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


  《金匮》云,扁豆,病寒热者不可食之,以其能滞气也。若脾虚寒热不止,则扁豆又非禁剂。一种紫黑者,入脾经血分,治失血血痢,俱炒黑用之。扁豆花治下痢脓血,赤白带下。叶治霍乱吐下,吐痢后转筋,生捣一握,入醋少许绞汁,服之立瘥。细黑豆,一名 豆,俗名科豆,入肾经血分,同青盐、旱莲草、何首乌蒸熟,但食黑豆则须发不白,其补肾之功可知。今人以制何首乌取以引入肾经也。黑豆炒焦淋酒,即豆淋酒也,头风、香港脚咸取用之,以其直达肾经血分也。大豆黄卷,黑大豆发芽是也。《本经》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气结积,益气解毒,《金匮》薯蓣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湿热也。赤小豆,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猪肝赤。其性下行通利小肠,故能利水、降火,久食令人枯燥,瓜蒂散用之,以泄胸中寒实,正以其利水清热也。生末敷痈肿,为伤寒发颐要药。发芽同当归治便红肠痈,取其能散蓄积之毒也。绿豆甘凉解毒,能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而与榧子相反,误犯伤人。

  绿豆粉治痈疽,内托护心丹极言其效。真粉乃绿豆所作,取陈者蜜调敷痘毒。痘疮湿烂不结痂者,干扑之良。绿豆壳治痘生目翳。蚕豆甘温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积善堂方》言,一女子误吞针入腹,诸医不能治,有人教令煮蚕豆同韭菜食之,针自大便同出。

  误吞金银物者用之皆效。豌豆,一名毕豆。补中益气,烧灰治痘疹、黑疔。神黄豆产缅甸,形如槐子,近时稀痘方用之,一阳日用清水磨服。淡豆豉,用黑豆淘净,伏天水浸一宿,蒸熟摊干,蒿覆三日,候黄色取晒,下瓮筑实,桑叶浓盖,泥封七日取出,又晒,酒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如前即是。主伤寒头疼,寒热烦闷,温毒发斑,瘴气恶毒。入吐剂发汗。并治虚劳喘吸,脚膝疼冷,大病后胸中虚烦之圣药。合栀子治心下懊 ,同葱白治温病头痛。

  兼人中黄、山栀、腊茶,治瘟热疫疠,虚烦喘逆。与甘、桔、葳蕤,治风热燥咳,皆香豉为圣药。盖瓜蒂吐胸中寒实,豆豉吐虚热懊 。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涌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生用则发散,炒熟则止汗,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药。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服数升愈。豇豆,补肾健胃,解莽草毒。刀豆,缓补元阳,其子治病后呃逆不止,烧灰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亦取其降浊气之力也。

  卷三谷部

  胡麻

  《本经》名巨胜子,《千金》名乌麻子,即黑芝麻。叶名青 ,茎名麻 。甘温,无毒。

  《本经》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

  发明

  胡麻甘温,质润性燥,专入足少阴血分。巨胜子丸以之为君,专补肾脏阳虚,兼行肝、心、脾、肺四经,益脾滋肺,降心包之火,滋肝木之阴,平补五脏,但不若附桂之雄健耳。其白者名白油麻,亦能润肺除燥,下通脾约便难。赤者专发肾经之毒,钱氏治小儿痘疹变黑归肾,用赤芝麻煎汤送百祥丸。青 ,巨胜苗也。《本经》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胡麻花为末,麻油涂生秃发、长眉毛,《外台》、《千金》用之。麻茎烧灰点痣去恶肉,又治小儿盐哮,以淡豆腐蘸麻茎灰食之。白麻作油,微寒解毒润肠,主产妇胞衣不落,熬膏生肌长肉,止痛消肿。灯盏油吐风痰食毒。

  卷三谷部

  亚麻

  俗名壁虱胡麻。微温,无毒。

  发明

  亚麻性润,入阳明经,专于解散风热湿毒,为大麻风必用之药。故醉仙散用之。

  卷三谷部

  麻子仁

  即麻子蒉甘平,无毒。入药微炒研用,入丸汤泡去壳,取帛包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着水,次日日中曝干, 去壳,簸扬取仁。

  《本经》实名麻仁,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花名麻勃,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女人经候不通。

  发明

  麻仁入手阳明、足太阴,其性滋润。初服能令作泻,若久服之能令肥健,有补中益气之功。脏腑结燥者宜之。仲景治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脾约丸用之,取润脾土枯燥也。

  《日华》止消渴,通乳汁,主催生难产,及老人血虚,产后便秘宜之。麻勃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叶绞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黄麻破血利小便。麻根捣汁治产难衣胞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而熟守也,并治热淋下血不止。根叶并治挝打瘀血,心腹满痛,捣汁服之皆效。陈黄麻烧灰,酒服方寸匕,散内伤瘀血。

  卷三谷部

  薏苡仁

  即米仁甘微寒,无毒。入理脾肺药,姜汁拌炒。入利水湿药生用。

  《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根下三虫。

  发明

  薏苡甘寒,升少降多,能清脾湿,祛肺热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皆宜用。为下引又能利筋去湿,故《本经》治久风湿痹,拘急不可屈伸之病。盖治筋必取阳明,治湿必扶土气,其功专于利水,湿去则脾胃健,而筋骨利、痹愈,则拘挛退,而脚膝安矣。然痹湿须分寒热,盖寒则筋急,热则筋缓,大筋受热,弛纵则小,筋缩短而挛急不伸,故宜用此。若因寒筋急而痛者,不可用也。其治虚人小便不利,独用数两,水煎数沸服之即通。若津枯便秘,阴寒转筋及妊娠禁用,以其性专下泄也。取根捣汁,治蛔攻心痛。生根下三虫。又肺痈,以根汁冲无灰酒服,初起可消,已溃可敛,屡效。

  卷三谷部

  罂粟壳

  子名御米涩温微毒。蜜炙止嗽,醋炙止痢。

  发明

  粟壳性涩,却痰嗽,止下痢,肺虚大肠滑者宜之。若风寒咳嗽,泻痢初起,有火邪者,误用杀人如剑,戒之。御米治反胃,胸中痰滞。

  卷三谷部

  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名鸦片酸涩温,微毒。天方国以罂粟蕊,竹针刺破青苞,次早液出,竹刀刮取阴干者是也。土鸦片亦能涩精止泻,但力薄少效。

  发明

  京师售一粒金丹,通治虚寒百病,用阿芙蓉一分,粳米饭捣作三丸,每服一丸,不可多服。忌酸醋,犯之肠断,又忌葱、蒜、浆水。古方治泻痢脱肛,久痢虚滑,用一二分,米饭送下,其功胜于粟壳。又痘疮行浆时泻泄不止,用四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止者。今世服饵少用,惟房中术外用之,诚为涩精助火之首列也。

  卷三谷部

  蒸饼

  甘平,无毒。寒食日以单面所造酵水发成。

  发明

  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用以打糊丸,健脾胃良药。

  卷三谷部

  神曲

  酒曲,红曲,女曲甘微苦辛平,无毒。造神曲法,夏日用白面五斤,入青蒿、苍耳、野蓼自然汁各一碗,杏仁泥四两,赤小豆二两,煮研拌面作曲,风干,陈久者良,炒香用。举世以相思子作小豆,大谬。

  发明

  神曲入阳明胃经,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故脾阴虚胃火盛当禁也。酒曲亦能消食去滞气,行药力,但力峻伤胃。

  红曲乃粳米所造,然必福建制者为良。活血消食,有治脾胃营血之功。女人经血阻滞,赤痢下重,宜加用之。女曲是女人以完麦罨成黄子,消食下气,止泻痢,破冷血,《千金方》恒用之。

  卷三谷部

  胶饴

  即饧糖甘温,无毒。白色者良。

  发明

  饴糖甘温入脾经气分,润肺气,止暴嗽,补虚冷,益津气,除唾血,仲景建中汤用治腹痛,取稼穑之甘以缓之也。治伤寒肾虚,尺脉不至,是实土以堤水,非伐肾也。而中满吐逆疳病,皆不可食,以其生痰助火最甚也。丹溪云,大发湿中之热,小儿多食,损齿生虫,熬焦酒服,能消食积,下瘀血,解附子、乌头毒。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疗咸哮喘嗽,大吐稠痰即愈。

  卷三谷部

  醋

  即酢,一名苦酒酸寒,无毒。凡制肝药,用为引导。

  发明

  醋名苦酒,专取米酿成者,味带酸苦,若酒饴所造则兼酸甜矣。然酒之与饴总皆米制,但功力稍逊耳。宗 曰,米醋比诸醋最酽,入药多用,谷气全也。仲景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内有半夏之辛,以发声音,鸡子之甘以缓咽痛,苦酒之酸以敛咽疮也。调敷药则消痈肿,制药味则敛毒性;诸恶狂妄,及产后血晕,烧炭淬醋,以辟恶气也。北人感冒风寒,用酸汤胡椒鸡面热食,汗之则愈,以北方素鲜生发之气,但取以助方宜之不足,则邪自不能为虐耳。东南木气用事,肝火易动,诸病皆当忌食,醋喜入肝,酸寒收敛,病邪得之,难于发泄耳。

  卷三谷部

  酒

  糟,烧酒辛甘大热。新者有毒,陈者无毒。味甜者曰无灰酒,方可入药。

  发明

  酒严冬不冰,其气悍以侵明,其性热而升走,醉后则体软神昏,振寒战栗。《本草》止云有毒,不知其温中发热近于相火也。酒类多种,酝酿各异,甘苦悬殊。甘者性醇,苦者性烈。然必陈久为胜。其色红者,能通血脉,养脾胃。色白者,则升清气益肺胃。至于扶肝气,悦颜色,行药势,辟寒气。其助火邪,资痰湿之性则一。醉当风卧成恶风,醉浴冷水成痹痛,醉饱饮水成癖积,皆宜切慎。豆淋酒以黑豆炒焦,红酒淋之,破血去风,治男子中风口 ,阴毒腹痛,及小便尿血,妇人产后一切诸证。烧酒,一名火酒,又名气酒,与火同性,得火则燃。其治阴寒腹痛最捷,然臭毒发沙,误用立毙。又入盐少许,治冷气心痛,下咽则安。其性大热,与姜蒜同饮,令人生痔。糟性最助湿热,病水气浮肿,劳嗽吐血人忌食。惟罨扑损,行瘀止痛,及浸水洗冻疮,敷蛇咬、蜂叮毒有效。

  卷三菜部

  韭

  生辛涩,熟甘温,无毒。叶细根紫者良。韭子入药,蒸熟曝干,簸去黑炒黄研用。

  韭初生芽,食之伤人心气。

  发明

  韭入足厥阴经,下散血积。生用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及妇人经脉逆行,打扑损伤,捣汁和童便饮。然须善食,便实者宜之。有肾气上攻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其心腹有痼冷者勿食,食之必加剧,《黄帝》云,冻韭不可生食,动宿饮,饮盛必吐水。韭花食之动风,风气人勿食。韭子辛温壮火,治梦泄尿血,白带白淫,男子随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惟肾气过劳不能收摄者为宜。若阴虚火旺,及亢阳不交,独阴失合,误用是抱薪救焚矣。

  大抵韭之功用,全在辛温散结。子则包含少火未散,故能涩精;而壮火炽盛,则为戈戟。今人以韭子薰龋齿出虫,然能伤骨坏齿,不可不知。

  卷三菜部

  薤

  辛苦温,无毒。似韭而叶阔者是。《黄帝》云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韭之气味相类,功用亦相类,如无薤处,以韭代之。

  《本经》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

  发明

  薤白味辛气温,入手阳明。除寒热,温中去水,专泄气滞。故四逆散加此,治泄利下重胸痹。薤白白酒汤专用以泄胸中痹气也。《本经》治金疮疮败,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弘景云,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即《本经》轻身不饥耐老之谓。诸疮中,风寒水肿,生捣敷之。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屡验。《金匮》救卒死,捣汁灌鼻中效。薤叶治肺气喘急,《千金方》用之,以薤善散结,蒜能消症,各适其用也。

  卷三菜部

  葱

  胡葱良,蟠葱即龙爪葱辛平,无毒。服地黄、常山、蜜桂者犯之无效。生葱尤忌。葱与鸡雉、犬肉食之,令人动血。

  《本经》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作汗。

  发明

  葱茎味辛温,上升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即《本经》作汤以下主治,故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香豉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内用葱白,以其辛温通阳气也。妊娠风邪喘嗽,非葱白、橘皮不除,且能安胎顺气。金疮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用葱连叶煨熟敷之,冷即频易,其痛立止,更无瘢痕也。

  以葱叶专散血气。葱须专行经络。葱花主心痹痛如刀刺。葱子明目,补中气不足。蟠葱专主冷热疝气。胡葱化五石,消桂为水,疗肿毒。

  卷三菜部

  蒜

  小者曰蒜,大者曰胡辛温小毒。服云母人切禁,胡蒜、独颗蒜尤忌。

  发明

  胡之与蒜功用仿佛,并入手太阴、阳明。气味薰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主溪毒下气。治蛊传蛇虫沙虱疮,此其功也。夏月食之解暑,多食伤气损目。养生者忌之。艾火炙用独颗蒜甚良,以其力专也。凡中暑毒人烂嚼三四瓣下咽即知。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之。蒜齑水顿服二升,吐腹中虫积。噎膈食不得下,腹热如火,手不可近者,皆效。但胃虚少食者,误投是速其咎也。香港脚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为其能鼓午余毒也。服云母、钟乳人勿食,为其能搅散药力,犯之必腹痛泄利,前功尽弃也。小蒜主霍乱腹中不安,温中除邪痹毒瓦斯。《黄帝》云,食小蒜、啖生鱼,令人夺气阴核疼,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