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是斋百一选方
是斋百一选方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时候,米饮下,熟水亦得。
常
[卷之二 第三门] 治膈气
向司户方。
附子一个,先以铫子炒锻石,令十分热,埋附子于灰中,候灰冷取出,将锻石根据前法再炒,如此三次,然后取附子,去皮脐,入丁香四十九个,不见火,同为细末,空心以糟茄儿三
[卷之二 第三门] 六丁丸
治翻胃如神。姜尧章传。
五灵脂(五钱重)生辰砂(一钱重)母丁香(一两不见火)上捣罗为细末,入黄狗胆、粽子尖为丸,如鸡头大,姜汤米饮下,每服一丸。三十年病三、两丸止。此即《本事方》香灵丸,只用丁香,及分两不同。母丁香即丁香也,《沈存中笔谈》言之甚详!
[卷之二 第三门] 治呕吐
无为徐医方。
胡椒(二十一粒)丁香(十四粒)半夏(七个,汤洗去滑)上同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丸如鸡头大,每用一丸,以干枣一枚,擘破去核,入药在内,以湿纸裹煨熟,放温,以米饮汤烂嚼送下。
[卷之二 第三门] 治呕吐
胸膈痞满不通。
枳实(去穣)白茯苓(锉)上各半钱,煎四味大理中丸一丸作一服,或服俞山人降气汤十五味者。
[卷之二 第三门] 小木香散
治翻胃,全不下饮食,开胃和气小木香散,出《博济方》。
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块)糯米(一撮)上三味同炒,至米熟为度,杵为末,分作两服,每用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庚戌年乳媪病,得上三方而愈。
[卷之二 第三门] 千金大思食丸
食药又名透气丹,张承祖传。
乌梅(去仁不去核)神曲(炒,各十两)苍术(四两)麦(一十五两,炒)干姜(炮)京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橘皮汤下。
[卷之二 第三门] 七香丸
真徐家方。
甘草(锉碎,炒)甘松(去土,拣净)缩砂仁丁香皮姜黄益智(各一两)香附子(擦去毛,净二两)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细嚼白汤下。七香丸极多,惟此方最真。
又方,冯仲柔传浙东药局见卖,亦是徐家方,分两不同。
丁香皮(六两)益智莪术(各三两)香附子(二十两)甘草(四两)甘松(一两)缩砂仁上为细末,面糊为丸。
[卷之二 第三门] 消食丸
《和剂局方》消食丸不用蜜,以蒸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甚妙!
[卷之二 第三门] 三棱丸
食药三棱丸,行在糯米仓巷口,牟郎中家方。
陈仓米(四两,拣净,以新好色巴豆二十一粒,削去皮,慢火同炒,候仓米香黄,巴豆黑色为度,不令米焦,拣去巴豆不用,只用仓米橘皮去白,焙干,与仓米等分秤)上同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少甘草亦得!滁州蔡司理所传云:张方提刑家方,治诸般积聚,酒食百物所伤,陈米一升(数年者),巴豆一两去壳,同炒,令紫色为度,去巴豆不用,秤炒米四两,入陈橘皮一两,麝香少许,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之。治小儿慢脾风,只服五丸甚妙。
郭医云:食药用巴豆者,春冬可服,夏秋不可服,易动脏腑。
[卷之二 第三门] 附子仓米汤
补虚,生胃气,逐冷痰,和五脏,快胸膈,进饮食,止泄泻。平江章兴祖承务亲得效。附子(一只,炮,去皮脐,八钱重者)人参(去芦头)甘草(微炒)半夏(汤泡七次,切作片,焙干,姜汁制)黄白术(各半两)川姜(二钱,微炒)南木香(一钱半)上为咀,每服二大钱,水一大盏半,入炒陈仓米半合,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卷之二 第三门] 十味丁香煮散
治脾胃伤冷,中脘痞滞,胃口宿寒,停痰留饮,气积不散,心腹大痛,胁肋水谷,呕逆恶心,下竭上虚,食饮不下,肢体瘦怠,自汗不止,阳气暴脱。陆子丁香川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陈皮(去白)青皮(去白)益智仁良姜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入盐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带热空心食前服。
[卷之二 第三门] 痼冷丸
韩府判传。
白术(半两)神曲(一两,炒令黄色)川姜(炮)桂心(各二钱)川椒(一钱,炒香)吴茱上为细末,用蜜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五十丸或百丸。
[卷之二 第三门] 白泽丸
治脾丸积冷,脏腑虚寒,真丸不固,肠虚泄利,心腹撮痛,气逆呕吐,自汗无时。
阳起石(火通赤,研)附子(炮,去皮脐,取末,各一两半)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别上件和匀,滴水成剂,分作六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姜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温服,空心食前。葛丞相所传方附子只用一两,去麝香,加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卷之二 第三门] 丁香温气汤
治胃寒呕吐涎沫甚妙。张上舍传名莘云,其母常服有效!丁香吴茱萸(汤浸,微炒)桂心(去粗皮,各一两)附子(炮,去皮脐)黄(去芦)白一两半)甘草(七钱,上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
[卷之二 第三门] 灵砂丹
治饮食所伤,一切积滞或痢赤白不瘥者。赤,甘草汤下;白,干姜汤下;赤白,干草汤下。酒食所伤,及暴泻,白汤下,并食后临卧服,胜感应丸。沈仁父传。辰砂(细研)砂(研细,各二钱)黄蜡(半两)巴豆(去皮壳,完全者,四十九个)上先将蜡于银石器内熬溶,次投巴豆在内,渫令黑,滤出不用,只将黄腊入前二味为挺子,要时旋丸,大人服绿豆大七丸,小儿量岁数大小加减,老人、小儿、产妇皆可服。最治酒饮。今人施痢药者,以黄丹代辰砂亦验。《本事方》治泻痢所用巴豆数不同,其说病证甚详!
[卷之二 第三门] 苏汤煎
治膈中不快,酒食不消,饮食或怡或不怡,善治脾丸一切虚中积滞。宁安道方。
肉豆蔻丁香木香砂(各一分)京三棱莪术(各一两,烧,存性)上为细末,将乌梅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四粒,热紫苏汤送下,空心食前服。
[卷之二 第三门] 软黄丸
治一切虚中积滞,两胁有块,寒热往来不定。此方乃先君避地金州时,医者夏巡所都机家叔位每用,以为神药,治危疾皆验,盖诸药既为蜡柜,不复有野狼虎之性,专于攻已。
粉霜轻粉砂密陀僧砒霜(各一钱)雄黄乌鱼骨白丁香(即雀粪也)黄鹰条上件药一处研为细末,黄蜡一两,溶和为膏,旋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食后临卧冷水浸一时辰,却用冷水下。
[卷之二 第三门] 桂香散
《苏沈良方》桂香散,治脾胃虚弱及腹痛甚验。方见妇人诸疾门。
[卷之二 第三门] 玉抱肚
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于脐腹间甚妙。梁县郑主簿涣传一方,用针砂如下法只入砂半两,并不用余药。
针砂(四两,铁铫内火炒,用木或竹棒儿不住手搅,烟出尽为度,放冷)白矾(半两)砂(一钱)粉霜(半钱)上件白矾等三味同研为细末,与针砂拌和,只作一服,以水数点洒,用匙拌,摊令匀,浓皮纸为贴,阔二寸以上,长四、五寸贴之,外以帛子包,系疼处,或常系脐下,如觉大热,即再炒过,别入余药,仍可用。
[卷之二 第三门] 茴香煎丸
治脾胃弱,肾气虚,饮食不美,噫醋吞酸,脐腹筑刺,小肠气痛,及中酒恶心益脾肾,大病之后,气体瘦弱,尤宜服之。汉阳章教授。续添川椒(半两,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两细研)浓朴(去粗皮)茴香青盐(海盐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各一两)大川乌附子(二味去皮脐尖,锉骰子(米泔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下,空腹食前服。
[卷之二 第三门] 蒜红丸
治脾积,腹胀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得者。华宫使方。
拣丁香木香沉香槟榔青皮(去白)陈皮(去白)缩砂仁蓬莪术(炮)去皮牵牛草果子(各一两)肉豆蔻(面裹煨)粉霜(各一钱)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蒜(上为细末,以生熟蒜研细,生绢扭取汁,旋用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后淡盐汤送下。忌咸酸鱼酢茶酱腌藏鸡鸭生冷马牛杂肉之类,只吃淡白粥一百日。
[卷之二 第三门] 五香触痛丸
大治冷物所伤脾胃,并酒食伤,久积成癖,胸膈痞塞,心腹疼痛不可忍者,服有伤滞脏腑不过一行,无伤滞脏腑不动!丁香藿香木香乳香沉香桂心吴茱萸青皮(去白)蓬莪术枳实(去白,麸炒)京三棱(各一两)砂(四钱)一出牵牛末(三两)橘皮(一两,去白,同巴豆五两去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熟水送下。
[卷之三] 第四门
中风瘫痪风痫暗风痛风手麻足弱寒湿痹臂腿骨痛鹤膝风
[卷之三 第四门] 大圣一粒金丹
浙漕吕仲发传。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气血俱虚,阴阳偏废,卒暴中风,僵潮搐搦,不省人事,失音舌僵,手足曳,口眼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举止错乱,四肢麻痹;及治癫痫倒卧,目暝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闷绝,牙关紧急;并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鸣,皮肤搐,频欠喜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并能治之。每服一粒,用生姜半两,和皮擦,取自然汁,将药丸于姜汁内化尽为度,用无灰酒半盏,暖热同浸,化温服,量病患酒性多少,更吃温酒一、二升投之,以助药力,次用衣被盖覆,使卧,汗出为效。势轻者,每服半丸,不拘时候。如有风疾,常服尤佳。补益五脏,固密真丸,通流关节,祛逐风邪,壮筋续骨,又名保命丹,大有神效,不可具述,可宝惜济世。
川乌头(炮,去皮脐)大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炮,各一两)白僵蚕(净洗,炒,去各半两)朱砂(研上件为细末,拌匀,用前墨汁和药,每两分作六丸,阴干,用金箔为衣,根据前法服。
[卷之三 第四门] 三建汤
治中风,风涎,不省人事。
附子天雄乌头上件等分,生用,去皮脐,薄切,每药一两,生姜一两,同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温服。
[卷之三 第四门] 麝香煎、五积散
治卒暴中风,未可服它药,先以麝香煎、五积散灌之,甚妙,候醒,随证治之。苏训直、李新武义唐丞季润名灌云:切记,风中人不可便服风药,气中人不可便服气药。或觉有此证候,急用真好麝香肉三钱,乳钵内研,令极细,以真清麻油,不拘多少,调令稀薄,可饮为度,即令患人一服,顿尽,须辨,菜子油不可用,药少即见效迟。如牙关紧,即撬开灌入,候至一、二斤无害。服此二药永无手足偏废,语言謇涩之患。后见得是中风,只服小续命汤之类;见得是中气,只须服匀气药,自然无事也。渠作汉东教官,得之太守张少卫名,云屡试有效。季润亦以治数人矣,云麻油麝香又胜麝香煎,五积散。
[卷之三 第四门] 白附子散
治大人小儿虚风呵欠,止吐化涎白附子散。
白附子(半两,炮)天南星(半两,炮)黑附子(炮,去皮脐,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五片,慢火煎六分,不拘时候服。小儿一钱,水一盏,姜三片,慢火煎,不住手搅匀,至小半盏,分三服。吴内翰宣和癸卯在真州,李博士景开以治其孙,甚效。绍兴辛亥,康州陈侍郎彦修病风虚极昏,服三、四服,醒然,遂安。
[卷之三 第四门] 生料五积散、顺元散
治风湿及卒中,生料五积散二钱,顺元散一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顺元散出《良方》,沈存中叔祖钱氏时得此方,卖于民间,故吴中至今谓之沈家五积散。
大两杯,当手足温,或汗乃愈。今世名医多用此药治气,极效!和一切气,通血络,无出此药。《良方》所述如此(原版作“包络”,恐非)。
乌头(二两)附子天南星(各一两,三味皆炮)木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至八分,稍热服。绍熙辛亥耿侍郎微中服此而愈。后表弟唐仲举因冒风湿,手足缓弱,略不能动,伏枕已三日,欲转侧须三数人扶掖,甚以为虑。予教令服此,只三服,次日履地脱然。若风湿证,不必加五积散。
[卷之三 第四门] 三圣散
大治手足拘挛,口眼斜,左瘫右痪,骨节酸疼,脚弱无力,行步不正,一切风疾,又名舒筋散(原版作“手足风痹”,今从写本)。
当归(洗,焙)肉桂(去皮)玄胡索(灰炒)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临卧日进三服。除孕妇外,老幼皆可服。
[卷之三 第四门] 醒风汤
专治男子妇人左瘫右痪,口眼斜,中风口噤,全不能语,及半身不遂,手足顽麻,一切风疾,并皆治之。
天南星(二两,大者,汤泡七次)甘草(二两,炮)防风(四两,去芦头)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二大盏,煎至中盏,空心温服。
[卷之三 第四门] 四生丸
专治左瘫右痪,口眼斜,中风涎急,半身不遂,不能举者,悉皆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