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汇精要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兰草(出神农本经)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除胸中痰癖(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水香 燕尾香 香水兰【苗】(衍义曰)叶如麦门冬

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瓣上有细紫点其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
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唐白乐天有种兰不种艾之诗正
谓此兰矣【地】(图经曰)生大吴池泽今江陵鼎澧州山谷阴湿地之间亦有【时】(生)春生苗
(采)

】香【主】痰癖恶气【治】(疗)(唐本注云)煮水浴疗风(陈藏器云)主恶气香泽可作膏涂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无毒 蔓生
忍冬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名医所录)【名】左缠藤 金银花 鹭 藤 老翁



上下有毛花白蕊紫(别录云)此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草其藤左绕附树延蔓或在园圃之上藤方

紫叶似薜荔而青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本经不
载治诸恶疮而近代名医用之多效其功犹胜于红内消也【地】(陶隐居云)处处有之【时】(生)
三月开花(采)十二月取茎叶【收】阴干【用】茎叶花【色】青【味】甘【性】温缓【气】

浓于味阳中之阴【臭】香【主】一切痈疽五发疮疡【制】细锉【治】(疗)(药性论云)消腹

满止气下 (陈藏器云)主热毒血痢水痢(别录云)茎叶煮浓汁服治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
每发
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作风尸者淫跃四肢不知
痛之所在每发风昏恍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尸注者举身沉重
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至则辄致大恶【合治】浸酒治痈疽发背初发时盒饭服此不问疽发何
处发眉发颐或头或顶或背或腰或胁或妇人乳痈或在手足皆有奇效○煮汁酿酒补虚疗风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蛇床子(出神农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以
上朱字神农本经)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以上黑字名医所录)
【名】
蛇粟 虺床 思益 绳毒 盱(音吁)蛇米 马床 墙蘼 枣棘【苗】(图经曰)三月生苗
高一
二尺叶青碎似芎 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四五月开白花又似伞状子
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地】(图经曰)生临淄川谷及田野湿地今处处有之(道地)扬州襄州
南京
【时】(生)三月生苗(采)五月取实【收】阴干【用】子【质】类莳萝而细【色】黄褐【味】
苦辛甘【性】平散【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臭【主】除风益阳【反】恶牡丹巴豆贝母
【制】(雷公云)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日干再以生地黄汁拌蒸从午

亥日干用又微炒杀毒即不辣【治】(疗)(药性论云)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 痛男子腰疼浴

女阴去风冷大益阳事及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日华子云)除暴冷扑损瘀血

胯疼阴汗湿癣四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补)(日华子云)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合治】
合猪
脂治小儿癣疮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地肤子(出神农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以上朱字神

本经)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地葵 涎衣草 益
明地麦 鸭舌草 落帚【苗】(图经曰)地肤子星之精也初生薄地高四五尺根形如蒿茎赤

青大似荆芥三月开黄白花子青色或曰其苗即独帚也密州一种根作丛生每窠有二三十茎茎有赤
有黄七月开黄花其实地肤也至八月而 干成可采正与此地独帚相类按陶隐居谓茎苗可谓扫帚
苏恭云苗极弱不能胜举二说不同盖地土所宜而有肥瘠强弱之异尔【地】(图经曰)生荆州平

及田野今关中近地皆有之(道地)密州蜀州【时】(生)二月生苗(采)四月五月取叶八月
十月取
实【收】阴干【用】子【质】类一眠起蚕砂【色】黄褐【味】苦【性】寒泄【气】气薄味浓
阴也【臭】腥【主】益精补气明目强阴【治】(疗)(药性论云)治阴卵溃疾作汤沐浴去热风
(日
华子云)治客热丹毒(图经曰)叶疗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唐本注云)茎
叶捣
汁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合治】合阳起石同服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为末酒调方寸匕治
积年久 腰痛有时发动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无毒 蔓生
千岁 汁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名医所录)【名】
芜 常春藤 苣菰【苗】(图经曰)藤生似葛蔓延木上叶如葡萄下白而小四月摘其茎有白

而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熟时青黑微赤可食冬则叶凋此藤大者盘薄故云千岁 即诗所谓葛
者是也【地】(图经曰)生泰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叶(采)夏秋取茎【收】
瓷罐
收贮【用】茎中汁【质】类葛藤【色】白【味】甘【性】平缓【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
朽【主】补五脏益气【制】捣取汁【治】(疗)(日华子云)止渴悦色(唐本注云)主哕逆及
伤寒
后哕逆更良(陈藏器云)藤水浸吹取气汁滴目中去热翳赤障【赝】 藤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景天(出神农本经)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以上朱字

农本经)诸蛊毒痂 寒热风痹诸不足久服通神不老(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戒火 火母 救
火据火 慎火【苗】(图经曰)春生苗叶似马齿而大作层其上茎极脆弱夏中开红紫碎花秋

枯萎亦有宿根者人家多种于中庭或以盆盛植于屋上云以辟火谓之慎火草【地】(图经曰)生

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四月四日七月七日取花苗叶【收】阴干【用】

苗叶【质】类马齿苋作层而叶大【色】花红紫苗叶青【味】苦酸【性】平泄【气】味浓于气
阴中之阳【臭】朽【主】火疮风疹【治】(疗)(图经曰)苗叶花治疮毒及婴孺风疹在皮肤不

者(陶隐居云)叶疗金疮止血洗浴小儿去烦热惊气(药性论云)除风疹恶痒小儿丹毒及发热
惊疾
○花能明目(日华子云)叶治心烦热狂赤眼头疼寒热游风丹肿女人带下(衍义曰)根研汁涂
火心
疮(别录云)茎叶生捣敷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者【合治】苗叶五两合盐三两同研绞

以手摩涂一切热毒丹疮○阴干苗叶一斤合酒五升煮取汁温分四服治产后阴下脱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茵陈蒿(出神农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山陈茵【苗】
(图经曰)春初生苗高五七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仍因旧苗而

新叶故名茵陈蒿今谓之山茵陈也江宁府一种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一种名白蒿亦似
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惟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最佳也【地】(图经曰)生泰山丘陵

岸及阶州和州江南北地皆有之(道地)江宁府绛州【时】(生)春初生苗(采)五月七月立
秋取
【收】阴干【用】茎叶【质】类蓬蒿而叶紧细【色】青【味】苦【性】平微寒泄【气】气薄
味浓阴中微阳【臭】香【主】黄胆湿热【行】足太阳经【制】(雷公云)用叶八角者细锉勿

火【治】(疗)(图经曰)除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及劳倦最要亦解肌下膈去脑

烦(药性论云)疗眼目通身黄小便赤(日华子云)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
症瘕
并闪损乏绝(陈藏器云)通关节去滞热伤寒(孙真人云)煮汁洗疗遍身风痒生疮疥【合治】
合山
栀子秦艽升麻治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者○合栀子大黄除湿热合栀子
柏皮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杜若(出神农本经)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以

朱字神农本经)眩倒目 止痛除口臭气令人不忘(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杜蘅 杜莲
白连 白芩 若芝【苗】(图经曰)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其子如豆蔻按此草一名杜

而中品自有杜蘅条杜蘅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然古人多相杂引用
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又离骚云杂杜蘅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也今医家亦稀用之
【地】(图经曰)生武陵川泽及冤句(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二月
八月取
根【收】曝干【用】根【质】类高良姜而细【色】青白【味】辛【性】微温散【气】气之浓
者阳也【臭】香【主】头痛泪出【助】得辛夷细辛良【反】恶柴胡前胡【制】(雷公云)凡

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赝】鸭喋
草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沙参(出神农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疗胃
痹心
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知母 苦心 志取 虎

白参 文希 识美【苗】(图经曰)苗长一二尺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开紫花根

葵根箸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也【地】

随州
华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坚实者为好【质】类桔梗
而微
黄【色】黄【味】苦【性】微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朽【主】清肺热除惊气【反】
藜芦恶防己【治】(疗)(药性论云)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及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日华

云)止惊烦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补)(日华子云)补虚益心肺【合治】合酒
调服
方寸匕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无毒 蔓生
白兔藿(出神农本经)主蛇虺蜂虿 狗菜肉蛊毒鬼疰(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风疰诸大毒
不可
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着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饮之即解(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白

【苗】(唐本注云)苗似萝摩叶圆浓若 茎俱有白毛与众草异蔓生山南俗谓之白葛【地】(图
经曰)生交州及荆襄山谷汝州南岗【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六月取苗【收】晒干【用】

叶【质】类萝摩叶圆浓有毛【色】白【味】苦【性】平泄【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主】风
邪热极【治】(疗)(药性论云)敷诸毒【解】诸毒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徐长卿(出神农本经)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益气延年(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别仙踪【苗】(图经曰)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亦有似柳

两两相对而有光润七八月着子似萝摩而小九月苗黄十月而枯根黄色似细辛微粗长而有臊气本
经又名鬼督邮其鬼督邮别自有条今俗以此代之非也【地】(图经曰)生泰山岩谷及陇西今淄

淮泗间亦有之【时】(生)三月生苗(采)三月四月八月取根【收】晒干【用】根【质】类
细辛
而粗长【色】黄【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臊【主】蛊毒疟痰【制】(雷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石龙 (出神农本经)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

年(以上朱字神农本经)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瓦斯(以上黑字

医所录)【名】龙须 龙华 草续断 方宾 龙珠 悬莞 草毒【苗】(陶隐居云)茎青细相
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蜀本图经云)茎如涎丛生俗名龙须草

人以为席者是也【地】(图经曰)生梁州山谷湿地及汾州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

月七月取茎八月九月取根【收】曝干【用】茎九节多味者为好【质】类麻黄多节而粗长【色】

本注云)杀蛔虫及能消食(陈藏器云)止淋及小便卒不通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薇衔(出神农本经)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 痈肿(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暴症
逐水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麋衔 承膏 吴风草 无颠 无心 承
肌鹿衔草【苗】(蜀本图经云)叶似茺蔚丛生有毛黄花根赤黑(唐本注云)此草似白头翁
其叶
有毛茎赤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之即瘥又有大小二种楚人谓大者为大吴风草
小者为小吴风草也【地】(图经曰)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时】(生)春生苗(采)七月取
茎叶
【收】阴干【用】茎叶【质】类茺蔚【色】叶青茎赤【味】苦【性】平微寒泄【气】气薄味
浓阴中之阳【主】除风湿消痈肿【助】得秦皮良【治】(疗)(唐本注云)祛贼风【合治】以

分合泽泻术各十分以三指撮为后饭治酒风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禁】妇人服之绝产无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云实(出神农本经)主泄痢肠 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花主见鬼精物多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