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迎香
(一名冲阳。在禾 上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主鼻鼽不利。窒洞。气寒僻多涕。鼻衄有痈。不宜灸)。
巨
(在侠鼻傍八分。直瞳子。跷脉足阳明脉之会。主面目恶风寒 肿。痈痛招摇视瞻。螈 口僻。青盲无所见。远视KT KT 。目中淫肤白膜。翳障覆瞳子)。
地仓
(一名胃维。侠口傍四分如近下有脉微动。跷脉手足阳明之会。灸三壮。主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 不能行)。
承浆
(一名天池在颐前下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开口取之。灸三壮。主寒热凄厥鼓颔。癫疾呕沫。寒热 互引口干。小便赤黄。或时不禁。消渴。嗜饮。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上齿龋)。
颊车
(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开口有空。主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用口嚼)。
大迎
(一名髓孔。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
主寒热项瘰 。癫疾口 。喘悸。 口噤。噤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能嚼)。
上关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灸三壮。主唇吻强。上齿龋痛口僻噤不开。耳痛聋 。螈 口沫出。寒热 青盲。髓目。恶风寒)。
下关
(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而闭。灸三壮。主失欠下齿龋。下牙痛。 肿。耳聋鸣。 。口僻。耳中有干底。 耳有脓。不可灸之)。
耳门
(在耳前起肉。当耳中缺者。灸三壮。主耳中有脓。及底耳 耳。皆不灸。
主耳痛鸣聋。头颔痛。上齿龋)。
人迎
(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脉动应手侠结喉傍。以候五脏之气。足阳明脉气所发。
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杀人。一云。有病可灸三壮。主阳逆霍乱。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
胸满呼吸喘喝。气闷。饮食不下。刺入四分。不幸杀人)。
水突
(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
气舍
(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咳逆上气。瘤瘿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
气户
(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喘逆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库房
(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
屋翳
(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久则不仁)。
膺窗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灸五壮。主胸满。痈肿。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
乳中
(禁不可灸。灸之生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疗。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乳根
(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下满痛。膺肿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
不容
(在幽门傍各一寸半。去任脉二寸。直两筋端相去四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灸五壮。主呕血。肩息。胁下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引肾痛)。
承满
(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肠鸣相逐。不可倾侧。肩息唾血)。
梁门
(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胁下积气结痛)。
关门
(在梁门下五分。一云一寸。太一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遗溺腹胀。上满积气。身肿肠鸣也)。
太一
(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狂癫疾。吐舌)。
滑肉门
(在太一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狂癫疾。吐舌)。
天枢
(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半。在夹脐二寸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
灸三壮。主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女子胞络中痛。月水不以时。腹胀肠鸣。气上肿胸不能久立。肠中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重体急。疟振寒。热盛狂言。脾胀四肢重。不能衣。阴疝气疝。烦呕面肿。大肠胀)。
外陵
(在长溪下五分。大巨上。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腹中疼痛)。
大巨
(一名液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腹满痛。善烦。
颓疝。偏枯。四支不用。善惊)。
水道
(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五壮。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信水至。则腰背中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三焦结热。小便不通)。
归来
(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三寸。灸五壮。主少腹痛贲豚。卵缩入。痛引茎中。
女子阴中寒)。
气冲
(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女子月水不利。或闭塞。暴肠胀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绞痛颓疝。阴肿。
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腹满不得反息。腰痛控睾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脱。大气石水。无子少。阴痛。阴疝茎中痛。两丸骞痛。不可仰卧)。
卷五 针灸门
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
心者。藏也。两旁一十六穴。出甲乙经。
心出于少冲。少冲者。木也(一名经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少府。少府者。火也(在手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
手少阴脉之所留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神门。神门者。土也(一名锐中。一名中都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 。夏三月宜灸之)。过于通里(手少阴络在腕后一寸)。行于灵道。灵道者。金也(在掌后一寸半。或一寸。手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少海。少海者。水也(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手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少冲
(一名经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主热病烦心。上气心痛而冷。烦满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肘腋胸中痛。口中热。咽喉中酸。乍寒乍热。手卷不伸。掌痛引肘腋)。
少府
(在手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灸三壮。主烦满少气。悲恐思人。臂酸掌中热。手卷不伸)。
神门
(一名锐中。一名中都。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灸三壮。主疟心烦。甚欲得冷水。寒则欲处热。热中喉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气不足。喘逆身热。狂悲哭泣。呕血上气遗溺。手及臂寒)。
少阴
(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灸三壮。主十二痫。失喑不能言。凄凄寒咳。
吐血。气惊心痛)。
通里
(手少阴络。在腕后一寸。灸三壮。主热病。先不乐数日。热则卒心中懊数欠频伸。悲恐。头眩痛。面赤而热。无汗。反癫。心下悸。臂 肘痛。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善呕。喉痹。少气。遗溺)。
灵道
(在掌后一寸半。或云一寸。灸三壮。主心痛悲恐。相引螈 。臂肘挛。暴喑不能言)。
少海
(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脉应手。灸五壮。主寒热。齿龋痛。
狂易疟。背振寒。引肘腋痛。甄权云。穴在臂侧曲下肘内廉横文头。当屈手向头而取之陷者中。
主腋下瘰 。不宜针)。
极泉
(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手少阴脉气所发。灸五壮。主心腹痛。干呕哕。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黄帝问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对之曰。少阴者。心脉也。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不能害。害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曰。少阴无俞者。不病乎。
对曰。其外经脉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
卷五 针灸门
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
小肠者。心之腑也。两旁二十六穴。出甲乙经。
小肠出于少泽。少泽者。金也(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手太阳脉之所出也。
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前谷。前谷者。水也(在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留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后溪。后溪者。木也(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俞。夏三月宜灸之)。过于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行于阳谷。阳谷者。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者。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少泽
(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者中。灸一壮。主振寒。小指不用。
寒热汗不出。头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间热口中热烦心。心痛。臂内廉胁痛。咳嗽。螈口干。颈痛不可顾。 疟寒热)。
前谷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狂互引癫疾。耳鸣寒热颔肿不可以顾。喉痹劳瘅。小便赤难。咳衄。胸满。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目眩。泺泺。肩胛小指痛。臂不可举。头项痛。咽肿不可咽。鼻不利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脱。 疟)。
后溪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灸一壮。主振寒。寒热。肩 肘臂痛。头眩痛。
不可顾。烦满身热恶声。目赤痛烂。 生翳。鼽衄。发聋。臂重肿。肘挛。痂疥。胸满引泣出心惊。颈项强。身寒耳鸣。 疟寒热。颈项肿。狂走。引癫疾数发)。
腕骨
(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
寒热。耳鸣无闻。衄狂易 互引。消渴。偏枯。臂腕痛。肘屈不得伸。偏风头痛泣出。肩臂如颈痛项急烦满。五指惊掣。不可屈伸。体战咳疟)。
阳谷
(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者中。灸三壮。一云在腕上侧两筋间陷者中。主狂癫疾。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聋鸣。牙上齿龋痛。肩痛不能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风眩惊。手腕痛。邪风汗出至腰。项急不可以左右顾。及俯仰。肩弛肘废。目痛痂疥。并螈 。头眩目痛。 疟。胸满不得息)。
养老
(手太阳 。手踝骨上一空。在腕骨后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肩痛欲折。
如拔。手不能自上下)。
支正
(手太阳络。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者。灸三壮。主惊恐。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狂易。虚则生疣。小者痂疥。风疟)。
小海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半寸陷者中。屈肘乃得之。灸三壮。甄权云。屈手向头而取之。不宜灸。主寒热齿龋痛。风眩头痛。狂易。痈。肘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中。四肢不举)。
天窗
(一名窗笼。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耳聋无闻。颊痛肿。喉痛。喑不能言。肩痛引项。汗不出及偏耳鸣)。
秉风
(在颊天 外。肩上小 后。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举臂取之。灸五壮主肩痛不能举)。
天宗
(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灸三壮。主胸胁支满。抢心咳逆。肩肿。肘臂痛不可举)。
俞
(侠肩 后大骨下甲上廉陷者中。手足太阳阳维跷脉之会。举臂取之。灸三壮。主寒热肩肿。引伸中臂酸。寒热。颈痛肩痛不可举臂)。
睛明
(一名泪孔。在目内 手足太阳阳明之会。灸三壮。主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头痛目眩瞢。内 赤痛。目KT KT 无所见。 痒痛。淫肤目翳。甄权云。不宜灸)。
卷五 针灸门
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
心脉也。两旁一十六穴。出甲乙经。
心包出于中冲。中冲者。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也。
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劳宫。劳宫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动脉。手心主脉之所留也。为荥。春三月宜灸之)。注于大陵。大陵者。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于间使。间使者。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者。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中冲
(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灸一壮。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
劳宫
(一名五里。在掌中动脉。灸三壮。主热病发热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