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脉 法】 《灵枢》曰:气虚则脉弦,阴虚则脉大。仲景曰: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又曰:脉虚细弱者,劳也。又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虚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槁活,而寒栗,咳逆,唾胶,吐涎沫。《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细而微者气血俱虚,小者气血俱少,大而芤者脱血,血虚脉大如葱管,脉沉者迟者脱气。《脉经》曰: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活;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惟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馀。丹溪曰: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子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直指》曰:虚劳之脉,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数大者,易治;血气未定,可药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未易调补也;若带双弦,则为贼邪侵脾,尤为难治;加数极,则殆。
【虚劳原由症治】 《回春》曰:百病皆生於肾。说精伤则肾水空虚,不能平其心火,火炎伤其肺金,是绝水之源,金水衰弱,不能胜其肝木,木盛则克脾土,而反生火,火独旺而不生化,故阳有馀,阴不足,独热而不久矣。《纲目》曰:虚者皮毛、肌肉、筋脉、骨髓、气血、津液不足是也。《入门》曰:凡饮食减少,精神昏短,遗精梦泄,腰背胸侸筋骨引痛,潮热自汗,痰盛咳嗽,是虚痨常症也。又曰:虚损皆由水火不济,但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则饮食加,而精神气血自生矣。《直指》曰:皮虚则热,脉虚则惊,内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堕,肠虚则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又曰: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切不可妄施金石燥热等药。东垣曰:肺损益其气,心损调其荣卫,脾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肾损益其精,肝损缓其中。缓中者,调血也,宜四物汤,以其中有白芍也。《得效》曰:虚损之症,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等;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等;清补者,二冬、人叁、地黄等。
【阴阳气血虚辨】 《入门》曰:虚脉多弦,弦而濡大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弦而微为血虚,涩而微为血虚甚,形肥而面白者为阳虚,形瘦而面仓黑者为阴虚。又曰:房劳思虑伤心肾,则阴血虚;饥饱劳役伤胃气,则阳气虚。此伤症之至要也,海藏曰:呼吸少气,懒言语,动作无力,目无精光,面色 此兼气血虚也。《保命》曰:右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说阳盛阴虚之症,暮多见之;右脉虚微细弦为虚劳者,乃阴阳俱虚也,晨多见之。丹溪曰:人之一身,阳常有馀阴常不足,气常有馀血常不足,故滋阴补血之药,自幼至老,皆不可缺。
【虚痨五败九死十绝侯】 《千金方》曰:手足肿无交纹,心败;唇反黑无纹,肺败;面黑有疮,肝败;阴肿囊缩,肾败;脐突肿满;脾败。又曰:九死候者,一手足青,二手足久肿,三脉活齿乾,四语声散鼻虚张,五唇寒冷宣露,六唇肿齿焦,七手循衣缝,八汗出不流,九舌
卷卵缩。又曰: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心绝;鼻虚张,气复短,肺绝;面青,眼视人不直,数出瓷,肝绝;面黑,眼晴黄。素汁流,肾绝;泄涎唾不觉,时时妄语,脾绝;爪甲青,恶骂不休,胆绝;背脊酸痛,腰重反覆难,骨绝;面无精光,头目自眩,血绝;舌
卷缩,如红丹,咽唾不得,足踝小肿,肉绝;发直如麻,汗出不止,肠绝。
【虚痨脉代及生死症】 仲景曰: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急者十馀日死,宜用炙甘草汤救之。《正传》曰:《难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一脏不再传,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生,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今考之经文,所谓七传者,只六传而已,谓一脏不再传,按其数,乃有四脏不再受伤也,夫此条言虚痨之症也。其所谓七传者,心病上,必脱去肾病传心一句,其一脏不再伤,当作三脏不再伤,皆传写之误耳。说虚痨之症,必始於肾经,五脏从相克,而逆传已尽,又复传於肾与心,则水绝而火太旺,故死,而不复再传於彼之三脏矣。其有从相生而顺传者,有生生不息之义,故间脏者生也。《回春》曰:虚痨之疾,不受补者难治;喉中生疮,声音哑者不治;久卧生胝者不治;虚极之病,火炎面红,发喘痰多,身热如火,跗肿溏泄,脉紧不食者死不治。
【虚痨导引】 《保生秘要》曰:掌心无事任擦搓,早晚摩两侸肾哄耳根涌泉;令人搓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 H乳酒,饮清洁童便或服循环水,用姜枣以暖脾宫,或用秋石代盐,取其滋阴降火。若虚损无力服叁者,宜依方进气,取效天然。至危漏底,诸药难治者,用好脐带数条燥为末,每服二钱,好酒谅意调服,神验也。戒恼怒,绝思欲,忘言守静,能踵息,起死回生。
【运 央】 《保生秘要》曰:一指归元,三提三咽,念四字咒,於分寸虚虚抱守,妄念返复,持一死字,世事尽归於空,抱守二七,痰涎稍清,运央周天,借督脉,按四时进退,有神央。呕红起念艮背,运行庭归元合用,百日央夫,勿使间断,骨蒸盗汗,痰嗽尽愈。五痨六极七伤 皆虚损之属病也。说虚损之病,由五脏之劳而生,其病既成,即生六极,渐至七伤,是五劳者虚损之原。而六极七伤,则皆虚损病之流极也,其患有相因,其势有必至,虽皆虚损之属,而其症状调治,实有不容混者,故复举而详之。《金匮》曰:五劳者,心劳神损,肝劳血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也(心宜大五补丸,肝宜黑元,脾宜橘皮煎元,肺宜人叁黄 散,肾宜肾气丸。)然则知五劳之症治,即可以杜痨瘵之原。《入门》曰: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为筋极(宜并服滋补养荣丸、酒煮木爪粥。)牙痛,手足痛,不能久立为骨极(宜茸珠丸。)面无血色,头发堕落,为血极(宜补荣汤。)身上往往如鼠走,体上乾黑,为肉极(宜叁苓元。)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翕翕羸瘦,目无精光,立不能久,身体若痒,搔之生疮,此为精极(宜巴戟元。)胸侸逆满,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此为气极(宜益气丸。)然则知六极之症治,即可以拯痨瘵之深。《入门》曰: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清,七小便数也(总治宜锁阳丹、九龙丹。)然则知七伤之症治,即可以培痨瘵之根。
【劳伤形症】 孙思邈曰:忽喜怒,大便苦难,口内生疮,此为心劳;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痰,两侸胀痛,喘息不定,此为肺劳;面目乾黑,精神恍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频频瓷下,此为肝劳;口苦舌强,呕逆醋心,气胀唇焦,此为脾劳;小便黄赤,兼有馀沥,腰痛耳鸣,夜间多梦,此为肾劳。《入门》曰:曲运心机,为心之劳,其症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极则心痛,咽肿;尽力谋虑,为肝之劳,其症筋骨拘挛,极则头目昏眩;意外过思,为脾之劳,其症胀满少食,极则吐泻肉削,四肢倦怠;预事而忧,为肺之劳,其症气乏,心腹冷痛,极则毛焦津活,咳嗽烘热;矜持志节,为肾之劳,其症腰脊痛,遗精白浊,极则面垢,脊如折。又曰:心劳则口舌生疮,语涩肌瘦;肝劳则侸痛,关格不通;脾劳则气急,肌瘦多汗;肺劳则气喘面肿,口燥咽乾;肾劳则尿赤阴疮,耳鸣面黑。《医鉴》曰:七伤者,一阴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涩数,七夜梦阴人,其病皆小便赤热,或如针刺。煎厥症 阳虚病也。《内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注曰:以煎迫而气逆,因以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说阳虚之人,其气本浮,为外热所迫,气遂逆而不止,甚至昏冒,故成此症也。然其原虽本阳虚,以由热邪煎迫而成,仍禁用辛热之品,医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补阴丸、加减补阴丸。)
【煎厥症治】 《入门》曰:煎厥而至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房之为患也,治法宜与阴虚火动同。 解俴 肝肾虚病也。《内经》言:尺脉缓涩,谓之解俴。释云:尺为阴部,肝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故谓之解俴。解俴者,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停不可名,谓之解俴也。据此则知解俴一症,洵由肝肾二经之虚。说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而若解。肾虚则骨萎 ,而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遍体之骨节,皆松懈而多俴,惟其然,故恹恹悒悒,闷闷。若有不可以为人,并不自知所以为人者,则肝肾二经之虚为已极矣(宜遐龄万寿丹、神仙既济丹。)此则《内经》之旨也。然而李氏梃则又兼内伤外感言之,细详其症,诚非混杂之论也。李云:解者肌肉解散,俴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酒伤(宜葛花解酲汤,)或中湿(宜加味术附汤,)或感冒风寒(宜羌活冲和汤,)或房事过多(宜鹿胎丸,)或妇人月水不调(宜加味逍遥散,)以此得病,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则又医者所当详察。总之,《内经》之言解俴,本症也;李梃之言解俴,兼症也。由本症论为虚痨已极,由兼症论为虚痨派别,固不可一例视也。且由李氏之言推之,如大肠移热於胃,胃移热於胆,皆成食俴症,皆多饮食,皆食易饥,皆不生肌肉,应亦为解俴兼症之流派也(宜叁苓元。)病千变而不穷,治随机而难执,必审乎此,乃可与言医。
【解俴症状】 《灵枢》曰:髓伤则消烁,腑酸体解,俴然不去矣,不去者谓不能行去也。 二阳病 血虚精少症也。《内经》言: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夫所谓二阳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说以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主血,今受病,则失所主而血不流;脾主化食作味,轮於脏腑而成精,今受病,则失所主而味不化,致男子少精,不得为隐蔽委曲之事。然则二阳之病,非由精少血衰而何。古人谓为症属血劳,洵有然也。说以女子不月,固属血病(宜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精即是血,男子不得隐曲,亦即血病也(宜菟丝子丸、鹿胎丸。)附载陈藏器诸虚用药例 虚痨头痛身热(杞子 玉竹) 虚而欲吐(人叁) 虚而多气微嗽(麦冬 五味子) 虚而不宁(人叁) 虚而腰侸不利(杜仲 磁石 ^ 虚而多梦(龙骨) 虚而痰又有气(半夏 生姜 枳实) 虚而大热(黄岑 天冬) 虚而小肠不利(茯苓 泽泻) 虚而多热(地黄 地肤子 牡蛎 甘草) 虚而小肠自利(龙骨 桑螵 ) 虚而口乾(麦冬 知母 天冬) 虚而惊悸兼冷(小草 紫石英) 虚而惊怖(沙叁 龙齿) 虚而吸吸(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 虚而多忘(茯神 远志) 虚而客热(沙叁 地骨皮 龙齿) 虚而大冷(肉桂 附子) 虚而髓竭(熟地 当归) 虚而溺白(厚朴) 虚而溲赤(黄岑) 虚而损(苁蓉 巴戟) 虚而冷(川芎 乾姜 当归) 虚而昏(茯神 朱砂) 虚痨头痛身热杞子 玉竹五味子磁石◎虚而欲吐人虚而不宁虚而多梦虚而虚而多热地虚而口乾虚而惊怖沙叁 龙齿 虚而吸吸胡麻覆盆子 柏子仁 虚而多忘茯神 远志虚而客热沙叁 地骨皮 龙齿 虚而大冷肉桂 附子虚而髓竭熟地 当归 虚而溺白厚朴虚而溲赤黄岑 虚而损苁蓉 巴戟虚而冷川芎 乾姜 当归 虚而昏茯神朱砂 心虚(人叁 茯苓 石菖蒲 鳌按:心虚者,心家气血不足,致成虚痨也,宜古庵心肾丸、大五补丸,方附後) 肝虚(川芎 防风 天麻 螯接:肝虚者,肝家受损,面无血色,筋缓目暗也,宜拱辰丸、滋补养荣丸,方附後) 脾虚(白术 白芍 益智仁 鳌按;脾虚者肌肉消瘦,饮食不进也,宜橘皮煎元、大山芋元,方附後) 肺虚(天冬 麦冬 五味子 鳌按:肺虚者,咳嗽痰盛,气急或唾血也,宜人叁黄 散、补肺散,方附後) 肾虚(熟地 丹皮 远志 鳌按:肾虚者,水火不足也,水虚宜太极丸、无比山药丸,方附後。火虚宜增益归茸丸、玄菟固本丸,方附後) 胆虚(枣仁 细辛 地榆 鳌按:胆虚多惊多畏,不能独处,如人将捕之也,宜仁熟散、温胆汤,方附後)附载李士材治痨法 苡仁、茯苓扶胃,且有降下之央效。桑皮、贝母止痰嗽。桔梗、陈皮行气,且有健脾之力。莲心、山药止泄泻。麦冬、五味保肺,而能滋化之源。人乳、梨汁解燥结。地骨、丹皮治蒸,而无寒冷之累。童便、藕汁能止血。以上皆以甘凉之品,行收降之令,为初起者设也。若久病百脉空虚,虚火炎亢,非甘温不能复真元,异央散是也(人叁、茯苓、白术、炙草、陈皮。)非粘腻不能润活朽,地黄丸是也(人叁、黄 、当归、白芍、地黄、防风、远志、茯神、鹿茸、黄岑、石韦、滑石、蒲黄、戎盐、炙草、车前子、瓜蒌。)治虚损痨瘵方五十六 四君子汤 养气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八珍汤 虚热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十全大补汤 调卫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肉桂 牛膝丸 缓肝 牛膝 杜仲 防风 苁蓉 肉桂 蒺藜 菟丝子 八味丸 补火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金刚丸 益精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酒煮猪腰子丸。 煨肾丸 又 白蒺藜 牛膝 杜仲 防风 肉桂 苁蓉 菟丝子 破故纸 葫芦巴 酒煮猪腰子,和蜜丸 补中益气汤 温补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四物汤 诸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当归补血汤 又 荆芥穗 当归 生地 熟地 川芎 赤芍 黄 陈皮 枣二 乌梅一 六味丸 补水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逍遥散 阳虚 当归 白芍 柴胡 黄岑 白术 甘草 薄荷 煨姜 坎离既济丹 又 肉苁蓉 生地 麦冬 山萸 杞子 五味 川柏 归身 白芍 天冬 熟地 远志 茯苓 茯神 丹皮 枣仁 人叁 泽泻 蜜丸。 人叁养荣汤 阴虚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陈皮 远志 肉桂 五味子 三百广生汤 又 地骨皮 白术 白芍 茯苓 甘草 陈皮 枣仁 山药 贝母 丹皮 芡实 莲肉 乌梅 五汁膏 咳血 天冬 麦冬 生地 薄荷 贝母 丹皮 阿胶 茯苓 犀角犁汁 藕汁 蔗汁 人乳 萝卜汁 羚羊角水八杯,煎三杯去渣,入五汁再熬,以入水不化为度,又入蜜二两,重汤顿半日 清骨散 潮热 秦艽 鳖甲 知母 青蒿 甘草 银柴胡 地骨皮 胡黄连 龙齿丸 精浊 茯神 远志 人 叁 龙齿 菖蒲 知母 黄柏 归脾汤 泄泻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龙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大菟丝子丸 肾病 鹿茸 泽泻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 川芎 苁蓉 菟丝子 破骨纸 荜澄茄 桑螵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补中地黄汤 积劳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苓 地黄 山萸 山药 泽泻 丹皮 升麻 姜 枣 保和汤 肺病 贝母 知母 天冬 麦冬 苡仁 杏仁 甘草 紫苏 薄荷 紫菀 百合 桔梗 当归 阿胶 百部 饴糖 款冬花 五味子 马兜铃 生姜 失血加炒黑蒲黄、生地、小蓟,痰加瓜蒌仁、茯苓、橘红,喘去紫苏、薄荷,加苏子、桑皮 圣愈汤 心病 人叁 黄 川芎 当归 生地 熟地 补肝汤 肝病 山萸 甘草 肉桂 桃仁 茯苓 细辛 防风 大枣 柏子仁 柴胡疏肝散 又 炒香附 柴胡 陈皮 川芎 白芍 枳壳 甘草 调中益气汤 脾病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白芍 甘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五味子 调荣养卫丸 久痨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山药 麦冬 远志 山萸 陈皮 熟地 生地 五味子 鸭血蜜丸。 鹿胎丸 房欲 鹿胎去秽煮烂 熟地八两用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两酒炒巴戟肉五两酒炒 黄 酥炙五两 人叁四两 黄蒿膏丸。 十四味建中汤 积痨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 茯苓 地黄 川芎 麦冬 附子 肉桂 苁蓉 半夏 姜枣 清暑益气汤 暑痨 人叁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苍术 升麻 陈皮 神僸 泽泻 麦冬 青皮 葛根 五味子 葛花解酲汤 酒痨 葛花 人叁 茯苓 白术 青皮 木香 橘红 猪苓 泽泻 神僸 乾姜 砂仁 蔻仁 嵩崖脾肾丸 老人 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砂仁 车前 补骨脂 益智仁 神仙延寿酒 又 补骨脂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人叁 川芎 当归 白芍 茯苓 木香 砂仁 菖蒲 远志 柏子仁 煮酒三十斤。 麦煎散 童痨 赤苓 当归 乾漆 鳖甲 常山 大黄 柴胡 白术 生地 石膏 甘草 小麦 补血养阴丸 女痨 生地 丹皮 麦冬 白芍 当归 牛膝 杞子 青蒿茯苓 鳖甲 川断 五味子 益母膏为丸。咳加蜜炙枇杷叶。咳甚,加贝母、沙叁、百部。痰加橘红。热甚,加胡黄连、银柴胡。食少泄泻,去归、地、杞、鳖,加莲肉、山药、陈松花。 清离滋坎丸 情痨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白芍 知母 黄柏 白术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甘草吐血,加童便调陈墨。痰加竹沥、姜汁。汗加黄 、枣仁。痰加贝母、瓜蒌仁。热加地骨皮。嗽加五味。怔忡加远志、枣仁。遗精加龙骨、牡蛎。膈碍加陈皮。咽疮加桔梗、元叁。痰喘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久陔加阿胶、五味、紫菀、麦冬。 滋阴清化丸 痰热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鳖甲 阿胶 白芍 茯苓 山药 贝母 花粉 甘草 五味 蜜丸,含化。 人中白丸 血热 生地 当归 阿胶 白术 白芍 鳖甲 熟地 青蒿子 羚羊角 人中白 百部膏丸,男服四钱,女服三钱。 叁苓建中汤 潮热 人叁 茯苓 当归 白芍 肉桂 甘草 前胡 细辛 麦冬 陈皮 半夏 鳖甲散 骨蒸 柴胡 鳖甲 知母 秦艽 当归 青蒿 乌梅 地骨皮 早晚服。 河车丸 又 人中白 河车 秋石 五味 人叁 乳粉 阿胶 鳖甲 地骨皮 银柴胡 百部、青蒿、童便、陈酒熬膏丸。 二仙胶 又 鹿角胶 龟胶 人叁 杞子 共为末,酒调服,亦治遗精。 六君子汤 痰结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半夏 润肠丸 又 火麻仁 羌活 归尾 大黄 桃仁 远少丹 温补 山药 山萸 牛膝 远志 茯苓 五味 巴戟 苁蓉 菖蒲楮实 杜仲 茴香 杞子 熟地 蜜同枣肉丸。 独叁汤 久血 人叁一味浓煎。 大黄 Y 乾血 理中汤 阳虚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杏仁膏 喘嗽 杏仁泥 姜汁 蜜 砂糖 桑皮 木通 紫菀 五味子 後四味先煎,去渣,入前四味熬膏,含化。 立效方 痰嗽 贝母 杏仁 瓜蒌仁 五味子 款冬花 桔梗 天冬 葱白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纳猪肺中,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用薄烧酒食,食完再吃陈酒少部,安卧至晓。 紫金锭 桃花疰 五倍子去虫土三两 山茨菰去皮焙二两 大戟洗焙一两半千金子去皮油一两 麝香三钱 糯米粥和杵千下,每一料分作四十锭,每服半锭,重者一锭,蒲荷汤下。一名太乙紫金丹。 苏合香丸 又 木香 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 白术 犀角 香附 朱砂水飞半为衣 荜拨各二两 乳香 冰片各一两 苏合油入安息膏内为丸,每一两分作四十丸,每取二三丸,姜汤、白汤任下。 回春辟邪丹 又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鬼白 芜荑 藜芦 鬼箭羽 雄黄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囊盛一丸,系臂上,又於病者户内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近。与鬼交者亦治。兼治瘟疫。 十疰丸 传尸痨 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叁 北细辛 麦冬 附子 桔梗 皂角 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梧子大,每五丸,温水化下。 此药并治一切鬼气。 桃奴丸 又 桃奴七个另研,玳瑁镑细末一两,安息香去渣一两,上三味,同入银石器中熬成膏,朱砂、犀角各五钱,琥珀、雄黄各三钱,麝香、冰片、牛黄各二钱,桃仁麸炒十四个,安息膏丸,芡子大,阴乾封固,安静室,每一丸,人叁汤下。 炙甘草汤 脉代 附载葛可久治痨十方保真汤 当归 生地 人叁 白术 黄 各一钱 赤芍 炙草各八分半 天冬 麦冬 陈皮 白芍 知母 黄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各三分半 莲肉白茯苓 赤茯苓各六分 姜三 枣二 惊悸,加茯神、枣仁、远志。尿浊,加猪苓、泽泻、 。尿涩,加木通、石韦、篇蓄。遗精,加牡蛎、莲须。燥热,加石膏、滑石、青蒿、鳖甲。盗汗,加浮麦、牡蛎、麻黄根。各因症之轻重,而量加之可也。 此方专治虚痨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保和汤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各一钱 苡仁 杏仁 花粉 五味子各七分 马兜铃 炙甘草 紫菀 百合 桔根 阿胶 当归 酒生地各三分半 苏叶 薄荷各二分 姜三片 煎至半,去渣,入饴糖一匙,食後服,日三次。 此方专治虚痨咳嗽,肺痿,唾脓血。血甚,加蒲黄、茜根、藕节。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枳壳、瓜蒌仁。喘急,加桑皮、陈皮、葶苈。热盛,加栀子、黄岑、连翘。风盛,加防风、荆芥、金沸草。寒盛,加人叁、桂枝。 太平丸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两 当归 生地 熟地 阿胶各一两半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两 白蜜四两 麝香一钱 用银石器先炼白蜜,再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末熬数沸作丸,弹子大,每日二服,食後细嚼一丸,薄荷汤缓缓送下,次噙一丸。痰盛,先用饴糖拌消化丸吞下,却噙此丸,仰卧,使药入肺窍,则肺清润,其嗽退除,七日病痊。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萎。 消化丸 青礞石 金色 明矾 皂角 炮南星 制半夏 茯苓 陈皮各二两 枳实 枳壳各一两半 薄荷一两 沉香 黄岑各五钱 姜汁浸神僸末作糊丸,二药相攻,痰嗽自然除根矣。 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咳嗽,热痰壅盛。 润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另研 柿霜 真酥 真蛤粉各一两 白蜜一两二钱 先洗净肺,次将水拌诸药,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法食之,与一药相间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萎。 白凤膏 墨嘴白鸭一只 黑枣三升 叁苓平胃散末一升 陈酒一瓶 将鸭头割开,取血将热酒随量和血饮之,能直入肺经润补,却将鸭乾去毛,於侸边开一孔,去肠杂拭乾,将枣去核每个纳叁苓平胃散填入鸭腹中,麻扎定,以大沙罐置鸭及酒,四围用火慢煨,将酒作二次添入,煮乾为度,然後食之。其枣阴乾,任意去药食用,叁汤送下。或将枣研烂,为丸服亦可。服此药後,随服补髓丹。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嗽血。 补髓丹 雄猪脊髓一条、羊脊髓一条、鳖鱼一个、乌鸡一只,将四样制净,去骨取肉,用酒一大碗,沙锅内煮熟,打烂,再入大山药五条、建莲肉半斤、大枣百个、柿饼十个,将四味修净,用井华水一大碗,於沙锅内煮烂,与前肉合一处,慢火熬之,再下明胶四两、黄蜡五两,上二味,逐渐添下,与前八味和打成膏,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知母黄柏末各一两,共十两,如乾,入蜜同熬,取起,於青石上以木捶打如泥,为丸,每百丸,不拘时,枣汤下。 此方专治虚痨蠃瘦,能补髓生精,和血顺气。 十灰散 大蓟 小蓟 侧柏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栀子 棕皮 丹皮 等分,烧存性,出火毒,研细,用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即止。此方专治虚痨,心肺损,大吐血,及咯血、唾血不止,宜服此以止之。如不效,用花蕊石散以消之,无不愈。 花蕊石散 花蕊石 蒴必 @童便一杯,煎温,调下三钱或五钱服之,或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与童便和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吐血,五内崩损,涌出升斗者,宜服此,使瘀血化为黄水,继服独叁汤以补之。 独叁汤 人叁 加枣一二枚,以长流水浓煎服。此方专治虚痨,吐血後蠃弱气微。治五劳六极七伤方十四 大五补丸 心劳 天冬 麦冬 茯神 菖蒲 人叁 杞子 远志 熟地 益智仁 地骨皮 黑元 肝劳 酒当归 鹿茸各一两 乌梅肉为膏丸,酒下五七十丸。 橘皮煎元 脾劳 橘皮五两 甘草三两三钱 当归 苁蓉 吴萸 厚朴 肉桂 巴戟 石斛 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乾姜 阳起石 菟丝子各一两酒一升半。沙锅内入橘皮末熬如饴,再入诸药末搅匀为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七十丸。人叁黄 散 肺劳 鳖甲钱半 天冬一钱 秦艽 地骨皮 柴胡 生地各七分 桑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黄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叁 茯苓 桔梗各三分 肾气丸 肾劳 熟地八两 山药 山萸 五味子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此乃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能补肝。说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滋补养荣丸 筋极 远志 白芍 黄 当归 山药各二两 陈皮八钱 茯苓七钱 生地五钱 山萸四钱 蜜丸。此方专补肝血,并治虚劳,气血不足,精神短少,脾胃虚弱。 酒煮木瓜粥 又 大木瓜 酒水煮烂,研作膏,热裹转筋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即差。此方并治脚膝筋急痛。 茸珠丸 骨极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熟地 当归各两半 苁蓉 枣仁柏子仁 黄 各七钱 附子 阳起石 朱砂各三钱 酒糊丸。此方专冶肾损,兼补命门阳衰。 补荣汤 血极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赤苓 山栀 麦冬 陈皮各一钱 人叁 甘草各五分 枣二 乌梅一 叁苓元 肉极 人叁 菖蒲 远志 赤苓 牛膝 地骨皮各一两 蜜丸,米饮下。 巴戟元 精极 五味子 巴戟 苁蓉 菟丝子 人叁 白术 熟地 骨碎补 茴香 牡蛎 龙骨 覆盆子 益智仁 等分,蜜丸,每三十丸,米汤下,日二服,虚甚八物汤下。此方专治面色白而不泽,悲愁欲哭,脉空虚,是为脱精脱神,宜峻补肝肾,收敛精气,补益元阳。 益气丸 气极 人叁 麦冬各七钱 陈皮 桔梗 炙草各五钱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油饼丸,芡子大,每一丸,细嚼津唾咽下。 镇阳丹 七伤总 桑螵 三两 龙骨 茯苓各一两 糊丸,茯苓盐汤下。专治脱精滑泄。 九龙丹 又 金樱子 杞子 山楂 莲子 莲须 熟地 芡实 茯苓 当归等分,酒糊丸。如精滑便浊者,服二三日尿清如水,饮食倍常,行步轻健。治煎厥症方二 加味补阴丸 煎厥 黄柏 知母各四两 牛膝 杜仲 熟地 巴戟 山萸各三两 苁蓉 茯苓 杞子 远志 山药 鹿茸 龟板各二两 蜜丸,盐汤下八九十丸。此方极能补阴虚,泻阴火。 加减补阴丸 又 熟地八两 菟丝子 牛膝各四两 白芍 当归 锁阳 龟板各三两 虎骨 黄柏 山药 杜仲 人叁 黄 各二两 补骨脂 杞子各两半 猪脊髓入蜜和丸,每百丸,盐汤下。治解俴方八 遐龄万寿丹 解俴 茯神 赤石脂 川椒微炒出汗各二两 飞朱砂 乳香灯心同研各一两 用鸡子二个,去清黄,只将朱砂、乳香各装一卵内,纸糊七重,青绢袋盛之,怀於肚上,常令温暖,朱砂怀三十五日,乳香怀四十九日,再出,再研前三药亦为细末,和匀,以蒸枣肉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或人叁汤下,一月外加至四十丸。一名五老还童丹。 神仙既济丹 又 酒炒黄柏四两 酒蒸山药 酒洗牛膝各三两 人叁 姜杜仲 巴戟 五味子 酒洗杞子 茯苓 盐炒茴香 酒苁蓉 酒山萸 甘草水浸远志菖蒲 熟地 酒知母 酒生地 酒菟丝子 麦冬 黑山栀 酒洗甘菊 去白陈皮各一两 蜜和,蒸枣肉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一方有天冬、酒当归各二两,无甘菊、山栀、陈皮。此方专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除心火,益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润肌肤,聪耳明目,开心定智,强阴健阳,延年益寿,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 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乃平补之圣药也。 葛花解酲汤 酒伤 葛花 砂仁 蔻仁各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 乾姜 神僸 泽泻各二钱 人叁 茯苓 猪苓 陈皮各钱半 木香五分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说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加味术附汤 中湿 附子二钱 白术 赤苓 甘草各钱半 姜七 枣二 水煎,日再服,才见身痹,三服後当如冒状,勿怪,说术附并行脾中,逐水气故耳。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岑细辛 姜 枣 渴加葛根、石膏。 鹿胎丸 房事过多 鹿胎 熟地 菟丝子 杞子 制首乌 金石斛 巴戟 黄 人叁 黄蒿膏丸。本方制法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加味逍遥散 月病 白芍 白术各钱二分 地骨皮 知母 当归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叁苓元 食俴 方详上。治二阳病方四逍遥散 不月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当归 麦冬各一钱 甘草 茯苓各五分 姜三片加味逍遥散 又 白术 白芍各钱二分 知母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 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菟丝子丸 精少 菟丝子 山药 莲肉 茯苓 杞子 鹿胎丸 又 菟丝子 杞子 鹿胎 熟地 首乌 石斛 巴戟 人叁 黄 黄蒿膏丸。本方制法及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