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


  卷八 果部下

  楸子

  食物考:甘酸小于沙果,色黄红黑如樱桃颗,产于代北,味颇清香,作脯点茶俱可。此与林檎同名异类,本草未分,故正之。多食涩气,令人好睡。子宜去尽,食之烦心。

  卷八 果部下

  隈支

  益部方物略记:生邳州山谷中,树高丈余,枝修而弱,开白花,实大如雀卵,状如荔枝,肉黄,肤味甘。

  味甘无毒,治七种疝气,及一切疮疡疥癣。

  以上自津符子至隈支止诸果品,纲目附录诸果后,仅载其形状,不录其主治。而沈云将食纂云:诸果都出外国及边瘴地方,虽不常见,但俱属异品,不惟可口,兼可疗治百病,凡行历远方者,即当携其种流传中土,有功于世不小,故附录而兼细核其主治,予因取之以补李氏之遗。至其形状,纲目已详载,而复列之者,亦欲览者便于解悉,后日遇物能名,故不厌重赘也。

  卷八 果部下

  吕宋果

  本草补:吕宋岛中产一果,名加挖弄,外肉而内核,味苦不堪食。其初惟有一处深山峻岭不识,旅人至岛百年后,始知其中果可用,近三十年颇悉其疗治各病,极有奇验,遂携至中国,若果之皮肉,其效尤捷,有呼为宝豆者。豆,言果之形状;宝,治中毒服毒,将果或磨或刮,以清水或清油调服,毒即吐;蛇蝎蜈蚣等伤,磨清水服之,并仆,磨水服之;腹痛泻利,磨水服;疟疾初作时,磨水服。 刀斧伤即止血、止痛。 蛔虫疳积,磨水服,虫即吐出。 难产,磨水服。

  头疮痒烂腊梨,切碎此果,以油煎之,乘热遍擦,向火取暖,随以布向火取热,覆病患身上而睡,又以被盖,不见生风,即愈。 潮热,磨水服,渐减而愈。

  卷八

  诸谷部

  (十五种 附十九种)

  卷八 诸谷部

  沙米

  延绥镇志:苗茎如麻,叶类艾而稍圆,有刺,高尺许,生子成房,粒细如黍,杵去皮,用羊羹作食,服之不饥,边外名黍喇棘。 瀚海记: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屑之,可充饼饵茶食之需。 人海记:张家口内保安、沙城一带地产沙蓬,实如蒺藜,中有米如稗子,食之益人。 药性考云:蓬蒿之实,名曰沙米,清热消风,饥荒食旨。

  味甘性温,通利大肠,消宿食,治噎隔反胃,服之不饥。

  卷八 诸谷部

  西国米

  珠儿粉 竹米

  岭南杂记:出西洋西国,煮不化,而色紫柔滑者真,伪者以葛粉为之。 通雅:今南楚两粤专采葛根作粉食,其粉可作丸,曰葛粉丸,广人以假西国米,能醒酒。 朱排山柑国小识:西国米来自闽广洋艘,大如绿豆,以色紫煮不化者真,健脾运胃功最捷;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益胃和脾,病起宜食。

  卷八 诸谷部

  珠儿粉

  洋舶带来,粤澳门杭宁波乍浦通舶市者皆有。形绝细,如苏子,匀圆而白,云系外洋人采葛根及薇箕根或茹粉所造,煮之须滚水冲泡,粒粒分明如鱼子样,极柔滑,以糖霜和食,或淡食。

  气清香,味甘滑,明目,运脾开胃,解酒生津,久服尤能强肾。

  东西洋考:大泥,即古 泥,今隶暹逻,土产有西国米,亦名沙孤米。其树名沙孤,身如蕉空心,取其里皮削之,以水捣过,舂以为粉,细者为王米,最精,粗者民家食之,以此代谷。今贾舶虑为波涛所湿,只携其粉归,自和为丸。庚申十月,予在陈夔友家,见有胡西菽,盛以玻璃小笔管瓶内,菽白而细,与珠儿粉无别,云得自王抚军署,可入药,大能消痰。其甥女一夕患肺风痰喘,危极,儿医多言不救;用此一钱调姜汁灌下,其效如神。

  卷八 诸谷部

  竹米

  物理小识:竹结实,斑文两两相比,谓之竹米。

  下积如神。

  卷八 诸谷部

  陈仓米

  朱公米

  岭南记:武昌汉阳门内,旧为陈友谅仓基。甲子年,有掘得黑米者,色如漆,坚如石,炒之即松; 秋灯丛话:康熙甲子,武昌郡之福坊,掘得黑米数十斛,坚如石,炒研为末,治膈症如神,传为伪陈友谅积粟所。又天门学宫前明改建北郭仓基地,亦掘得黑米,治疾颇验。

  乾隆丙申,黄州重修郡学,疏浚泮池,池底积粟甚伙,色如漆而坚,治病效如前,人争取之。太守王公廷栋恐系前人镇压物,禁而掩之。敏按:酉阳杂俎:干 国尸毗王仓库,昔为火所烧,其中粳米 者,于今尚存,服一粒,永不患疟。

  炒研,治膈症如神。不药良方,陈年仓米治卒心痛,烧灰和蜜服之,即止。

  卷八 诸谷部

  朱公米

  南中纪闻:靖州南二十里飞山砦,相传为元末朱都督屯兵之所,墙砾时有米粒,色微黑而不腐,云是朱公所遗兵粮,游客谒神祠,取辄得之,至今尚存。

  疗脾疾。

  卷八 诸谷部

  山

  宦游笔记:出塞外,土人名乌尔格纳,茎长尺余,细如草,节如竹,叶亦如竹,每二节一叶,秀穗类蓼花,结粒似 而色红,采之晒干,去其皮,煮粥,粥如 香,蒙古用以充饥,兼碎面合茶,商民均杂粟食之,色红艳可爱,而味与 无辨,故名之曰山 ,实生于水滨或山沟尔。

  味甘香,行气利水,清大、小肠火,亦补脾胃。

  根 蒙古人名墨科尔,外皮微细,内实粉白,味甘美,蒙古生啖,商民合肉熬食。秋冬之际,蒙古搜掘鼠穴,得食物盈筐,内多此物,长二、三寸,俱野鼠啮截运藏者。

  味甘、生津,滋润血脉,调营卫,利水。

  卷八 诸谷部

  青稞黄稞

  药性考:青稞黄稞,仁露于外,川陕滇黔多种之。味咸,可酿糟吊酒,形同大麦,皮薄面脆下气宽中,壮筋益力。性平凉,除湿,发汗,止泄。多食脱发、损颜色。

  卷八 诸谷部

  米油

  此乃滚粥锅内煎起沫酽,滑如膏油者是也。其力能实毛窍,最肥人,用大锅能煮五升米以上者,其油良。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若近人以熟粥绞汁为米油,未免力薄矣。

  味甘性平,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精清不孕 紫林单方:用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

  卷八 诸谷部

  锅焦

  陈久年糕

  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取僧寺中米多焦浓者入药良。

  味苦甘,性平,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八珍粉用之。

  锅焦丸 小儿常用,健脾消食。家宝方:用锅焦炒黄三斤,神曲炒四两,砂仁炒二两,山楂四两,蒸莲肉去心四两,鸡肫皮一两炒,共为细末,加白糖、米粉和匀,焙作饼用。

  老幼脾泻久不愈梁侯瀛集验方:锅焦为末四两,莲肉去心净末四两,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三、五匙,日三次,食远下。

  白泻不止。种福堂方:干饭锅粑二两,松花二两炒,腊肉骨头五钱烘脆,共为末,砂糖调,脾胃不健 祝氏效方:锅焦二斤,莲肉一斤,白糖半斤,蜜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数十丸,空心白汤下。

  玉露霜 治老人脾泄最效。白术炒二两,陈皮一两五钱,莲肉去心四两,薏苡仁四两炒,糯米一升炒,绿豆一升炒熟,陈米锅粑一斤炒,糖霜量加,共为末,每用二、三钱,滚水调匀服之(行箧检秘)。

  预稀痘疹。不药良方:银花(金者不用)阴干,锅粑每一升入银花一两,共研末,用洋糖或做每日令小儿食之。

  卷八 诸谷部

  陈久年糕

  烧灰治痢。

  卷八 诸谷部

  阿迷酒

  出东洋,气味香冽,颇酽浓,每服不过半盏,大能助元气,骤长精神。估舶带来,凡督抚大员,辄多备贮,为不时之需;或遇要事疲惫,一滴入口,精神百倍,较鸦片尤速。物理小识:吉利重酎,以红花、 胡桃入曲酿者,医溲数,效。

  味甘辛窜达,能捷通百脉,益元生气,每日少饮一、二滴,理怯如神。

  卷八 诸谷部

  酒酿

  酒蕈

  俗名酒窝,又名浮蛆,乃未放出酒之米酵也。味酽浓,多饮致腹泻。性善生透,凡火上行者味甘辛,性温,佐药发痘浆、行血、益髓脉、生津液。

  赤眼淹缠 祝氏效方:杜仲、浓朴、桑白皮、槟榔各一钱,取雄鸡肝一个(忌见水,去红筋),入白酒酿六两,隔汤蒸熟,去渣,以汤肝食下,隔二日再服一次,全愈。

  小儿鼻风,吹乳肿痛 刘起堂经验方:用酒酿和菊花叶敷上,立愈。无叶用根,甘菊叶尤佳,捣汁冲和服,更效。

  吹乳方 周氏家宝:用苎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酿少许;共捣烂敷患处,一日夜即消。忌食发头风 用苍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钱,川芎三钱,甜酒酿四两,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梦遗白浊。酸梅草二钱,孩儿菊二钱,捣取汁,加不见水酒酿,空心量服(救世青囊)。

  难产 用酒酿、麻油、蜂蜜、童便、鸡子白各半盏,煎温服,即下。

  痘出不起 不药良方:用狗蝇七枚(冬日取蝇,在狗耳内)捣烂,和酒酿服,即日发起,红润可观。

  痘疮不起 良方集要:荸荠捣汁,和白酒酿顿温服之。但不可顿大热,大热则反不妙,慎之。

  保元丹 千金不易方:此丹张氏家传,已五世矣,黄精一斤、甘枸杞四两、酒酿五斤、好黄酒五斤,入罐煮一炷香,每饮一茶杯;药渣捣为丸,加胡桃肉八两、大黑枣八两、青州柿饼一斤。

  卷八 诸谷部

  酒蕈

  生酒坛中,不恒有,凡藏酒之家,千百坛酒,间有一坛,启之中空无酒,下有蕈结于中。

  其蕈初结之时,酒上薄凝如衣膜,久则渐浓一、二寸,便能渗酒,将酒中精华醇酽之气,尽摄于膜内,膜乃渐浓,酒亦渐少,久久则酒干,所存十不余一。启视之,其膜如鲜海蜇,濡润而软,嗅之作酒香,微带霉蒸气。识者取之焙干,干者如瓜皮,面青黑,背作肉红色,湿软如棉,可入药。盖酒能生蕈,必坛系新出窑,未脱火气;而置酒之地,又为湿热所蒸,致中变而成此,故造酿家用坛贵旧而不贵新也。金御乘自慈溪归,带有酒蕈,出以相示,云彼土亦罕得,间有之,然不多见也。

  治一切酒伤、酒劳、酒疸,因酒成病诸症,服之立效。

  卷八 诸谷部

  神黄豆

  缅豆 回回豆 青花豆 真宁豆

  池北偶谭:产滇之南徼西南夷中,形如槐角子,视常豆稍巨,用筒瓦火焙,去其黑壳,碾末,白水下之,可永除小儿痘毒。服法:以每月初二日、十六日为期,半岁每服半粒,一岁每服一粒,一岁半每服一粒半,递至三岁服三粒,则终身不出矣;或曰,按二十四气服之,以二十四粒为度;或云,水毕闭日服之。 珍异药品云:出云南近西地方,痘将发未发时,用神黄豆连壳焙炒燥,用豆研细水服。 本经逢原云:神黄豆产缅甸,形如槐子,近时稀痘方用之,一阳日用清水磨服。 痘学真传云:神黄豆出云南,能稀痘,生、熟各一粒,甘草汤咀服。 宁阳张琰种痘新书云:凡痘自胸以上自脐以下俱有,而中间一截全无者,名两头痘,此气血不能贯通上下,而腰脐之间为寒毒凝滞也,若不急治,七日之后,必变灰白之症矣。见点时,急用生 、当归、赤芍、桔梗、防风、荆芥、浓朴、续断、白芷、山楂、木通、神黄豆三十粒,服此中间方有痘,乃可无虞。

  南诏备考:普洱府及永昌府皆出。神黄豆能稀痘,青花豆可治疮。有客带滇产神黄豆来,其形如细竹筒,长可三、四寸,摇之有声,其中如竹节,片片相叠,剖出如棋子样,白色包裹,中含一豆,黄色光亮,形如瓠子,中有线痕,坚实而扁,服之解痘毒。

  按:神黄豆有二种,百草镜云:出云南普洱府,又四川亦产,荚如连翘略短,内有豆,微红色;产云南者,形如槐角子,比蚕豆略大,瓦上焙干,去外黑壳用,二种形状不同,系地土所产各别,然其稀痘解毒之性则一也。 宝笈方:痘将出时,用神黄豆,按一岁一粒,剥去外壳并内皮,将瓦焙熟一半,留生一半,芫荽汤调服,毒重者稀,毒轻者更稀,十余岁者,亦不过七粒;尚未出痘者,亦如法以水调服之,竟不出痘,宜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日。

  卷八 诸谷部

  缅豆

  滇略:缅豆如豆,蔓生,子大如栗,斑文点点,咀之敷恶疮良。然性迅恶,误服之,吐泻致死。五杂俎云:滇中有神黄豆,似五倍子,能令儿童稀豆,然亦不甚验也。

  卷八 诸谷部

  回回豆

  五杂俎云:出西域,状如椿子,磨入面中,极香,能解面毒。

  卷八 诸谷部

  青花豆

  宦游笔记:云南永昌府,有青花豆,出于外地,夷人带来易货者;治疮。

  卷八 诸谷部

  真宁豆

  出甘肃庆阳、真宁地,味甘平,能解诸药毒。

  卷八 诸谷部

  豆

  叶附

  逢原云:细黑豆,一名 豆,俗名料豆。今人以饲马,故俗又呼马料豆。 杭州府志:黑豆之细者曰 豆,细而扁者曰零乌豆,俗名马料豆,可肥马。 从新云:黑大豆之小者为马料豆,不知料豆虽小,而形长微扁,与黑豆形迥别,当另是一种。纲目 豆下,仅载其能去贼风风痹,治妇人产后冷血而已,其他一切功用,全未之及,为今补之。

  味甘温无毒,壮筋骨,止盗汗,补肾,活血,明目,益精,入肾经血分,同青盐、旱莲草、何首乌蒸熟,但食黑豆,则须发不白,其补肾之功可知。今人以制何首乌,取以引入肾经也。炒焦淋酒,治头风香港脚,以其直达肾经血分。煮汁服,解乌、附、丹石药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