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时珍曰:益智大辛,行阳退阴之药也,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又按洪迈《夷坚志》云:秀川进士陆迎,忽得吐血不止,气蹶惊颤,狂躁直视,至深夜欲投户而出。如是两夕,遍用方药弗瘳。夜梦观音授一方,命但服一料,永除病根。梦觉记之,如方治药,其病果愈。其方:用益智子仁一两,生朱砂二钱,青橘皮五钱,麝香一钱。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灯心汤下。
【附方】新八。
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雷州益智子(盐炒,去盐)、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朱氏集验方》)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白浊腹满,不拘男妇。用益智仁(盐水浸炒)、浓朴(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永类钤方》)小便赤浊:益智子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之,立愈。(危氏《得效方》)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碾细。米饮入盐,服一钱。(《产宝》)香口辟臭:益智子仁一两,甘草二钱。碾粉舐之。(《经验良方》)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胡氏《济阴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荜茇
(宋《开宝》)【释名】荜拨。
时珍曰:荜拨当作荜茇,出《南方草木状》,番语也。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作逼拨,《大明会典》作毕茇。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摩伽陀国呼为荜拨梨,拂林国呼为阿梨诃陀。
【集解】恭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 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 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
藏器曰:其根名毕勃没,似柴胡而黑硬。
颂曰: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如蕺菜,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浓。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以来,青黑色,类椹子而长。九月取采,灰杀曝干。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复有舶上来者,更辛香。
时珍曰:段成式言:青州防风子可乱荜茇,盖亦不然。荜茇气味正如胡椒,其形长一二寸,防风子圆如胡荽子,大不相侔也。
【修治】 曰:凡使,去挺用头,以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乃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
【气味】辛,大温,无毒。
时珍曰: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主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藏器)。霍乱冷气,心痛血气(大明)。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李 )。治头痛鼻渊牙痛【发明】宗 曰:荜茇走肠胃,冷气呕吐、心腹满痛者宜之。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颂曰: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茇方,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于虚冷者必效。
时珍曰:牛乳煎详见兽部牛乳下。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附方】旧二,新八。
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米汤服半钱。(《圣惠方》)暴泄身冷自汗,甚则欲呕,小便清,脉微弱,宜已寒丸治之。荜茇、肉桂各二钱半,高良姜、干姜各三钱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和剂局》)胃冷口酸流清水,心下连脐痛。用荜茇半两,浓朴(姜汁浸炙)一两。为末,入热鲫鱼肉,和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二十丸,立效。(余居士《选奇方》)瘴气成块,在腹不散。用荜茇一两,大黄一两,并生为末,入麝香少许,炼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类钤方》)妇人血气作痛,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
用荜茇(盐炒)、蒲黄(炒)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服三十丸,两服即止。
名二神丸。(陈氏方)偏头风痛:荜茇为末,令患者口含温水,随左右痛,以左右鼻吸一次,有效。(《经验后方》)鼻流清涕:荜茇末吹之,有效。(《卫生易简方》)风虫牙痛:荜茇末揩之,煎苍耳汤漱去涎。《本草权度》:用荜茇末、木鳖子肉。研膏化开,搐鼻。《圣济总录
荜勃没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五劳七伤,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化,阴汗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治腰肾冷,除血气(藏器)。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酱
( ,音矩。《唐本草》)【释名】 子(《广志》)、土荜茇(《食疗》)时珍曰:按:嵇含云: 子可以调食,故谓之酱,乃荜茇之类也,故孟诜《食疗》谓之土荜茇。其蔓叶名扶留藤,一作扶檑,一作浮留,莫解其义。蒌则留字之讹也。
【集解】恭曰: 酱生巴蜀中,《蜀都赋》所谓流味于番禺者。蔓生,叶似王瓜而浓大光泽,味辛香,实似桑椹,而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交州、爱州人家多种之,蔓生,其子长大,苗名浮留藤。取叶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颂曰:今夔川、岭南皆有之。昔汉武帝使唐蒙晓谕南越。越王食蒙以 酱,曰:西北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遂开 、越 也。刘渊林注《蜀都赋》云: 酱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及盐藏而食之,辛香。与苏恭所说大同小异。盖渊林所云乃蜀产,苏恭所云乃海南者尔。今惟贵荜茇而不尚 酱,故鲜有用者。
李 曰:《广州记》云:出波斯国,实状若桑椹,紫褐色者为上,黑者是老不堪。然近多黑色,少见褐者。黔中亦有,形状滋味一般。
时珍曰: 酱,今两广、滇南及川南、渝、泸、威、茂、施诸州皆有之。其苗谓之蒌叶,蔓生依树,根大如箸。彼人食槟榔者,以此叶及蚌灰少许同嚼食之,云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故谚曰:槟榔浮留,可以忘忧。其花实即 子也。按嵇含《草木状》云: 酱即荜茇也。
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 子。本草以 易蒌子,非矣。蒌子一名扶留,其草形全不相同。时珍窃谓 子蔓生,荜茇草生,虽同类而非一物,然其花实气味功用则一也。嵇氏以二物为一物,谓 子非扶留,盖不知扶留非一种也。刘歆期《交州记》云:扶留有三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扶留藤,其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叶青味辛是矣。
【修治】 曰:凡采得后,以刀刮去粗皮,捣细。每五两,用生姜自然汁五两拌之,蒸一日,曝干用。
根、叶、子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气热味辛,阳也,浮也。
【主治】下气温中,破痰积(《唐本》)。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李 )。散结气,心腹冷痛,消谷(孟诜)。解瘴疠,去胸中恶邪气,温脾燥热(时珍)。
【附方】新一。
牙疼: 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肉豆蔻
(宋《开宝》)【释名】肉果(《纲目》)、迦拘勒。
宗 曰: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虚者劣。
时珍曰: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
曰:生昆仑,及大秦国。
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时珍曰: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实
【修治】 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 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铁。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辛。好古曰: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开宝》)。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大明)。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甄权)。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李)。暖脾胃,固大肠【发明】大明曰:肉豆蔻调中下气,消皮外络下气,味珍,力更殊。
宗 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震亨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服也。
机曰:痢疾用此涩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旧一,新七。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丸芥子大,每食后津液下五丸、十丸。(《普济》)霍乱吐利:肉豆蔻为末,姜汤服一钱。(《普济方》)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一两,熟附子七钱。为末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粟壳(炙)等分为末,醋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并《百一选方》)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此乃常州侯教授所传方。(《瑞竹堂方》)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黑色,去姜,研为膏收,旋丸绿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全幼心鉴》)脾泄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焦黄,和面研末),更以 子(炒研末)一两,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续传信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圣惠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补骨脂
(宋《开宝》)【释名】破故纸(《开宝》)、婆固脂(《药性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状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集解】志曰:补骨脂生岭南诸州及波斯国。
颂曰:今岭外山 间多有之,四川合州亦有,皆不及番舶者佳。茎高三四尺,叶小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
大明曰:徐表《南州记》云,是胡韭子也。南番者,色赤;广南者色绿,入药微炒用。
子
【修治】 曰:此性燥毒,须用酒浸一宿,漉出,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之,从巳至申,晒干用。一法:以盐同炒过,曝干用。
【气味】辛,大温,无毒。权曰:苦,辛。
曰:恶甘草。
时珍曰:忌芸苔及诸血,得胡桃、胡麻良。
【主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甄权)。兴阳事,明耳目(大明)。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时珍)。
【发明】颂曰:破故纸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于唐郑相国。自叙云:予为南海节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服乳石补药,百端不应。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首固请,遂服之。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用破故纸十两(净择去皮,洗过曝,捣筛令细),胡桃瓤二十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令如饴糖,瓷器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饮酒人,以暖熟水调之。弥久则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芸苔、羊血,余无所忌。此物本自外番随海舶而来,非中华所有。番人呼为补骨脂,语讹为破故纸也。王绍颜《续传信方》,载其事颇详,故录之。
时珍曰:此方亦可作丸,温酒服之。按白飞霞《方外奇方》云: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胡桃属木,润燥养血。
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故语云: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又破故纸恶甘草,而《瑞竹堂方》青娥丸内加之,何也?岂甘草能调和百药,恶而不恶耶?又许叔微学士《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进饮食,迟于运化,或腹胁虚胀,或呕吐痰涎,或肠鸣泄泻。譬如鼎釜中之物,无火力,虽终日不熟,何能消化?《济生》二神丸,治脾胃虚寒泄泻,用破故纸补肾,肉豆蔻补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仓廪空虚,则受物矣。屡用见效,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