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
普济方
人参地骨皮柴胡黄生地黄(各一两半)白茯苓(半两)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服生精补虚寸浮中风头热痛。主脉浮客脉又浮。主客同宫。主太阳中风头痛。有汗脉浮缓桂枝汤。
无太关浮腹胀胃虚空。主脉弦客脉浮。风寒热相合。致胃中虚空。何谓胃虚?夫脉浮者风邪也为寒制浓朴陈皮(去白)制半夏(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人参(五钱)甘草(炙三钱)上尺部见之风入肺。大便干涩故难通。肾脉沉反见浮脉。为风火所乘。肺气虚而不能生水。
肺者何肺。燥薄其槟榔木香羌活川芎桂(各半两)大黄郁李仁(各一两)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
二。芤者阳也。主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在寸则吐血。在下泻血。在中者芤脉在上。加减栀子汤。
栀子(四个碎)香鼓(半两)先以水二盏煮栀子仁。至七分入豉。煮三五沸。去滓、温服。
芤脉在中。宜泻黄散。
藿香叶山栀子仁甘草(各半两)防风(三两)石膏(一两)上咀、水二盏。
煎一盏。
芤脉在下。宜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炒各等分)上咀。水二盏。用前味煎至一盏、去滓。后入阿胶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应沟渠。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也。治之以犀角地黄汤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半)黄连(一两)大黄(一两半)上咀。水二盏。
秤一两。
煎关内逢芤肠里痈。主脉弦。客脉芤。弦芤相合。积血于肠中。是肺先受邪。传入大肠。
当大黄水蛭(炒裂各半两)虻虫(三钱)上咀、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下。利为度、未利加数服之。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浓。主脉沉。客脉芤。沉芤相合。积血在下。抵当丸。
抵桃仁(半两)甘草(二钱半)大黄(一两)桂(三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又云上焦有血。先便后血。下焦有血。先血后便。中焦有血。便血齐作。
三。滑者阳也。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仲景曰:卫气前通。小便赤涩。腰中气赤芍药柴胡(各一两)枳实大黄黄芩(各半两)甘草(三钱)上咀。每服一两。水滑脉如珠动曰阳。腰中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云岐云:夫小便赤涩。腰中生气。是命门所生。其脉流利数而疾。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多寒浓朴制(一两)枳实(麸炒)大黄(各半两)芒硝(三钱)上咀。用水一碗。
姜十片。
先晚滑脉寸来多呕逆。主脉浮。客脉滑。浮滑相合而为呕。生姜半夏汤主之。有往来寒热者小制半夏(一两)茯苓(二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七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后关滑胃寒不下食。主脉弦。客脉滑。弦滑相合。引寒入胃。致不能食。春夏平胃散。
秋冬柴胡黄芩赤芍药(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炙三钱)桂(四钱)上咀。
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煎去滓。温服。
尺部见之脐似水。饮水下焦声沥沥。主脉沉。客脉滑。沉滑相合。寒结膀胱。附子四逆汤炮附子炮生姜(各半两)白术(一两)甘草(三钱)桂(七钱)上咀。每服一两。
水二四。实者阳也。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肢劳倦。
实脉寻之举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缘生胃壅。温和汤药乃痊除。
洁古云:脾脉本缓。反得客脉实。缓实相合。主胃中有热。故脾气温反实。故不食也。
食少于胃藿香叶制半夏(各一两)丁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七片。
煎去滓云岐曰:脾受热而反虚。故不能食。温和汤药。乃平胃散是也。
实脉关前胸热甚。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阳气有余。胸中热、其实在上焦。宜凉膈山栀子仁(一两)连翘黄芩(各二两)大黄(半两)薄荷(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一两当关切痛中焦任。主脉弦。客脉实。弦实相合。热在胃中。可用调胃承气汤。实在中焦。
水胜火也此二附子(炮半两)白术(一两)甘草(炙三钱)上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半。
煎至一钟。
五。弦者阳也。主劳风乏力。盗汗多生。手足酸疼。皮毛枯槁。弦脉五脏俱伤。盖木克土故弦脉为阳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劳方始退。常须固脐下丹田。
脉如筝弦紧而急。主四肢相煎。木旺土衰。四肢者。辰戌丑未四末也。土位也。固脐丹田者为脾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伏痛状绳牵。主脉浮。客脉弦。浮弦相合。胸中急痛。属少阳。
以关中有弦寒在胃。主客脉俱弦。知木气有余。致寒气大实于胃中。附子理中丸主之。
弦在下焦停水满丹田。主脉沉。客脉弦。沉弦相合。风寒气有余。下焦停水。术附汤主之。
弦六。紧者阳也。主风气。此太阳少阳相合。主伏阳上冲。变为狂病。宜黄连泻心汤。
黄连生地黄知母(各半两)黄芩(二两)甘草(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服。
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元。忽然狂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洁古云:此是三阳合病。紧数。太阳也。弦多。少阳阳明也。故实则谵语。云岐曰:其脉紧生地黄黄芩山栀子仁(各一两)大黄(半两)上咀。水煎一两。以利为度紧脉关前头里痛。主脉浮。客脉紧。浮紧相合。诸头痛皆属三阳。太阳头痛。羌活汤主之痛。
紧在上焦。
到关切痛无能动。主脉弦。客脉紧。弦紧相合。太阴受邪。脾中切痛。治之以芍药汤。
赤芍药(二两)甘草(半两)桂(三钱)上咀。水煎一两。加生姜七片服。如实痛加大黄隐指寥寥入尺来。缴结绕脐常手捧。主脉沉。客脉紧。沉紧相合。绕脐痛者太阴。与芍药桂(一两)芍药炙甘草(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服。
七。洪者阳也。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干。
遍体疼痛。洁古云:者按之实。举之盛。
洪者证虚可下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发汗通肠始得凉。
云岐曰:其脉举按皆盛。本为相火之象。发汗从表里。从表宜麻黄汤。从里宜大承气汤。
麻黄汤麻黄芍药(各一两)葛根(一两三钱)豉(一百)葱白(三茎)上咀、每服一两。水二诊知其洪脉关前热在胸。主脉浮。客脉洪。浮洪相合。热结于胸中。凉膈散加减用之。或连翘汤连翘(二两)柴胡当归生地黄芍药(各半两)黄芩(一两)大黄(三钱)上咀。一到关翻胃几十重。主脉弦。客脉洪。弦洪相合。胃热不停。翻胃衄吐。以酸苦药除之。
或大黄(比众药减半)葛根黄芩芍药桔梗茯苓本白术甘草(炙各等分)上余热得入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洁古云:洪尺。由阴不及阳也。从下至上。先损肾肝宜赤茯苓泽泻(各半两)桑白皮山栀子仁(各一两)上咀。水煎一两。服之得小便利为凡此七表。虽名阳脉。有用热药者何。答曰。阳中有阴故也。通上下中二十一道脉证。
用药景之实下
卷三 方脉总论
论八里形候歌
沉若烂绵寻至骨。沉者阴也。主阴盛阳乘之候。沉者重也。阴气厥逆。阳气不舒。故脉沉但。腰重便数。膀胱冷痛。又尺沉主肺弱水气痛。
微于指下细如丝。微者阴盛阳衰之候。指下寻之。脉来而小。细细如丝。往来极微。
进退主缓小于迟来往慢。缓者阴也。主卫气有余荣血不及之候。故指下寻之。往来迟缓也。
缓者曰缓风缓不利。
涩则如刀刮竹皮。涩者阴也。主阳虚阴衰之候。积气虚弱。阴阳涩滞。寻之似有。举之全能自禁。及女人胎气不安。败血不止。寸涩。胃中积冷。食不能转。关涩。主荣气肌肉。尺涩。丹田积冷。夜梦遗精。女人败血。胎中冷痛。
迟重欲寻来隐隐。迟者阴也。主阴盛阳衰。指下重手乃得。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来厥伏潜骨重似来时。伏者阴也。主三阴毒瓦斯。伏于三阳。关格闭塞之候。指下寻之似有。
呼伏主濡凑指边还怯怯。濡者阴也。主荣中怯而卫气虚。指下按之似有。冉冉还来凑指。欲按根据虚精弱按轻绵重不知。弱者阴也。主虚气攻表。指下寻之。轻手乃得。重手稍无。往来无力。
弱
卷三 方脉总论
八里病脉
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
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缓而中散。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
徘徊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气血。为亡汗。为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涩紧。为痹。为寒湿。
迟为寒。为痛。
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小便难。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
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卷三 方脉总论
八里脉名
一。微者阴盛阳衰。气虚怯弱之候。其脉之状。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阳气筋骨。
菀于上血不止漏下便数。体重腰疼。面无光泽。诸证生焉。
二。沉者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候。沉与浮相对。浮以阳邪所胜。血气发越而在外。故为阳主无潜之至骨肉。则有余也。且气之在人。壮则形体强盛。衰则形体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
而百病俱生。率原于此。
三。缓者卫气有余荣气不足之候。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二者相资。不得相失。缓者乃荣中力透得者脾于是。盖此。乌得脉小而衰四。涩者阳盛阴虚之候。敷而施之。阳之正也。敛而涩之。阴之正也。脉有阴阳适平。
则血涩之者多欠则血有余。故滑脉之来。流利而且圆。血欠则气有余。故涩脉之来。艰涩而且散。涩与滑相对。故兼取而论之。无求子云: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余居士喻涩脉如刀刮竹皮之状。诚得。
五。迟者阴盛阳衰之候。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下。阴气独上。因而荣卫凝涩。血气痞阻息。
由心阴气行之六。伏者阴毒之气。伏于阳络。关膈闭塞之喉。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冉冉寻之不者。
七。濡者荣怯冲虚之候。夫血荣气卫。相随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也。
故指气虚歌曰:濡而不进为濡脉。虚软如按水中帛。血荣气卫总皆虚。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弱者虚气攻表之候。故其脉见于肤表。状如烂绵。轻手乃得。重按即无。怏怏不能前进客
卷三 方脉总论
论八里脉变例
济生拔萃云:夫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称之表是急。
当假令恶寒者。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为汗也。如有不恶风寒而反沉细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也。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除之。仲景桂枝脉得麻黄证。或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证二停麻黄证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证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或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治之。或桂脉为二停证作一停。
脉而如证处为内外皆阴缓汗。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
为内阳而外阴急下。故素问设标本之化。立四制之法。为此说也。
卷三 方脉总论
八里脉主治
云岐子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此八里脉。乃客邪之脉。主位之脉三部。
主一。微者阴也。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微脉发象秋冬。在阴为惨。阴太过、阳不及。
是血香附子(一两半)白芍药当归(各一两)芎(半两)上为粗末。水煎一两。
食前服。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凝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痛下多时骨髓枯。此肾气有余。命门不足。当补命门。命门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崩中白带者、命门败也之骨已枯。伏龙肝散主之。是为血不能守。水胜火也。治妇人血去精亡。
形。养血补虚。宜当归芍药汤。
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各一两)干姜(半两)上咀。水煎一两。食前服。
微脉关前气上侵。阳虚。内气上冲。冷则生气。主脉涩。客脉微。涩微相合。逆气上侵。
阿胶(一两半)甘草(三钱)黍粘子(二钱半)马兜铃(半两炒)杏仁(去皮尖十个)上为当关郁结气排心。主脉缓。客脉微。缓微相合。太阴虚痞。匀气散主之。补肺散亦可。
微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主脉数。客脉微。数微相合。阴盛阳虚。治之以二气二。沉者阴也。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虚气冲心。闷而不痛。乃曰虚痞。健胃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