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保升曰:所在有之。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晒干。
颂曰: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矣。
宗 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苏恭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义。陶氏所说,失于不审,宜其排叱也。
机曰:寇宗 以苏恭为是,苏颂以陶说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当准苏颂《图经》,而恭说恐别是一物也。
根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有毒。吴绶曰:苦、辛,寒。权曰:甘、苦,有小毒。豚实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花、子、茎、叶同。
【主治】温疟狂 ,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本经》)。鼻衄(《别录》)。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齿痛,百骨节痛,项下瘤 。(甄权)。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大明)。
【发明】颂曰:俗医合补下药,甚验,亦冲人。
杲曰: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附方】旧二,新三。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仲景《金匮玉函方》)下痢咽痛:春夏病此,宜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圣惠方》)阴 偏肿: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敷肿处。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外台秘要》)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涂之,逐血止痛。(《卫生易简方》)小儿秃疮:白头翁根捣敷,一宿作疮,半月愈。(《肘后方》)
花
【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时珍)。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白芨
(《本经》下品)【校正】并入《别录》白给。
【释名】连及草(《本经》)、甘根(《本经》)、白给。
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吴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经》谓之罔达罗喝悉多。又《别录》有名未用白给,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白芨,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给生山谷,叶如藜芦,根白相连,九月采。普曰: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形根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保升曰:今出申州。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出一苔,开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八月采根用。颂曰: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棕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形状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
根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寒。白给:辛,平,无毒。普曰:神农:苦;黄帝:辛;李当之:大寒;雷公:辛,无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
之才曰:【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本经》)。除白癣疥虫(《别录》)。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 ,令人肌滑(甄权)。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 ,肠风痔 ,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给:主伏虫白癣肿痛(《别录》)。
【发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皲拆者,嚼以涂之,有效。为其性粘也。
颂曰: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时珍曰:白芨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按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
人传一方:只用白芨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洪贯之闻其说,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试血法: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旧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调白芨末,涂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钱,立止。(《经验生编》)重舌鹅口:白芨末,乳汁调涂足心。(《圣惠方》)妇人阴脱:白芨、川乌头等分。为末,绢裹一钱,纳阴中,入三寸,腹内热即止,日用一次。(《广济方》)疔疮肿毒:白芨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浓纸上贴之。(《袖珍方》)打跌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永类方》)刀斧伤损:白芨、石膏( )等分。为末。掺之,亦可收口。(《济急方》)手足皲裂:白芨末水调塞之。
勿犯水。(《济急方》)汤火伤灼:白芨末,油调敷之。(《赵真人方》)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三七
(《纲目》)【释名】山漆(《纲目》)、金不换。
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集解】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或云:试法,以末糁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 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根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骐 竭、紫矿相同。
【附方】新八。
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汤。(《濒湖集简方》)赤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同上)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同上)妇人血崩:方同上。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钱。(同上)男妇赤眼,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围。甚妙。(同上)虎咬蛇伤:山漆研末,米饮服三钱,仍嚼涂之。(并同上)
叶
【主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时珍)。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山草类下三十九种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黄连
(《本经》上品)【释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
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集解】《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颂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时珍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
各有所宜。
根
【修治】 曰:凡使以布拭去肉毛,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上焙干用。
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神农、岐伯、黄帝、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寒。之才曰: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芫花、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权曰:忌猪肉,恶冷水。
曰: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时珍曰: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主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本经》)。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别录》)。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杀虫(大明)。羸瘦气急(藏器)。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元素)。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好古)。去心窍恶血,解服药【发明】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经。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成无己曰: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虚热。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也。
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
震亨曰: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口热禁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宗 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不必尽剂。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杲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颂曰: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冷即再温,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盖眼目之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韩 曰: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不但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目疾,入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之。生用为君,佐以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以黄土、姜汁、酒、蜜四炒为君,以使君子为臣,白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