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阳陵泉二穴
   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针六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明堂下经云。一壮。素问注云。三壮。千金云。膝下外尖骨前。难疏。胫骨中微侧少许。筋会阳陵泉。筋病治此。铜人经云。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可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西方子云。在外踝上七寸。主头痛寒热。口苦嗌仲介介。头面肿。胸胁柱满。心中怵惕惊。恐人将捕。明堂经云。主膝腹内外廉痛不仁。屈伸难。及喉中鸣。
  
  阳关二穴
   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针五分。不可灸。千金云。阳关(一名关陵)。铜人经云。治膝外痛不可屈伸。身风痹不仁。
  
  中渎二穴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铜人经云。足少阳络。治寒气入于分肉之间。痛攻上下。筋痹不仁。西方子云。不可灸。
  
  环跳二穴
   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壮。针一寸。留十呼。忌同明堂下经云。在砚子骨宛宛中。灸三壮。甲乙经云。五壮。明堂经云。主冷痹风湿。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疼痛。不得转侧。岐伯云。睡卧伸缩回转不得也。西方子云。治风湿痹。风胗。
  及胸胁痛无常处。腰胁相引急痛。髀枢中痛不可伸屈。胫痹不仁。髀不仁。铜人经云。忌热面。猪鱼生冷物等。
  
  风市二穴
   在膝外两筋间。立舒下两手。着腿当中指头陷中。疗冷痹脚膝麻。腿酸痛腰尻重。起坐难。明堂经云。陷者宛宛中。灸三壮。王氏云。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
  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信乎能治冷痹也。亦屡灸此。不特治冷痹。亦治风之要穴。铜人乃不载。岂名或不同。将其本不全耶。
  
  卷八 针灸门
  穴
  
  隐白二穴
   木也。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针三分。今附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立愈。明堂云。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大阴脉之所出也。
  为井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膈中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不止。足寒不能温。又云。治腹中胀逆气满。胸中热。身体疼痛。西方子云。主腹痛满。及腹中寒冷气。主饮渴。主胫中寒热。
  主卒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故。及胸中痛。
  
  大都二穴
   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金注云。本节内侧白肉际。明堂经云。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目眩烦心。四肢肿病。铜人经云。足太阴脉之所流。为荥。治热闷吐逆。西方子云。主目眩。暴泄。心痛腹胀。热病汗不出。面清厥逆。霍乱目上插。
  
  太白二穴
   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千金云。足大指内侧铜人经云。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气胀腹鸣呕吐泄有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西方子云。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胸胁满胀痛。腰痛不可俯仰热病头重。项痛烦闷。身热热争。
  
  公孙二穴
   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灸三壮。针四分。铜人经云。别走阳明太阴络治寒疟不嗜食。卒面肿。烦心狂言。腹虚胀如鼓。西方子云。主头面肿。腹内气大满。
  
  商丘二穴
   金也。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冷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绝子魇梦。西方子云。主心下有寒痹疼。脾热脾虚。腹胀满不得息。善呕心烦满。骨痹。癫疾痫病。寒疟。腹中痛。 疟。主痔血泄后重。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小腹坚痛。下引阴中。
  
  三阴交二穴
   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堂云。内踝上八寸陷中。千金方云。内踝上八寸骨下。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太阴厥阴之交会。治 癖腹中寒。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西方子云。主膝内廉痛。足痿不能行。资生经云。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逢一妊妇。太子诊曰。女。令徐文伯诊。曰。一男一女。针之。泻三阴交。补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
  
  漏谷二穴
   一名太阴络。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针三分。明堂云。灸三壮。又云。
  在足外踝上六寸陷者中。主足热痛。腿冷疼不能久立也。铜人经云。治 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西方子云。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腹胀满急。小便不利。失精。
  久湿痹不能行。麻痹不仁。
  
  地机二穴
   亦名脾舍。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壮。针三分。
  明堂云。膝内侧转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主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病屈伸难也。铜人经云。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皆痛。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西方子云。治溏瘕腹中痛。脏痹 疝。精不足。
  
  阴陵泉二穴
   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针五分。当屈膝取之。
  铜人经云。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西方子云。灸三壮。主心下满。寒中胁下满。腹中盛。足痹痛。失禁遗尿。胸中热暴泄。胀满不得息。肾病气癃尿黄。妇人疝瘕按之如以汤沃股膝。飧飧阴痛。小腹坚急重下湿。不嗜食。腰痛。
  
  血海二穴
   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一作一寸中。灸三壮。针五分。千金云白肉际二寸半。素问注云。一作三寸。铜人经云。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西方子云。灸五壮。主漏下若血闭不通。月水不调。
  
  箕门二穴
   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应手。在阴股内。一云股上起筋间。灸三壮。铜人经云。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西方子云。主阴跳。
  
  卷八 针灸门
  穴
  
  厉兑二穴
   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明堂经云。
  主尸厥如死。不知人。多睡善惊。西方子云。面上浮肿也。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嗜食。面肿足 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西方子云。主鼻不利。涕黄哽咽不得卧。恶寒心痛。胀满不得息。吐舌戾颈。
  
  内庭二穴
   水也。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流也。为荥。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 齿龋痛。疟不嗜食。西方子云。主厥逆僻禁。腹胀满不得食。喜频伸数欠。
  
  陷谷二穴
   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云。一名陷骨。主卒疝小腹痛。头面虚肿。及 疟发寒热也。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咽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西方子云。主胸胁支满。肠大满。善噫痈肿。
  
  冲阳二穴
   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针五分。灸三壮。素问注。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刺三分。千金云。跗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治偏风口眼 斜。肘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振寒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西方子云。穴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一寸。主面浮肿。足痿又主热病汗不出。振寒而战欠。先寒洗浙甚久。面热。热去。汗去之。痛从足起腹大。
  
  解溪二穴
   火也。在冲阳后寸半。腕上陷中。明堂下经云。在系鞋处。针五分。
  灸三壮。素问注。在冲阳后二寸半。刺疟。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当从甲乙经作寸半。明堂经云。主上气喘。嗽咳息急。腹中积气。上下不行及目生白翳也。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 惊。膝股 肿。转盼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西方子云。治口齿痛。 酸。转筋湿痹。腹大下肿。
  风水面 肿。刺疟。口痛啮舌。
  
  丰隆二穴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
  明堂经云。主四肢不收。身体倦怠。膝腿酸痹。屈伸难。铜人经云。别走太阴。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难涩。厥头痛面浮肿。风逆。四肢肿。身热。喉痹不能言。西方子云。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大小便涩难。不能食。狂妄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厥逆手足青。痛如刺。烦心狂见鬼。好笑。
  
  下廉二穴
   一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当举足取穴。针八分。灸三壮。明堂云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针六分。得气即泻。甲乙云。针三分。灸三壮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灸亦良。日七七壮。不及针。
  灸疮瘥。冷痹则已。素问注云。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针三分。铜人经云。治少腹痛。飧泄。次指间痛。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脱。肉少气胃中热。不嗜饮食。
  泄脓血。胸胁少腹痛。暴惊。狂言非常。女子乳痈喉痹。 肿痛。足跗不收。针入八分。可灸三壮。西方子云。治寒湿下注。小便难黄。资生经云。手阳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条口二穴
   在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针五分。明堂云。在上廉下一寸。针八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治膝 寒酸痛。足缓失履不收。湿痹。针五分。又云。阳明脉气所发。主胫寒不得卧。足下热。不能久立。
  
  上廉二穴
   一名上巨虚。在三里下三寸。当举足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甄权云治脏气不足。偏风 腿。手足不仁。灸随年为壮。明堂云。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针八分。得气即泻。灸大良。日七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素问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犊鼻下 外廉六寸。明堂云。三里穴下三寸。 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
  主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铜人经云。治飧泄。腹胁支满。走侠脐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壮。针入三分。又云。足阳明与太阳合。主大肠气不足。偏风膝腿不随。
  脚不得履地。香港脚刺风 风。脚冷寒疟。灸之大良。西方子云。主小便难。黄风水膝肿。资生经云。手阳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
   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一云 骨外大筋内骨之间。一云陷者宛宛中)。当举足取之。秦承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 癖。四肢肿满。膝 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大小人热。皆调三里。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所以三里下气也(明同)。灸三壮。针五分。明堂经云。针腹背每须去三里穴。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素问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指云。深则足扶阳脉不见。集云。按之太冲脉不动)。明堂云。主脏腹久积冷气。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则肠鸣腹痛。灸三壮。
  铜人经云。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主胃中寒。腰满坚块。不能食。反胃。胸胁积气。脚弱。针入八分。灸亦良。又云。主胸中气不足。西方子云。灸三壮。主喉痹不能言。胸中暴逆不得息。咳嗽多唾。主肘痛。时寒。腰痛不可以顾。足痿失履不收。足下热不能久立。主疟少气肠鸣腹痛。胸腹中瘀血。水肿腹胀。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腰痛。视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肿。目不明。久泻利食不化。胁下注满。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凡此等疾。皆灸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资生经云。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盖足三里也。铜人经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问注皆同。人多不能求其穴。每以大拇指次指围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最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盖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也。又按铜人等经。
  有犊鼻穴。盖在膝膑下 侠罅大筋中也。又按铜人有膝关二穴。盖在犊鼻下二寸陷中也。素问注。巨虚上廉云。三里在犊鼻下三寸。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金云。灸至五百壮。少至一二百壮)。
  
  犊鼻二穴
   在膝膑下 侠解(明堂作罅)大筋中。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盖膝膑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疗。若犊鼻坚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明堂云。针三分。
  灸三壮。铜人经云。治膝下疼痛不仁。难跪起。膝膑痈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疗。若犊鼻坚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去之。即微刺之愈。又云。足阳明脉气所发。主犊鼻肿。洗熨去之。其久坚勿攻。攻者死。资生经云。按素问刺禁云。刺膝膑出液为跛。犊鼻在膝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