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


  卷 七

  癫狂源流 癫狂,心与肝胃病也,而必挟痰挟火。癫由心气虚,有热;狂由心家邪热。此癫狂之由。癫属腑,痰在包络,故时发时止;狂属脏,痰聚心主,故发而不止。此癫狂之属。癫之患虽本於心,大约肝病居多;狂之患固根於心,而亦因乎胃与肾。此癫狂兼致之故。经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荦目赤,啼呼喘悸,反僵,而及骨与筋脉皆满,若脉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孟不乐者,肝乘心也;头重痛,肝气上颠也;视举,肝之目系急也;目赤,肝火上炎於窍也;啼呼喘悸,肝满乘心而惑志失神也;反僵,急在筋也;及骨与筋脉皆满,则与 瘛同,但无止时也。脉大滑、久自已,阳搏於阴而脉滑,阴犹盛也;小坚急、死不治,肝之真脏见也。惟及骨与筋脉皆满,故骨筋脉皆能患癫,而症状各异。故经曰:骨癫疾者,颐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冤;筋癫疾者,身拳挛急;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纵,脉满。若呕多,沃沫,气下泄者,不治,说骨筋脉之癫,皆癫病之所统而及。呕多、沃沫、气下泄,总承诸癫言之,凡患癫者,皆以如此而不治也。呕多、胃气逆、沃沫,脾运已弛,气下泄,肾关不守,且二者俱无胃气,故不治也。经曰:狂之为病,先自悲也,喜忘,善怒,善恐,少卧,不饥,已而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詈骂,日夜不休,又好歌乐,妄行不休,多食,善见鬼神,此言心疾,或由於有所大恐大喜,大忧大惊,以至失神之为患也。然而邪并於阳明,亦能发狂,上屋,登高呼,弃衣走,骂詈不避视疏。说邪者,热邪也,阳明之部,心君所居,其部热势必及心,是以亦失神也,此言热病也。若夫心肾不交,二阴二阳两伤之,气交至则肾水空而龙火逆,上与阳明之热交并,亦能惑志失神,而癫狂骂詈,所谓肾精不守,不能主理,使心火自焚也,此言虚病也。又有所谓怒狂者,阳气因暴折而难诀,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大阳阴火而上升也,古人治法,先夺其食,使下长气於阳,饮以生铁落饮,使金以制木,木平则火降也,此言阳厥病也。此癫狂之症候,王叔和云:阴附阳则狂,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也,说阴气不能治於内,则附阳而上升,阳无承而不下降,故上热而下寒;阳附阴则癫,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也,说阳气虚,不能嘕於外,则附阴而下陷,故下热而上寒,此癫狂阴阳相附之异。癫因谋望失志,抑郁无聊而成,狂因阳气遏抑,不能疏越而得,要必由心神耗散,气虚不能胜敌,故痰与火得猖狂犯上,而为是二疾,此癫狂之原本相同。癫为久病,狂为暴病,癫病多喜,狂病多怒,癫有时人不觉,是癫之轻者,狂有时人不及防,是狂之骤者,癫病痰火一时忽动,阳阳相争,亦若狂之状,狂病痰火经久煎熬,神魂迷瞀,亦兼癫之状,此癫狂之形势宜辨。治癫先以吐剂涌去痰涎(宜控涎丹,)次进安神之剂(宜琥珀散。)治狂先夺其食,次下其痰泻其火(下痰宜山查丸,泻火宜生铁落饮。)此治癫狂之大要。而癫之病,有因惊得者(宜抱胆丸。)有因怒得者(宜宁神导痰汤。)有因心脏虚损气血不足者(宜清心温胆汤。)有因痰迷心窍者(宜金箔镇心丸。)有因痰火俱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有因思虑过度者(宜归脾汤。)有因心经畜热,或时烦躁,眼鼻觉热者(宜岑连清心丸。)有因阴亏,不时晕倒,痰壅搐搦者(宜滋阴宁神汤。)有因心气不足,神不守舍者(宜归神丹。)有因大病後心虚神散,无气羸弱者(宜归神丹。)有因痰为骤壅,发为怪异状者(宜清心滚痰丸。)有因久年癫疾,气血俱耗者(宜活虎丹。)有癫疾愈而复发,作止无常者(宜断 丹。)若妇人而患癫,皆由血分不调(宜加昧逍遥散,)或心风血迷之故(宜甘遂散。)狂之病,有因上焦者(宜生铁落饮。)有因阳明实者(宜承气汤。)有因热入血室,狂不知人者(宜牛黄解热丸。)有因火盛而为徉狂奔走者(宜当归承气汤。)有因心经邪热狂乱,而精神不爽者(宜牛黄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有因惊忧得之,痰涎久留於心窍者(宜郁金丸。)有因风涎暴作,气塞倒仆者(宜通泄散。)有因失魄,状若神灵所凭者(宜填心丹。)有因失心失志,或思虑过多,积成痰涎,留在心包者(宜叶氏雄朱丸。)有因劳神太过,致伤心血,惊悸不宁,若有人捕,渐成心疾癫狂者(宜辰砂宁志丸。)有因悲哀动中而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者(宜惊气丸。)有因喜乐无极而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当以恐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者(宜郁金丸、苦叁丸。)有癫狂初起者(宜宁志化痰汤。)有癫狂久不愈者(宜郁金丸。)此治癫狂之详法。或缘痰火郁结而癫狂(宜清心滚痰丸、牛黄清心丸。)或缘风痰迷心窍而癫狂(宜铁粉散、郁金丸。)或缘癫狂而不得睡卧(宜辰砂散。)其或癫或狂,均可审其原而以方治之。此治癫狂之通略。

  【脉 法】 《内经》曰: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又曰:癫疾脉,虚别可治,实则死。《灵枢》曰:凡脉急甚,皆为癫狂厥疾。《脉诀》曰:癫 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实,痰畜心狂。又曰:大坚疾者癫狂。《得效》曰:恍惚癫狂,实大为顺,沉细为逆。

  【癫病原由】 《内经》曰:癫得之於母腹中,名为胎病,其母有所大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又曰:厥成为癫疾。又曰:邪搏阳为癫疾。《纲目》曰:痰邪逆上,头中气乱,脉道闭塞,孔窍不通,故昏眩而倒仆也,以其病在头巅,故曰癫疾。又曰:大人曰癫,小儿曰 ,其实一也。(鏊按:大人亦有患 者,另详诸 条中。《纲目》以大人小儿分癫 ,而以为实属一症,恐非是。)

  【癫与 不同】 《纲目》曰:癫者,异常也。若平日能言,癫则沉默。平日不言,癫则呻吟。甚而僵仆直视,心常不乐,言语无伦,如痴如醉。 则卒然晕倒,咬牙作声,吐涎沫,不省人事,随後醒。

  【癫 又与中风不同】 《纲目》曰:癫 仆时,口中作声,将醒,吐涎沫,省後又发,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省时无沫,後不时发。

  【狂病原由】 《内经》曰:怒狂,生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诀,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又曰:阳明病甚,则登高而歌。说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故能登高也。弃衣而走,以热盛於身,故欲弃衣也。妄言骂詈,以阳盛则使人骂詈不避也。不欲食,故妄走也。又曰:邪入於阳则狂。又曰:阴不胜其阳则狂。

  【癫病异处】 《内经》曰:多喜曰癫,多怒曰狂。《难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入斗》曰:癫者,异常也,精神痴呆,言语失伦;狂者,凶狂也,轻则自高自是,好歌好舞,重则逾垣上屋,又甚则不避水火,且欲杀人,此痰火壅盛而然也。《直指》曰:阳虚明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纲目》曰:癫,谓僵仆不省也;狂,谓妄言妄走也。经有言狂癫疾者,又言癫病为狂者,是癫狂为兼病也。《医鉴》曰:癫者,颠倒错乱,於 於狂,皆兼病也,故有癫 、癫狂之名。治癫方十六 控涎丹 总治 甘遂去心 大钱去皮 白芥子 等分,糊丸,姜汤下七丸,壮者可十馀丸。 琥珀散 又 琥珀 人叁 茯神 远志 菖蒲 乳香 枣仁 朱砂为衣。 甘遂散 因痰 甘遂末一钱 猪心血和匀,将猪心切开,入末於内,合以线缚,湿纸包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和匀,分作四丸,每一丸,将所煨猪心煎汤化下,如大便下恶物即止。如不效,再下一丸。 宁神导痰汤 因怒 南星 半夏 枳实 赤苓 橘红 甘草 远志 菖蒲 黄岑 朱砂 抱胆丸 因惊 水银二两 朱砂 乳香各一两 黑铅一两半 将铅入锅,令化入水很,结成珠子,次下乳香、朱砂,乘热和匀,丸芡实大,空心井花水下一丸。此丸亦治狂病。 金箔镇心丸 痰迷 胆星一两 天竺黄 琥珀 朱砂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珍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金箔为衣,薄荷汤下。 清心温胆汤 心虚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竹茹 白 @菖蒲 香附 当归 白芍 姜黄连各一钱 麦冬八分 川芎 远志 人叁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 归脾汤 思虑 龙眼 枣仁 黄 白 @人叁 茯神 木香 炙草 远志 当归 姜 枣 岑连清心丸 心热 黄岑 黄连 花粉 茯神 麦冬 丹叁 牛黄 菖蒲 远志 士志 承气汤 胃实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补 滋阴宁神汤 阴亏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叁 茯神 白 @远志 南星各一钱 枣仁 甘草各五分 酒黄连四分 姜三片 归神丹 病後 大块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扎好 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枣仁茯神 人叁 当归各二两 西珀 姜远志 龙齿各一两 金箔各二十片为衣 酒糊丸,每九丸至二九丸,麦冬汤下。甚者,乳香、人叁汤下。多梦不卧枣仁汤下。 清心导痰丸 火 酒大黄 黄岑各四两 青礞石同焰硝煅如金色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钱 沉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水丸,朱砂为衣,水下六七十丸。 活虎丹 久癫 活蝎虎一个,剪取四足爪,细矸,入朱砂、冰片、麝香各少部研匀。先用礞石散控下痰涎,次用薄荷汤调此药,作一服化下,勿令病人知之,恐不肯服也。此药能补心神,心全则病差。 断 丹 复发 黄 傂傑諤细辛 甘草各五钱 蛇退一条烧存性 蝉壳全者四枚 牛黄一匙 枣肉丸,梧子大,小儿服者绿豆大,每二十丸,人叁汤下。 加味逍遥散 妇人 柴胡 酒当归 酒白芍 白 @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丹皮 山栀各八分 姜 薄荷叶治狂方十九 山楂丸 息治 生铁落饮 又 先煮铁落水入石膏三两 龙齿 茯神 防风各一两半 无叁 秦艽各一两 煎好入竹沥。 承气汤 胃实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补 惊气丸 补魂 附子 木香 橘红 姜蚕 麻黄 天麻 葛根 白花蛇各五钱苏叶一两 冰片 麝香各五分 朱砂一钱为衣 蜜丸,圆眼大,薄荷汤下一丸。 通泄散 风涎 瓜蒂末三钱,加轻粉一匙、水半合,调匀灌之,良久涎自出。如末出,含砂糖一块,下咽涎即出。 郁金丸 补魂 朱砂 郁金 白矾 苦叁丸 又 苦叁一味,蜜丸,每十丸,薄荷汤下。 牛黄解热丸 热入血室 牛黄钱半 朱砂 郁金 丹皮各三钱 冰片 甘草各一钱 蜜丸。 当归承气汤 火盛 当归 大黄各一两 芒硝七钱 甘草五钱 共为末,每一两加姜五片、枣十枚煎。 黄连泻心汤 又 黄岑二两 黄达 生地 知母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末,每五钱,水煎。 牛黄泻心汤 又 生大黄一两 牛黄 冰片 朱砂各一钱 共为末,每三钱,姜汁、蜜水调下。一名南极延生汤。 清心滚痰丸 痰结 此即上清心导痰丸。 铁粉散 痰迷 真铁粉 半夏 南星 白附子 羌活各二两 生川乌一两半朱砂 琥珀 白僵蚕各一两 活矾五钱 全蝎五十个 金箔三十片 共为末,每四钱,姜汁调下,或水调亦可。《本事方》曰:铁粉不但化痰镇心,至於摧抑肝邪特异,若多恚怒,肝邪本盛,铁粉能制伏之也。 镇心丹 失心 朱砂 活矾 等分,水丸,芡子大,每一丸,叁汤下。 叶氏雄朱丸 又 朱砂 雄黄各一钱半 白附子一钱 猪心血丸,另用朱砂为衣,每五丸、七丸、九丸,人叁、菖蒲汤下。无人叁,黄 代之。 辰砂宁志丸 劳神 辰砂二两用酒二升煮酒存二盏留用 姜远志 菖蒲 枣仁 乳香 当归 茯苓 茯神各七钱 人叁五钱 猪心一个研如泥,并酒丸,临卧枣汤下。 宁志化痰汤 又 胆星 半夏 陈皮 茯苓 姜黄连 天麻 人叁 枣仁 菖蒲各一钱 姜五片 煎服,再服养血清心汤。 弃血清心汤 又 当归 生地各一钱半 人叁 白 @姜远志 茯神 枣仁 川芎各一钱 甘草五分 辰砂散 不卧 块朱砂一两 枣仁 乳香各五钱 服法详上不寐方中。通治癫狂方五 清心滚痰丸 痰火 方详上。 牛黄清心丸 又 方详上。 铁粉放 风痰 方详上。 郁金丸 又 方详上。 辰砂散 不寐 方详上不寐方中。

  诸汗源流(涕目涎唾) (睡则汗出,醒则倏收,名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名曰自汗。) 诸汗,心虚病也。汗者,心之液,故其为病,虽有别因,其原总属於心。然肾又主五液;心阳虚不能嘕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亦肾阴衰不能内菅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故汗之病专属心,汗之根未有不兼由心与肾。且肾阴既衰,心血必不足,以精即是血,心虚必本於肾虚,肾虚必至於心虚也。而自汗盗汗,二者又有冷热之分。寒气乘阳虚而发汗,必冷。热气乘阴虚而发汗,必热。又有热火过极,反兼胜己之化者,汗亦冷。此不可不细辨也。夫汗固为心与肾二经之虚,其实五脏虚衰,皆能致汗。其专由心虚而汗者,法当益其血脉(宜当归六黄汤。)其专由肾虚而汗者,法当助其封藏(宜五味子汤。)若由肺虚而汗,则必固其皮毛(宜黄 六一汤。)由脾虚而汗,则必壮其中气(宜补中益气汤。)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五脏所致之汗,各有治法如此,然此皆五脏之气先虚,而後汗出,非汗之出,分属於五脏。经云:惊而夺精,汗出於心(宜远志、柏子仁。)持重远行,汗出於肾(宜人叁、肉桂。)疾走恐惧,汗出於肝(宜枣仁、山药。)摇休劳苦,汗出於脾(宜人叁、白 )饮食过饱,汗出於胃(宜陈皮、白 )则又当因乎汗之由,以分治其脏腑。至若肺主气,又主皮毛,肺虚则表不能嘕,而汗从肺自出(宜玉屏风散。)思虑太过,当心一片津津,而汗从心自出(宜天王补心丹,)名曰心汗。胃家虚,水谷气脱散,而汗从胃自出(宜补气运脾丸。)邪在内,玄府不闭,而汗从肾自出(宜无比山药丸。)邪在表,腠理不闭,而汗从肾自出(宜调荣活络饮。)又皆脏腑兼及之馀症也。而阴阳气血之际,尤不容不察。说阴虚者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宜当归六黄汤。)阳虚者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宜黄 建中汤。)肌 涩而尺脉滑,荣血自涸者,必多汗(宜当归六黄汤。)气虚而阳弱者,必体倦自汗(宜 附汤。)气不顺者必多汗(宜小建中汤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姜、枣。)阴阳偏胜者必多汗(宜黄 汤。)阴火盛者必多汗(宜正气汤。)脏腑之阴,拒格嘕气,浮散於外无所依归者,必多汗(宜玉屏风散。)诸虚不足,羸瘠活瘦,心忪惊汤者,必多汗(宜牡蛎散。)病後气血俱虚者,必多汗(宜十全大补汤。)审乎此,而阴明阳气血,各得其理矣。他如津脱者汗大泄(宜调嘕汤。)痰盛者汗自流(宜理中降痰汤。)火气上蒸冒湿者,必作汗(宜凉膈散。)表虚者汗出溱溱(宜丹溪治汗汤。)湿胜者汗渗肌肉(宜调嘕汤。)胃热者,多於食後汗下如雨(宜二甘汤。)饮酒中风者,恶风少气,汗出如浴,《内经》谓之漏风,其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热喘息,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劳事者(宜白 瓷C)以上七症,悉自汗之患,所当治者也,惟汗出如珠如油如胶,淋漓而揩拭不逮者,皆不可治。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 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於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若头汗出,齐颈而还,则为血症(宜四物汤加减。)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叁用胜湿汤、调嘕汤。)水结胸无大热亦汗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於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有手足汗,用凉药补药俱不效者,此阴阳不和,经络不调也(宜八物汤加半夏、茯苓为君,川乌、白附子为佐使,即止。)有两腋汗,脚心汗,久不愈者,此湿热流注也(宜牡矾丹。)而又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有阴囊汗出,久而生疮,其痒甚苦,搔之不足,後必自痛者,则为湿热流注(宜牡矾丹。)而又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蔑症,刖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宜定命散。)亦或由大喜伤心者,则以喜必气散,血随气行,故成此症(宜黄 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亦或有产妇血汗者,则以气血亏耗也(宜僊皮散。)而又有黄汗者,则以汗出时,入水澡浴,湿热内郁之故(宜 陈汤,)另详黄疸门。若乃汗多不止,其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 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又阳虚亡阳,汗不得出,亦名曰亡阳症,必致头眩身栗(宜陶氏再造散。)以上总指自汗言。经曰:肾病也者,寝汗出,憎风。说肾伤则阳衰,阳衰则嘕虚,所虚之卫行於阴分,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固其表,则腠理开而盗汗出,醒则行阴之嘕气复於表,而盗汗止,法当益气补阴降火,则自愈(宜当归六黄汤、四制白 瓷 牡蛎散或盗汗良方,)此其大较也。或有缘阴火盛者(宜正气汤,)或有缘肝热甚者(宜龙胆散,)或有缘气血两虚者(宜当归地黄汤,)或有缘诸虚不足者(宜叁 汤,)其病虽同,而源则异。以上总揩盗汗言,然则自汗盗汗,乌容忽视之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