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述钩元
本草述钩元
漱涎甚效。或用黄柏。
〔论〕 细辛香味俱细。少阴本药也。其辛热能温足少阴之寒。究温寒之用。所以致于内外周身。而上行为最者。非肝不能也。(肝合任而交督。自九地之下际于九天之上。)别录所云益肝胆。通精气。最为扼要。其在至阴之分。虽不伦于补阳诸味。却能就阴分而散寒邪。
(如邪气在里之表。及拘挛痹痛。乳结血闭。皆自阴中通阳。)即至阳之分。虽难比于行气诸剂。却能就阳分而散阴结。(如散胸中积滞。及头痛气逆。痰饮水聚。喉痹 鼻。皆在阳中通阴。)阴中阳通。则能资荣气而使畅矣。(故又谓入厥阴少阴血分)阳中阴通。则能助风剂而使行矣。(所以谓诸风通用)总以辛温达肾肝之气。而畅阳于下。导阴于上。纾肾阴而升肝阳。最为有裨于人。而非益气血之药也。此味因洁古言诸风通用。而承袭者。往往不察所宜。不知风从阳气言之。有虚有实。如阳郁于下而为风。自以达阳为主。若阳壅于上而为风。即宜以和阴为主。反加辛温升散。则阳愈壅而风愈甚矣。细辛治阳郁之风。不治阳壅之风。投之若误。为害滋甚。有中气虚而时患伤风。竟从补中气而愈者。不可参此义以用细辛乎哉。至其能治风湿痹痛。亦由阳虚化风。因之化湿者也。凡阳虚郁风者多化湿。不可不知。
缪氏云。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气浓性烈。入药不得过五分。
〔修治〕 双叶者。服之害人。须拣去。洗净泥沙。
卷七\山草部
白前
生洲渚沙碛上。秋后采根。粗长坚直。色白微黄。折之易断者。为白前。细短柔韧。色黄微白。折之不断者。白薇也。味甘辛。气微温微寒。阳中之阴。降也。手太阴肺家治咳要药。更入手阳明足阳明经。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别录) 又治肺气烦闷。
贲豚肾气。(日华子) 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濒湖)凡咳嗽而喉中作声者。一味白前煎服妙。久咳上气。体肿气短。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深师白前汤。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三两。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分数十服。
间〔论〕白前主治。首言胸胁逆气。夫胸中固肺所治。而胁则阴阳升降之道路也。又主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夫呼吸即升降之气。阴阳之分而合者。肺为气主。贯心脉而行呼吸。呼吸欲绝。是有升无降。或阴或阳。皆能病之。如下之真阴不足。不能召上之阳。即无以吸上而气不降。(此为气不归元)上之真阳不足。不能生下之阴。即无以归下而气亦不降。(此中气大虚而失守。须大剂参 而愈。)二者皆虚证。非白前可治也。惟是后天气血之病。偏胜所成。上实而下即虚。(如痰热上壅。阳愈失阴而亢。气固不降。)下实而上即虚。(如贲豚肾气。阴愈逼阳而僭。其气亦不降。)随其所主之味。而以兹味为前导。庶乎近之。(此味三阴并施。脏腑咸入。其功靡不前至。故名。)
缪氏云。走散下气。性无补益。凡咳逆气上。不由于邪客壅实者。禁用。
〔修治〕 甘草水浸。去头须。焙干用。
卷七\山草部
白藓皮
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皮白色。作膻气。二月采者根心实。若四五月采。便虚恶。
根皮味微咸。辛而苦。气寒性燥。降多于升。手足太阴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阳阳明。
为诸黄风痹要药。膻者肝之臭。当入肝。为肝之用药。从治风气者也。亦复入脾除湿。(复)
主治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疗一切热毒风恶风。及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治黄疸。兼女子阴中肿痛。外治毒风癣疮。眉发脱落。(诸本草)方书治消瘅。中风香港脚。目外障。鼻舌。得苍术黄柏牛膝石斛薏苡。疗足弱顽痹。去下部湿热。多加金银花。佐以汉防己。
治下部一切湿疮。准绳治心脏中风。恍惚恐惧。闷乱语错。不卧。牛黄散方中用白藓皮。由母以病子也。
〔论〕 白藓皮味始微咸。后微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应入血。今苦寒之性。合之以辛而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经曰。肝臭臊。白藓皮之臭绝膻。当是木气。且肝为藏血之脏。又为风脏。不独血虚能生风。即血滞者亦然。血之滞也。
不观于采根以二月。入夏则虚恶。洵当专禀风木之用。而膻臭触人。又其根皮色白。木固藉金气以达者。卢氏曰。脾以肝为用。亦可除湿。此之藉金气以达者。肝更藉肺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如阴中肿痛及筋病不可屈伸。此肝病也。如黄疸湿痹死肌。此脾与肺之病也。)大抵肝肾居下。其奏功虽多在下部。然未有脾肺之气不达而能疗者也。
缪氏云。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弗用。
〔修治〕 水洗。去粗皮。
卷七\山草部
贯众
一本而众枝贯之。茎叶如凤尾。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渠者魁也。根直多枝。皮黑肉赤。三八月采之。曲者名草鸱头。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似狗脊而大。状如伏鸱。
气叶苦。微寒。有毒。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解斑疹毒。杀三虫。治衄血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皆泄热散结之功)根汁解毒软坚。能制三黄。化五金。伏钟乳结砂。
制汞。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怏斑散中用之)云贯众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经也。为末。水服一钱。或煎浓汁连服。治鱼肋骨鲠。为细末。水调一钱匙。治鼻衄。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荒年以煮黑豆。服豆便可食百草木枝叶。诸般下血。肠风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须内肉赤色者即贯众也)去皮毛。锉焙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四十丸。女子血崩。贯众半两。煎酒饮之。立止。赤白带下。年深诸药不效者。贯众一个全用。
不锉。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湿。慢火炙令香熟。候冷为末。空心米饮。每服二钱。甚效。
〔论〕贯众多生山阴近水处。冬夏不死。且百叶俱贯于一根。禀阴之浓而能撤诸阳之毒以出于外。故遇毒热则无不解。而多治血病也。绎海藏所云。非古分经之法。可以知其功之所及。并其所不及。盖分经乃人物阴阳相为对待而酌治之理。兹味但解邪热之毒。为其性之所独禀而已。
卷七\山草部
白头翁
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以状似得名。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七月采根。阴干用。
苦辛而寒。气味俱浓。可升可降。能入血分。主血。为手足阳明经血分药。苦能下泄。
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得酒良。豚实为之使。治赤毒痢蛊痢腹痛极效。又治鼻衄。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项下瘤 。百节骨阴痛。疝偏坠。头秃膻腥。兼止金疮血出及痛。(皆逐〔论〕仲景治传经在厥阴。热痢下重者。主白头翁汤。以此味逐血疗 。而东垣又谓痢下则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盖热传厥阴而痢。其入已深。热深而真阴失守。有分利如猪苓汤。清解如白头翁。或攻下如大小承气。惟视其浅深缓急。期于祛热救阴而已。然则白头翁于清解之中。导瘀行毒。使阳邪无伏留地。是乃所以救真阴也。即此可以类推其功矣。
缪氏云。凡滞下胃虚而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卷七\山草部
紫草
三月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而采则黯恶。
气味甘咸寒。入手足厥阴足少阴经。功专凉血活血。利大小肠。主斑疹痘毒。治心腹邪气。疗五疸。利九窍。味苦气寒。水乘火色。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凡心腹浊邪热气。
郁作五黄。损气闭窍者。力能捍格而澄湛之。(之颐)五疸者。湿热在脾胃也。湿热多在血 分。此味凉血除热。而又利窍。故疸自愈。(仲淳)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塞者。
宜用。盖包络之血凉而热散。则胃与肝之血皆和。而大肠自利。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其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忌。(能令作泻)同红花子生地丹皮贝母甘草浓煎。加生犀角汁。
量儿大小。以四十九匙至半盏为度。治痘疮深红色。或紫或黑陷。干枯便闭。神效。若在一朝及二朝内。稍有元气。虽危可生。并治痘疔痘毒。惟痘毒须加黄 金银花大力子。痘疮夹斑疹者。加硬石膏麦冬知母竹叶一二剂。即去之。痈疽便闭。紫草瓜蒌实等分。新水煎服。
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或黑点者不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内服紫草汤。
紫草吴蓝一两。木香黄连一两。水煎服。
〔论〕丹皮紫草红花茜草苏木。多以赤色应心火。而紫草独为间色。多以甘应脾胃。咸应肾水。(血本于水。而化于火。其行水火之气化者。脾胃也。)而丹皮独禀苦辛。夫应火者赤。紫草之见水乘火色者。以相火为水中之火。上奉君火而摄行君令。故心脉诊于左寸。
包络之脉诊于右尺也。所以甘咸而应水土之化。其味与红花茜根苏木同。而紫色则应乎包络而入之。夫甘咸之味既同。将入血之用亦有同焉者。不知紫草味固甘咸。气则微寒。故主凉包络之血而解毒。不似三味或兼辛温。止以行血为功。且其凉血。又与丹皮所入不同。在丹皮由心而及包络之用。紫草则由包络而行心之化。一本元阴之根于肾者。散其伏火以上奉。
一本相火之奉于心者。解其结热以下行。盖丹皮苦而寒。根于先天元阴。紫草甘而寒。兼于后天化醇也。惟红花茜根苏木能活血。未必能凉血。故不及利大肠。丹皮虽凉血。却不若紫草更兼后天化醇。而切于胃与大肠。故便闭宜之。又红花茜根苏木俱染红。紫草染紫。若丹皮则不能染色。以本于先天而后天之化少也。夫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
入肺为白。入肾为黑。故韭之色青。蒲黄色黄。桃仁白。百草霜黑。皆能入血而效其用。又何疑于丹皮哉。抑郁金苦寒而辛。与丹皮同。何以又能染色。丹溪曰。郁金属火与土而有水。
即此言。是得之后天者多。所以用其气以入血。与丹皮殊。而染物有色也。
〔修治〕入药去根取茸。细锉。白汤泡用。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触烟气则色变。收藏者弗令近之。
卷七\山草部
白薇
近道皆有。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八月采之。
气味苦寒平。乃阳明经药。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
疗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及风温灼热多眠。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方书治螈 虚烦。小便不禁。温疟瘅疟。久而不解者。必属阴虚。除疟邪药中。多加白薇主之则易瘳。凡人阴气不足。则能冬不能夏。更为暑邪所伤。秋来发疟。先热后寒曰温疟。或但热不寒为瘅疟。未有不由阴精不守而得者。若果阴精内守。则暑不能侵。疟何自作。凡治似中风证除热药中。
亦宜加而用之。天行热病得愈。或愈后阴虚内热。及余热未除者。随证随经药中。宜加之。
风温发汗后。身体灼热。自汗壮实者。服葳蕤汤。(中用白薇)风温自汗出。脉阴阳俱浮。
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此正风虚之证也。宜防己汤。防己为君。佐以参 术草生姜治之。风虚昏愦。不自觉知。手足螈 。或为寒热。此证血虚不能服发汗药。独活汤主之。
白薇人参当归茯神远志桂心菖蒲川芎甘草以治风虚血虚。兼用半夏细辛羌独防风以除虚风。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贝母款冬花一两。百部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妇人产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主之。竹皮石膏三分。白薇桂枝一分。甘草七分。枣肉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有热者倍白薇。此以甘草为主。而更丸以枣肉者。取责于本也。
有热则倍白薇。正欲其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尔。产后胃弱不食。脉微。
多汗亡血。发厥郁冒等证。用白薇汤。白薇当归各六钱。人参半之。甘草又半之。妇人血厥。
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目闭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移时方寤。(亦名郁冒)此因出汗过多。
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宜服白薇汤。
调经种子。用白薇为君。佐以地黄白芍当归苁蓉山萸杜仲白胶黄柏天麦冬丹参。蜜丸。久服易孕。凡不孕缘于血少血热。其原必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内热则荣血日枯。是以不孕。益阴除热。则血自生旺矣。胎前遗尿。白薇散。用白薇白芍二味。等分服之。女子宫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又胜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可知别录大寒之说不信)
〔论〕白薇花于夏末。实于秋中。而采根即以八月。味苦咸平。盖取其由阳归阴之性味以为用。本经言其气平足据也。别录利阴气一语。正于本经主治可作注脚。其治风证。举风淫风虚而皆宜。如同于羌独防风石膏辈治风之淫。则葳蕤汤是。同于参 术草治风之虚。则防己汤是也。大约能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观于血厥郁冒。病由出汗过多。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宜主白薇。则知归阳之义不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