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义


  卷十四

  龙眼

  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卷十四

  浓朴

  今西京伊芳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浓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

  卷十四

  猪苓

  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卷十四

  竹叶

  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取沥作油,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笋难化,不益脾。邻家一小儿,方二岁,偶失照管,壮热喘粗、不食多睡、仰头呻吟、微呕逆、瞑目多惊,凡三五日,医作慢惊治之。治不对,病不愈。忽然其母误将有巴豆食药作惊药,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稍久,大吐,有物噎于喉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约长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临阶曝者干箭笋。是夜诸证皆定,次日但以和气药调治,遂安。其难化也如此。经曰: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小儿不能问,故为难治,医者当慎谨也。

  卷十四

  枳实

  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猝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卷十四

  山茱萸

  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补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卷十四

  吴茱萸

  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今文与注及注中药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卷十四

  栀子

  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卷十四

  槟榔

  二书所说甚详,今人又取尖长者入药,言其快锐速效,屡尝试之,果如其说。

  卷十四

  合欢花

  其色如今之醮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又谓之夜合花。陈藏器、日华子皆曰皮杀虫,又曰续筋骨。经中不言。

  卷十四

  秦椒

  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椒,如此区别。

  卷十四

  卫矛

  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尝于平陆地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锋刃,人家多燔之遣祟。方家用之亦少。

  卷十四

  紫葳

  今蔓延而生,谓之为草。又有木身,谓之为木。又须物而上。然干不逐冬毙,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为至当。唐白乐天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经》又云:“茎叶味苦。”是与瞿麦别一种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麦皆《本经》所载,若用瞿麦根为紫葳,何得复用茎叶?”此说尽矣。然其花赭黄色,本条虽不言其花,又却言茎叶味苦,则紫葳为花,故可知矣。

  卷十四

  芜荑

  性温,治大肠寒滑不可缺也,须佐以他药为丸服。温而散走寒气。

  卷十四

  茗苦

  今茶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山节对》。其说甚详。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惟芽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唐人有言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斯言甚当,饮茶者宜原其始终。又,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

  ”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茗,或曰 (尺兖切),叶老者也。

  卷十四

  桑根白皮

  桑根白皮条中,桑之用稍多,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采摘,微研,以布滤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卷十四

  白棘

  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家之意强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经而可矣。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过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开花也,余无他义。今人烧枝取油,涂垢发,使垢解。

  卷十四

  龙脑

  条中与《图经》所说各未尽。此物大通利关膈热塞,其清香为百药之先。大人、小儿风涎闭壅及暴得惊热,甚济用。然非常服之药,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于茶亦相宜,多则掩茶气味,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西方抹罗矩吒国,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罗香。干如松株,叶异,湿时无香。采,干之后折之,中有香,状类云母,色如冰雪,此龙脑香也。盖西方亦有。

  卷十四

  庵摩勒

  余甘子也。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佛经中所谓庵摩勒果者是此。盖西方亦有。

  卷十四

  紫

  (音矿)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烟脂,迩来亦难得。余如经。

  卷十四

  天竹黄

  自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卷十四

  天竺桂

  与牡菌桂同,但薄而已。

  卷十四

  乌药

  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卷十四

  没药

  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淤,气壅淤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卷十四

  墨

  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今高丽国每贡墨于中国,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药。此盖未达不敢尝之义。又治大吐血,好墨细末二钱,以白汤化阿胶清调,稀稠得所,顿服,热多者尤相宜。又 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及,其识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药,当附于此。

  卷十五

  石南叶

  状如枇杷叶之小者,但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治肾衰脚弱最相宜。但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实。今医家绝不用。

  卷十五

  蜀椒

  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其中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卷十五

  莽草

  今人呼为 草。浓煎汤,淋渫皮肤麻痹。《本经》一名春草。诸家皆谓为草,今居木部,《图经》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叶也。如石楠,枝、梗干则绉,揉之,其嗅如椒。《尔雅释草》云:“ ,春草。释曰:今莽草也”。与《本经》合,今当具言之。石楠条中,陶隐居注云:“似 草,凌冬不凋。”诚木无疑。

  卷十五

  郁李仁

  其子如御李子,至红熟堪啖,微涩。其仁,汤去皮,研极烂,入生龙脑,点赤目。

  陕西甚多,根煎汤,渫风 牙。

  卷十五

  鼠李

  即牛李子也。木高七八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子于条上四边生,熟则紫黑色,生则青。叶至秋则落,子尚在枝,是处皆有,故经不言所出处,今关陕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木皮与子两用。

  卷十五

  栾华

  今长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谓之木栾子,携至京都为数珠,未见其入药。

  卷十五

  杉

  其干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叶阔成枝,庐山有万杉寺,即此杉也。作屑煮汁,浸洗香港脚肿满。今处处有。

  卷十五

  楠材

  今江南等路造船场皆此木也。缘木性坚而善居水,久则多中空,为白蚁所穴。

  卷十五

  榧实

  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过多则滑肠。

  卷十五

  榉木皮

  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二三人抱。

  湖南、北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为器用。嫩皮,取以缘栲栳与箕唇。

  卷十五

  白杨

  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时碎札入土即下根,故易以繁植。非只墟墓间,于人家舍前后及夹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叶梗故如是。又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尝官永、耀间,熟见之。但风微时,当风迳者,其叶孤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微风虽过,故往来卒无已时,势使然也。其叶面青光,背白,木身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

  卷十五

  栾荆

  即前所谓牡荆也,不合更立此条。况《本经》元无栾荆,已具蔓荆实条中。

  卷十五

  紫荆木

  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间多植之。

  卷十五

  钩藤

  钩藤中空,二经不言之。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间致酒瓮中盗取酒,以气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断。专治小儿惊热。

  卷十五

  藤子

  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圆扁,治五痔有功。烧成黑灰,微存性,米饮调服。人多剔去肉,作药瓢垂腰间。

  卷十五

  皂荚

  皂荚其子炒,舂去赤皮、仁。将骨浸软,煮熟,以糖渍之,可食。甚疏导五脏风热壅。其荚不 肥者,微炙,为末,一两,入生白矾末半两,腻粉半两,风涎潮塞气不通,水调灌一二钱。但过咽则须吐涎。凡用白矾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湿热时,或久雨,合苍术烧,辟温疫邪湿气。

  卷十五

  柳华

  经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及其华干,絮方出,又谓之柳絮。收之,贴灸疮及为茵褥。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水湿处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盖亦如柳絮兼子而飞。陈藏器之说是。然古人以絮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风,状如飞雪。”误矣。经中有实及子汁,诸家不解,今人亦不见用。(释氏谓“柳为尼俱律陀木,其子极细,如人妄因极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风而起。)

  卷十五

  桐叶

  经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难执用。今具四种桐,各有治疗,条其状列于后:一种白桐,可斫琴者,叶三杈,开白花,亦不结子。《药性论》云:“皮能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一种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豉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日华子》云:“桐油冷,微毒。”一种梧桐,四月开淡黄小花,一如枣花。枝头出丝,堕地成油,沾渍衣履。五六月结桐子,今人收炒作果,动风气。此是《月令》清明之日桐始华者。一种岗桐。无花,不中作琴,体重。

  卷十五

  乌臼

  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取子出油,燃灯及染发。

  卷十五

  诃黎勒

  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

  卷十五

  椿木华、椿樗

  椿木华、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不实、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用木叶。其有花而荚,木身小,干多迂矮者为樗。樗用根、叶、荚。故曰未见椿上有荚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鸡,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鸡、而言樗鸡者,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其义甚明。用椿木叶,樗木根、叶、荚者,宜依此推究。洛阳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摄理之方蔑如也。后以饮啖过常,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忍。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而无脓,凡如此已半年余,气血渐弱,食渐减,肌肉渐瘦,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稍凉药,即泄注,气羸,粥愈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将暮岁,医告术穷,垂命待尽。或有人教服人参散,病家亦不敢主当,谩与服之,才一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