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汇精要

取【收】

腥【主】杀虫疥癣【助】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玄参丹参沙参苦参恶大黄【制】(
雷公云)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治】(疗)(图经曰)大吐上膈风涎

风痫病(药性论云)主上气去积年脓血及治恶风疮头秃(衍义曰)作末细调治马疥癣(别录
云)治
黑痣生于身面上烧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膏以针微刺破痣处点之不
过三遍验又作末内牙孔中治牙疼效勿咽其汁又以半两煮灰汁中炮过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
取小吐疗黄胆不过数服瘥又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以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
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出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合治】以一分用
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上陷一坑子内陈醋二橡斗许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合一处捣研极细用面糊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有大毒 蔓生
钩吻(出神农本经)主金疮乳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破症
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根)野葛 固活【苗】
(蜀
本云)叶似黄精而紫当心抽花黄色头尖处有两毛若钩(唐本注云)其苗蔓生叶似柿叶皮白骨

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汉防己根节断者良上说似黄精且黄精直生如龙胆泽漆两叶或四叶相对钩吻
蔓生叶如柿叶以此观之非黄精之类也经云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用【地】(图经曰)
生傅高山谷及会稽东野桂州南越山益州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

干【用】根【质】宿根类地骨嫩根类汉防己【色】褐【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
也【臭】腥【主】涂恶毒疮【助】半夏为之使【反】恶黄苓【禁】不可食入口则死【解】误
中其毒以羊血桂心葱叶涎解之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有毒 植生
【射】(音夜)【干】(出神农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

热(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久服令人虚(以上黑字名

所录)【名】乌扇 乌蒲 乌 乌吹 草姜 凤翼【苗】(图经曰)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
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故名乌 谓其叶中抽茎似萱草而 硬六月花开红黄色瓣上有细纹秋
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地】(图经曰)生南阳川谷田野今所在有之(道地)

州【时】(生)春生苗(采)三月三日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高良姜【色】黄赤
【味】
苦【性】平微温泄【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朽【主】喉痹肿毒【制】(雷公云)凡使

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后用 竹叶煮从午至亥漉出晒干用之【治】(疗)(药性论云)通女子

闭治疰气消瘀血(日华子云)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 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别

云)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蛇含(出神农本经)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 恶疮头疡(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疗心
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蛇衔 威蛇 雀瓢【苗】(图经曰)

土石上或下湿地蜀中人家亦种之一茎五叶或七叶此有两种当用细叶黄色花者为佳【地】(图
经曰)生益州山谷今近处亦有之(道地)兴州【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取叶八月取根
【收】
阴干【用】根叶【质】类竟命草而叶小【色】青【味】苦【性】微寒泄【气】味浓于气阴也
【臭】腥【主】诸疮疡【制】去根茎只取叶细切晒干不犯火一用根【治】(疗)(图经曰)叶

极烂敷赤疹丹毒疮肿(别录云)金疮及蜈蚣螫人捣敷之佳○根治产后泻痢浓煎服之【解】误

竟命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木
有毒 植生
常山(出神农本经)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疗鬼
蛊往
来水胀洒洒恶寒鼠 (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互草【苗】(图经曰)常山即蜀漆根也叶似

而狭长两叶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而圆三子为房苗高者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
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开红白花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
甘人用为饮由其味香甘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温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地】(图经曰)生益州

谷及汉中金州房州梁州皆有之(道地)宜都建平【时】(生)春生苗(采)八月取根【收】
晒干【用】
根细实如鸡骨者佳【质】类荆根而微黄【色】黄【味】苦辛【性】微寒泄【气】气薄味浓阴
中之阳【臭】腥【主】截诸疟吐痰涎【反】畏玉扎【制】(雷公云)酒浸一宿漉出晒干用【合
治】合小麦竹叶煮服疗小儿疟洒洒寒热项下瘤瘿○以三两合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治疟疾
于欲发前顿服取微吐瘥○以三两捣末合鸡子白和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三十丸治疟病效【禁】多
服令人大吐又老人久病不宜服【忌】葱菘菜(即今白菜也)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木
有毒 植生
蜀漆(出神农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鸡尿草 鸭尿草【苗】(图经曰)春生苗高

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而圆三子为房而海州出者叶似
楸叶八月开红白花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此种即常山苗也【地】(图经曰)生江林山川谷及蜀

中益州山谷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道地)明州海州【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取【收】
曝干【用】
苗叶【质】类荆茎而有节【色】黄【味】辛【性】平微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腥【
主】久疟积聚【助】栝蒌桔梗为之使【反】畏橐吾恶贯众【制】(雷公云)取茎并叶五两以

草四两细锉拌水令湿同蒸临时去甘草取蜀漆又拌甘草水匀再蒸了任用【治】(疗)(药性论
云)
主鬼疟温疟又寒热疟下肥气积聚(日华子云)治症瘕【合治】合云母龙骨等分杵末以浆水调

钱疗疟疾于未发前服效如温疟再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瘥【忌】木笋【禁】不可多服令
人吐逆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有毒附草甘遂 植生
甘遂(出神农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以上朱字

农本经)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甘 陵 陵泽 重
泽主田【苗】(图经曰)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以实

者为胜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六七叶如蓖麻鬼白叶用之殊恶(唐本注云)真甘遂皮赤肉白草

遂皮白皮白者乃蚤休俗名重台也【地】(图经曰)生中山川谷及陕西江东汴沧亦有之(道地)

宁府京西【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和皮甘草【色】
皮赤
肉白【味】苦甘【性】大寒泄【气】味浓于气阴也【臭】朽【主】逐水肿破症坚【助】瓜蒂
为之使【反】甘草恶远志【制】(雷公云)凡采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 自然汁

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以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治】
(疗)(唐本注云)草甘遂疗痈疽蛇毒(药性论云)甘遂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
水主皮
肌浮肿(别录云)治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者捣末二分分五服熟水下如觉心下烦得微利日一服

【合治】甘遂末一分猪肾一枚分为七脔散甘遂末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食一次至四五日治卒肿
满身面皆浮当觉腹胁鸣小便利瘥【禁】气虚人不可服【解】蛇毒【赝】蚤休为伪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走
无毒 蔓生
白蔹(出神农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以

朱字神农本经)下赤白杀火毒(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菟核 白草 白根 昆仑【苗】(图
经曰)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生其茎赤色茎端有五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
五枚同窠皮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尔(唐本注云)此根

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地】(图经曰)生衡山山谷及江淮州郡荆襄怀孟

齐濠诸州皆有之(道地)滁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
【质】
类地瓜而长【色】皮黑肉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臭】朽【主】
一切肿毒生肌止痛【助】代赭为之使【反】乌头【治】(疗)(图经曰)治风金疮及面药(日

子云)止惊邪血邪发背瘰 肠风痔 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火疮(别录云)疗疔疮及发背

汤火灼烂疮以水调末敷之效【合治】合赤小豆 草为末用鸡子白调涂肿毒【解】杀火毒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青葙子(出神农本经)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疗唇口青(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恶疮
疥虱痔蚀下部慝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草蒿 萋蒿 草 昆仑草 草决明【苗】(图
经曰)二月生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软茎似蒿青红色六七月开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匾有似莨菪
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亦相似恐不堪用(唐本注云)此草苗高

许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四月五月生下湿地荆襄人名为昆仑草【地】

叶六月八
月取子【收】阴干【用】子【质】类鸡冠花子【色】黑【味】苦【性】微寒泄【气】味浓于
气阴也【主】恶疮疥瘙目肿盲翳【制】(雷公云)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用【治】(疗)(唐本
注云)苗治温疠捣汁服(药性论云)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日华子云)子治五脏
邪气
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苗止金疮血(别录云)子汁疗鼻衄出血不止以三合灌鼻中瘥(补)(日

子云)益脑髓明耳目【赝】思 子鼠细子为伪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有小毒 植生
【萑】(音完)【菌】(音郡出神农本经)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 (音藓)【蛲】(音饶)
虫蛇
螫毒症瘕诸虫(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萑芦 鹳
菌【苗】(唐本注云)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自然有此菌尔亦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色白轻虚表里

似与众菌不同然秋雨以时即有天旱及霖即稀也(食疗云)又菌子有数种槐树上生者良野田中

者恐有毒生食之杀人【地】(图经曰)生东海池泽及渤海武章沧州皆有之【时】(生)无时(采)
八月取【收】阴干【用】头茎【质】类蕈而大小不一【色】白【味】咸甘【性】平微温【气】
气浓味薄阳中之阴【臭】朽【助】得酒良【反】畏鸡子【制】杵末用【治】(疗)(药性论云)
除腹内冷痛及治白秃疮【合治】以清汁萑芦一两合羊肉 日食一次疗蛔虫攻心如刺○为末合
猪肉作 食之疗蛔虫【禁】仰卷紫色及大耳青色仰生者皆不可食发五脏风壅经络多食动痔病
昏多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白芨(出神农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音肥)缓不收(以
上朱
字神农本经)除白癣疥虫(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甘根 连及草【苗】(图经曰)春生苗

一尺许似 榈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叶似杜若两指大而青四月开紫花七月结实熟时黄黑色至冬叶
凋根似菱米有三角角端生芽古方虽稀用今人亦作糊用之【地】(图经曰)生北山川谷冤句越

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近道皆有之(道地)兴州申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九月
取根
【收】曝干【用】根【质】类菱而大小不一【色】黄褐【味】苦辛【性】平寒泄【气】气薄
味浓阴中之阳【臭】香【主】痈疽疮肿生肌止痛【助】紫石英为之使【反】乌头畏李核杏仁
恶理石【制】去芦须锉碎用【治】(疗)(唐本注云)手足皲(音军)折取嚼涂之有效(药性
论云)
治结热不消及阴下痿并面上 令人肌滑(日华子云)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眼症结发背瘰 肠


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草之草
有小毒 丛生
大戟(出神农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邛钜【苗】(图经曰)春生红芽渐长作

高尺许叶似初生杨柳而小团三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
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此品乃泽漆根也【地】(图
经曰)生常山及淮甸江南皆有之(道地)滁州河中府信州并州【时】(生)春生苗(采)二
月八月
十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苦参而粗大【色】皮黄肉白【味】苦甘【性】大寒
泄【气】气薄味浓阴中微阳【臭】焦【主】利水道去积聚【助】小豆为之使【反】甘草畏菖
蒲芦草鼠屎恶山药【制】(雷公云)凡采得于槐砧上细锉与细锉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

干用【治】(疗)(图经曰)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之日再三便愈(药性论云)破新
陈恶
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日华子云)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合治】合当归橘皮各

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治水肿无问年月深浅虽脉恶亦宜服之服后利水二三升不愈再服便瘥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