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经逢原
本经逢原
卷二隰草部
干地黄
苦微甘寒,无毒。产怀庆者丁头鼠尾,皮粗质坚,每株重七八钱者力优。产亳州者头尾俱粗,皮细质柔,形虽长大而力薄。产江浙者细软无力,仅可清热,不入补药。无问产于何地,但枯槁质轻者谓之天黄,不堪入汤药。
发明
干地黄心紫通心,中黄入脾,皮黑归肾,味浓气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患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证,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同人参、茯苓、石蜜,名琼玉膏,治虚劳咳嗽唾血。同天麦门冬、熟地、人参,名固本丸,治老人精血枯槁。于固本丸中加枸杞熬膏名集灵膏,治虚羸喘嗽乏力。其琼玉膏虽用鲜者捣汁桑木熬膏,散中寓止,与干者无异。固本丸、集灵膏并用干者,而集灵变丸作膏,较之固本差胜。《易简方》曰:男子多阴虚宜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生地黄。虞抟云:生地黄凉血,而胃气弱者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恐泥膈;或言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制则不泥膈,然须详病患元气病气之浅深而用之。若产后恶食泄泻,小腹结痛,虚劳,脾胃薄弱,大便不实,胸腹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者,咸须远之。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患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妙,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润之患也。愚按:《本经》地黄虽列上品,而实性禀阴柔与乡愿不异。譬诸宵人内藏隐隙,外示优容,是以举世名家靡不藉为滋阴上药,止血神丹。虽或用非其宜,得以稍清旺气,服之仍得暂安。非若人参之性禀阳明,象类君子,苟有过人皆知之,是以师家敛手不敢用,病家缄口不敢尝,直至滨危不得已而用之,每至下咽即毙,是以左右之人靡不交口归咎于人参,曷知其为从前误药所致。夫药之遗患于病比比有之,莫如地黄、门冬之属,阴柔最甚,至死不觉其非,故不惮琐屑,特表而出之。
卷二隰草部
熟地黄
甘温,无毒。制地黄法,择取原株重六七钱者,以好酒浸,入缩砂仁末拌,木甑瓦锅九蒸九晒,得太阳真火入剂,方始得力。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窜,而通调五脏冲和之气,归宿丹田也。
发明
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得太阳真火,确有坎离交济之妙用;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好古曰:生地黄治心热,手心热,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钱氏六味丸以之为君,天一所生之源也。若命门真火素弱者,必须崔氏八味丸,得桂、附共襄之力,方得阴阳兼济之功。汤液四物汤以之为主,乙癸同源之治也,其功专于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滋肾水真阴,疗脐腹急痛,病后胫股酸痛,坐而欲起,目 如无所见。盖脐下痛属肾藏精伤,胫股酸痛系下元不足,目 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今人治目翳内障,往往用六味丸配磁朱丸服,良非所宜。地黄禁铁,磁为铁之母,安得不忌。予尝用当归代地黄,借其辛温以助 发之势。火盛则用芍药代山茱萸,借其酸寒以收耗散之阴,药虽异而功不殊也。愚按:地黄本手少阴经药,功专清热散血,非经蒸曝不能入足少阴经,得水火既济之功,转苦成甘,变紫为黑,故直入肾脏填补真阴,兼培黄庭后土,土浓戴物,诸脏皆受其荫,是以崔氏八味、钱氏六味为培养真阴真阳之总司。后人借此各随所禀之偏而为增减,无往非受其益。如阴气不固则加鳔胶、蒺藜。阳气不充则加鹿茸、河车。中气不舒则加沉香、缩砂。下气不吸则加牛膝、车前。上气不津则加门冬、五味。肝气内盛则减萸倍泽。精气下脱则减泽倍萸。各得补偏救弊之妙用。其阴火旺者加知柏于六味方中,此与鸩酒止渴无异。他如四物汤中之芎、归,即六味丸中山萸之义。十全大补中之 、桂则八味丸中桂、附之义,方得阴阳相济之妙用。须知八味、十全平调血气,且汤液性味易过,地黄与参并用略无妨碍。六味丸中切不可杂一味中焦药,如人参、白术、甘草之类,咸非所宜。昔人有以六味丸加参而服,下咽少顷辄作迷迷不爽;或令增麦冬、五味功力倍常,深得金水相生之妙用,非专工药性者之可与讨论也。
卷二隰草部
牛膝
《本经》名百倍苦酸平,无毒。怀产者长而无傍须,水道涩渗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忌牛肉。
《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坠胎。
发明
牛膝气薄味浓,性沉降泄,乃足厥阴之药。《本经》专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等病,不及补养下元之功,岂圣法有所未尽欤。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其性虽下行走筋,然滑利之品,精气不固者,终非所宜。得酒蒸则能养筋,生用则去恶血。其治腰膝痛不可屈伸足痿之病,非取其养血营筋之力欤。其治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尿血淋痛、妇人经秘不通,非取其活血破瘀之力欤。《外台》以生牛膝一味浓煎,治积久劳疟。《肘后》以二斤浸酒治卒暴症疾,延年。以之同葵子煎服下胞衣。《卫生》以之捣罨折伤。《梅师》以之捣涂金疮。《千金》以之捣敷毒肿。《集验》以之通利溺闭。皆取其性滑利窍,消血解毒之功,虽强阴强筋,而气虚下陷,大便易泄,梦泄遗精,妊娠崩漏,俱禁用。惟川产者,气味形质与续断仿佛,庶无精滑之虞。盖肾司闭藏,肝司疏泄,此味专司疏泄,而无固热之功。世俗妄谓益肾而培养下元药中往往用之,与延盗入室何异。其土牛膝亦能解毒利窍,专治血鼓,一味浓煎,姿意服之。又锁喉风诸治不效,以土牛膝和醋捣绞取汁,蘸鸡翎探吐稠痰,不过二三次神验。
卷二隰草部
紫菀
白者名女菀苦辛微温,无毒。或酒洗,或蜜水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女菀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
发明
紫菀,肺经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 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 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
《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其性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调五劳体虚,止咳定喘,疗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故溺涩便血单服一两即效。然大泄肺气,阴虚肺热干咳禁用,以其性专温散而无培养之力也。白者曰女菀,大泄肺气。《本经》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一皆气分受伤之病。《肘后方》治人面黑令白,方用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十日大便黑,二十一日面白,便止。过用则太白矣。
《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从大便去。三十岁后不可服,以肺气渐减,不可复泄也。
卷二隰草部
麦门冬
本作 冬甘寒,无毒。去心用,即不烦心。
《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发明
麦门冬阳中微阴,入心肺肾及足阳明之经,定心热惊烦,疗肺痿吐脓。盖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为生脉散,专补脉中元气不足。东垣云:六七月间湿热方盛,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温,泻阴火而益元气。麦门冬甘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咸,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时珍曰: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添精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一气贯下,言因过饱伤胃而致心腹气结,脉绝不通,羸瘦短气,故宜以此滋其津液,通其肺胃,殊非开豁痰气,消克饮食之谓。其阴虚羸瘦,喘咳上气,失音失血及风热暴嗽,咸非所宜;恐寒郁热邪,牢不可破,多成虚损之疾。麻疹咳嗽不可误用,以其性寒助阴,固敛阳邪不能发越也。凡脾胃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泻,产后血虚泻渴,皆非所宜。
卷二隰草部
萱草
一名宜男,一名忘忧甘平,无毒。
发明
萱性下走入阴,故根治砂石淋,下水气及酒瘅大热,衄血。擂酒服治吹乳肿痛。
花治酒瘅,利湿热。其花起层者,有毒勿食。
卷二隰草部
淡竹叶
甘寒,无毒。
发明
淡竹隰生嫩苗,叶绿花碧,根须结子,与竹绝然不同。性专淡渗下降,故能去烦热,清心,利小便,根能堕胎催生。
卷二隰草部
冬葵子
向日葵子也甘寒滑,无毒。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破五癃,利小便。
发明
向日葵质坚耐寒,入冬不凋,故名冬葵。性滑利窍,能治脏腑寒热,羸瘦,破五淋,利小便。妇人乳房胀痛,同砂仁等分为末,热酒服三钱,其肿即消。孕妇难产不下,专取一味炒香为末,芎归汤下三钱,则易生,取晨暮转动灵活耳。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手足忽长倒生肉刺如锥痛不可忍,但食葵菜即愈,亦取其寒滑利窍之用也。
卷二隰草部
蜀葵
甘寒滑,无毒。
发明
葵以蜀中最胜,种类最多,其子入药。皆性滑利窍,能润气血之燥。《千金》称其除客热,利肠胃,是言其概也。东垣取其花之白者治白带,赤者治赤带,随其色而为所用;被狗啮者食之,疮永不瘥。
卷二隰草部
秋葵子
甘寒滑,无毒。
发明
葵色种种,惟花于秋者,独禀金气而色黄。其子性专润下,治小便淋,及催生用之,与向日葵不殊。其花消痈肿,浸油涂汤火伤,其痛即止。
卷二隰草部
龙葵
即老鸦眼睛草苦微甘滑寒,无毒。
发明
龙葵性滑如葵,言苗叶也,消热散血。压丹石毒,去妇人败血。老鸦眼睛言其子也,善能续筋消疔肿,与苗叶不异。根利小便,与木通煎服效。
卷二隰草部
酸浆
一名灯笼草,俗名挂金灯苦寒,无毒。
《本经》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
发明
酸浆利湿除热清肺,治咳化痰,痰热去而志定气和矣。又主咽喉肿痛。盖此草治热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故其主治各有专司也。
卷二隰草部
败酱草
一名苦菜,又名鹿肠,根作败酱气,故名。苦平,无毒。
《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发明
败酱乃手阳明、厥阴药。善除暴热火疮,皆取苦寒散毒之用。其治疽痔马鞍热气,以其性专下泄也。《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固结未溃,故取薏苡下达,败酱苦降,附子开结,而为热因热用之向导,深得《本经》之旨。若脓成热毒势胀不可用也。而妇人下部疽蚀,方中亦恒用之。近世医师罕有识者,惟徽人采取笮干,曰苦笮菜,惜乎,不知治疗之功用也。
卷二隰草部
款冬花
辛温,无毒。紫色有白丝者真。蜜水拌微炒。
《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发明
款冬味辛入气分,色紫归血分,虽其性温,却不燥血,故能轻扬上达。观《本经》主治,一皆气升火炎之病。古方用为温肺,治咳嗽之要药。润肺消痰,止嗽定喘,喉痹喉喑,肺痿肺痈,咸宜用之。有人病咳多日,或令燃款冬花三两放无风处,以管吸其烟咽之,数日果愈。嫠寡失合,阴虚劳嗽禁用,以其性温也。
卷二隰草部
鼠曲草
即鼠耳草,又名佛耳草甘平,无毒。
发明
《别录》:鼠耳主寒痹、寒热咳嗽。东垣: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日华》云:大抵寒嗽多是火郁于内,寒覆于外,故佛耳、款冬为之必用。《宣明》透膈散治寒郁肺络之嗽,用佛耳、款冬、钟乳、雄黄为末并于炉中烧,以筒吸烟咽下,有涎即吐去,屡效。
卷二隰草部
决明子
咸平,无毒。《别录》云:苦甘微寒,无毒,炒研用。
《本经》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轻身。
发明
《相感志》言,园中种决明,蛇不敢入。丹溪言:决明解蛇毒,本此入药,明目。《本经》治青盲目淫,眼赤泪出,取其苦寒清热也。以水调末涂肿毒,贴心止鼻衄,贴太阳穴治头疼;作枕治头风。《别录》疗口青是主肝经蓄热之验也。不宜久服,久服令人患风伐肝,搜风太过,反招风热也。《本经》言,久服益精光,轻身,是指目疾人肝热内滞者而言。若脾虚血弱者,过用虚风内扰,在所必致耳。
卷二隰草部
地肤子
一名落帚,又名黄蒿甘寒,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