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


  《本经》主水肿疝瘕,痹 ,除痈肿,杀鬼精物。

  发明

  商陆苦寒伤脾,其性下行利水。《本经》专主水肿,疝瘕等疾,与大戟、甘遂异性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或以大蒜同白商陆煮汁服,亦治肿疾。仲景治大病后腰以下肿,牡蛎泽泻散用之,以其病后不堪受邪,故用急迫以散之也。然水肿因脾虚者,若误用之,一时虽效,未几再发,决不可救。

  卷二毒草部

  野狼毒

  苦辛寒,大毒。陈者良,醋炒用。出东鲁泰山,与防葵相类。置水沉者为野狼毒,浮者即防葵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 ,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

  发明

  野狼毒大毒。非恒用之品。《本经》治咳逆上气,惟质实气壮暴咳者宜之。又能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以其迅利也。性能杀飞鸟走兽,其治恶疮疽蚀蛊毒,所不待言。《肘后方》以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治心腹连痛胀急。加旋复蜜丸,日服三丸,治腹中冷痛及两胁气结,又为散擦恶疮疥癣。愚按:野狼毒与防葵同根,但质有轻重之别,虽《本经》主治不同,一皆瞑眩之品,功用亦不甚相远。今野狼毒内有轻浮者,即系防葵无疑,但《本经》条下有坚骨髓,益气轻身之说。其性善走散,力能攻逐三虫,故有益气轻身之功。《本经》不言攻虫而攻蛊之用,与野狼毒无异。

  卷二毒草部

  野狼牙

  《本经》名牙子苦辛寒,有毒。以其形似兽牙故名。白者良。中湿糜烂生衣者杀人。

  《本经》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

  发明

  野狼牙较野狼毒之性稍缓,而所治亦相类。《金匮》九痛丸用野狼牙,《局方》用野狼毒。方用附子三两,野狼牙、人参、吴茱萸、干姜各一两,巴霜一钱,蜜丸梧子大,日服二三丸,治九种心痛,并卒中恶腹胀满。又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及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皆主之。《本经》治邪气热气,去白虫,益心痛多有属虫积者,故前方用之亦治恶疡疮痔。

  《金匮》、《外台》、《千金》并以煎洗阴疮蚀痒,捣汁治射工溪毒,《肘后》以之捣贴金疮,《外台》以之蜜丸,浆水服一丸,治寸白虫,皆取杀虫解毒之功也。

  卷二毒草部

  防葵

  辛寒,有毒。

  《本经》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湿喑,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

  发明

  防葵辛寒,性善走散。能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等证,而《别录》又言,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强志,中有火者不可久服,令人恍惚见鬼,二说各有主见。一治浊邪支塞,惊邪狂走,故须久服,开除积垢,自然髓充骨坚,正气自复。一以疗五脏虚气,肾邪逆满,故不可久服,久服恐正气愈虚,不能制五志之火,引领痰湿上侮君主,令人恍惚见鬼。同一防葵,而有治惊邪狂走与久服见鬼之不同也。尝考《千金方》防葵为治风虚、通血脉之上药,每与参术钟乳石英并用,取其祛逐风虚,通利血脉,而正气得复,肾志自强,当无助火为虐之虑矣。

  卷二毒草部

  茹

  辛寒,有小毒。折之汁出凝黑如漆,故名漆头。 茹色白者名草 茹。

  《本经》主疽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寐。

  发明

  茹《本经》治恶肉败疮等病,而《素问》四乌 一 茹丸,当非此 茹可知也。《圣惠》治头风旋眩,《千金》治小儿痈疽,并用漆头 茹,姚僧坦治痈疽去恶血有白茹丸,二者皆取能散血。其治善忘不寐,亦是因风热侵犯心包、胆腑所致,散其风热,则无不寐善忘之患矣。

  卷二毒草部

  大戟

  苦辛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药惟用正根,误服傍株令人冷泻,枣煮则不损脾,乘软去骨用。

  《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发明

  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夫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大戟能泻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痘疮变黑归肾,枣变百祥丸,用大戟制枣去戟,用枣以泻肝邪,非泻肾也。实则泻其子,因肾邪实而泻其肝也。仲景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岂非肝胆之病乎,百祥丸之泻肝明矣。至玉枢丹同续随子、山慈菇等解蛊毒药,则又不独肝胆矣。其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卷二毒草部

  泽漆

  《本经》名漆茎苦寒,小毒。《别录》、《日华》、陶氏皆言是大戟苗,《纲目》名猫儿眼睛草。时珍云:江湖源泽多有之,掐茎有白汁黏人故名。

  《本经》主皮肤大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发明

  泽漆利水功类大戟,遂误以为大戟苗。《本经》言利丈夫阴气则与大戟不相侔也。其治皮肤大热,面浮腹大等证,兼挟表热而言,其性与大戟亦相类也。《金匮》泽漆汤,方用泽漆、半夏、紫参、白前、甘草、人参、桂心、生姜,以治肺咳上气脉沉。《大明》言止疟疾,消痰,退热。《肘后》、《圣惠》、《易简》伏瘕,水肿,香港脚皆用之。

  卷二毒草部

  甘遂

  苦甘大寒,有毒。面裹煨熟用。反甘草。其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大如指头,质重,不蛀者良;赤皮者,性尤烈。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发明

  甘遂色白味苦,先升后降,乃泻水之峻药。《本经》治大腹疝瘕,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等病,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仲景大陷胸汤,《金匮》甘草半夏汤用之,但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泻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中病则止。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肘后方》治身面浮肿,甘遂末二钱,以雄猪肾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匀,湿纸裹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然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法当辛温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若误用甘遂、大戟、商陆、牵牛等味,祸不旋踵。而癫痫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管血和药,入心内缚定,湿纸裹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分四圆,每服一圆,以猪心煎汤下,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更服一圆。凡水肿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汤,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涂肿毒如上法亦得散。又治肥人卒然耳袭,甘遂一枚,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耳卒然自通也。

  卷二毒草部

  续随子

  即千金子辛温,有毒。去壳,取色白者以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发明

  续随子下气最速,然有毒损人,与大戟、泽漆、甘遂茎叶相似,主疗亦相似,其功长于利水解毒,故玉枢丹用之,服后泻多,以醋同粥食即止。若脾虚便滑之人误服必死。

  黑子疣赘,续随子捣烂时涂之自落,或以煮线系瘤根,时时紧之渐脱。

  卷二毒草部

  莨菪

  一名天仙子子苦寒,根苦辛,有毒。

  《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多食令人狂走。

  发明

  莨菪入癫狂方用,然皆用其子耳。故言勿令子破,破则令人发狂。《本经》治肉痹虫 ,用其毒以攻治也。《千金》治石痈坚硬不作脓者,莨菪子为末,醋和敷疮头,根即拔出。打扑折伤,羊脂调莨菪子末敷之。莨菪根主治与子不殊,疟疾不止,莨菪根烧灰水服一钱七即止。恶癣有虫,莨菪根捣烂和蜜敷之。恶刺伤人,莨菪根水煮汁浸,冷即易之,箭头不出,此亦主之,皆《千金》神方也。狂犬咬人,莨菪根和盐,日三敷之,此《外台秘要》方也。今人用根治噎膈反胃,取其性走以祛胃中留滞之邪,噎膈得以暂开。虚者误服为害不测。时珍云: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尚能生芽,其为物可知矣。服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令人狂惑见鬼者,盖此类皆禀阴毒,能使痰迷心窍,闭其神明,以乱视听故耳。

  卷二毒草部

  蓖麻子

  甘辛温,有毒。去壳取仁白者良。禁食炒豆,犯之必胀。

  发明

  蓖麻属阴,其性善收,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为外科要药。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胶血者用之。时珍曰:蓖麻甘辛有热毒,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 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也。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偏风手足不举,同羊脂、穿山甲、麝香煎膏,日摩渐正研涂,瘰 、痘毒、痈肿即消,盖能引毒外出耳。一人病手臂结块肿痛,用蓖麻仁捣膏,贴之即愈。一人病气郁而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敷太阳,其痛立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贴丹田即上。此药外用屡奏奇勋,但不宜内服耳。

  卷二毒草部

  常山

  一名恒山苦辛温,有毒。川产淡黄细实如鸡骨者良,醋炒则不吐人。

  《本经》主伤寒寒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发明

  夫疟有六经五脏痰湿、食积、风邪、瘴疫,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治疟有劫痰截病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服之得宜。生用多用则上行必吐,若酒浸炒透,则气少缓,稍用钱许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盖无痰不作疟,常山专在驱逐痰水。杨士赢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逆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所以《本经》专主寒热温疟,痰结吐逆,以疟病多由伤寒寒热或时气温疫而致痰水蓄聚心下也。夫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 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佐之,如桃仁、莪术、穿山甲之类。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非泄,须用大黄为佐泻利数行,然后获愈。常山阴毒之草,其性暴悍,虽有破瘴逐饮之能,然善损真气,所以仲景治疟方中从无及此。而夏伤于暑,秋必 疟,及疟在三阴元气虚寒人,则常山、穿山甲辈皆为戈戟。

  卷二毒草部

  蜀漆

  苦辛温,有毒。

  《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发明

  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金匮》治牝疟独寒不热者有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醋浆水服之。温疟加蜀漆一钱,用酸浆者,取酸以收敛蜀漆之辛散也。

  卷二毒草部

  藜芦

  辛苦寒,有毒。反五参。服之吐不止者,饮葱汤即止。

  《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

  发明

  藜芦服钱匙则恶吐,而《本经》治蛊毒咳逆泄利肠 ,是指积气内盛者而言,积去则咳与利止矣。又通顶令人嚏。按: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蛊毒,只可借其宣吐,切勿沾口,大损胃中津液也。若咳逆泄利肠 等证,苟非实邪壅滞,慎勿轻试。不可因《本经》之言而致惑也。

  《别录》治喉痹不通、鼻中息肉并为散,吹鼻孔效。

  卷二毒草部

  附子

  辛热,大毒。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大者为胜。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若欲久藏,须同灶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其性热有毒。必正节、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顶粗、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为下。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煎汁煮,汁尽为度。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浓、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发明

  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别录》又主腰脊风寒,香港脚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耳。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若气虚热甚宜少用熟附,以行参、 之力。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主少阴经寒证。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得白术、甘草、姜、枣名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极。得麻黄、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得大黄、芩连名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恶寒汗出。得大黄、细辛名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得参、术、苓、芍名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得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名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自利。得干姜、葱白名白通汤,治少阴病,利下,脉微。若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面色赤,加葱白以通阳气,此皆得配合之神妙,能起死回生于反掌间。生熟各随本方。赵嗣真云: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宜生、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至于崔氏八味丸用为少阴响导,后世认为补药,误矣。东垣治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即散者,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时珍云:阴寒在下,虚阳在上,治之以寒,则阴气愈盛,治之以热,则拒而不纳。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病气随愈,此热因寒用之法也。附子性沉着,温脾逐寒,乌头性升发,温脾去风。若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乌头,二药俱走而不守,故堕胎为百药长。然妊娠脉弦,发热,胎胀,恶寒,小腹如扇,《金匮》用附子汤以安其胎,此神圣之妙用也。若伤寒发热头痛,皆除热传三阴而见厥逆脉沉,此厥深热深之候证。必先发热头痛七八日或十余日后而见厥冷脉沉,此为阳厥,大便必不泻而闭。及温疫热伏,厥逆与阴虚内热火郁于内而恶寒者,误用不旋踵告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