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理当归白术人参干姜(各一两)附子(炮去皮)白芍药桂(各半两)丁香(三钱)上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沉者阴也。壅者虚结也。言通肠者温也。局方温白丸主之。健胃者以理中汤主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主脉涩。客脉沉。涩沉相合。留滞胸中变为痰。治用化痰玉壶丸。

  中加半夏(一两汤洗)雄黄(三钱别研)上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当关气短痛难堪。主脉缓。客脉沉。缓沉相合。胃中有寒即痛。可以九痛丸。或橘皮半夏陈橘(去白三两)半夏(制)枳壳(炒去瓤各一两)白术茯苓桂(各半两)上咀。每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主脉数。客脉沉。数沉相合。客胜主也。寒气有余。

  三。缓者阴也。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证在太阳。风伤卫气。当服桂枝汤。一云:主四肢白术枳实(麸炒)甘草(各半两)上咀。入生姜七片。水煎半两。食后温服。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太阳中风。脉缓颈项强急不得转侧。可针风池风府浮白穴。则痛移也。用桂枝汤主之。

  若缓缓脉关前搐项筋。主脉涩。客脉缓。涩缓相合。风邪伤卫。项筋紧急。可用桂枝汤。

  不已羌活升麻黄芩葛根石膏(各一两)麻黄(去节汤浸去黄汁焙)防风本蔓荆子当关气结腹难伸。主脉客脉俱缓。脾湿太盛。胃中太虚。七气汤主之。

  半夏(制一两)人参官桂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入生姜七片。

  水煎。

  温二焦加干桂枝(一两)白芍药干姜(各半两)炙甘草(四钱)上各咀。加生姜枣煎。

  不已。

  用半四。涩者阴也。主痛。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主亡血失精。妇人孕病。或带下赤白或败血。圣惠方乌金散。治败血。局方四物汤地黄丸。

  龙骨苦楝子(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五十丸。又云:亡血失涩脉关前胃气升涩脉见处。气血俱伤。

  金有余损伤万物。主脉与客脉俱涩是也。

  金有余故升于上。治之以匀气散。或利膈丸。桔梗汤。涩在上焦。

  桔梗(一两)半夏(制半两)陈皮(三两)浓朴(一两)枳实(麸炒半两)上咀。每服半当关血散不能停。主脉缓。客脉涩。缓涩相合。故曰血散。可用温经丸。如胃不和。

  调中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主脉数。客脉涩。数涩相合。阳气内虚。阴气有余。

  人参茯苓地骨皮熟地黄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上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即服诸疾。

  服可去五。迟者阴也。主肾虚不安。迟本土也。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能痊。迟者阴也。季夏阳也。此证为失时反候。阳盛阴虚。

  治神工诊着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季夏见迟脉。是土克水也。故不能痊。

  寸口脉迟心上寒。主脉涩。客脉迟。涩迟相合。主阴盛之故。为心上寒。治之以橘皮丸。不已。术附汤。白术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桂(各一两)上咀。煎一两。食前服。迟在上焦。

  当关腹痛饮浆难。主脉缓。客脉迟。缓迟相合。腹中痛甚。桂枝加附子汤。

  桂附子(炮各一两)甘草(三钱半)上咀。煎服、或理中丸。脉回。以消食丸。

  迟在中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也嫌单。主脉数。客脉迟。数迟相合。水能克火。阴气盛。

  可六。伏者阴也。主毒瓦斯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自冷。主伏脉行于筋下。气伏于内。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治能消。经曰:清形以为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汤。春夏以麻黄汤。当缓与之。阴盛阳积气胸中寸脉伏。主脉涩。客脉伏。涩伏相合。主胸中积气。治以沉香丸。或加减温白丸当关肠常瞑目。主脉缓。客脉伏。缓伏相合。主中焦伏而不散。乃风湿之气。故肠瞑白豆蔻(一两)缩砂仁青皮陈皮(去白)丁香(各二两)浓朴(制八两)甘草(炙)木如发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主脉数。客脉伏。数伏相合。邪胜寒之甚。而不能化白术(一两)黄茯苓白芍药(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入生姜煎服。

  不已。

  养七。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髓者肾之精。四体骨蒸者肾气衰绝。终传者七传也。土来克水必殂也。

  濡脉关前人多汗。主脉涩。客脉濡。涩濡相合。肺气虚也。而卫不能固于荣。故多汗。

  桂当关气少精神散。主脉缓。客脉濡。缓濡相合。精神散失。乃气衰弱也。治之以定志丸。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主脉数。客脉濡。数濡相合。主骨痿不能起于床。

  五八。弱者阴也。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气弱多伤也。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年少得此须忧重。老弱逢之病却痊。

  脉若烂绵者阳气弱也。以应秋毛之脉。气弱多伤。怏怏者轻手乃得。不前者重手稍无是也。

  春夏关前弱脉阳道虚。主脉涩。客脉弱。涩弱相合。阳气虚也。治之以五补丸为久补。四逆汤关中有此气多疏。主脉缓。客脉弱。缓弱相合。胃气内虚。故气多疏散。治之以益黄散平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主脉数。客脉弱。数弱相合。主下部损。肾气内绝。既阴绝阳盛。疼引于皮肤。是三焦无阴镇抚。离其原也。气已损于肺。无法可治也。

  卷四 方脉总论

  九道病脉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腹满。为忧伤过度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则脉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

  散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代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流注如

  卷四 方脉总论

  九道脉名

  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法宜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始有往来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其脉原其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三关阳邪聚忧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能施阴结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脉代形容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按经脉之所本。而平人之常气皆禀于胃。今已脾胃不能符合。则生生之道。曷可全乎。法以牢为水火相刑、必死之候。

  八。动者阳与阴相搏也。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

  厥厥虚劳女子九。细者精气虚弱之极。而形容不足。内经曰:细则气少。其脉之状。稍稍应指。往来如绵道由缓也

  卷四 方脉总论

  九道脉主治

  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茯苓(各半两)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一两)石膏(二两)如汗已多。加知母。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阴成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命门柴胡(去苗)黄芩(各一两)地骨皮人参知母半夏(制)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三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焦火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损气人参白茯苓熟生黄甘草(炙)地骨皮(各半两)黄白芍药桔梗天门冬半夏食前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克火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不移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也。

  当归白芍药地黄(熟用)白术(各一两)人参干姜(炮)茯苓桂(各半两)上咀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能相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解肌葛根黄芩(各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咀。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之。

  卷四 方脉总论

  十怪脉名

  一。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按之。中央起四畔倾流。有进有退。殊无息数。但见其为火从阳。

  守也流乎来而二。鱼翔之状。宛如鱼游于水面。但尾掉而身首俱不动。其脉浮于肤上。不进不退。指下寻者也相使知病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

  三。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而绝。喻如指弹石。辟辟然坚而不可入。

  为可素问云脉独见四。解索之状。指下散乱。息数无准。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而无收约。由肾与命门气皆包而实者形于五。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滴然不相连续。或来或止。时动时复。其诊亦如之。谓之虚屋脉能六。虾游之状。指下寻之。若虾游于水面。不进不退。瞥然惊掉而去。冉冉寻之。杳然不见须臾复于指下隐隐而来。应诊不动。倏尔还去。脉之异状。间忽有全类此者。故目之曰虾游相附扬矣则形七。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若雀啄食之状。盖来三而去四也。

  由五者八。偃刀之状。寻之如循刀刃。责责然无进无退。其数无准。故曰偃刀。由心元血枯。

  真火之象。无所归宿。而胃气独居。不能相为导续。是伤于真心者如此。心主血也。肺主气也。

  之为而死九。转豆之状。脉来应指。混然如豆之周旋展转。不进不退。殊无息数。故谓之转豆者。

  不象十。麻促之状。应指如麻子之戚促。散乱分杂。殊无均和之意。盖麻之生也。其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