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本事方
普济本事方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蓖麻法
治厉风手指挛曲,节间疼不可忍,渐至断落。
蓖麻(去皮) 黄连(锉,如豆,各一两)
上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粒,擘破,面东以浸药水吞下,平旦服,渐加至四五粒,微利不妨,水少更添,忌动风物,累用得效神良。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柏叶散
治厉风。
柏叶 麻黄(去根节) 山栀子(去皮) 枳壳(去穣,锉,麸炒) 羌活(去芦) 羊肝石白蒺藜(炒,去角) 升麻 子芩(去皮) 防风(去钗股) 牛蒡子(隔纸炒) 荆芥穗 茺蔚子焙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日七八服。(庞老方)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绿灵散
治肺毒疮,如大风疾。
用桑叶洗熟蒸日干为末。水调二钱服,日四五,无时。(出《经验方》。)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趁痛丸
治走注历节,诸风软痛,卒中倒地,跌扑伤损。
草乌头(三两,不去皮尖) 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 南星(炮) 半夏曲 白僵蚕(去丝、嘴) 乌药(各半两,并日干)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日干。每服五七粒,空心夜卧温酒下。如跌扑痛,用姜汁和酒研十数粒搽之;如卒中倒地,姜汁茶清研五六丸,灌下立醒。(大知禅师方。)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乌头丸
治宿患风癣,遍身黑色,肌体如木,皮肤粗涩,及四肢麻痹,宜服乌头丸。
草乌头一斤,入竹箩子内以水浸,用瓦子于箩内,就水中泷洗,如打菱角法,直候泷洗去大皮及尖,控起令干,用麻油四两,盐四两,入铫内炒令深黄色,倾出油,只留盐并乌头,再炒令黑色,烟出为度,取一枚劈破,心内如米一点白恰好也,如白多再炒,趁热杵罗为末,用醋糊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服三十丸,空心晚食前,温酒下。
真州资福文雅白老,元 间有此疾,服数年,肌体黑 顿除,脚力强健,视听不衰。
一宗人,遍身紫癜风,身如墨,服逾年,体悦泽,教予服之,亦得一年许,诸风疹疮皆除,然性差热,虽制去毒,要之五七日作乌豆粥啜之为佳。
乌豆粥。(载《豫章集》十九卷中)
卷第三 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
乌豆粥
大乌豆一升,隔宿洗净用七升水浸,明日入油一升,炭火 至晚,当糜烂,可煮三升米,极熟下豆,入白糖一斤和匀,入生姜棋子四两,啜之。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化痰丸
治停痰宿饮。
半夏(汤洗七次,别末)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桔梗(切作小块,姜汁浸,各一两) 枳实(去穣,麸炒) 香附子(麸炒,舂去皮) 前胡(去苗,净洗)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用半夏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三生丸
治中脘风涎痰饮,眩瞑呕吐酸水,头疼恶心。
半夏(二两) 南星 白附子(各一两)
上并生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以生面衮衣,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生姜汤下。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旋复花汤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弦细迟。
旋复花(拣去梗) 细辛(去叶) 橘皮(去白) 桂心(不见火) 人参(去芦) 甘草(炙)
桔梗(炒) 白芍药 半夏(汤洗七次,各半两) 赤茯苓(三分,去皮)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槟榔丸
治心下停饮冷痰,头目晕眩,睡卧口中多涎。
槟榔(三分) 丁香(一分,不见火)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细辛(去叶) 干姜(炮)
人参(各半两,去芦)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汤下,日三服。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干姜丸
治酒癖停饮吐酸水。(《圣惠方》)
干姜(炮) 葛根 枳壳(去穣,锉,麸炒) 橘红 前胡(去苗,净洗,各半两) 白术半夏曲(各一两) 甘草(炙)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饮下。甲寅年服上二方有验。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芫花丸
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则成反胃,及变为胃痈,其说在《灵枢》及《巢氏病源》。
芫花(醋制干,秤,一两) 干漆(炒令烟尽) 野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个,炒微黑黄)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姜汤下。
第六卷《病能论》云: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得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予患饮癖三十年,暮年多嘈杂,痰饮来潮即吐,有时急饮半杯即止,盖合此证也。因读《巢氏病源论》酒瘕云:饮酒多而食谷少,积久渐瘦,其病常思酒,不得酒则吐,多睡不复能食。是胃中有虫使然,名为酒瘕。此药治之,要之须禁酒即易治,不禁无益也。
《巢氏病源论》第十九卷论积聚 瘕中载:人之积聚 瘕,皆由饮食不节,脏腑虚弱而生,久则成形云。
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鳖瘕,奴死后腹中得一白鳖,有人乘白马来看此鳖,白马遗尿,随鳖上,鳖即缩头及脚,寻以马尿灌之,即化为水。其主曰:吾将瘥矣。即服之,果得瘥。
予生平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暑月只是右边身有汗, 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只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 ,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呕而去,稍宽数日复作。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除。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吐不呕,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身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其法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滤取汁,大枣十五枚,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用盐汤吞下五十丸,增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初服时必膈微燥,且以茅术制之,觉燥甚,进山栀散一服,久之不燥矣。予服半年以后,只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子一味,干之为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消息之法。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紫苏散
治肺感风寒作嗽。
紫苏叶 桑白皮(洗净,蜜涂,炙黄) 青皮(去白) 五味子(拣)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诃子饮
利膈去涎,思食止嗽。
诃子(煨去核) 青皮(去白) 麦门冬(水 去心,各半两) 槟榔(四个) 半夏(三分,汤浸七次) 甘草(一分,炙)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卷第三 风痰停饮痰癖咳嗽
贝母汤
治诸嗽久不瘥。
贝母(一两,去心,姜制半日,焙) 黄芩(生去皮) 干姜(生,各一两) 陈皮(去白)
五味子(各一两,拣) 桑白皮(洗净,蜜炙黄) 半夏(汤浸七次) 柴胡(去苗,净洗)
桂心(不见火,各半两) 木香(一分) 甘草(一分,炙)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杏仁七个,去皮尖碎之,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黄师文云:戊申冬有姓蒋者,其妻积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此治诸嗽,悉皆愈。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 砂、水银治肉积;神曲麦 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治涎积;礞石、巴豆治食积,各从其类也。若用群队之药,分其势则难取效。许嗣宗所谓譬犹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须是认得分明,是何积聚,然后增加用药。
不尔,反有所损,嗣宗自谓不着书,在临时变通也。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缠金丹
治五种积气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饮。
木香 丁香 沉香 槟榔 官桂(去粗皮,不见火)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钱)
去沙石,日干)
上为细末,入二味研药和匀,生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或干嚼萝卜下。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枳壳散
治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
枳壳(去穣,锉,麸炒) 白术(各半两) 香附子(一两,麸炒,舂去皮) 槟榔(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候。(庞老方)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诃子丸
治伏积注气,发则喘闷。
诃子(去核) 白茯苓(去皮) 桃仁(去皮尖,炒) 枳壳(去穣,锉,麸炒) 桂心(不见火) 槟榔 桔梗(炒) 白芍药 川芎(洗) 川乌(炮,去皮尖) 人参(去芦) 橘红鳖甲(淡醋煮去裙膜,洗净,酸醋炙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杵,丸如梧子大。酒下二十丸,熟水亦得。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砂丸
治一切积聚,有饮心痛。
砂(研) 京三棱(锉末) 干姜(炮) 白芷(不见火) 巴豆(出油,各半两) 大黄(别末) 干漆(各一两,锉,炒令烟尽) 木香 青皮(去白) 胡椒(各一分) 槟榔 肉豆蔻(各一上为细末,酽醋二升,煎巴豆五七沸,后下三棱大黄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同煎成稀膏,稠稀得所,便入诸药和匀杵,丸如绿豆大。年深气块,生姜汤下四五丸;食积熟水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血痢当归汤,葱酒亦得。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紫金丹
治男子、妇人患食劳、气劳,遍身黄肿,欲变成水肿,及久患 癖,小肠膀胱,面目悉黄。
胆矾(三两) 黄蜡(一两) 青州枣(五十个)
上于瓷合内用头醋五升,先下矾枣,漫火熬半日以来,取出枣去皮核,次下蜡一处,更煮半日如膏,入好腊茶末二两同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如久患肠风痔漏,陈米饮下。
宗室赵彦才下血,面如蜡,不进食,盖酒病也。授此方服之,终剂而血止,面色鲜润,食亦倍常。新安有一兵士亦如是,与三百粒,作十服,亦愈。
治沉积,感应丸。(此用丁香、木香,皆少于《官局方》一两,盖欲速于去积,若常服或老幼怯弱之疾,尚当审之)
丁香 木香(各半两) 干姜(一两,炮) 百草霜(二两,研) 肉豆蔻(二十个) 巴豆(六十个,取霜) 杏仁(一百四十个,去皮尖) 麻油(一两,秋冬增半两,减蜡半两) 煮酒蜡(四两)
上以二香姜蔻为细末,并三味研极匀,炼油蜡和成剂,油纸裹,旋丸如绿豆大,熟水下五七丸。此药近年盛行于世,有数方,惟此真高家,予得之于王景长,用之的有准。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枳壳散
治五种积膈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常服顺气宽中,消 癖积聚,散惊忧恚气。
枳壳(去穣,锉,麸炒) 京三棱 橘皮(去白) 益智仁 蓬莪术 槟榔 肉桂(不见火,各一两或各六两一钱) 干姜(炮)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甘草(炙) 青皮(去白) 肉豆蔻 木香(各半两或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重,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个,同煎至七分,热服,盐点亦得,不拘时候。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五噎膈气丸
治气食忧劳思虑。
半夏(汤浸七次,薄切,焙) 桔梗(各二两,炒) 肉桂(不见火) 枳壳(去穣,麸炒,各一两半)
上细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临卧服。
卷第三 积聚凝滞五噎膈气
熏膈丸
治胸膈闷塞作噎。
麦门冬(去 去心) 甘草(炙,各半两) 人参(去芦) 桂心(不见火) 细辛(去叶) 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火炒,地上出汗) 远志(去心,炒)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