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太阴少阴为病。多由太阳寒水内陷。陷于脾。则并胃中宿食不走大肠而为自利。其壮如涂泥。证属太阴陷于肾。则并手少阳三焦而为病。上中二焦。属淋巴微管。淋巴微管中水液泛四出。胃不能受。则上逆而为吐。下焦属淋巴系统。(即输尿管)淋巴系统水道横流。不及输泄。则混入大肠为利。其壮如河堤。证属少阴。一则为溏泄。一则为洞泄。此太阴少阴之辨也。惟人一落千丈身之阳热。内藏于血。水受血热蕴蒸。乃化为气为汗为津液为溺为白血球。血中热度渐低。(不足华氏九十五度)水乃渐寒。寒则泛滥。于是上吐而下利。手足及全身肌肉。皆受气于统血之脾脏。血中热愈低。则手足俱冷。而一身肌肉俱寒。所以然者。为其一身之水液。一如严冬奚涧生气减绝也。惟手足不逆冷反热者。为不死之证。虽脉不至。但须灸足少阴太奚穴七壮。太奚在外踝骨上。切姜成片。烧艾绒以灸。艾一团为一壮。使隔绝之里阳。与表阳相接。病必无害。盖火气虽微。使血行脉中。则甚有力。观太阳篇微数之脉节。当自悟之少阴病。八九日。和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桃核阴气汤主之(此条订证。)
此证与小便色白者。相反。寒水太盛。则表证为手足逆冷。为恶寒卷卧。里证为下利不止。为小便色白。所以然者。以一身之血分。热度低弱。不能蒸化水液故也。若少阴无阳之证。延至八九日。忽然一身及手足尽热。此即上节谓手足不逆冷反发热不死之证也。然后文突接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二语。殊难解说。夫一身肌肉及手足。皆微丝血管及经脉流知之处。皆为脾藏所主。则一身手足尽热。似与膀胱绝无干涉。不知血分热度增高。水液必受灼烁。故久病发热之人。小便必黄赤而短。今以寒尽阳回之证。水气渐微。一身阳热蕴蒸。始而小便短赤。断而大便坚而色黑。热乃由肾及膀胱。胞中血海。遇湿热郁蒸之气。势必化为环血。外见少腹胀满硬痛之证。此与本篇三急下证大同小异。皆寒尽阳回之证。当下以桃核承气汤。使瘀血从大便而出。其病秘愈。然则本文必便血也下。当是脱去桃核承气汤主之七字。如此。则本文以字文交。方有著落。以之为言因也。盖因蓄血之证。原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法在。若以为桃花汤证。则大误矣。
少阴琐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能治。
少阴为病。但厥无汗。为阴寒在里。阳气不能外达。此本四逆汤证。但温其里寒。水得温自能作汗。若强发其汗。三焦水液既少。不能供发汗之用。阳热随药力暴发。必牵动全身阳络。血随阳升。一时暴决而出于上穹。如黄河之溃堤平吾。山而溢钜野。不能限其所之。故或从口鼻出。或从目出。卒然虽以预定。气脱于下。血冒于上脱。如垂死之离魂。冒如大辟之去首脱者不还。故曰厥冒者立罄。故曰竭阴阳并脱故称难治。此与妇人倒经败血出于口鼻者。固自不同。鄙意当用大剂灸甘草汤以复既亡之阴。复重用龙牡姜附以收散之阳。或能于十百之中。挽救一二。此亦仲师方外之微旨也。
少阴病。恶寒。身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恶寒。表阳虚也。身卷而利。里阳虚也。手足逆冷。中阳不达四肢也。盖人一身之卫气。为水液所蒸化。而卫气之强弱。实视血中热度高下为标准。血中热度渐低。皮毛中水液不能不化气。卫阳因见微弱而病表寒。人一身之肌肉。皆为孙络所密布。血热与外寒相抗。是生表热。因为一时暴烦欲去衣被者。若一身肌肉血热数不充。则血中黄色之余液。盖成寒水。而郑卧不起。寒水下陷肠胃。中阳既败。阳气不达四肢。手足因而逆冷。此证为独阴列阳。故云不治。盖人之将死。其血先寒。血不温。则水不化气。营气亡于内,而后卫气亡于外。于无治治法中求一线生路。惟有大剂四逆汤。或能救什一于千百也。
少阴病。吐利。燥烦者。死。
少阴为病。水气在心下。渗入于胃。胃不能受。因而吐逆。水气从三焦下注。输尿管容量太窄。不能不相受。泛滥而入大肠。因而自利。阴寒内据。真阳外浮。是生燥烦。目欲望瞑而寝不安。口欲望言而心不耐。一精气将脱之象也。脾胃内绝。谷气不达四肢。因而手足逆冷。试观无病之人。饥则身寒。饱食之后。即一身手足皆热。此即脾胃阳气。外达四肢之明证。今绝粒多日。故冷嘲热讽至肘膝。此即内经所谓则死之证也。
少阴病。寒水太甚。则为自利。若下利已止。便当寒尽阳回。此利止手足温者所以可治也。然必身和脉微。时见微汗。乃为阴阳自和。若阴竭于下而阳脱于上。则必有眩胃之变。盖血虚之人往往头眩。下寒愈甚。必见戴阳。耦意此证。当重用龙骨牡蛎以谮阳。四逆汤以温肾。用大补气血之地潞参以固脱。譬之。油灯欲灭。火必忽然大明。或烟飞于上。益以膏油则火归其原矣。或亦愚者之千虑也。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脉搏不至。不烦而燥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此四逆汤证也。加以脉搏不至。则通脉四逆汤证也。此证以阳回而生。以寒极而死。故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若不烦而澡。则心阳绝而肾阴独张。所谓阴凝于阳也。夫少阴一证。但令有一线微阳。即属再生之机。医者志在救危。甯不效而受谤。毋有方而不用。张隐庵谓知死之所去。即知生之所从来。得一线生机而挽回之。功德莫大。真至言也。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此俗所谓肾不纳气也。六七日已尽一候。一侯已过。寒水之藏当得寒尽阳回。此时三焦水道貌岸然。当渐化气。里气既和。血分不受阴寒逼迫。而脉之沉紧者当去。吸入之气当静。盖水与气本是一源。无病之人。吸入之气。由鼻直抵丹田。呼出之气。由丹田直出肺窍。此无他。气之下行为水。肾因收摄于下。水之上行为气。肺乃通调于上也。肾气下绝。肺气上脱。其息乃高。金匮云。在下焦者其吸远。难治。高则易出。远则不至。同一例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燥。不得卧寝室者。死。
少阴为病。大率寒水太胜。水气愈寒。则血中热度愈低。其脉因微而细沉。重阴之人。不能受清阳之气。故终日昏昏欲睡。此为少阴本证。汗出不烦。则心阳大衰。自欲吐者。阴寒迫于下。胃中阳气垂绝也。盖少阴之病。以中阳为生化之本。故恶寒倦卧手足温者可治。以胃中阳气。尚能旁达四肢也。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以心阳郁而欲动。终不为阴寒所陷。譬之久闷思嚏。久卧思起。虽不虑达。所原。其中尚有动机存焉。若夫汗出不烦。则心阳将绝。自欲吐。则胃阳将绝。此时若早用厥阴篇通脉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或可挽救一二。若以为病者安静不足虑。五六日后。自处烦燥。不得卧寝。真阳外脱。已无救矣。此仲师言外之微旨。向来注无人道及。为可恨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甘草(灸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二节为少阴初病。及其未见吐利逆冷诸里证。先行发汗。预防里证之治法。后节无里证二语。原自赅上节方之。后节得之二三日。即为申明前节始得之义。要其为有表热无里证可以发汗而愈则一也。且前节之脉沉实。赅后节言之。金匮水气篇云。水气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虚胀者属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列方治。实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即始得少阴病,必见沉脉之明证。初非见沉脉者。但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见沉脉者。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也。盖太阳伤寒。未经发汗。水气由手少阳三焦。(即西医所谓淋巴系统)并注寒水之藏。即为少阴始病。水气下注。故其脉沉。少阴始病。太阳标阳。不随寒水下陷。故反发热。水壅寒水之藏。输尿管太窄。不能容纳。始溢回肠而病自利。少阴始病。水气未经泛滥。故不见里证。反发热者。水藏之寒。不与表气相接。故于麻黄附子汤中。用气辛味烈之细辛。温水藏而散其寒。使水气与表热相和而作汗。但无里证者。水气虽陷。与太阳标阳。曾隔绝。寒水之下陷。实由中阳之虚。故于麻黄附子汤也。用灸甘草以益中气。使中气略舒。便当合淋巴微管乳糜。外达皮毛而为汗。张隐庵乃独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发汗之剂。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否。要其误。特因前一节发汗字。后节有微发汗句。强作解人。独不见金匮水气篇心下坚大如磐证。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下。有分温三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训乎。岂加桂甘姜枣。纥能发汗。去桂甘姜枣。即不能发汗乎。况麻黄附子加灸甘草。尚能发汗。易以辛温散寒之细辛反谓不能不发汗。有是理乎。是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湎。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阿胶(三两)黄芩芍药(各二两)鸡子黄(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三升。去渣。内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为病。多由寒水下陷。阴寒内据。阳气格于四肢。故手足逆冷。里寒既胜。表阳复虚。故恶寒倦卧。水气溢入大肠。故自利。究其阴尽阳回。亦当在七日经尽之后。要未有二三日以上即病阳热者。黄坤载云。水藏在阳明为不足。在少阴为有余。有余则但欲寝。本篇之首章是也。不足则不得卧。阳明篇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是也。阳动阴静。和去天渊。断无二三日前。方病湿寒。二三日后。遂变燥热之理。此盖阳明府热之伤及少阴。非少阴之自病。其说颇为近理。为向来注家未能见及。胃中燥热上薰。故心中烦。阳热张于上。故不得卧。考其病原。实为血亏液耗。故不这白虎承气证。而为黄连阿胶汤证。按人一身之血原。起于人胃之谷食。谷食多胶粘之性。其津液所化。即为白血球。既而随营气上升。达于心肺二藏。乃一变而红血球。今以胃中燥热。阻其血生之原。则心肺无所承受。不特心脏血少而生烦。肺营不得承胃中水谷之液,而水之上源垂绝。方用苦降之芩连以清上热。阿及芍药补血得瘀。加生鸡子黄二枚培养中气。而滋生血生津之原。(按西说鸡子含有发抠泊、以助消化力、中有硫磺磷质。按磷质为骨与髓之未成者、鸡骨本小、今在卵中、当以出卵之鸡推算、为数甚微。惟流质为鸡子黄金部分。热力硫磺。在中医原系增长胃中消化力之品。大致含水量于发抠油中。资人骨内细胞之基质、愚按此即白血球这原质,又言鸡卵含有甲种维生素、能防止结膜干燥症、卵黄更含有乙种维生素、能防脚气病、予按所谓维生素者、为精血环周之原料。足以滋燥除烦、心肾之交、实有赖乎。但使津血渐复。心气得下交于肾。肾气得上交于心。乃得高枕而卧焉。
小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了(二枚炮)白术(四两)人参(二两)茯苓芍药(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正阴寒方盛之时。不应便知五味。隐庵矣五味释口中和。是不然。口中和当是不燥不吐。不燥则水气在上。不吐则胃无热。不能与水气相抗。惟胃中无热而水气独盛。其证当下利而手足逆冷。不当独见背寒。其皆恶寒。则太阳之表证也。以少阴病而兼太阳表证。是宜先灸风池风府以泄其表。然后用附子汤以温其表。按六气之病。惟温病不当被火。以其津液先耗也。少阴证而见表寒。则在里之寒湿必甚。与温病之不当被火者。适得其反,故不妨先用灸法。以微除其表寒而通阳气。续乃用生附子白术祛皮中水气。且水寒则中气不达。于是用人参以和之。茯苓以降之。水寒则血凝。更用芍药以泄之。而表里通彻。此亦先解温其里之意也。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俾主肌肉及四肢。惟肾主骨。少阴为病。水胜而血寒。血中热度低低。阳气不能外达于肌肉。故身体疼。四肢为诸阳之本。阴寒内据。则中阳不达四肢而手足寒。水寒则湿凝。湿流关节则痛。水寒血凝。里阳不达。故其脉沉。而治法特主附子汤以温里。水得温则卫阳复。而渗入骨节之寒湿。足以化气外出而内痛止。血得温则营气达而肌肉手足之热度高。不复以脉络凝瘀而见逆冷竣疼诸证。所以独不用灸者。为其无太阳之表寒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角一半整用一关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内赤石脂方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