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易读


  生河间及兖州山谷,今近道处处有之。苗叶似芝麻对生,七月开花,八月结子黑色。花有紫白二种,根色黑而气腥。

  鼻中疮,为末敷之,或水浸塞之。(验方第一。)

  三焦积热,同大黄、黄连丸服。(第二。)

  急喉痹,同大力子末服。(第三。)

  发斑咽痛,同升麻、甘草煎服。(第四。)

  赤脉贯睛,为末,以米泔煮猪肝蘸食。(第五。)

  年久瘰 ,元参、蛎粉、贝母等分,蜜丸每三钱。(第六。)

  神祟忽睛,痛莫忍,元参、知母、黄芩、炒栀、大黄、桔梗、元明粉。热甚加生地、归尾,汤散均可。(第七。)

  鼠 ,酒渍常服。(第八。)

  小肠疝气,丸服,酒下出汗效。(此方不妥。第九。)

  烧香治劳,元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瓶中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两,炼蜜六两,同合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烧之,常令闻香,病自愈已。又甘松六两,元参一斤,每日焚之。(第十。)

  肺痈,咳唾脓血,胸内痛,脉数实,元参、川贝、桔梗、甘草、葶苈、薏米、净花,服后更吐,继加白芨、阿胶、蒲黄。(十一。)

  温热症,表俱饮水,元参、麦冬、丹皮、黄芩、酒芍、甘草。(十二。)

  本草易读卷三

  地榆十九

  得发良,恶麦冬。

  苦、酸,微寒。性涩而沉,下焦药也。疗一切失血,兼除血中之热。虚寒泻痢者忌。

  处处有之。宿根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似锯齿。七月开花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吐血,醋煮三两服。(验方第一。)

  漏下赤白。同上。(第二。)

  赤白痢下,水煮半斤,去渣,再熬如饧,分服之效。血痢,加当归二两,壮人即愈。(第三。)

  下血腹痛,同炙草、砂仁煎服。(第四。)

  小儿疳痢,水煎如饴服。(第五。)

  虎犬咬,内服外敷,忌酒。(第六。)

  蛇伤,外敷内服。(第七。)

  代指肿痛,煮汁渍之,半日愈。(第八。)

  小儿湿疮,水煎洗。(第九。)

  小儿面疮、赤肿,煎洗。(第十。)

  煮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阴干,百日烧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

  若石一、二斗,水浸没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乃已。(十一。)

  本草易读卷三

  丹参二十

  畏咸水,反藜芦。

  微苦,气平而降。入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调经脉,除烦热。止肠鸣腹痛,理崩带症瘕。功同四物,为女科要药。

  生桐柏及泰山。五月采。今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根皮丹而肉紫。

  经调一切,一味丹参散,每酒下三钱。(验方第一。)

  寒疝腹痛欲死,为末,酒下二钱。少腹有积。(第二。)

  小儿惊痫发热,同雷丸、猪脂煎,摩身上。(第三。)

  乳痈,同白芷、白芍,醋淹一宿,猪脂煎成膏,去渣敷之。(第四。)

  本草易读卷三

  紫参二十一

  畏辛夷,火炙紫黑用。

  味苦,微寒,无毒。入足厥阴,手太阴、阳明大肠。开心腹积聚,散腹胁坚胀。止唾衄,消痈肿,调血痢,破血瘀,通经脉,治金疮。利大小便,治赤白痢。消胸中之痞结,止肺家之疼痛。

  生河西及兖州山谷,今所在有之。茎青而细,五月开白花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

  根淡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近时多以此伪蚤休,不可不知。

  吐血不已,同甘草、阿胶为末,糯米汤下。(验方第一。)

  面上酒刺,同人参、丹参、沙参、苦参、胡桃仁丸服。(第二。)

  紫参汤

  紫参 甘草水煎。治下痢腹痛。(诸方第一。)

  本草易读卷三

  紫草二十二

  蜡水拌蒸,去须用。

  甘、苦、咸,寒,无毒。足厥阴药也。凉血活血,发痘提疹,利小便,通大肠。治恶疮癣,除心腹邪气。大便滑者忌之。

  生砀山及楚地。春社前后采之。今所在皆有。人家种之,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采根。苗似兰香,茎赤节青,染烛及染紫者多用之。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小儿头上疖毒,同当归、黄蜡、香油熬膏敷。(验方第一。)

  痘不出,赤色,便秘,用二两热汤渍之,泡封勿泄,温时取服。(第二。)

  痘赤便秘,同陈皮、葱白服。(第三。)

  痘疔,为末三钱,雄黄末一钱,胭脂取汁合,银针挑破点之。(第四。)

  痈疽便毒,同栝蒌煎服。(第五。)

  小儿白秃,煎汁敷之。(第六。)

  小便猝淋,水煎末服。(第七。)

  产后淋沥,便秘,方同上。(第八。)

  本草易读卷三

  白头翁二十三

  得酒良。

  甘,苦,辛,温,有小毒。治温疟,疗金疮,止鼻衄,除腹痛。散症瘕积聚,消瘿瘤瘰。

  毒痢血痢要药,偏坠秃疮灵丹。热毒下痢,紫血黑血者最宜。

  处处有之。春初作丛生。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荆。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自摇,与赤箭、独活同也。

  阴 偏肿,用根捣敷,当作疮,二十日愈。(验方第一。)

  外痔肿痛,以根捣敷。(第二。)

  小儿秃疮,以根捣敷,一宿作疮,半月愈。(第三。)

  白头翁汤

  白翁 黄连 黄柏 秦皮治热痢下重。(诸方第一。)

  又治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第二。)

  本草易读卷三

  白芨二十四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苦,辛,微寒,性涩。止肺血,填肺损。治跌打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

  除头面 ,使皮黑反白, 手足皴裂,令涩肌变滑。去腐逐瘀甚速,生肌止痛良效。肺痈脓血未尽者勿用。

  处处有之。茎叶如生姜、藜芦,但一科只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

  鼻血不止,为末津合,敷山根上,仍水服一钱立止。(验方第一。)

  心气痛,同榴皮蜜丸豆大,醋汤下三丸。(第二。)

  重舌鹅口,乳汁调末敷足心。(第三。)

  疔肿,为末,水澄摊 。(第四。)

  打跌骨折,酒调末服。(第五。)

  刀斧伤,同 膏为末掺之。(第六。)

  手足皴裂,水合末塞之。勿犯水。(第七。)

  汤火伤,香油合敷。(第八。)

  本草易读卷三

  三七二十五

  甘,苦,微温,无毒。散血止痛,去瘀消肿。治一切吐血衄血,血痢血崩。为金疮杖疮要药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根黄黑色,团结者,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

  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也。近传一种草,苗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小花如金丝可爱。根大如牛蒡,与南中来者不类,治金疮与一切血症甚效,云是三七,未知何物。

  吐衄,米汤下。(验方第一。)

  血痢,为末,米泔下。(第二。)

  大便血,为末,白酒下。(第三。)

  血崩。同上。(第四。)

  赤眼,磨汁涂眼四围。(第五。)

  产后血多,为末,米汤下。(第六。)

  无名痈肿,醋磨敷即散,已溃者干掺。(第七。)

  虎蛇伤,为末,米饮下三钱,仍嚼敷之。(第八。)

  本草易读卷三

  黄连二十六

  去净毛,浆水浸焙用。生用入心,醋炙入肝胆,酒炙上行。黄芩、龙骨、理石为使,

  恶菊花、元参、鲜皮、芫花、僵蚕,畏冬花、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忌猪肉,恶冷

  水。

  大苦,大寒,无毒。手少阴心经药也。清心退热,泻火除烦,镇肝凉血,解渴止汗。浓肠胃而止泻痢,开伏梁而泻痞满,解痈疽疮疥之毒,退目痛及 伤之火。虚寒者勿用。舌苔红者急用之。产后忌之。

  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八月采。苏颂《图经》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尺许,叶似甘菊,四月开黄花,六月结实似芹子色黄。其苗经冬不凋。汉末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胜,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则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若此。

  小儿口疮,同干姜为末掺之。(验方第一。)

  消渴尿多,蜜丸服。又同花粉丸服。又入猪肚白淫,脉数有热,同茯苓丸服。(第三。)

  赤痢已久,为末,鸡子(第四。)

  热毒血痢,水煎一两,露一宿,空腹服。(第五。)

  热毒赤痢,同当归焙末,入元香少许,米汤下二钱。(第六。)

  赤白痢久,并无寒热,同乌梅烧末,米汤下。(第七。)

  赤白暴痢,如鹅鸭肝,痛甚,同黄芩各一两煎热服。(第八。)

  一切诸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黄连两半,龙骨一两,真附子八钱,干姜一两,先以水两盅入铜器中,火沸取下着土上,沸止又入水两盅,如此九次;纳诸药入水内,再煎沸,辄取下,沸止又上火,如此九次,可得二三盅,顿服即止。(第九。)

  下痢腹痛,赤白下重,酒煎两服。(第十。)

  小儿久痢赤白有火,水煎,蜜合服五次。(十一。)

  脏毒下血,净连半斤,入猪大肠内,砂釜煮烂,取连焙末,捣肠合丸,米汤下。(十二。)

  赤白痢,日夜无度,同吴茱萸各二两,同炒香,各为末,以米饭合丸豆大,每服三十丸。

  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生姜汤下吴茱萸丸,各十五丸。赤白痢并服,米汤下,甚效。(十三。)

  肠风。同上。(十四。)

  脾积食泻,捣蒜合丸豆大,白汤下五十丸。(十五。)

  痢痔肠脱,为末,冷水合敷之。(十六。)

  鸡冠痔疾,为末敷之。(十七。)

  痔病秘结,同枳壳丸服。(十八。)

  暴赤目痛,同干姜、杏仁为末,绵包浸汤,闭目乘热洗之。(十九。)

  小儿赤目,水合敷足心。(二十。)

  烂弦风眼,黄连十文,槐花、轻粉少许,为末,男儿乳合之,饭上蒸过,帛包之,熨目三四次。(二十一。)

  目猝痒痛,乳汁浸点,诸目悉治。(二十二。)

  泪出不止,水浸浓汁渍拭之。(二十三。)

  口舌生疮,酒煎时含。(二十四。)

  小儿鼻 ,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之,黄连末敷之。(二十五。)

  小儿月蚀生耳后,为末敷之。(二十六。)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煎黄连渍之,晒干与食。(二十七。)

  腹中儿哭,煎浓汁呷之。妇科胎哭是也。(二十八。)

  子烦、口干不卧,为末,粥下一钱。(二十九。)

  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同槟榔末、鸡子清合敷。(三十。)

  中巴豆毒利不止,同干姜末水下。(三十一。)

  心火实热,水煎服。(三十二。)

  心猝热痛,水煎服。(三十三。)

  阳毒狂奔,同石膏末,甘草水下。(三十四。)

  骨节积热黄瘦,童尿浸,水煎服。(三十五。)

  小儿疳热流注,通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以黄连五两入猪肚中,铺糯米上蒸烂,捣千杵丸服。(三十六。)

  呕烦心热,黄连五分,干姜三分。(三十七。)

  中热邪毒,同巴豆吐之。(三十八。)

  香连丸

  黄连 木香蜜丸豆大,每白汤下三十。治赤白诸痢,里急腹痛。(诸方第一。)

  赴筵散

  黄连 干姜为末掺之。治口疮。(第二。)

  黄连汤

  黄连 桂枝 炙草 人参 半夏 姜 枣治腹痛欲呕,心热甚者。(第三。)

  黄连阿胶汤

  黄连 阿胶 黄芩 白芍 鸡子黄治心烦不眠。(第四。)

  黄连粉

  黄连为末。

  水合敷。治浸淫疮。(第五。)

  下痢赤白,黄苔,便赤,脉数。黄连(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苦参(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第六)

  本草易读卷三

  胡连二十七

  苦,寒,无毒。补肝胆,浓肠胃,除骨蒸,退心热。三消五痔悉疗,泻痢温疟亦治。

  平小儿出波斯国,苗若夏枯草。今南海及秦陇亦有之。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采,折之尘出如烟者真也。

  小儿潮热,往来盗汗,同柴胡蜜丸服。(验方第一。)

  小儿腹胀,疳热发焦,同灵脂末,猪胆丸服。(第二。)

  五心烦热,米汤下末。(第三。)

  小儿疳疾泻,同干姜末,甘草汤下。(第四。)

  小儿自汗盗汗,潮热往来,同柴胡蜜丸服。(第五。)

  小儿黄胆,同黄连各一两,将黄瓜去瓤,入药在内,面包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白汤下。(第六。)

  小儿目赤,茶合敷足心。(第七。)

  吐衄血,同生地猪胆合丸,茅根汤下。(第八。)

  血痢不已,同乌梅、灶心土末服。(第九。)

  热痢腹痛,丸服。(第十。)

  痈毒已溃未溃,同穿山甲、茶合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