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备要
本草备要
出岭南,研用。
草部
白豆蔻
宣,行气,暖胃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 红筋(太阳脉起目 )。
番舶者良,研细用。
草部
肉豆蔻
一名肉果
燥脾,涩肠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
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铁。
草部
草豆蔻
一名草果
燥湿祛痰,除痰截疟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脾热,耗气损目。
闽产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草部
香附
一名莎草根
宣,调气开郁性平气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主一切气(人身以气为主,气盛则强,虚则衰,顺则平,逆则病,绝则死矣。经曰: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七情之气也。以香附为君,随证而加升降消补之药。《素问》中仍有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名九气)。利三焦,解六郁(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止诸痛(通则不痛)。
治多怒多忧,痰饮痞满,胸肿腹胀,饮食积聚,霍乱吐泻,肾气香港脚,痈疽疮疡(血凝气滞所致。香附一味末服,名独胜丸,治痈疽由郁怒得者。如疮初作,以此代茶。溃后亦宜服之。大凡疮疽喜服香药,行气通血,最忌臭秽不洁触之。故古人治疡,多用五香连翘饮。
康祖左乳病痈,又臆间生核,痛楚半载。祷张王梦授以方,姜汁制香附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遂愈),吐血便血,崩中带下,月候不调(气为血配,血因气行。经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气之滞;行后作痛,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色紫,气之热;色黑则热之甚也;错经者,气之乱;肥人痰多而经阻,气不运也。香附阴中快气之药,气顺则血和畅,然须辅以凉血补气之药。丹溪曰: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此正阳生阴长之义),胎产百病。
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行中有补。丹溪曰:天行健运不怠,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耳。时珍曰:凡人病则气滞而馁,香附为气分君药。臣以参、 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
去毛用。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旁彻腰膝。童便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或蜜水炒);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且敛其散);姜汁炒,则化痰饮;炒黑又能止血。忌铁(时珍曰: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散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 、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清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发汗散邪,得三棱、莪术则消积磨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仙药也。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李士材曰:乃治标之剂,惟气实血未大虚者宜之,不然恐损气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于女科仙药之一语,惜未有发明及此者)。
草部
木香
宣,行气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怒则肝气上,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气痛,九种心痛(皆属胃脘,曰寒痛、热痛、气痛、血痛、湿痛、痰痛、食痛、蛔痛、悸痛。盖君心不易受邪,真心痛者,手足冷过腕节,朝发夕死),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后重(同槟榔用。刘河间曰:痢疾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癃闭,痰壅气结,癖症块,肿毒虫毒,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杀鬼物,御瘴雾,去腋臭,宽大肠,消食安胎(气逆则胎不安)。过服损真气(丹溪曰:味辛气升,若阴火冲上者,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王好古曰:《本草》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导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痰癖症块,破也,不同如此。汪机曰: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泻药为君则泻。
李时珍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金郁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闭,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番舶上耒,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所用者,皆广木香、土木香)。磨汁用。东垣用黄连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实肠止泻)。畏火。
草部
藿香
宣,去恶气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而呕者忌用),去恶气,进饮食。
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有寒,上焦壅热(能理脾、肺之气。古方有藿香正气散,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
出交广,方茎有节,叶微似茄汁。古惟用叶,今枝、茎亦用之,因叶多伪也。
草部
茴香
古作怀香
燥,补肾命门,治寒疝大茴辛热。入肾膀胱。暖丹田,补命门,开胃下食,调中止呕。
疗小肠冷气, 疝阴肿(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 也。肝经病,不属肾经,以厥阴肝脉络阴器也。多因寒湿所致,亦有挟虚者,当加参、术于温散药中),干湿脚气。多食损目发疮。
小茴辛平,理气开胃,亦治寒疝。食料宜之。
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名大茴,出宁夏,他处小者名小茴。自番舶来,实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受病于肝,见证于肾。大、小茴各一两,为末,猪脬一个,连尿入药,酒煮烂,为丸服)。
草部
甘松香
宣,理气醒脾甘温芳香。理诸气,开脾郁。
治腹卒然满痛,风疳齿 ,香港脚膝浮。煎汤淋洗。
出凉州及黔蜀。叶如茅,用根(根极繁密)。
草部
山柰
宣,温中,辟恶辛温。暖中辟恶。
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生广中,据叶皆如生姜,入合诸香用。
草部
高良姜
宣,燥,暖胃散寒辛热。暖胃散寒,消食醒酒。
治胃脘冷痛(凡心口一点痛,俗言心气痛,非也。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及因怒、因寒而起。以良姜酒洗七次,香附醋洗七次,焙研。因寒者,姜二钱,附一钱;因怒者,附二钱,姜一钱;寒怒兼者,每钱半,米饮加姜汁一匙,盐少许服。初梁绲患心脾痛,梦神授此方,二味等分服,后入各炒方用),霍乱泻痢,吐恶噎膈,瘴疟冷癖。肺胃热者忌之。
出岭南高州。
子,名红豆蔻,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消食解酒(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并东壁土炒用。
草部
荜茇
茇、一作拨
燥,除胃冷,散浮热辛热除胃冷,温中下气,消食祛痰。
治水泻气痢(牛乳点服),虚冷肠鸣(亦入大肠经),冷痰恶心,呕吐酸水, 癖阴疝。
辛散阳明之浮热,治头痛(偏头痛者,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干姜、荜茇、细辛,热痛宜石膏、牙硝,风痛宜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宜锻石、雄黄),鼻渊。多服泄真气,动脾肺之火,损目。
出南番,岭南亦有。类椹子而长,青色,去挺用头。醋浸。刮净皮粟,免伤人肺。
草部
烟草
新增
宣,行气,辟寒辛温有毒。
治风寒湿痹,滞气停痰,山岚瘴雾。其气入口,不循常度,顷刻而周一身,令人通体俱快,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
人以代酒代茗,终身不厌(故一名相思草)。然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自不觉耳。闽产者佳(烟筒中水,能解蛇毒)。
草部
金银花
泻热,解毒甘寒入肺。散热解毒(清热即是解毒),补虚(凡物甘者皆补)疗风,养血止渴(丹溪曰:痈疽安后发渴,黄 六一汤吞忍冬丸切当。忍冬养血,黄 补气,渴何由作)。
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肠 血痢,五种尸疰。
经冬不凋,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熬膏并妙(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两,酒煮晒干,同甘草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为丸。
陈藏器曰:热毒血痢,浓煎服之。为末,糖调常服,能稀痘)。
草部
蒲公英
一名黄花地丁
泻热,解毒甘平。花黄,属土,入太阴、阳明(脾、胃)。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
专治乳痈(乳头属厥阴,乳房属阳明。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疔毒,亦为通淋妙品(诸家不言治淋,试之甚验)。擦牙、乌髭发(瑞竹堂有还少丹,方取其通肾。东垣曰:苦寒肾经君药),白汁涂恶刺(凡螳螂诸虫,盛夏孕育,游诸物上,必遗精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百疗难效,取汁浓涂即愈,千金方极言其功)。
叶如莴苣,花如单瓣菊花,四时有花,花罢飞絮,断之茎中有白汁(郑方升曰:一茎两花,高尺许者,掘下数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草部
紫花地丁
泻热,解毒辛苦而寒。
治痈疽发背,疔肿瘰 ,无名肿毒。
叶如柳而细,夏开紫花结角,生平地者起茎,生沟壑者起蔓。
草部
杜牛膝
一名天名精,一名地菘
泻热,吐痰,破血,解毒甘寒微毒。能破血(一妇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秘。用行血、利水药不效,用牛膝浓煎膏饮,下血一桶,小便通而愈),能止血吐痰,除热解毒杀虫。
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良方》曰:浓煎,加乳、麝少许,神效),小儿牙关紧闭,急慢惊风(不省人事者,绞汁入好酒灌之即苏。以醋拌渣,敷项下)。服汁,吐疟痰(惊风服之,亦取其吐痰)。漱汁,止牙痛。捣之,敷蛇、虫螫毒。
根白如短牛膝。地黄为使(煎汤洗痔,渣塞患处良)。
草部
鹤虱
泻,杀虫苦辛,有小毒。杀五脏虫,治蛔啮腹痛(面白唇红,时发时止者,为虫痛,肥肉汁调末服)。
《沈存中笔记》云:是杜牛膝子(或曰非也,别是一种)。最黏人衣。有狐气,炒热则香。
草部
山豆根
泻热,解毒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
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草部
牛蒡子
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症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汗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翻花疮(肉翻出如花状)。
草部
山慈菇
泻热,解毒甘微辛,有小毒。功专清热散结。
治痈疮疔肿,瘰 结核(醋磨涂)。解诸毒、虫毒、蛇、虫、狂犬伤。
根与慈菇、小蒜相类,去毛壳用(玉枢丹中用之。《广笔记》云:出处州遂昌县洪山,无毛,云真者有毛,误也)。
草部
漏芦
泻热,解毒咸软坚,苦下泄,寒胜热。入胃、大肠,通肺、小肠。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生肌杀虫。
治遗精尿血,痈疽发背(古方以漏芦汤为称首),及预解时行痘疹毒(取其寒胜热,又能入阳明故也)。
出闽中,茎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甘草拌蒸。连翘为使。
草部
贯众
泻热,解毒味苦微寒,有毒,而能解邪热之毒。
治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破症瘕,发斑痘(王海藏快斑散用之),化骨哽(能软坚),杀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