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恶。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伤寒以二十一日为三候。三候相传。则三阳经尽。而当入三阴。此以最甚者言之耳。太阳篇云。七日以上自愈者为不传。则太阳之病原不必传阳明少阳。则二十一日以后。三经尽而不传三阴者。亦为伤寒通例。但必胃中胆汁与胰液肝液相和。乃为能食而不呕。是亦太阳伤寒七日以上自愈之例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此节承上不传三阴而更言其脉也。伤寒第三候属少阳。少阳二字。自成一句。与脉小者三字。不相连属。按少阳自病。则其脉弦细。细非小也。但弦急之中。脉细如丝耳。太阳转少阳。则脉沉紧。沉非小也。但太阳内陷。浮紧者。转为沉紧耳。(二脉皆实而有力)。至三阳合病。则脉浮大。浮大者。阳热炽盛大也。凡病热度增高则病进,而血热益张,其脉益大。至于病势渐减。则热度渐低。脉亦较和。故脉小为欲已。此盖统三阳言之。特于少阳篇举其例耳。非专指少阳言之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寅至辰上。为夜气清寒。至晨光微露之候。此时群动皆息。人于此时亦志气清明而坦白。孟子所谓夜气及平旦之气也。清露既降。草木养气渐次萌动。少阳为病。为郁勃不宜之气。得此时清平和缓之气以调之。而郁勃之气当解。此少阳之欲解。所以从寅至辰上也。诸家牵涉五行衰旺。不可通。
太阴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太阴为湿土之藏。属脾。湿注太阴之腹部。则腹为之满。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湿停中脘。则食不下。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寒湿在下。故腹时痛。湿为粘滞之物。固非如燥矢之一下即去。若湿邪犹在上膈。下之转病结胸。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惟下后胸结硬者。宜大陷胸汤。为其痰湿在上。非得甘遂硝黄。不足以破其坚壁也。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中风一证。病由虽出于太阳。而其病气。则常合于太阴。所以然者。则以风邪沍于肌肉。即内应于脾也。但此证阴寒则死。阳回则生。脾主四肢。阳回故四肢烦痛。脉右三部为阳。属气与水。阳脉微。则水气渐减。左三部为阴。属液与血。阴脉涩。则津液不濡。设阳微阴涩而见短促。则为血分枯燥。为阳热太过。若阳微而不大。阴涩而不滑。中见达远之脉。则湿邪去而正气渐复之象也。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为病。当以地中蒸所为验。日晡所为阳微阴长之候。地中蒸气上升。病湿者每感此气而加剧。若亥至丑上。为阴中之阴,风静露凉。地中蒸气至此,既行消歇。故太阴之病欲解。常以此时为验也。张隐庵乃谓太阴为阴中至阴而主开。亥者阴之极。丑者地气开关。直似阳明谵语。令人无从索解。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浮缓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阳中风方治也。此何以决其为太阴病。以曾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之证言之也。脾主肌肉。太阳中风。风着肌肉而内应于脾。故用助脾阳之姜枣甘草以发之。语详太阳当篇中。以太阴病而见浮脉。则湿邪正当从太阳外泄。客从大门入。还当送之使出也。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湿邪渗入大肠。则为自利。使湿邪渐减。胃中必生燥热。于是有自利之后而转为燥渴者。至于不渴。则其为寒湿下利无疑。曰藏有寒者。实为寒湿下陷大肠。初非指脾藏言之。盖此证必兼腹痛。按之稍愈。用大剂四逆汤。可以一剂而愈。不待再计而决。盖寒阻而腹痛者。其气凝滞而不化。必待温药和之而气机始通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脉浮缓。本为太阳中风证。其病起于风中肌理。汗液不得外泄。汗出不彻则太阳之水与太阴之湿并居故曰系在太阴。按太阳之传阳明。必先病湿。七八日化燥。乃为阳明承气汤证。或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则仍为太阴将自愈之证。但病之传变。以小便之利不利为验。使小便不利。则身必发黄。而为茵陈蒿汤证。惟小便利者。虽同一不能发黄。不传阳明。必从太阴自利而解。盖脾家实而腐秽当去。与服调胃承气汤微溏。其义正同。但使湿与热从大肠下泄。而已无余病。此太阴之病。所以同于阳明。而两存其说也。今人但知三阳之后。始传太阴。皆非能读仲景之书也者。仲师云。阳明为中土。万物至此。无所复传。可见阳病传阴。皆为药所误耳。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hillman太阳桂枝汤证。本应发肌理之汗。所谓发热有汗解则愈者也。设不解其外而反攻其里。肌理中未尽之汗液。尽陷为太阴寒湿。由是腹满时痛。设验其病证。按之而不痛者。桂枝倍芍药以止痛。使其仍从肌理而解。若按之而实痛者。则其肠中兼有宿食。于前方加大黄以利之。使之表里两解。然后病之从太阳风陷者。仍从太阳而解。益可信太阴之病由。直接太阳。不在三阳传遍之后矣。
太阳能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病至脉弱。血分中热度已低。芍药苦泄。能达血分之瘀。若脉道不充。按之而见虚弱。则血分不能胜芍药之疏泄。故于当用桂枝汤之证。芍药当减其分两。设其人续自便利。便当从自利而解。间亦有宿食未尽。腹中满痛。当用大黄者。分剂亦汉从减。所以然者。以肠中本自通利。不似大实满者之难于见功。必得重用大黄。仲师言胃气虚易动。亦谓肠中通而宿食易去。原非有深意存乎其间。指桂枝加大黄证言之。非指倍芍药证言之也。
少阴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寝也。
阴寒之证。血为水气所败而热度低弱。故脉微细。阳热主动而阴寒由主静。故但欲寝。黄坤载谓脉微细必兼沉。说殊有理。盖沉为里寒如井水之无波。如坚冰之无气。故于法当温而不当发汗。少阴无表热。惟脉沉反发热者。为太阳少阴表里同病。(太阳寒水属三焦、自腰以上有淋巴微管、自腰以下直达膀胱、乃有淋巴系统、腰中即足少阴藏、太阳标热本寒、寒水下陷少阴之藏、标热外出皮毛、故表里同病。)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一方。所谓无里证。少阴虽见虚寒。而太阳水气。尚未化为痰湿也。故但用开表之麻黄。温藏之附子。而无俟细辛以除饮。外此则脉沉者宜四逆汤。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宜附子汤。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入尿猪脆汁汤。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宜真武汤。亦有寒饮干呕者。宜四逆汤。盖温里方治为多焉。大抵少阴一证。寒极则死。阳回则生。是故同一恶寒卷卧。手足温者可治。而逆冷者不治。但举一端。可以得其要领矣。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寝。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用焦水道。因寒停止。蒸气不得上行也。水气不得上行。则上膈燥而不润。心营因燥而烦也。但欲寝者。阴寒在下而阳气不宣也。寒水在下。故自利。下寒则蒸气不得上行。故口燥渴。膈上下津液皆虚。所为引水自救也。巧久病之人。小便必黄者。阳气未绝于内也。至下焦虚寒,不能制阴寒之水。则肾阳已绝。故不受阳热蒸化。而小便反白。固知久病而小便色白者。皆危脉微细而沉。利不止。厥逆。揽呕而烦。故曰少阴病形悉具。上有虚热。下有实寒。剧投热药。必将倾吐而出。非用苦寒之猪胆汁。及减寒之人尿。引之下行。恐不能受。夫惟曲以调之。乃能尽白通汤之力而收其效。但令肾水得从温化。蒸气上行。则心烦燥渴愈。下行之不便。亦将色变矣。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腹吐利。
脉右三部主水与气。属阳。左三部主精与血。属阴。脉之阴阳俱紧者。惟太阳伤寒无汗者有之。以其寒邪薄于外。血热抗于里。相持而不相下也。若见此脉而反汗出。则非表寒外束。而实为孤阳外越。孤阳外越者。阴寒内剧阳气外脱而不归其根也。是故不在太阳而属少阴。虚阳在上。故咽痛。阴寒在下。故吐利。此与上节略同。为假热实寒证。盖亦白通汤加入尿猪胆汁之证也。
少阴病。下利。咳而谵语者。被火气却故也。小便必难。以强实少阴汗也。
太阳寒水。以少阴肾脏为关键。寒水不能不作汗外泄。乃下陷于寒水之藏。由下焦直泄膀胱。夫惟寒水拥阴。一时肾膀胱中不能容纳。乃溢入回肠而为自利所以为少阴之本病也。惟咳而谵语。则为少阴证所本无。揆其所以至此变证者。则以火劫发汗之故。火劫发汗则阳气张。燥热上薄于肺则咳。燥热迫胃中津液外泄。则胃热上蒙脑气。昏暗而为谵语。阳热张于上。吸其下行之水道。故小便难。臂之打火这者。细微之火气在管中。能吸住人体。令毛孔中寒湿于皮外。此证浮阳因炎上浮。吸其下行之水。亦犹此也。愚按下利者决不谵语。已见谵语。当不复下利。此节当云少阴病下利。咳而谵语者。被火气却故也。则本病变病。较然分折。耦意咳而谵语。当用调胃承气汤。使腑滞下得。则燥热之气除。而咳与谵语可止。如是。则火气不吸引于上而小便能矣。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为病。由太阳寒水下陷用焦。此时腰以上淋巴微管。阳气渐减。不与肌理毛孔相接泄为汗液。故脉细而沉数者。寒水下陷。孤阳将脱之象也。若更以表寒之故。误认为表阳不足。误用麻桂。强责汗液外泄。热势必阳气散亡而不归其根。而恶寒益胜。仲师所以有不可发汗之戒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一证。血分中热度既低。不能外达肌理。水分中阴寒凝互。不能外达皮毛。脉微则无阳。于无阳之证而发其汗。则阳气以外散而益薄。如炽之散。如火之减。其人固已死矣。脉涩则血少而阴竭。于血少阴竭之证而下之。则阴血以下而益燥。如木之枯。如草之萎。而其人又死矣。此阳微所以不可发汗。阴虚所以不可下也。按太阳篇中脉微。此里虚。须表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涩为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脉象与些二证略相似。特此为太阳证言之耳。若已传少阴。则不惟脉微者当温。脉涩者亦当温。盖温则有气气发。则阴生兹阴。则无气无气则阴不生。内经言劳者温之。正此意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淋巴系统统水液壅阻。不得阳气以和之。则阴寒隔塞不通。如坚冰积雪久而益硬。故其脉沉弦而搏指。名之日紧脉之所以紧者。与寒犯太阳之浮系同。阴邪迫而阳气内抗也。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已过一候。使一候之中。阳气当回。借如严冬暴寒。三五日必渐回媛。此证寒去利下。肠胃凝互积垢。与寒水俱从大便宣泄。如冰之解。如雪之消。而川谷沥淇矣。阴寒不见压迫。即里阳不复抵抗。脉因暴微。阴寒内解。里阳外达。故手足反温。脉紧反缓。虽至发烦下利。必不至死。此少阴一证。所以阳回即生。益可证前条脉微脉涩者。皆非温药不治矣。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卷卧。手足温分。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为病。独阴无阳。为必死之证。下利而利自止。则寒水已去而微阳当复。恶寒卷卧。为少阴本病。设恶寒卷卧而手足逆冷。利虽自止。此证尚不可恃。所以然者。脾胃主四肢。脾胃绝。故四肢冷。内经所谓无胃则死也。惟手足温,则中阳未绝。投以四逆汤大剂。可以克日奏攻。故云可治。但亦有恶寒卷卧而不下利者。譬之冬令雨雪不甚。虽当阳回冲冰泮之期。绝无淹水流溢。时自烦者。阳回之渐。欲去衣被。则阳气勃发之象也。盖人之一身动作。奋发则毗乎阳。幽味则毗乎阴。方其恶寒卷卧。一幽味纯阴之象也。时自烦。则郁而欲动矣。烦而欲去衣被。则心气勃发。皮毛肌腠。阳气充溢矣。此证水气从下消。当从汗解。但用桂枝加附子汤。便当一汗而愈。故亦云也。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中风之证。由太阳而紧在太阴。故病发于肌理。内应于脾藏。肌理不解。太阳水气。乃由手少阳三焦(即淋巴输尿管之原名。)而陷少阴之藏。此证脉本浮缓。及水气下降。脉必沉而紧。若右三部阳脉见微。则水气不甚至可知。左三部阴脉见浮。则在里风寒不甚又可知。从子至寅上。
天将大明。必极昏间。星芒烟烟。犹未也。气将转阳。必极阴寒。雾露不收。犹未也。自子至寅上。天光渐极昏黑。(俗称寅卵不通光)阳气益复剑束。(俗名五更寒)乃晦极将明。阴极转阳之大机也。少阴病之但欲寝卷卧一昏间之象也。恶寒脉微细。一独阴之象也。乃卷卧者忽然欲去衣被。恶寒者忽然发热内烦。是即少阴病之转机。今以晦极将明寒极将回之证。必于晦极将明寒极将回时验之。故必从子至寅上。不见昏间阴寒之象。方可信为欲解。否则曰之方中。阳气甚隆重。寒病遇此。何常不稍稍和暖。然天阳一过。而证情如故矣。岂可恃为欲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