拌二两)
上为细末。用水调。或香油调敷。湿则干掺。一方治跌扑一时无药。急取褥中扳枝花贴患处尤妙。
乳痈方法
秘传速效方(治女人内外吹奶。)
鸭儿花根(叶稍长而圆有刺者是取根一握去皮骨) 葱白(连根叶三茎)
上为细切。入川椒九粒共捣。好生酒或醇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宜少卧出微汗立瘥。
渣滓加盐少许敷患处亦妙。若肿已成不消。用疔肿灸法。灸三五壮。再服前剂尤捷。
秘传羌活保生汤秘传阿魏万灵膏(并见疮痒类。)
妇人不孕(四十)
妇人不孕者。多因经水失期。或多寡不匀。若气虚宜补气。血虚宜补血。若肥盛不受胎者。
宜行湿燥痰。使经水匀行。依期男子交会。不相愆候。鲜有不孕者矣。
秘传种子方诀云。俟女人天癸净后。男女各寝。男子日服四物汤一帖。以补血之不足。女人日服四君子汤一帖。以补气之不足。服至三十日。三十帖止。再俟天癸净乃同寝。感时偏任左体力。施精亦要偏注其左。盖子宫有二穴。左穴受之成男。右穴受之成女故也。既受精后。令女人侧左体。
曲左足而卧。良久不拘。直隶无锡县。一谈姓老人无子。晚得此方。一岁生三子。今皆总角矣。
极验极验。受此方者。冀当遍传以广斯道也。又诀云。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后枉费工。树头树底觅残红。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此盖妇人月经方绝。金水才生。此时子宫正开。乃受精结胎之候。妙合太和之时。
过此佳期。则子宫闭而不受胎矣。然男女之分。各有要妙存焉。如月候方经一日三日五日交会者成男。二日四日六日交会者成女。过此则不孕矣。又云阴血先至。阳精后冲。纵气来乘。血开裹精。阴外阳内。则成坎卦之象而为男若阳精先入。阴血后参。横气来助。精开裹血。阴内阳外。则成离卦之象而为女。若胎成三月之内。男女未分之时。亦有转女为男之术。其法以铁斧一柄。置于孕妇床席之下。勿令人见知。更佩雄黄一二两于孕妇身左。或佩萱花亦可。以上三法皆验。不可轻忽。传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诗云。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诚哉是言也。无嗣者宜深思之无怠。
调经散(治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两来。皆可服。)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吴茱萸(择去闭口者泡七次焙干) 肉桂(各五分)
人参 半夏(泡七次) 白芍药 牡丹皮 川芎(各一钱) 阿胶珠 甘草(炙各七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调经散(治月经过期不行宜服。)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 桂心 甘草(各五分) 熟地黄 白芍药 香附子 莪朮 苏木(各一钱) 木通(八分) 红花(三分)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研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调经散(治月经先期而来宜服。)
当归身(一钱五分) 生地黄 条芩 香附子(各一钱) 白芍药 黄连(姜汁炒各八分)
川芎 阿胶珠 艾叶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香附调经丸(治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眩恶心。崩漏带下。并皆治之。)
香附子(杵去皮毛。不拘多少。米醋浸一日夜。用砂锅煮令香熟。水洗焙干。)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
六味地黄丸(治妇人阴血不足。无子者服之。能致胎孕。方见卷上丸类。)
妇人诸证琐琐。不及备录。医者宜参究先儒之论。按理先儒之方则详矣。
胎前(四十一)
胎前者。宜养血安胎。不可用热剂。盖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夫胎凉则安。胎热则堕。理之必然。四物汤为当。
四物汤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若妊娠下血不止。本方加艾叶三十片。阿胶珠一钱。每服四钱。加乌梅肉少许煎。进三四服即止。或以本方加阿胶珠。白朮。条芩。砂仁。香附。糯米。如恶阻。从痰而治。本方去地黄。加陈皮。半夏曲。砂仁。神曲。麦芽。藿香。白朮。陈仓米。有热加生姜汁炒芩连栀子。如子烦。脉虚大无力。或怔忡身战。及时有微热。本方加人参。白朮。黄芩。甘草。
酸枣仁。远志。麦门冬。地骨皮。如七八个月。面目及四肢浮肿。
本方加茯苓。泽泻。白朮。条芩。炒栀子。浓朴。麦门冬。甘草梢。或以本方加紫苏。桔梗。黄芩。大腹皮。枳实。滑石。如忽然口噤吐沫。不省人事。言语错乱。本方合二陈汤。加麦门冬。竹茄。远志。石菖蒲。如感冒风寒。头痛发热身痛。本方合小柴胡汤。加细辛。
白芷。防风。羌活。
胎漏方法
固胎散(治胎漏下血。)
条芩(五钱) 白朮(一两) 砂仁(炒) 阿胶珠(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艾汤调下。
安胎饮(治孕成之后。觉胎气不安。或腹痛。或腰疼。或饮食不美。宜服。或至五六个月。常服数帖甚好。)
用白朮。川归。白芍药。热地黄各一钱。人参。川芎。陈皮。条芩。各五钱。紫苏。砂仁。
甘草。各三分。生姜水煎服。
腹痛方法
独圣散(治胎前心腹诸痛。胎动不安。安胎止痛。行气故也。若非八九个月。不宜多服。)
用砂仁(不拘多少去皮略炒) 为细末。每服一匕。热酒或艾汤米饮汤盐汤皆可调服。如觉胎中热。即安矣。大抵妊妇不可缺此。
达生方法
引方达生散(治孕至八九个月。服十数帖甚好。则易产腹疼痛。)
大腹皮(原本三钱。恐太多。今用一钱。用酒洗晒干。再用乌豆汁洗净。方可用。恐鸩毒害人。)
人参 陈皮 紫苏(连梗叶各五分) 白芍药 白朮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二钱) 黄杨脑(七个食少胎痛勿用)
上细切用水二盏。葱五叶。煎一盏。去滓服。春加川芎防风。夏加芩连五味子。秋加泽泻。
冬加砂仁。或通加枳壳砂仁。胎动不安。加金银三五钱。野苎麻根一钱。气上逼心。加紫苏地黄。
性急加柴胡。多怒再加黄芩佐之。食少加砂仁神曲。渴加麦门冬黄芩。能食倍加黄杨脑。(此物能瘦胎不长。)
有痰加半夏曲黄芩。气虚倍加参术。气实倍陈皮加香附子。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有热加黄芩。有食积加山楂。腹痛加木香。
养胎散(临月用之。能养胎元。)
当归 川芎 黄芩 陈皮 白朮 香附(各一钱) 白芷(五分) 甘草(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去滓。调六一散一钱服。若虚加人参七分。
催生方法
益母丸(治妇人胎前产后。及经中诸般奇病。并赤白带。恶露时下不止。无所不疗。乃妇人之仙药也)
益母草(一名茺蔚子。紫花方便。是五月采。阴干用八两。手折去根。勿犯铁器。) 川当归(七钱)
赤芍药(六钱) 南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童便好酒各半盏。化开服。
若急用时。取益母草生者。连根捣烂去滓。再用童便好酒和匀服。
若临产时服一丸。安魂定魄。破血止痛。养血脉。调经络。诸病不生。若胎前因跌扑触动胎气。漏胎下血等证。并产后诸疾。悉见济阴方加减。作汤化下。
芎归汤(治胎前因事跌扑。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已。口噤欲绝。一切等证。临产催生。胞衣不下。)
当归(酒洗一两) 川芎(七钱) 陈皮(去白五钱惟催生用胎前只用芎归勿用陈皮)
上细切。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酒半盏。再煎顿时去滓服。
产后(四十二)
产后者。须大补气血为主。或有杂证。不可用寒凉之剂。
秘传归参汤当归 人参 川芎 白朮 生地黄 陈皮 白茯苓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去滓温服。若腹胀痛。发寒热者。是恶露未尽。去人参加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五灵脂。(半生半炒。)甚不已者。加熟附子一片。此谓阳有余而阴不足。故生内热。更加炒黑干姜引入肝分。理去旧血。致生新血也。
产后杂证方法
新产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能伐发生之气。(十日内忌之) 故以黄 四物汤为补虚之要药。
以黄 易芍药是也。若气虚者。本方加参。朮。茯苓。甘草。发热者加干姜。若自汗多者。少用川芎。勿用茯苓。倍加蜜炙黄 。若口渴加五味子。麦门冬。若腹痛者非芍药不可。虽新产以酒重炒用。去酸寒之毒。何害之有。若恶露不尽作痛。四物汤煎去滓。调香附五灵脂末服。甚者加桃仁泥四五分。
新产子宫未敛作痛。名儿枕痛。又名瘕母块痛。用醋炒芍药。粟壳。甘草水煎。入少米醋。或以三物为末。醋汤调服。酸以收之之义也。若产后有恶血不去。发寒热。成 瘕者。四物东加三棱。
莪朮。乳香。没药。香附。五灵脂。干漆。桃仁。红花之类。若产后腹痛不息。宜四物加乌药。
香附。桂心。高良姜。陈皮。童便和醋煎服甚效。若产后月余。经水淋沥不止。四物东加白芷。
升麻。煎调血余灰服。若产后阴痛。四物加 本。防风。若产后通身浮肿。四物加乳香。没药。
桂心。木通。大腹皮。良姜。血竭。槟榔。海金沙。若产后子肠不收。八物东加升麻。防风。须以酒炒黄 为君。若产后中风。口眼歪邪。八物加附子。荆芥。少加防风。羌活。若产后血晕。
用鹿角一段烧存性。也火毒为末。酒调灌下即醒。或用韭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滚醋沃之。急封瓶口。以瓶嘴纳产妇鼻中即苏。或用秤锤砖石烧红。投醋中熏之。
小产方法
补气血汤(治小产下血不止。)
人参 黄 当归 白朮 白芍药 艾叶 甘草(炙) 阿胶(炒) 川芎 青皮香附 砂仁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补血定痛汤(治小产心腹疼痛。)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各钱) 玄胡索(七分) 桃仁(去皮尖研细) 红花(各三分)
香附子 青皮(炒黑) 泽兰 牡丹皮(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入童便酒各半盏。煎至一盏温服。
小儿(四十三)
小儿者。参考其证。大半胎毒而小半伤食。外感风寒者什居一二。故其气体嫩弱。易寒易热。
用药不可太骤。大概以四君子东加减调治之。其有变蒸惊搐疳虫疮疹等证。与大人异者。其余诸病。则准大人治。略具一二。以见治法焉。
变蒸方法
惺惺散。四君子汤。加栝蒌根。川芎。桔梗。细辛少许。薄荷煎服。
急慢惊风方法
小儿惊啼。手足螈 。睡卧不宁。宜四君子东加全蝎去头足。炒钩藤。炮白附。姜水煎服。
急惊宜四君子东加白附。全蝎。金箔。为末。薄荷汤调服下。慢惊宜四君子汤。加生黑附。蜈蚣末。
蝎梢。共一字。姜汤调下。
抱龙丸(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邪热烦躁。痰嗽气急。欲出痘疹。发搐等证。药性温平。常服驱风化痰。镇心神。)
琥珀 人参 天竺黄 白檀香白茯苓(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枳实(麦麸炒) 枳壳(麦麸炒各半两) 辰砂(水飞二两半)
山药(炒八两) 金箔(五十片后研) 牛胆南星(炒半两)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新汲水丸如芡实大。阴干。每服一丸。用薄荷汤。或葱白汤。痰嗽淡姜化下。
南星膏(治小儿精神不定。恍惚不宁。恐畏多哭。常服祛风退热。消痰镇心。除百病。)
牛胆南星(腊月以南星为末填入黄牛胆中阴干风处百日取用宜亲手修制者佳称五钱炒用) 人参白朮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羌活 甘草(炙) 白僵蚕 全蝎(去毒以薄荷汁浸炙各三钱) 辰砂(二钱水飞另研) 麝香(一分)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用薄荷汤调化服下。
秘传泻肝汤(治小儿肝经火旺有余。目睛动摇。痰气上升。或壮热惊搐。面色红。脉有力。脾胃无伤。宜用。)
川芎 白芍药(炒) 半夏(汤泡) 白茯苓(各八分) 当归(酒洗) 柴胡 橘红枳壳(炒) 天麻(各六分) 黄连(酒炒) 甘草(生各四分) 薄荷(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
秘传补脾汤(治小儿脾经不足。土败木来侮。目睛微动摇。微惊搐。或潮热往来。脾胃有伤。
饮食少进。或泄漏呕吐。面色黄。脉无力。宜补脾胃。)
白朮(一钱三分)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川芎 人参 陈皮 肉豆蔻(煨) 神曲(炒)
干葛(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酒炒) 白茯苓 半夏(各七分) 黄连(炒) 甘草(炙各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