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发明】颂曰:古者断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 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时珍曰: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附方】旧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头煎汤送下。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饮,每服三合。(《圣济》)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久病肠风:痛痒不止。
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若不断,以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
(《肘后方》)结阴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代指肿痛: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小儿面疮, 赤肿痛。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阴干,百日烧为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乃已。( 仙《神隐书》)
叶
【主治】作饮代茶,甚解热(苏恭)。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丹参
(《本经》上品)【释名】赤参(《别录》)、山参(《日华》)、 蝉草(《本经》)、木羊乳(《吴普》)、逐马(弘景)、奔马草。
时珍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实有效。
【集解】《别录》曰: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此桐柏山在义阳,是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之。
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
普曰: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月采根,阴干。
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有棱,青色。叶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似苏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
恭曰:冬采者,良;夏采者,虚恶。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
根
【气味】苦,微寒,无毒。
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咸。李当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谬也。
权曰:平。
之才曰:畏咸水,反藜芦。
【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本经》)。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别录》)。渍酒饮,疗风痹足软(弘景)。主中恶及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甄权)。养神定志,通利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 、芍药故也。
【附方】旧三,新四。
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圣惠方》)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丹参半两,鼠屎(炒)三十枚。为末。
每服惊痫发热:丹参摩膏:用丹参、雷丸各半两,猪膏二两。同煎七上七下,滤去滓盛之。
每妇人乳痈: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 咀,以醋腌一夜,猪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敷之。(孟诜《必效方》)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紫参
(《本经》中品)【释名】牡蒙(《本经》)、童肠(《别录》)、马行(《别录》)、众戎(《别录》)、五鸟花(《纲目》)。
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集解】《别录》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紫参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圆聚生根,黄赤有纹,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实黑大如豆。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恭曰: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长安见用者,出蒲州。牡蒙乃王孙也,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颂曰:今河中、晋、解、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淡紫,根皮紫黑色,如地黄状,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采,晒干用。
时珍曰: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范子计然》云:紫参出三辅,有三色,以青赤色为善。
根
【气味】苦,辛,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牡蒙:神农、黄帝:苦。李当之:小寒。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本经》)。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别录》)。治心腹坚胀,散瘀血,治妇人血闭不通(甄权)。主狂疟瘟疟,鼽血汗出(好古)。治血痢(好古)。牡蒙: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疡(苏恭)。
【发明】时珍曰:紫参色紫黑,气味俱浓,阴也,沉也。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正是紫参;若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旧一,新三。
紫参汤:治痢下。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张仲景《金匮玉函》)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王孙
(《本经》中品)【校正】并入《拾遗》旱藕。
【释名】牡蒙(弘景)、黄孙(《别录》)、黄昏(《别录》)、旱藕。普曰:楚名王孙。齐名长孙,又名海孙。吴名白功章,又名蔓延。时珍曰:紫参一名牡蒙,木部合欢一名黄昏,皆与此名同物异。
【集解】《别录》曰:王孙,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普曰:蔓延赤文,茎叶相当。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恭曰:按:陈延之《短剧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徐之才《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牡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状如藕。时珍曰:王孙叶生颠顶,似紫河车叶。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
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苏恭引《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乃紫参,非王孙,故今移附紫参之下。
根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黄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经》)。疗百病,益气(《别录》)。旱藕:主长生不饥,黑毛发(藏器)。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紫草
(《本经》中品)【释名】紫丹(《别录》)、紫 (音袄)、茈 (《广雅》,音紫戾)、藐(《尔雅》,音邈)、地血(《吴普》)、鸦衔草。
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草。瑶、侗人呼为鸦衔草。
【集解】《别录》曰: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于北者。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秋月熟。
时珍曰: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根
【修治】 曰:凡使,每一斤,用蜡三两溶水,拌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完素曰:苦,温。
时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本经》)。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别录》)。治恶疮 癣(甄权)。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时珍)。
【发明】颂曰: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时珍曰: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旧三,新六。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经验后方》)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方》)痈疽便闭:紫草、栝蒌实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圣惠方》)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圣惠方》)产后淋沥:方同上。(《产宝》)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如生黑点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
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各一两,木香、黄连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煎服。
(《三十六黄方》)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白头翁
(《本经》下品)【释名】野丈人(《本经》)、胡王使者(《本经)》)、奈何草(《别录》)。
弘景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时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状老翁之意。
【集解】《别录》曰: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恭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识也。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葳。其白头翁根,似续断而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