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说疫


  小续命汤防风 桂枝 麻黄 杏仁(泡,去皮、尖,研)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 甘草黄芩(酒炒) 防己 附子(制。防己、附子少用。)

  卷之三·杂疫

  解类伤寒

  (按《素问》尺脉缓涩,谓解 。音亦,与此处所讲不同。)

  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体骨节解散懈堕,倦怠烦痛,饮食不美,食不知味,俗呼为痧病。《内经》名为解 。其原因或伤酒中湿,感冒风寒,房事过多,妇人或经水不调,气血不和,皆能为此,似痧病实非痧病也。治宜先蘸热水打其臂膊里面,或以麻蘸水刮之,刮打必皆令其皮红紫为度,更宜针刺十宣、委中二穴出血,当服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香 沉香 丁香 檀香(白者) 香附 荜茇 白术 诃子(煨,去皮) 朱砂 青木香乌犀角(各二钱) 薰陆香 龙脑(各一钱) 安息香(二钱,为末,用无灰酒熬膏) 苏合油(入息香,内二钱)

  共为细末,用安息膏并炼蜜丸如弹子,蜡包。用时温水化服一丸。(丸用蜡包,不出气为妙。)

  卷之三·杂疫

  痧病类伤寒

  岭南闽广间,溪毒、沙虱、水弩、射工、蝈短狐、虾须之类,俱能含沙射人。被其毒则憎寒壮热,百体分解,似伤寒。初发,土人治法,以手摩痛处,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痧毒,外用大蒜(煨)捣膏,封贴疮口即愈。诸虫唯虾须最毒,其毒深入于骨,若虾须之状,其疮类疔肿,不治必死。彼地有 、 、 、HT 等鸟专食以上诸虫。故以此鸟毛粪服之,及笼此鸟于身畔吸之,其痧闻气自出而愈。

  卷之三·杂疫

  喉管伤寒

  其症喉中作痒难过,吃茶酒汤水便不可救。

  薄荷(二分) 麝香(一分)

  为细末,吹喉。待气通吐涎碗许,然后吃陈米汤半碗即愈。

  松峰按:此虽名伤寒,实疫疠之类。夫曰喉痒,似病之轻者;曰难过,则痒不可当矣。虽然何至吃茶水便不可救乎?观其待气通三字,则痒时其气已有大不通者在矣!味其言吐涎碗许,则气之所以不通,涎为之也。此症甚恶,亦世之所不轻见者。

  卷之三·杂疫

  油痧瘴

  其症两胁胀满,筑心疼痛,或腹内搅肠作痛,头晕眼黑,或大小便闭塞,气不通畅,命在旦夕。将绵花子油与吃试之,食之香甜不油气者,即是此症。速将绵子油令病患吃足,或用之四五两、半斤、一斤立愈,仍将油吐出不少,奇方也。

  卷之三·杂疫

  乌痧瘴

  其症国中,头疼恶心,两胁胀痛攻心,不能坐卧。(得此症吃黄豆不腥气者便是。)用车头油十二两,黄连三钱,乳香三钱。二味为末,用车头油共捣匀,丸梧子大,百草霜为衣,用无根水送七丸立效。愈后一日无食。忌腥冷、气恼数日。(车头油,即车毂中所积油垢,或用六两、三两、两半皆可。)

  卷之三·杂疫

  哑瘴

  (乃山岚 溪郁蒸之毒。)

  其症血乘上焦,令人昏迷,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心,毒涎聚胃所致。用柴胡二钱,黄芩钱五,半夏一钱制,人参一钱,枳壳一钱麸炒,大黄二钱,黄连六分,甘草七分,姜三片,枣一枚,煎服效。

  卷之三·杂疫

  锁喉黄

  其症面黑目黄,舌白语涩,牙关紧闭,胸痛,缓不过二三日即死。人皆错以乌痧瘴治之,多致误命。如遇此症,将牙关搅开,用蓝布擦去舌白,次以钱蘸盐水刮两太阳穴,(穴在眉稍眼角之际,试有坑窠便是。)出紫点泡,针刺出血,见黄水为度,脖项两侧亦如此治。后用生大黄三钱,硫黄一钱,共捣粗末。水二盅,煎一盅,温服立愈。

  卷之三·杂疫

  HT脖子猴HT

  (恝平声。即用手HT 物HT 字。)

  其症咽喉暴肿而痛,痰涎壅盛,水浆难入,甚则脖项亦肿,寒热交作,头面烘热,或四肢厥逆,气息不顺。用真阿魏三分,麝香三分,巴豆一个,去油,杏仁一个,去皮、尖,红枣一枚,去核。共捣烂,丸梧子大,银朱为衣,绵纸包一层。用时将纸撕去,按男左女右塞鼻孔,汗出即愈。避风,忌口二三日。(所忌不言何物,止食粥饭、小菜,便无不是。)

  松峰按:此系热毒而用巴豆者,亦热因热用,以毒攻毒之意。此与前症虽俱系咽喉之病,而症治各有不同。

  卷之三·杂疫

  谷眼

  (谷,亦作骨。)

  其病初觉时,头晕心乱,烦躁不宁,渐而心腹疼痛,即是此症。有紧慢之分,紧者立刻殒命,急以银针针大眼角内白皮(如无银针,想铁针亦可。)及两耳稍、鼻尖、囟门、太阳穴,(见前。)

  见血即愈。(皆针挑破皮,捻血,非直刺。)凡有心腹痛兼吐泻,俱是此症,俱宜挑。初起先挑鼻尖,后挑别处,挑后用陈醋半碗,(无陈用新。)入银子少许,共入砂锅,熬三四滚,临服时,再用银子入醋内研搅,温服,立刻回生。若治迟危急,看舌根下有紫泡,挑破,盐擦即愈。

  卷之三·杂疫

  天行虏疮

  (建武中,南阳击虏所得,故名。)

  其症发斑疹,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或戴白浆,随决随上下,(此句费解。)

  此毒恶之极。急治,取好蜜通摩疮上,以蜜煎升麻数匕拭之。

  卷之三·杂疫

  疫厥

  (亦名瘟疫暴亡。)

  凡人感瘟疫,视其症脉,尚不至殒命不救。而突然无气,身直,甚至无脉,且不可惊慌,视为告终,此疫厥也。急用腊月雄狐胆,温水研灌即活。若牙关已紧,即搅开灌之。雄狐胆必腊月预为构收为妙。

  松峰曰:如得此症,不论有无狐胆,总宜先针少商穴并十指甲上薄肉。(穴道针法见前。)

  摄出恶血,并用好猪牙皂末吹鼻,或用京中灵宝如意丹十余粒吹鼻,可活。

  卷之三·杂疫

  羊毛疔

  (与前瘟疫兼痧并羊毛挣大同小异,三症治各不同,故并存之。)

  万历间金台有妇人,以羊毛遍鬻于市,忽不见,继而都人身生泡瘤,渐大,痛死者甚众,瘤内唯有羊毛。有道人传一方,以黑豆、 麦末涂之,毛落而愈。( ,音乔。疑即北方之荞麦。)

  卷之三·杂疫

  缠喉风

  其症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杨氏一字散。

  雄黄(水洗) 蝎稍 枯矾 藜芦 牙皂(炙焦,各等分)

  上共为细末,用一豆大纳鼻中,搐之立效。

  卷之三·杂疫

  赤瞎

  其症两目突然红肿疼痛,此亦时疫也。救苦汤治之。

  桂枝 连翘(去隔) 红花 细辛 归尾 甘草(各一钱五) 苍术(泔浸,焙) 胆草(各七分)

  羌活 黄芩 麻黄 柴胡 防风 本 黄柏(各一钱) 黄连(五分) 生地 知母(炒,各一钱) 白芍(二钱)

  食远服。

  卷之三·杂疫

  神鬼箭打

  其症身痛有青筋,以乱发擦痛处,发卷成团而硬者方是此症。用金银花浓煎汤饮之。不愈,再加甘草。发不卷不硬者非此症,不必服,另察脉与兼症治之。

  卷之三·杂疫

  雾气

  其症心烦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目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自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新猪粪(不拘多少。)入上好黄酒中搅开,用细白绢滤出青汁,顿热服之,尽剂。铺浓,上盖暖,覆卧取汗,天寒房内生炭,常令暖毋寒,寒则不汗。如汗出,候干乃起,慎风冷,兼治疟及风劳虫毒。

  卷之三·杂疫

  化金疫

  其症初觉即昏不知人,不治即死。急以生豆令嚼,甘美不腥即是。以幕上有河字钱一文,放入喉中即化,有化至三四枚而愈者。

  卷之三·杂疫

  抱心疔

  其症肚痛连心,两胁胀满,脊背痛,上连头痛,痛极浑身强直,昏晕欲死。视其脐上必有红丝一条,照心口蔽骨下二指挑断其丝。又于两肋骨端亦挑两处,如前法。又于脊上对脐肾俞穴,上下各指半,再挑二处,如前法,皆将盘丝挑尽断,皆以皂矾末纳挑眼内令满,以手揉之即愈。忌腥冷、豆腐、诸豆,并一切蔓生之物。三日后食发物,发所挑疮口。

  卷之三·杂疫

  瘟痧

  其症恶寒发热,或腹痛,似疟非疟,气急喘逆,头面肿胀,胸腹饱闷胀满,或泄泻下痢脓血。

  轻者牵连弥月,重者危急一时。治宜放痧,消食积为主,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

  卷之三·杂疫

  宜识痧筋

  凡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用针去其毒血,然后据症用药。(按:轻者针即见效,不用服药。)

  卷之三·杂疫

  放痧十则

  一在头顶心百会穴。一在两眉中间印堂。一在两眉稍洼陷处太阳穴。一在结喉两旁。一在舌底下筋之两旁。一在双乳。(以上俱斜挑。)一在两手背十指尖当中近甲薄肉。一在两臂湾。

  一在两足背十指尖当中近甲薄肉。一在两腿湾。(以上但直刺。)

  卷之三·杂疫

  放痧法

  (原作刺痧,今改作放字,兼挑与刺二字言之。)

  腿湾上下有细筋,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红色者便是。(皮白嫩者方显紫红色。)刺之则有紫黑毒血。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无毒血,反令人心烦,两腿边硬筋上筋不可刺,(硬筋,腿之大粗筋。

  其上筋,乃指靠皮之小筋言。)刺之恐令人筋吊,(缩也。)手臂筋色亦如此辨之。至于宜针挑者,唯取挑破皮略见血。(如无血,手挤之。)至于指尖刺之太近指甲,令人头眩。凡刺不可太深,银针方佳,铁性有毒。

  锦按:两腿湾、两臂湾,止此二处宜寻痧筋刺之。余处亦不言痧筋,是无痧筋也。只按穴放之可耳。法有直刺、斜挑之异,故以放字该之。至于挑法,亦当有随症施治者,如头痛则挑印堂及太阳穴,胃痛则挑心窝,腹痛则绕脐挑之。胁痛则密挑两肋以及挑肩井穴,挑背挑项,挑耳尖耳叶,挑腰挑软肋,(数处皆诸痧必挑之穴。)俱用针斜挑皮挤血。

  至于少商穴及两手足指尖,乃系直刺,如无血亦须挤之。

  卷之三·杂疫

  刮痧法

  背脊颈骨上下及胸胁两肩背臂之痧,用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KT 麻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卷之三·杂疫

  新定刮痧法

  脖项后当中洼处刮一道,脖项后两旁左右大筋上各刮一道,前身两肩下胁上软肉缝中各斜刮一道,两胁肋软缝中左右各刮三道,左右肩靠着肩井软肉处各刮一道,背脊骨两旁竖刮,自项下至腰各刮一道,背后胁肋软缝中左右各刮三道。以上皆用钱蘸盐水刮之。两臂内用KT 麻一缕,捻松绳蘸水刮之,但要出痧红紫为度。诸穴并治一切痧症,唯KT 麻刮臂湾,专治眩晕恶心痧。若非病症,刮之亦不红紫。

  松峰曰:前刮痧法出《痧胀玉衡》书。新定刮痧法乃屡用而屡效者,并录之以备择用。

  卷之三·杂疫

  治痧三法

  肌肤痧用油盐水刮之,则毒不内攻。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则毒有所泄。内形痧须辨经络脏腑,在气在血,则可消散而绝其根。(此段言当用药。)

  卷之三·杂疫

  治痧分经络症候

  足太阳膀胱痧,腰背巅顶连风府胀痛难忍。

  足阳明胃经痧,两目红赤如桃,唇干鼻燥,腹中绞痛。

  足少阳胆经痧,胁肋肿胀痛,连两耳。

  足太阴脾经痧,腹胀版痛,且不能屈伸,四肢无力,泻不止。

  足厥阴肝经痧,心胃吊痛,身重难移,作肿(身上。)作胀。(腹内。)

  足少阴肾经痧,痛连腰肾,小腹胀硬。

  手太阳小肠经痧,半身疼痛,麻木不仁,左足不能屈伸。

  手阳明大肠经痧,半身胀痛,俯仰俱废,右足不能屈伸。

  手少阳三焦经痧,胸腹热胀,揭去衣被,干燥无极。

  手太阴肺经痧,咳嗽声哑,气逆发呛。

  手厥阴心包络痧,或醒或寐,或独语一二句。

  手少阴心经痧,病重沉沉,昏迷不醒,或狂言乱语。

  卷之三·杂疫

  用药大法

  痧症药宜冷服。盖昏迷不醒,乃痧之热毒攻心,故心不能自主而昏迷。冷药入口,从膈间顺流而下,则热毒在胸臆者,随药而消,故旋清醒,即尚昏迷,必有食积、血痰阻塞,再按脉症用药,开导攻下,未有不醒者,兹特举用药之一隅,以俟神而明之者。用荆、防之类,从表而散;用青、陈二皮,从中而消;用枳实、大黄之类,从大便而下;用木通、泽泻之类,从小便而行;用楂、芽、卜子之类,所以治其食之阻;用银花、红花之类,所以治其血之壅;(银花治血未解。)用槟榔、蓬术之类,所以治其积之滞。

  卷之三·杂疫

  痧前禁忌

  忌热汤、热酒、粥汤、米食诸物,犯之轻者必重,重者立毙。

  卷之三·杂疫

  痧后禁忌

  痧后略松觉饿,骤进饮食即复,忍耐一二日,乃可万全。

  《痧胀玉衡》书言治痧甚精详,第其中尽有过拘泥之处,即如风劳臌隔等杂症,皆以痧论,则所见无非痧者有是理乎。兹特择其中大纲紧要数条,诠次而注释之,而治痧之大法亦尽于此矣。

  锦再志。

  卷之三·杂疫

  扑鹅痧

  其症痰涎壅盛,气急发喘,喉声如锯,痛似喉鹅,但喉鹅喉内肿胀,此则无之。又形似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此则痛无定处。且喉鹅无痧筋,(解见前。)此有痧筋。根据前刺法刺之,服吹方开后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