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
卷十二
夏枯草
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古方九烧灰,合紧面药。初生嫩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治瘰 鼠漏。
卷十二
蚤休
蚤休无旁枝,只一茎,挺生,高尺余,颠有四五叶,叶有歧,似虎杖。中心又起茎,亦如是生叶,惟根入药用。
卷十二
虎杖
根微苦,经不言味,此草药也。《蜀本图经》言:“作木,高丈余”。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药性论》云:“和甘草煎,尝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论其攻治则甚当。
卷十二
马勃
此唐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调,呷,治喉闭咽痛。
卷十二
虬莓
今田野道旁处处有之,附地生。叶如覆盆子,但光洁而小,微有绉纹。花黄,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结红子如荔枝色。余如经。
卷十二
苎根
如 麻。花如白杨而长,成穗生,每一朵,凡数十穗,青白色。
卷十二
菰根
蒲类。四时取根捣,绞汁用。河朔边人只以此苗饲马,曰菰蒋,及作荐。花如苇,结青子,细若青麻黄,长几寸。彼人收之,合粟为粥,食之甚济饥,此杜甫所谓“愿作冷秋菰”者是也。为其皆生水中及岸际,多食亦令人利。
卷十二
莸草
《尔雅》曰:莸(音犹)蔓子。《左传》亦曰:“一薰一莸,十年尚莸臭”者,是此草。
卷十二
牵牛子
诸家之说纷纷不一,陶隐居尤甚。言花状如扁豆,殊不相当。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合。今注又谓其中子类乔麦,亦非也。盖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苦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卷十二
蓖麻子
蓖麻子作朵生,从下旋旋开花而上,从下结子,宛如牛身之蜱。取子炒熟,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治瘰 ,必效。
卷十二
草
草,葛勒蔓也。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愈。
卷十二
独行根
苗蔓生,子则马兜零也。根扁,其嗅稍似葛根。细捣,水调,敷疔肿。后有马兜零条。
卷十二
芭蕉
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只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视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缕其苗为布。取汁,妇人涂发令黑。余说如经。
卷十二
蒲公草
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亦有者,盖因风而来也。
卷十二
水红子
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为末,好酒调二钱,日三服,食后、夜卧,各一服。治瘰 ,疮破者亦治。
卷十二
水蓼
大率与水红相似,但枝低尔,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
卷十二
角蒿
茎叶如青蒿,开淡红紫花,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子,长二寸许,微弯。苗与角治口齿绝胜。
卷十二
雀麦
今谓之燕麦,其苗与麦同,但穗细长而疏。唐刘梦得所谓“菟葵燕麦摇春风”者也。
卷十二
骨碎补
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余如经。
卷十二
马兜零
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零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故得名。然熟时则自拆,拆间有子。全者,采时须八九月间。治肺气喘急。
卷十二
灯心草
陕西亦有。蒸熟,干则拆取中心穣然灯者,是谓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干剥取者,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
卷十二
威灵仙
治肠风。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卷十二
何首乌
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人髭鬓早白。治肠风热多用。
卷十二
五倍子
今染家亦用。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
卷十二
金樱子
经:“九月十月熟时采”,不尔,复令人利。
卷十二
萱草
根洗净研汁一盏,生姜汁半盏相和,时时细呷,治大热衄血。
卷十二
葫芦巴
《本经》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惟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卷十二
金星草
丹石毒发于背,及一切痈肿。每以根叶一分,用酒一大盏,煎汁服。不惟下所服石药,兼毒去、疮愈。如不欲酒,将末一二分,新汲水调服,以知为度。
卷十二
木贼
细锉,微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食前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服必效。
卷十三
茯苓
乃樵斫讫多年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与不宜。其津气盛者,方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其本体,则有苓之义。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结于本根,既不离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类,皆生于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甚为轻信。
卷十三
琥珀
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若谓千年茯苓所化,则其间有沾着蜾蠃蜂蚁,宛然完具者,是极不知也。《地理志》云:“林邑多琥珀,实松脂所化耳。”此说为胜,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有不能化者。张茂先又为“烧蜂窠所作”,不知得于何处。以手摩热,可以拾芥。余如经。
卷十三
松黄
一如蒲黄,但其味差淡。治产后壮热、头痛颊赤、口干唇焦、多烦躁渴、昏闷不爽。
松花、川芎、当归、石膏、蒲黄五物等同为末,每服二钱,水二合,红花二捻,同煎七分,去滓,粥后温温细呷。
松子,多东海来,今关右亦有,但细小味薄,与柏子仁同治虚秘。
卷十三
柏
取脂以疗马 疥。今未见用松脂者。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尝官陕西,每登高望之,虽千万株,皆一一西指。盖此木为至坚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故一一向之。
卷十三
桂
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浓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卷十三
枫香
与松脂皆可乱乳香,尤宜区别。枫香微黄白色,烧之尤见真伪。兼能治风瘾疹痒毒。
水煎,热燥洗。
卷十三
干漆
若湿漆,药中未见用。凡用者,皆干漆耳。其湿者,在燥热及霜冷时则难干,得阴湿,虽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渍人,以油治之。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起,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余如经。
卷十三
蔓荆实
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纠不一。经既言蔓荆,明知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是木上生者。况《汉书郊祀志》所言“以牡荆茎为幡竿”,故知蔓荆即子大者是,又何疑焉。后条有栾荆,此即便是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栾荆条。故文中云: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花,功用又别,断无疑焉。《注》中妄称石荆当之,其说转见穿凿。
卷十三
桑寄生
新旧书云:今处处有之。从宦南北,实处处难得,岂岁岁窠斫摘践之苦,而不能生邪?抑方宜不同也?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但生此一物也。又有于柔滑细枝上生者,如何得子落枝节间?由是言之,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当日惟取桑上者,实假其气耳。又云今医家鲜用,此极误矣。今医家非不用也,第以难得真桑上者。尝得真桑寄生,下咽必验如神。向承乏吴山,有求药于诸邑者,乃遍令人搜摘,卒不可得,遂以实告,甚不乐。盖不敢以伪药罔人。邻邑有人伪以他木寄生送之,服之逾月而死。哀哉!
卷十三
沉香木
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岗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为桥梁,或为饭甑尤佳。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见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经年得雨水所渍,遂结香。复以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遂名鹧鸪斑,燔之极清烈。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药用。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不待 剔而成者,谓之龙鳞。亦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蜡沉,尤难得也。然经中只言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余更无治疗。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为上品药,须极细为佳。今人故多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与他药相佐,当缓取效,有益无损。余药不可方也。
卷十三
薰陆香
薰陆香,木叶类棠梨。南印度界阿吒厘国出,今谓之西香。南番者更佳,此即今人谓之乳香,为其垂滴如乳。熔塌在地者,谓之塌香。皆一也。
卷十三
丁香
《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内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卷十三
柏木
今用皮。以蜜匀炙,与青黛各一分,同为末,入生龙脑一字,研匀。治心脾热,舌颊生疮。当掺疮上,有涎即吐。又张仲景柏皮汤,无不验。《伤寒论》中已着。
卷十三
辛夷
先花后叶,即木笔花也。最先春,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像曰木笔。有红、紫二本,一本如桃花色者,一本紫者。今入药当用紫色者,仍须未开时收取。
入药,去毛苞。
卷十三
榆皮
今初春先生荚者是。去上皱涩干枯者,将中间嫩处,锉、干、 为粉。当歉岁,农将以代食。叶青嫩时收贮,亦用以为羹茹。嘉 年,过丰、沛,人阙食,乡民多食此。
卷十三
芜荑
有大小两种,小芜荑即榆荚也。揉取仁, 为酱,味尤辛。入药,当用大芜荑,别有种。然小芜荑 造多假,以外物相和,切须择去也。治大肠寒滑及多冷气,不可缺。
卷十三
酸枣
酸枣微热。经不言用仁,仍疗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嵩阳子曰:“酸枣县,即滑之属邑,其木高数丈,味酸,医之所重。今市人卖者,皆棘子。”此说未尽。殊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枣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则曷若是也,其实一本。以其不甚为世所须,及碍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为人樵去。然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窠小者气味薄,本大者气味浓,又有此别。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并可取仁。后有白棘条,乃是酸枣未为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刺亦少,实亦大。故枣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强分别尔。
卷十三
槐实
槐实只言实,今当分为二。实本出夹中,若捣夹作煎者,当言夹也。夹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实也。今本条不析出夹与夹中子,盖其用各别,皆疏导风热。
卷十三
槐花
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治肠风热泻血甚佳,不可过剂。
卷十三
枸杞
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