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通端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忌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焉。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施。伍木香利痰行气,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服。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 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毒可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燥得以润,痰可以清。排脓散肿,利膈清心。止渴退烦热,通乳生唾津。消瘀血,催月经。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亦以热退为补,不可不察。耳聋未久者,可用酿酒,饮之有益。
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姜汁为使。
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肢体挛蜷决用。
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惟痰在皮里膜外,经络肢节者相宜。若寒痰、湿痰与食积痰勿用。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诸经。
除风热,开经络。行血气,导痰涎。去胸中烦闷,治头风眩晕。大人中风失音,小儿心热惊痫。
牡荆,俗名黄荆。截取尺余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以器承取,即得。
李时珍云:“荆沥:化痰去风为妙药。”千金翼方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合计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朱震亨云:“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咸,性平,无毒。入肺经。
清金降火,止浊治淋。积块老痰逢便化,瘿瘤结核遇旋消。
海石乃水沫结成,体质轻飘,肺家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治证如上。
多服损人气血。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咸,性平。入肝经。火 ,水飞。
化顽痰癖结,行食积停留。
痰见青礞,即化为水。脾虚者大忌。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即蚶壳也。味咸,性平,无毒。火 ,醋淬,研。
消老痰至效,破血癖殊灵。
咸走血而软坚,故主治如上。
第一卷 通治部分\治痰药
(三)逐痰
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经。柏子为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
刮去粗皮及弦与子,酥炙用。
宣壅导滞,开窍通关。驱邪辟疫,搜风逐疫。 之治噤口中风,濯之则除湿去垢,涂之而散肿消毒,焚之可辟疫除瘟。
性极尖利,无闭不开,无坚不破,中风伤寒门,赖为济急之神丹。若类中风、由于阴虚者,禁之。孕妇亦禁。
子:去皮,水浸软,煮糖渍食之,治大肠虚秘,瘰 恶疮。
刺:另见外科类。
第一卷 通治部分\温里药
附子
味辛、甘,性热,有毒。入脾、肾二经。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童便、犀角。
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浓甘草汤同煮,汁尽为度,烘干。(冬采为附子、主寒疾。春采为乌头,主风疾。)
补元阳,益气力,堕胎孕,坚筋骨。心腹冷疼,寒湿 。足膝瘫软,坚瘕症癖。
主治繁众,皆由风、寒、湿三气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积聚。邪客下焦,腰膝脚痛。附子热而善走,诸证自瘥也。虞抟曰:“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以除在里之寒湿。”吴绶曰:“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厥冷腹痛,脉沉而细,唇青囊缩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阴极阳竭,而后议用,晚矣。”
附子,退阴益阳,祛寒湿之要药也。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于阴虚内热,祸不旋踵。
第一卷 通治部分\温里药
肉桂
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肾二经。畏石脂。
忌生葱,去皮用。见火无功。
益火消阴,救元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筋骨、强阳道,乃助火之勋。
定惊痫,通血脉,属平肝之绩。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宣通百药,善堕胞胎。
桂心:(入心肾二经)理心腹之恙,三虫九痛皆瘥。补气脉之虚,五痨七伤多验。宣气血而无壅,利关节而有灵。托痈疽痘毒,能引血成脓。
肉桂乃近根之最浓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浓者。桂枝即顶上细枝。(另列专条)以其皮薄,又名薄桂。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道也。
桂性偏阳,不可误投,如阴虚之人,一切血证、及无虚寒者,均当忌之。
第一卷 通治部分\温里药
干姜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脾二经。
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温中下气,症瘕积胀悉皆除。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生行则发汗有灵,炮黑则止血颇验。
干姜本辛,炮之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其止血者,盖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然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姜味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走血,久服损阴伤目,凡阴虚有热者勿服。
第一卷 通治部分\温里药
蜀椒
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胃三经。杏仁为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闭口者害人。
温脾土,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饮癖气症和水肿,累建奇功,杀虫止呕及肠虚,恒收速效。通血脉则痿痹消除,行肢节则机关健运。椒目:“善消水肿,可塞耳聋。”椒禀纯阳之气、乃祛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良药。
命门火衰,中气寒冷者,宜之。若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辛,性平,无毒。入肝经。酒浸,煨熟,焙干。
风虚眩晕,麻痹不仁。语言蹇謇涩,腰膝软疼。理风痫惊气。治恍惚失神。
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筋,独入肝经,故主治如上。
天麻,虽不甚燥,毕竟是风剂助火,若血虚无风者,不可妄投。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又名刺蒺藜。味苦、辛,性平,无毒。入肺、肝二经。
去刺用。孕妇不宜服。
祛风而皮肤搔痒可止,平肝而眼目翳膜能除。头疼眩晕堪定、鼻鼽,喷嚏无虞。
刺蒺藜主治肝肺、沙苑蒺藜主治在肾。刺者多治上部外部;沙苑者多治下部内部,是其区别。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白芷为使。畏黄连。
主头痛面风,泪出多涕。寒痹筋挛,去瘀生新。调经种子,长肉排脓。小者名抚芎,止利且开郁。
辛甘发散为阳,故多功于头面,血和则去旧生新,经调而挛痹自解,长肉排脓者,以其为血中气药也。抚芎之止利开郁,亦上升辛散之力。
芎 性阳味辛,凡虚火上炎,呕吐咳逆者,忌之。衍义云:“久服令人暴亡,为其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侮,久则偏绝耳。”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辛,性微寒,无毒。入心胞、肝二经。忌铁。
活血养肝,益精调经,头痛眩晕,目赤欠明。
此子宜于血滞之目病。如瞳子散大者,忌用。头痛眩晕而兼血滞之象者,用之更宜。又能除水气,益心气。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辛,性温,无毒。入膀胱经。恶 茹。
风家巅顶作痛,女人阴肿疝疼。
辛温纯阳,独入太阳理风寒,疝瘕阴痛,皆太阳经寒湿为邪也。
头痛挟内热者,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痛,不宜进也。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苦辛,性平,无毒。入肝、膀胱二经。恶乌头、石膏。
头风连于眼目、搜散无余,湿痹甚而拘挛,展舒有效。
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在风木之脏,目之与筋,皆肝所主也。
头痛目痛,不因风邪,而因于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肝经。土瓜为使。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清肝火,防薄厥。阳浮于上,眩晕欲跌。目痛羞明,鼠 瘰疠。
夏枯草,久用亦伤胃家。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微苦,性平,无毒。入肝、脾、胃三经。
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助胃消食、盖粥芳香。治头晕与头胀,发痘疮以成浆。散宿血而止吐衄、止泻痢而涩滑肠。巅顶昏蒙,如堕云雾,与茶同用,开畅清凉。
荷蒂:可治雷头风。
荷梗:去刺用,能通气宽胸。夏受暑湿,胸闷不畅,用为药引。
荷之全部,均能治病。今将藕、藕节、藕皮、莲子、莲心、莲花瓣、莲花须、莲房等分立专条,供互相参考。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味甘、酸。性偏温。入肝、肾二经。
补肝益肾,养血生津。头旋心悸,目眩耳鸣。须发早白,便秘难行。
此子能润滑大肠,故大便稀者勿用。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一)巅顶、头面用药
原名枸骨。味苦,性凉。入肝、肾二经。
腰脚痿弱令健,阳浮于上使平。额沉头晕,目眩耳鸣。
此物益肾平肝,用于调理上盛下虚之症有益。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
(二)鼻科用药
味辛,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芎 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