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易读


  伤寒劳复身热,二便如血,同蜜炙山栀,猪胆丸服。(十二。)

  本草易读卷三

  黄芩二十八

  得酒上行,得胆汁入肝胆,得柴胡退寒热,得白芍治痢,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

  胎。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藜芦。

  苦,寒,无毒。除一切热,解诸般淋。血痢腹痛,火嗽喉腥。泻中焦实火,退脾家湿热,清火安胎,逐水解渴,利胸气,消膈痰,疗黄胆,治血闭。兼清肌表郁热,最除往来寒热,平痈疽疮疡,退目赤肿痛。腹痛因寒者忌之。脉迟者忌之。

  生建平、兖州川谷,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类紫草。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中枯而飘者名枯芩,即今所谓片芩也,泻肺利气,除风热,清肌表宜之。细实而坚者名子芩,即今所谓条芩也,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宜之。

  身如火燎,燥渴昼盛,水煎两服。(验方第一。)

  老小火丹,为末水合敷之。(第二。)

  灸疮出血:一人灸疮,血出不止,肢冷欲绝,酒服黄芩末二钱立愈。(第三。)

  产后渴,同麦冬煎服。(第四。)

  常服安胎,同白术丸服。(第五。)

  崩血,为末,每一钱,霹雳酒下。称锤烧赤,淬酒是也。(第六。)

  老妇止经,米醋浸,焙干再浸,如此七次,醋丸服。(第七。)

  血淋热痛,水煎一两分服。(第八。)

  吐衄下血,水煎三两分服。(第九。)

  妇人漏血,同上。(第十。)

  吐衄血,末服三钱。(十一。)

  眉眶痛,同白芷为末,茶下。(十二。)

  少阳头痛,亦治太阳,为末,酒下一钱。(十三。)

  小儿惊啼,同参末服。(十四。)

  肺中有火,丸服。(十五。)

  黄芩汤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各三钱)

  治太少合病,自下痢,热痢臭粘者。此症身热脉数,夏秋间受则脓血交迫,成暑热痢也。

  (诸方第一。)

  本草易读卷三

  秦艽二十九

  去净毛汤泡晒干用。菖蒲为使,畏牛乳。

  苦,辛,无毒。入手足阳明,肝胆诸经。攻风逐水,通利二便。止肢节之疼痛,疗身体之挛急。手足不遂,齿牙莫开。牙痛口疮之症,肠风泻血之 。治黄胆而解酒毒,去头风而治骨蒸。养血荣筋,最益肝胆之气,驱寒御湿,不留麻木之邪。大便滑者禁用。

  生飞鸟山谷。二八月采。今出泾州、 州、岐州者良,又河陕州郡多有之。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六月开紫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根长大黄白者佳。中多衔土,用宜破去。左文者良。

  急劳烦热,身体酸痛,同柴胡、甘草为末,每白汤下三钱。(验方第一。)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同炙草煎服。(第二。)

  黄胆,心烦口干,小便赤,牛乳煎三两服。(第三。)

  暴泻引饮,同炙草煎服。(第四。)

  小便难,水煎一两服。(第五。)

  疮口不合,为末掺之。(第六。)

  发背初起,牛乳煎服。快利三次为度。(第七。)

  本草易读卷三

  柴胡三十

  去须及头。忌犯火,半夏为使,恶皂角,畏紫菀、藜芦。

  苦,平,微寒,性升。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火邪,退肝家之烦热,开胸胁之硬满,止头目眩昏。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口苦咽干最灵,目赤耳聋良效。血室郁热,男妇皆验,心胃痞痛,左右莫违。驱逐诸疟之寒热,消散众邪之结聚。舌苔白者宜之,产后忌之。

  生弘农川谷及兖州,今关陕、江湖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银州即今延安府。所产柴胡长尺余而白且软。北地所产,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如蒿根强硬,不堪用。其苗有如韭菜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近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银柴胡,并无气味,不可不知。

  虚劳发热,同人参煎服。(验方第一。)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炙草 生姜 大枣治少阳伤寒,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心烦喜呕。又治腹中急痛,偏左右者。又治妇人中风,经水适断,热入血室,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诸方第一。)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白芍 枳实 大黄 姜 枣治少阳伤寒,寒热,心中痞结,脉沉,或呕吐下利。(第二。)

  清肝汤

  托一切两鬓、两胁、两腋诸痈疽,耳衄、耳疳及两耳后锐夭诸痈疽。(第三。)

  柴胡 黄芩 半夏 台参 桂枝 甘草 白芍 姜 枣治疟疾初作,表症犹在者。(第四。)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第五。)

  本草易读卷三

  前胡三十一

  去净皮髭,竹沥浸晒干。半夏为使,畏皂角,恶藜芦。

  辛,苦,甘,寒,无毒,性降。手足太阴、阳明药也。下气开结,清肺化痰。平喘嗽呕逆之症,疗痞满霍乱之 。除内外痰热,消诸般气滞,兼安妇人生胎,亦治小儿诸疳。无外感症者忌用。

  今陕西、梁汉、江淮、荆襄及相州、孟州皆有之,吴兴者胜。时珍曰:前胡有数种,惟以色似斜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秋月开白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气者为真。生北地者良。

  小儿夜啼,蜜丸服。(验方第一。)

  本草易读卷三

  防风三十二

  得葱白行周身,得 本、泽泻疗风,得当归、白芍、阳起石、禹粮疗妇人子脏风。

  畏萆 ,杀附子毒,恶藜芦、白蔹、干姜、芫花。

  甘,辛,微温,无毒,性升。手足太阳药也,又行足阳明、太阴经。疗诸般风,治一切劳。

  除骨蒸之疼痛,解肌体之挛急。青盲赤目,头痛胁痛。除盗汗而驱烦满,止冷泪而起瘫痪。

  为治风去湿之要药,乃脊痛项强之灵丹。

  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二月、十月采。今出齐州龙山、兖州、淄州、青州、汴东、浙淮皆有之。茎叶俱青绿,似青蒿而短。五月开细白花,似莳萝花。有数种,以根黄而润者为佳,白者不堪用。

  自汗不已,为末,浮麦汤下。(验方第一。)

  盗汗,同川芎、人参末服。(第二。)

  老人大便秘涩,同枳实、甘草末服。(第三。)

  偏正头风,同白芷蜜丸弹大服。(第四。)

  破伤中风,牙关急,同南星末服。(第五。)

  小儿解颅,同白芷、柏仁为末,乳合敷之。(第六。)

  崩中,酒合服之。(第七。)

  解乌头、附子、天雄、芫花毒,水煎服。(第八。)

  解诸药毒,或已死,为末冷水服。(第九。)

  风犬咬伤,同南星末敷之,永不再发。(第十。)

  兼敷金疮、打伤如破伤,兼可内服,酒下一钱。(十一。)

  本草易读卷三

  独活三十三

  焙用。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名独摇草。

  苦、辛,微温,无毒,性升。入足少阴经。佐细辛疗头晕目眩,君地黄治风热齿痛。痉痫湿痹皆医,奔豚疝瘕悉疗。搜诸风兼肾家伏风,去诸湿并治足间湿痹。

  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中国或蜀汉出者为独活,西羌出者为羌活。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今人以根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近时江淮山中出一种土当归,白肉黑皮、气亦芬香,人以之充独活,不可不知。古方惟用独活,盖一物二种,正如川芎、抚芎,苍术、白术之义,后人以为二物则非矣。

  中风口噤,身冷,酒煎四两分服。(验方第一。)

  历节风痛,同羌活、松节酒煎服。(第二。)

  风牙肿痛,酒煎漱之。(第三。)

  中风不语,独活一两酒煎,黑豆一两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久服不瘥更服。

  (第四。)

  本草易读卷三

  羌活三十四

  味苦,辛,温,无毒,性升。入足太阳、少阴、厥阴经。搜风解表,胜湿去痹。头旋目赤要剂,脊痛项强良药。手足不遂,口目不正。失音不语之风,奔豚痫痉之 。散肌表诸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血虚头痛,二活并忌。

  四时传染,肿赤痛泪。防风 连翘 牛蒡子 赤芍 大黄 羌活 炒栀 薄荷 归尾 川芎甘草 水煎。

  产后腹痛,产后诸药不效,酒煎二两服。(验方第一。)

  产肠脱出。同上。(第二。)

  妊娠浮肿,与莱菔子同炒,去莱菔,末服酒下。(第三。)

  风水浮肿。同上。(第四。)

  喉闭口噤,同牛蒡子水煎,入白矾少许服。(第五。)

  目睛垂出至鼻名肝胀,急煎服之。(第六。)

  时时大便血痛。同上。(第七。)

  太阳头痛,同防风末吹入鼻。(第八。)

  春夏秋感冒,头痛发热,身痛,脉浮缓有汗。羌活、白术、川芎、白芷、黄 少许,细辛少许,当归、防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川芎 细辛 白芷 当归 黄芩 甘草 姜葱治春夏秋感冒,头痛发热,脊强无汗,脉浮紧。(诸方第一。)

  时眼暴发赤痛:羌活 苍术 防风 川连 川芎 白芷(各八分) 甘草(三分) 细辛(五分)

  姜引,外以白矾、绿矾熏之,闭目以手洗之。(第二。)

  时睛昏蒙:草决明 防风 菊花 荆子 荆芥 羌活 归尾 川芎 白芷 薄荷 生地黄姜五七服为度。(第三。)

  本草易读卷三

  升麻三十五

  去须及头芦用。

  甘,苦,辛,平,微寒,手足阳明、太阴药也。表散风邪,升发火郁。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解斑疹疮痘之毒,升脱泻崩带之陷。兼辟瘟疫瘴气,最解蛊精药毒。阴虚火动者忌之。

  蜀汉、陕西、淮南皆有之,以蜀川出者为胜。叶似麻叶而青,四五月开花,似粟穗,白色。

  六七月开实,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须。二八月采。

  天行斑毒:晋元帝时,此症自西流起,名虏疮,身面发斑,须臾周匝,状如火 ,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治数日必死,瘥后斑点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所致也。蜜煎升麻,时时食之,并用水煎升麻绵拭洗之。(验方第一。)

  肿毒猝起,醋磨敷之。(第二。)

  喉痹作痛,含咽汁。(第三。)

  胃火牙痛,煎漱咽之。(第四。)

  口舌疮,一两,黄连三分,末,绵包含咽。(第五。)

  热痱瘙痒,内服外洗。(第六。)

  小儿尿血,水煎服。(第七。)

  恶露不尽,或经月或半年,酒煎三两服。当吐下恶物极良。(第八。)

  解莨菪毒,水煎多服。(第九。)

  射工溪毒,同射干煎服。(第十。)

  升麻鳖甲汤

  升麻 鳖甲 甘草 当归 雄黄 蜀椒水煎服。治面赤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阳毒也。(诸方第一。)

  又升麻、鳖甲、甘草、当归,治面青身痛如被杖,咽痛,阴毒也。(第二。)

  本草易读卷三

  苦参三十六

  糯米泔浸,蒸晒用。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野槐根也。

  苦,寒,无毒,性沉。足厥阴、太阳、少阴药也。补阴益精,明目止泪。治湿热血痢,住肠风血泻。兼疗大风疥癞,最除痈肿阴蚀。溺赤疸黄之疾,积聚症瘕之 。清乙木而杀虫,利壬水而泄热。肝肾虚无热者勿用。近道处处有之。叶与槐相似。

  赤白带同蛎粉各两,猪肚煮烂,捣丸豆大,每酒下百丸。(验方第一。)

  汤火伤,香油合末敷之。(第二。)

  瘰 结核,四两末,牛膝汤丸豆大,每三十丸。(第三。)

  下部漏疮,水煎日日洗之。(第四。)

  热病狂奔,蜜丸服,薄荷汤下,水煎亦可。(第五。)

  伤寒结胸,天行疾,胸满壮热,醋煎一两服,取吐且取汗。(第六。)

  谷疸食劳,头旋心怫郁不安,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用二两,胆草一合,牛胆丸服十丸。(第七。)

  小儿身热,煎洗之。(第八。)

  热毒足肿,作痛欲脱,酒煎渍之。(第九。)

  梦遗食减,苦参三两,白术五两,蛎粉四两,猪肚一个,沙釜煮烂,捣丸服。(第十。)

  中恶心痛,苦酒煎服。(十一。)

  饮食中毒,上方吐之。(十二。)

  血痢不止,炒焦丸服。(十三。)

  脱肛,同五倍子、陈壁土煎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十四。)

  齿缝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揩之。(十五。)

  鼻疮脓臭,有虫也。苦参、枯矾、生地煎汁滴之。(十六。)

  遍身生疮,肺热也。米汤丸服。(十七。)

  遍身风疹痒痛,为末一两,皂角二两,取汁熬膏丸服。(十八。)

  热毒风疮疥癣,一斤,枳壳六两,丸服酒下。(二十。)

  疥癞痛痒,黄水及大风手足烂,苦参二斤,芥穗一斤,丸服。(二十一。)

  鼠 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之去渣,入黍米酿熟饮之。(二十二。)

  本草易读卷三

  白鲜皮三十七

  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

  苦,寒,微咸,无毒,性燥。足太阴、阳明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除一切风痹,治诸般黄胆。女子阴肿,小儿惊痫,两足肌死,四肢筋弱。头痛目痛之时疾,风疮疥癞之旧 。

  鼠已破,出脓血,煎服,当吐若鼠子也。(验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