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


  发明

  菖蒲乃手少阴、厥阴之药,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心孔开,九窍利,则痈疮之毒可解。肠胃喜温恶寒,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轻身者,除湿之验也。不忘不惑,延年益智,高志不老,皆补五脏、通九窍之力也。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千金》治胎动不安,半产漏下,或抢心下血,及产后崩中不止,并以菖蒲一味煎服。凡阳亢阴虚嫠寡失合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卷二水草部

  蒲黄

  甘微寒,无毒。筋能行血,罗去粗筋,取粉用。

  《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发明

  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又言止血,消瘀者,以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名失笑散,治一切心腹疼痛。能破瘀积,消痈肿,去产妇儿枕痛。然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宋度宗一夜忽舌胀满口,用蒲黄、干姜末干掺而愈,以蒲黄之凉血活血,干姜之引火外散,深得逆从兼济之妙用。然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转伤津液,每致燥涩愈甚,不可不审。

  卷二水草部

  苦草

  苦温,无毒。

  发明

  苦草香窜,入足厥阴肝经,理气中之血。产后煎服,能逐恶露。但味苦伐胃,气窜伤脑,膏梁柔脆者,服之减食作泻,过服则晚年多患头风。昔人畏多产育,以苗子三钱,经行后曲淋酒服,则不受妊,伤血之性可知。煎汤主妇人白带。又治嗜食干茶,面黄无力,为末,和炒芝麻,不时嚼之。

  卷二水草部

  水萍

  辛寒,无毒。浮水面,小而背紫者是。

  《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发明

  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本经》主暴热身痒者,专疏肌表风热也。下水气者,兼通阳明肉理也。胜酒者,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须发者,毛窍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经气和而津液复也。浮萍为祛风专药。去风丹,用紫背浮萍为末,蜜丸,弹子大,豆淋酒下一丸。治大风癞风,一切有余,风湿香港脚及三十六种风皆验。而元气本虚人服之,未有不转增剧者。至于表虚自汗者,尤为戈戟。

  卷二

  水草部

  甘寒,无毒。

  发明

  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香港脚、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脘之热逆也。又能压丹石,解百药毒。

  卷二水草部

  海藻

  苦咸寒,小毒。反甘草。

  《本经》主瘿瘤结气,散颈硬核,疗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种水肿。

  发明

  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利水,故《本经》主瘿瘤结核,痈肿症瘕,散十二经水及除浮肿、香港脚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药治之。凡海中诸药性味相近,主疗一致,虽有不同,亦无大异。

  卷二水草部

  昆布

  咸寒滑,小毒。

  发明

  咸能软坚,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能除。能破阳邪水肿,与海藻同功。然此物下气,久服瘦人,海岛人常食之,水土不同故耳。凡海中菜皆损人,不独昆布、海藻为然。

  卷二石草部

  石斛

  甘淡微苦咸平,无毒。酒浸用。种类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黄、无岐,可无伤胃之虞。古称金钗者为最,以其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有是名。近世绝无此种,川者差堪代用。其余杂产、味苦色晦、中虚多岐者,味皆极苦,误用损人。凡入汤药酒浸晒干入丸剂,薄切,米饮浆晒干磨之。

  《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发明

  石斛足太阴、少阴脾肾之药。甘可悦脾,故浓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气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

  卷二石草部

  骨碎补

  俗名猴姜苦温,无毒。蜜水焙用。

  发明

  骨碎补,足少阴药也。骨伤碎者能疗之,故名。主骨中毒瓦斯,风气,耳鸣,牙疼,骨痛,破血止血,折伤接骨。又治肾虚久泻,以之为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戴元礼治痢后骨痿,入虎骨四斤,丸用之有效。但其性降收,不可与风燥药同用。

  卷二石草部

  石苇

  苦微寒,无毒。凡用去黄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去梗微炙用。

  《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发明

  石苇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其味寒利,故《本经》治劳热邪气,指劳力伤津,癃闭不通之热邪而言,非虚劳之谓。治妊娠转胞同车前煎服。

  卷二石草部

  景天

  一名慎火草,俗名火丹草苦寒,无毒。

  《本经》主大热火疮,身热诸邪恶气。

  发明

  慎火草性能凉血解毒,故《本经》治大热火疮。《日华》治热狂赤眼,头痛,寒热游风,女子带下,《千金》慎火散以之为君,专主血热崩中带下之病,捣汁涂。小儿丹毒发热及游风热疮,外用并效。一切病得之寒湿,恶寒喜热者勿投。

  卷二石草部

  石胡荽

  即天胡荽,俗名鹅不食草,又名鸡肠草辛温,无毒。汁制砒石、雄黄。

  发明

  鹅不食草气温而升,味辛而散,故能透达巅顶。人但知其搐鼻通而落息肉,不知其治头痛之功最捷,而除翳之功更奇, 塞鼻中翳膜自落,故碧云散用以取嚏,则浊气宣通而翳自除,是昔人以开锅盖法喻之。

  卷二石草部

  地锦

  一名地朕苦平,无毒。

  发明

  地朕多生庭院砖缝,茎赤叶青,繁丝如锦,故有是名。能通流血脉,治崩中痢下,功专散血止血,通利小便,《千金》治淋方用之。

  卷二苔草部

  陟厘

  甘温,无毒。生于水底石上者,蒙茸如发,谓之陟厘。

  发明

  陟厘与水苔同生水中,但浮于水者谓之水苔。《千金》治胁热下利,呕逆,温食则吐,有陟厘丸为痢证之首方,《日华》捣汁治天行心闷,《别录》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并取其性温而能利水也。

  卷二苔草部

  石蕊

  一名蒙顶茶甘温,无毒。生蒙山顶石面及枯株上,与木耳无异。

  发明

  石蕊明目益精气,润喉解热化痰;同生姜能解阳明头额眉骨痛,本乎天者亲上也。

  卷二苔草部

  卷柏

  辛平,无毒。桐君雷公云:甘寒,无毒。盐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本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

  发明

  卷柏,足厥阴经血分药也。详《本经》诸治一皆女子经癸之病,总厥阴与冲脉之患也。《千金》大泽兰丸、紫石英、天门冬等丸皆用之。《经疏》言妊妇禁用,以其能寒子脏中血气也。

  卷二苔草部

  马勃

  辛平,无毒。多生竹园湿地,腐胀而成。凡用以生布张开,将马勃于上摩擦,下以盘承取末用之。

  发明

  马勃轻虚上浮,力能散肺中邪热。故治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东垣治大头病,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用之,然须生蜜拌 入水调散,不浮,方可煎服。

  卷二苔草部

  倒挂草

  甘苦,无毒。

  发明

  倒挂草生井口边,《千金》断酒方于端午午时取烧研水服,勿令知,即恶酒不饮。其树孔中生者,《千金》用治瘿瘤,取其倒垂而根不着也。

  卷二苔草部

  苔

  甘寒,无毒。

  发明

  井中苍苔得至阴之气而生。火疮伤烂脱皮者,以苔炙末,每钱入冰片二分,杵极细掺上,痛即止,不过三度愈。如无井中者,墙阴地上者亦可用之。

  卷三谷部

  诸米

  甘平,无毒。

  发明

  米受坤土精气而成,补五脏而无偏胜。粳者曰稻,糯者曰黍,资生之至宝也。其南粳温,北粳凉。赤粳热,白粳平,晚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新、陈、黄、白总谓之粱,通名曰稷。虽能益人,然不可过食,过食则伤中州之气也。有人嗜食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取其杀虫也。未经霜新米,病患所禁,下痢尤忌。作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益脾,病患尤宜。《本草》言,粳米温中和胃气、长肌肉。仲景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并用之,皆取晚粳,得金之气居多故也。陈仓米开胃进饮食,年久者治久痢甚良。秫米,俗云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化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患莫食。泔水善消鸭肉,又制二术宜之。红莲米入心脾补血。 米温中益气,除湿止泻。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削克也。稷米苗高如芦,俗名芦粟,穗曲下垂如钩者良。治热压丹石毒,解苦瓠毒,不可与附子同食。粟即小米,利小便止痢,压丹石热,解小麦毒,发热。稗米浓肠胃济饥,其苗根治金疮血出不止,捣敷或研末掺之,其血即止。菰米即雕胡茭草之子,止渴解烦。舂杵头糠能治噎膈,取其运动之性,以消磨胃之陈积也,然惟暴噎为宜。

  卷三谷部

  诸麦

  甘平皮寒无毒。

  发明

  《素问》云,麦属心火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三说各异。《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参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当以《素问》为准。苏恭云,小麦作汤,不令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渴也。可知方中用麦皆取外麸之力,仍取温性内存以辅助之。愚按:五谷中惟麦得春升之气最早,故为五谷之长。察其性之优劣,则南北地土所产之不同:北麦性温,食之益气添力;南麦性热,食之助湿生痰。故北人以之代饭,大能益人,养肝气,去客热,止烦渴,利小便,止漏血唾血,令妇人得孕。南方气卑地湿,久食令人发热,乡土不同故也。干面益胃强肝,湿面生痰助湿,初夏新者尤甚。新麦性柔,助湿热尤甚。而斩获时遇雨色变者,食之令人作呕,能伤胃气。麸皮多筋而性寒,能发肝风脾气,且最难 化。受其伤者,惟草果能消去之,其治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小麦粉乃麸皮洗筋澄出。《积善堂方》乌龙膏治一切肿毒未溃者,用陈年小麦粉炒黑,醋调糊熬如漆,磁罐收贮,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其肿自消,药力尽自脱。用经霜桑叶、大黄末和蜜调敷尤良。浮麦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麦奴乃麦将熟时上有黑霉者,朱肱治阳毒、温毒、热渴、斑狂,麦奴丸用之。方用小麦奴、梁上尘、釜底煤灶突墨,同黄芩、麻黄、硝黄等分为末,蜜丸,弹子大,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取从火化之象也。大麦即牟麦,健胃化食,主消渴除热,久食令人多力健行。大麦作 温中消食,即经发萌,大能耗伐肾气,凡人小便多者禁之。王好古云:麦 、神曲二药,胃气虚人宜服之。赵养葵曰,此不稽之言也。今人造饴必用麦 ,始化,伤中消导可知。产妇乳肿不欲乳哺,用麦 半两入四物汤,服之即断,伤耗精血可知。雀麦一名杜姥草,益肝和脾,《丹方》以此草同苦瓠叶醋渍炮熟,内口中齿外边熨之,冷则易,热者再熨。更取铜器置水浸熟草与叶,乘热漱痛齿,得虫长三分。老者黄色,小者白色,多者得数十枚,少者得二三十枚,出《千金方》。荞麦甘平,动风发热,能炼肠胃滓秽积滞,降气宽肠,治白浊白带,气盛而湿热者宜之。孟诜言益气力者,殆未然也。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腹痛。小儿丹毒,赤肿,醋调涂之。然须北方者良,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久食令人动风头眩;不可与猪羊肉食,令人须眉脱落,又不可合黄鱼食。其秆烧灰淋汁即碱,用化锻石,能去靥痣恶肉。

  卷三谷部

  诸豆

  甘平,无毒。

  发明

  大豆曰菽,色黄,入脾,泻而不补。色黑入肾,泻中寓补。《本经》云,生研和醋涂痈肿,煎汁饮杀鬼毒止痛。《日华》云,制金石药毒。时珍云,水浸捣汁解矾石、砒石、乌附、射罔、甘遂、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古方取用甚多,炒热酒淋。治风毒香港脚,筋脉拘挛,产后中风口 ,头风破伤,并宜炒熟酒淋服之。黄大豆生泄利,熟壅气,生痰动嗽诸病,皆非所宜。惟痘后余毒发痈,炒黑研末,以香油调敷之;生浸细磨和滓炒热敷肿疡背疮,冷则换热者,频敷即消。误食毒物,生捣研,水灌吐之。诸菌毒不得吐者,浓煎汁饮之。又试内痈及臭毒腹痛,并与生黄豆嚼,甜而不恶心者,为上部有痈脓及臭毒发沙之真候。其生黄豆叶嚼烂罨蛇虺伤立效。白扁豆入脾经气分,能和中止呕,得木瓜治伤暑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