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


  卷 九

  遗泄源流 遗泄,肾虚有火病也。肾元虚,虚火流行,以致精海脱滑。遗於夜而不遗於昼者,昼阳夜阴,惟阴虚,故遗於阴分也。昼亦有遗者,阳亦虚也。求其所属,则由心肝肾之火相挟而成。说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梦中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梦中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要之,心为君,肝肾为相,未有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故寐时神游於外,欲为云雨,则魂化为形,从而行焉,精亦不容不泄矣。治法当先治其心火,而後及其馀(宜黄连清心饮饮、茯神汤加减。)此遗泄之大旨也。而其实五脏皆能致病,五脏所致之病,亦各有异。如心病而遗,必血脉空虚,本纵不收;肺病而遗,必皮革毛焦,喘急不利;脾病而遗,必色黄内消,四肢倦怠;肾病而遗,必色黑髓空;肝病而遗,必色青筋痿。各有所见之症,叁以六脉,自然无误。至於病之所因,更可历举;有因思想无穷,神气浮游者(宜朱砂、龙骨、磁石镇之。)有因思久成痰,迷於心窍者(宜猪苓丸。)有因思想伤阴者(宜大凤髓丹。)有因思想伤阳者(宜鹿茸益精丸。)有阴阳俱虚者(宜茯神远志丸。)有因用心过度者(宜远志、莲肉、龙齿、茯神、山药。)有因思欲不遂者(宜妙香散。)有因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滑泄不禁者(宜六味丸加鹿茸、牡蛎、肉苁蓉、龙齿、五味、菟丝子。)有因壮年盛满流溢者(宜生地、黄柏,知母、莲子、黄连、茯神、石菖、远志。)有因脾胃湿热,气化不清,而分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此则不待梦而自遗者(宜二陈汤加二 知、柏。)有因饮酒厚味太过,痰火为殃者(宜二陈汤加二术、升、柴。)有因经络热而得之,至夜必脊心热而遗者(宜猪苓丸、清心饮。)有因真有鬼魅相感者,由正气本虚,欲心妄动之故,脉息必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或两手如出两人,或寸尺各为一等,或绵绵无度数,而颜色不变(宜人叁、茯神、远志以养其正,生地、当归、枣仁以安其神,朱砂、雄黄、沉香、麝香、安息香、鬼箭羽、虎头骨以辟其邪,移房於向阳处,令多人伴之,此为正治。)以上种种所因既各不同,其为遗为泄亦异,或小便後出,多不可禁,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痒痛,常如欲小便状,或梦与女交,皆当分别施治。大约阳虚者急补气(宜增损药令汤、鹿茸大补汤,)阴者急益精(宜大补阴丸、大造丸、补天大造丸,)阳强者急泄火而已(宜补阴泻火汤、滋阴降火汤。)至仲景治手足烦热,咽乾口燥,或悸衄而遗者,此阳上升而不降,阴独居内而为梦失,用小建中汤和之,此世俗所不易知也。总而言之,大凡精滑易泄,宜涩之;涩之无央,当泻心火清理之;而又无央,宜以补中益气为主,兼用升、柴、羌、独以升举之,甘草、枣肉以缓之,山萸、五味、乌梅、枣仁以收之

  【脉 法】 《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正传》曰:两尺洪数,必便浊遗精。

  【遗泄属心】 丹溪曰:主闭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於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心肾气虚,不能管摄,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入门》曰:初因君火不宁,久则相火擅权,精元一於走而不固,甚则夜失连连,日亦滑流不已,黄连清心饮治之。《千金》曰:邪客於心,神不守舍,故心有所感,梦而後泄也。

  【遗泄属郁】 《纲目》曰: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若但用涩剂固脱,必愈涩而愈郁,其病反甚,必先以神芎丸或沉香和中丸大下之,然後以加减八味汤吞滋肾丸百丸自愈,或以导赤散煎服之亦可。

  【遗泄导引】 《保生秘要》曰:用出头葫芦一个,口上安带得法,套行具而如意睡法,如阳物每夜觉起时,勿失其候,急起暖衣,提运三十六足数,运胸散四肢,照此勤心行之,永无患矣。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常要守静,存心念脐,勿令弛放,後意想一条水下膀胱,绦尾闾,分行二路;上两肾,分左右运收脐轮,临卧时摩擦足心,及肾哄穴,曲一足而侧卧,精自固矣。治遗泄方二十三 茯神汤 总治 茯神 远志 枣仁 人叁 菖蒲 茯苓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莲子 猪苓丸 痰迷 半夏一两,猪苓一两,同炒黄色而退去火气,单取半夏糊丸,候乾,另用猪苓一两同炒微裂,盐汤下。 大凤髓丹 伤阴 川柏二两 砂仁一两 炙草五钱 半夏 猪苓 茯苓 莲须 益智仁各二钱半 芡实糊丸。 鹿茸益精丸 伤阳 鹿茸 苁蓉 桑螵 巴戟肉 杜仲 菟丝子 益智仁禹馀粮 川楝子 当归各二两 韭子 补骨脂 山萸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乳香酒煮糯米糊丸,食前,茯苓汤下五七十丸。 茯苓远志丸 两虚 人叁 龙齿 茯神 远志 菖蒲 知母 黄柏 妙香散 思欲 山药 茯神 远志 黄 各一两 人叁 炙草 桔梗各五钱木香二钱半 朱砂三钱 麝香一钱 熔黄蜡四两,茯苓四两作块同煎。 六味丸 色欲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二陈汤 湿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小建中汤 仲景法 白芍二钱 桂枝 生姜 甘草 饴糖各一钱 补中益气汤 总治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黄连清心饮 精滑 黄连 生地 甘草 当归 人叁 茯神 枣仁 远志 莲子 神芎丸 郁滞 沉香和中丸 又 黑牵牛头末二两三钱 滑石二两 大黄一两二钱 木香黄岑 槟榔 枳壳 青礞石 青皮 陈皮各五钱 沉香二钱 水丸,茶清下。 加减八味汤 又 熟地二钱 山萸 山药各一钱 酒泽泻 茯苓 丹皮各八分 五味子钱半 肉桂五分 此方用蜜丸,名加减八味丸。 滋肾丸 又 黄柏 知母并酒炒各一两 肉桂五分 水丸,箜心下。一名泄肾丸 导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竹叶七片 增损乐令汤 阳虚 半夏钱半 人叁 黄 陈皮 茯苓 当归 肉桂 细辛 前胡 麦冬 白芍 甘草各七分 附子 熟地各三分半 远志二分 姜三 枣二 鹿茸大补汤 又 肉苁蓉 杜仲各一钱 白芍 白术 附子 肉桂 人叁 五味子 金石斛 半夏各七分 鹿茸 黄黄 茯苓 当归 熟地各五分 甘草二分半 姜三 枣二 大补阴丸 阴虚 酒黄柏 酒知母各四两 熟地 龟板各六两 猪脊髓和炼蜜丸。此方乃降阴火,滋肾水之要药。 大造丸 又 紫河边一具,如法洗净,盛竹器,长流水中浸一刻,以回生气,盛小瓦盆,於木甑或瓦甑内蒸极熟如糊,先倾取自然汁将河车於石臼中捣千下,同汁和匀,生地四两,龟板、杜仲、天冬、黄柏各两半,牛膝、麦冬、归身各两二钱,人叁一两,五味子五钱,河车泥加米糊丸,盐酒温酒任下,日再服。 补天大造丸 又 河车一具照前法制 熟地 酒当归 酒茴香 酒黄柏 白术各二两 生地酒炒 酒牛膝 天冬 麦冬 杜仲各两半 五味子 杞子各七钱 陈皮 乾姜各二钱 侧柏叶向东枝者焙二两 河车泥丸,米饮温酒任下百丸,日再服。 熬按:前大造丸能治六脉虚微,血气衰弱,乃滋阴补阳之圣药也。此补天大造丸专能壮元阳滋肾水,有天地交泰之妙。如房室过度,五必烦热者,服之神效,虽至虚痨亦宜。久久服之,并能延年益寿。补阴泻火汤 阳强 白芍 白术 当归各一钱三分 熟地 川芎 蜜知母天冬各一钱 蜜炒黄柏 陈皮各七分 酒生地 炙草各五分 炒乾姜三分 生姜三片。 滋阴降火汤 又 白芍钱三分 当归钱二分 熟地黄 麦冬 白术各一钱 酒生地八分 陈皮七分 盐黄柏 盐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 萎三片 枣二枚

  五淋二浊源流(胞痹 尿血 白淫) 五淋二浊,皆肾病也。淋者,滴沥涩痛。浊者。小便混浊而不清。凡人肾有二窍,一出溺,一出精,淋病则由溺窍,浊病则由精窍,二者绝不可以相蒙。近医不能分辨,淋病以浊药治之,浊病以淋药治之,宜其难愈。古方书列五淋之名,曰热,曰气,曰虚,曰膏,曰沙石,以揭其概。宋元後,又分石、劳、血、气、膏、冷六症,至为详尽。而究其原,则皆由阴阳乖舛,清浊相乾,或膀胱畜热,由水道瘀塞,所以欲通不通,滴沥涩痛,为溺窍病也。丹溪以赤浊属血,白浊属气。或又以赤为心虚有热,由思虑而得,白为肾虚有寒,因嗜欲而得,皆非定论。说皆出於精窍,其白者为败精流溢,其赤则由虚滑,精化不及,赤末变白,此虚之极也。 分列而款举之:淋病之原,大约由肾虚,膀胱有湿热,说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与胞,行於阴为溲便,若肾虚而膀胱有湿热,则因肾虚致小便涩数,因膀胱湿热致小便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小腹弦急,痛引於脐,此石劳、血气、膏冷所由成也。说石淋者,膀胱畜热积成,如汤在瓶中,日久结成白硷也,治须清积热,涤去沙石,则水道自利(宜如圣散、神效琥珀散。)劳淋者,多思虑,负重远行,劳於脾也(宜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分进。)专由思虑者亦伤脾(宜归脾汤。)若强力入房,施泄无庋,劳於肾也(宜生地黄丸、黄 汤。)亦有纵欲强留不泄,淫精渗下而作淋者(宜益元固真汤。)血淋者,小腹硬,茎中痛欲死,血瘀也,以一味牛膝煎膏,大妙,但虚人恐损胃耳(宜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通草、红花、丹皮。)而亦有因血虚者,应以养荣为主(宜六味丸加侧柏、车前,或八珍汤送益元散。)如血色鲜红,脉数而有力,心与小肠实热也(宜柿蒂汤。)血色黑黯,面色活白,尺脉沉迟,下元虚冷也(宜金匮肾气丸。)亦有血热过极,反兼水化而色黑者,非冷也(宜赤豆、绿豆、麻仁、乾柿、黄连、侧柏、竹叶、葛根、藕汁、黄柏、生地、丹皮。)当以脉症辨之。气淋者,气实则滞而不通,脐下妨闷而痛也(宜沉香散、瞿麦汤。)或由气虚,急须补益(宜八珍汤倍茯苓,加牛膝、杜仲。)膏淋者,似淋非淋,小便如米泔如鼻涕,此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意欲出不快而痛也(宜鹿角霜丸、沉香丸、大天沉香散、海金沙散。)冷淋者,必先寒战,小便涩数,窍中肿痛,说冷气与正气交争,冷气胜则寒战成淋,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便也,大约多由肾虚(宜金匮肾气丸、肉苁蓉丸。)沙淋者,茎中有沙涩痛,尿卒不易出,有细沙沉在缸底,膀胱阴火煎熬,津液凝结也,轻则为沙,重则为石(宜二补丸。)以上诸证治法,悉本古人,最为不易。此外又有过服金,入房太甚,败精强闭,流入胞中而成淋病者(宜海金沙散。)又有湿痰日久,汪渗而成淋病者(宜渗湿汤加减。)又有淋而小腹胀甚者(宜泻肾汤。)又有妇人产後成诸淋者(宜白茅汤,不论亭石淋皆治。)皆当分治。另有一症,名胞痹,风寒湿邪客胞中,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皆痛,且痛而涩於小便也,详在膀胱篇。浊病之原,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由湿热流注者居半,其症茎中皆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利。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而脏腑所主,则各有异,大约血虚而热甚者为赤浊,此属火,心与小肠主病。气虚而热微者为白浊,此属金,肺与大肠主病。其致浊之由,有因思虑过度,心虚有热者(宜地骨皮汤、金莲丸、辰砂妙香散。)有由心经伏暑者(宜四苓散加香茹、麦冬、人叁、莲肉。)以上皆赤浊症所由。有因嗜欲过度,肾虚有寒者(宜清心莲子饮饮。)有因脾精不敛者(宜苍术难名丹。)有因混痰流注者(苍术二陈汤。)有因肾虚下隐者(宜补中益气汤。)有小便如常,少顷即澄浊物,或如米泔色者(宜 分清饮。)有稠粘如膏,茎中涩痛,为精塞窍道,而非热淋者(宜加味清心饮。)有茎中不痛,脉来无力,为下元虚冷者(宜鹿茸补涩丸。)有茎中大痛,便赤口渴,脉来滑数者(宜二苓清利饮。)有挟寒者,小便必清白(宜 分清饮、内补鹿茸丸。)有挟热者,便必黄赤(宜清心莲子饮、香苓散。)以上皆白浊症所因。有赤白浊,小腹痛不可忍者,当作寒治(宜东垣酒煮当归丸。)

  【脉 法】 《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又曰: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正传》曰:两尺洪为数,必便浊遗精。《脉经》曰:淋脉盛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医鉴》曰: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细涩则亡。

  【淋病原由症治】 丹溪曰:淋症所感不一,或由房劳,阴虚火动也;或由忿怒,气动火生也;或由醇酒厚味,酿成湿热也。积热既久,热结下焦,所以淋沥作痛,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热利小便,只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琥珀、郁金开郁也,木香、青皮行气也,蒲黄、牛膝破血也。黄柏、生地滋阴也。东垣治小腹痛,用黄柏、青皮。夫青皮疏肝,黄柏滋肾,小腹乃肝肾部位也。

  【浊病原由症治】 《得效》曰:先正有言,夏则土燥而水浊,冬则土坚而水清,此其理也。水火既济,则土自坚,其流清矣。小便白浊,说脾有虚热而肾不足,土邪於水也。《入门》曰:赤白浊,皆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浊气渗入膀胱也。丹溪曰:小便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赤属血,白属气,与痢疾带下同治。又曰:凡便浊治法。概宜燥湿降火,兼升举之。如陈汤加二术升柴白芍。《医旨》曰:赤白浊,肥人多混痰,瘦又多虚火。又曰:凡便浊,必兼服加减珍珠粉丸。《回春》曰:赤白浊,其状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或如米泔赤脓,皆湿热所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