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小续命汤(方见第二卷中风条。)
痫证
大抵痫证多端,不出五者:若面赤目瞪,舌吐心烦者,为心痫;若面青唇青,目上窜,手足挛掣反折,为肝痫;若面黄,腹满自利,四肢不收,为脾痫;若面白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口吐涎沫,为肺痫;若面黑而晦,振目视人,吐清沫,不动如尸,为肾痫。五脏之痫虽各有主,然不过风、惊、食三者,又不外阴阳二证。阳痫发热脉浮,溲赤便秘,口中气热,其病在腑,易治。阴痫身冷脉沉,口中气冷,其病在脏,难治。治风痫,则先散风。治惊痫,则先利惊。治食痫,则先消导,续以定痫等剂主之。
化风丹凉风化痰,退热定搐,治风痫先宜此药。
胆星 羌活 独活 防风 天麻 人参 川芎 荆芥 粉草(各一钱) 全蝎(一个)
上为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每服一钱,薄荷汤下。
比金丸治惊痫先用此药。
人参 琥珀 茯苓 朱砂 远志(姜制,取肉炒) 天麻 南星 川芎 菖蒲 青黛(各一钱) 麝香(一钱)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银、薄荷汤下。
虎睛丸治惊痫邪气入心。
虎睛(细研) 远志(姜制) 犀角(锉) 大黄(煨) 菖蒲 麦冬(等分) 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上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银汤下。
卷十 小儿科
疳病八
【歌】心肺肝脾肾五疳,形容羸瘦发毛干。四肢枯细尿如乳,肚大青筋饮食贪。心证口干时壮热,虚惊面赤更心烦。摇头揉目睛生膜,发直筋青疾在肝。咳嗽气粗多喘急,肺家沥淅热仍寒。遍身疮疥形如鬼,足冷龈宣把肾参。腹满气粗频泄利,脾虚偏爱土泥餐。潮热骨蒸多盗汗,劳疳羸瘦面黄颜。脊疳脊骨如刀锯,指背生疮可验看。脑热囟高疳在脑,干疳干渴大便难。热疳便涩身如火,泄利频频认作寒。齿痒多啼唇口紫,蛔虫盘结胃肠间。丁奚项小并囟陷,肉削居高脐又翻。哺露往来虚热甚,头开呕吐胃中关。无幸脑项因生核,不破须知治疗难。
【论】夫小儿脏腑嫩娇,肠胃脆弱,易伤饮食,一或失调,不为疳者鲜矣。盖饮食恣情,甘肥无度,致伤脾胃,脾胃一虚,则饮食不能运化,食不能化,则腹满泄利,生热、生积、生痰。所以肌肉日削,气血日消,元气日损,骨热烦蒸;或幼小缺乳,粥饮太早,耗伤形气。此二者,疳之所肇端也,延及岁月,多致不救。
疳之状不一,古有五疳之名,盖传入五脏也。如心疳者,面黄颊赤,烦满壮热,心烦虚惊,口疮。肝疳者,摇头揉目,白膜遮晴,合面而睡,汗流,面色青黄,发立青筋,脑热羸瘦。脾疳者,肚腹胀,气粗,利下酸臭,爱吃泥土。肺疳者,咳嗽气逆多喘,揉鼻切牙,寒热往来。肾疳者,肌体极瘦,遍身疮疥,齿肿龈宣,甚则牙龈溃脱,俗云走马疳,寒热,头热脚冷,此五疳也。五疳之外,又有热疳者,潮热如火,大便涩滞。冷疳者,时时泄利腹痛,虚汗不止。疳劳者,骨蒸潮热,盗汗,腹急,面黄肌瘦,饮食不为肌肤。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黄瘦,烦热下痢,脊骨如锯,十指皆疮,频啮爪甲。脑疳者,头闷脑热,满头生疮,身汗囟肿。干疳者,瘦瘁少血,舌干,目晴不转,干啼身热,手足清冷,皮燥便秘,搭口痴眼。疳渴者,脏中有风热疳气,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爆,使儿心肺壅热,日则消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大肠鸣泄利。疳痢者,挟外邪,或停宿滞,频下恶痢。疳肿胀者,虚中有积,毒与气并,故腹肚、头面、四肢浮肿。蛔疳者,多啼,呕清水,腹痛胀满,唇口紫黑,肠头及齿痒。丁奚疳者,手足极细,项小,居高,肉削体瘦,脐突,号哭,胸陷,或生谷症,爱吃生米。哺露疳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间有虫如米粉。不速破之,则虫随热气流散,淫蚀脏腑,以致肢体痈疮,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高。初起可用针破,膏药贴之。得之浣衣时投儿衣露于檐下,为无辜鸟落羽所污,儿着此衣,虫入皮肤故也。若衣用火烘着,则无此患。凡此之类,皆疳证也。
茯苓丸治心疳、惊疳。
茯神 琥珀 黄连 芦荟 赤茯苓(各三钱) 远志(姜制) 菖蒲(各一钱) 麝香(少许) 虾膜(炙)
钩藤皮(各二钱)
上为末,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大芦荟丸治肝疳,杀虫,和胃,止泻,兼治脊疳。
芦荟(研) 胡连 川连 芜荑(去扇) 青皮 木香 鹤虱(微炒) 雷丸(破开,白者佳,赤色者杀人,不用。等分) 麝香(少许) 砂仁(减半)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清肺饮治肺疳,热 穿鼻孔,汁臭或生 肉。
紫苏 前胡 黄芩 当归 连翘 防风 赤茯 生地 天冬(去心) 甘草(炙) 桔梗(各一两) 桑皮(炒,半两)
细锉,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
肥儿丸治脾疳、食疳。若治一切疳,后备加减法。
麦芽 神曲 使君 胡连 木香 槟榔 肉果有虫加鹤虱、雷丸、胡粉、苦楝根之类。积多加三棱、蓬术、枳实、浓朴之类。眼痛加木贼、龙胆、车前之类。腹膨胀加萝卜子、虾蟆干之类。浮肿加赤茯苓、滑石、桑皮之类。脾虚泄泻,饮食不为肌肤,加四君子之类。肺热咳嗽,潮热骨蒸,衄血盗汗,加白芍、生地、黄芩、知母、银柴、地骨、门冬之类。渴加天花粉、乌梅之类。血虚脉弱神衰,加当归、熟地、人参、紫河车。
上为末,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空心陈米汤化下。
九味地黄丸治肾疳。
熟地(四两) 赤茯 山茱萸肉 川楝子 当归 川芎 丹皮 使君子肉 干山药(各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下。
走马牙疳方 滕氏真传。
五倍子(焙) 人中白( ) 枯矾 绯丹(焙紫色) 轻粉(少许) 片脑(少许)
上,共研匀,敷患处。
病
(附)
小儿未断乳,母复有胎儿饮其乳,羸瘦骨立,发黄壮热,大便不调,名曰 病。或有妊而抱他儿,亦能致之。先令儿断乳,后服消乳丸、(方见变蒸。)异功散。
异功散即四君子加陈皮
卷十 小儿科
疟疾九
【歌】儿疟多从痰积成,风伤惊触不同论。头疼体痛为风疟,发搐由来必是惊。咳喘便知痰所得,若还食疟腹中疼。疟久胁旁因有块,此名疟母为根深。
【论】小儿之疟,多是食积、痰饮,留于胁下,故作寒热。盖人之一身,腰以上,阳主之;腰以下,阴主之。胁下者,当其中,为阴阳升降之枢,故胁下有痰、食,塞其道路,阳欲与阴交,而为所阻,热斯作焉,阳得过其处,热斯解矣;阴欲与阳交,而为所间,寒斯作焉,阴得过其处,寒斯息矣。又有寒热往来,兼以头疼骨节痛,明是风邪,得汗即解。又有寒热往来,兼以腹膨作痛,明是食积,得下即愈。又有热而不寒者,病在里,调其中而已。寒而不热者,病在表,解其肌而已。一日一发者,荣卫行速故也,得病为近。间日一发者,荣卫行迟故也,得病为远。凡治小儿之疟,以食积、痰饮为主,而风邪次之,惊又次之,乃得治疟之要焉,详载第四卷第二论中。
疟疾例方槟榔 草果 半夏 贝母 柴胡 黄芩(等分) 甘草(少许)
煎服。
食疟腹膨食少,或时作痛。
麦芽 神曲 槟榔 草果 柴胡 苏叶 苏梗(各一钱)
煎服。
痰疟咳嗽喘急。
川芎 柴胡 贝母 知母 橘红 黄芩 苏子(各一钱)
煎服。
风疟头痛,骨节疼,或鼻寒气粗。
羌活 防风 苏叶 川芎 柴胡 白芷(等分) 甘草(减半)
煎服。
惊疟寒热发搐。
茯神 远志(去心) 麦冬(去心) 柴胡 半夏(姜制,各一钱) 甘草(二分)
煎服。
疟久不愈,胁下有块,俗名疟母,服鳖甲丸。(方见四卷。)
阴疟至晚即发,累月不已。
人参 芍药(炒) 川芎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 红花(各三分)
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痢疾十
(添加)
【歌】小儿食积因成痢,初起必当先导滞。赤属热而白属寒,红而散者从伤治。下如五色定难医,久病脱肛宜补气。若还身热不加餐,从来患此终须毙。
【论】小儿痢疾,不问新、久,皆以食积治。新者必用消导,久者必兼调补,挟热治热,挟寒治寒,挟伤治伤。白者为寒,赤者为热,深黄者亦热,红而散者为伤。治痢以伤,痢或寻愈,治伤以痢,未有愈者。(详载第四卷,宜参看。)
初痢宜消导槟榔 枳实 蓬术 大黄 牵牛(等分)
为细末,白滚汤送下,每服三钱。逐去积滞,徐徐调补。
赤痢宜消化兼凉。
当归 黄连 滑石 赤曲 芍药 神曲 陈皮(各一钱) 甘草(四分)
煎服。
白痢宜消化兼温。
白术 茯苓 神曲 麦芽(各一钱) 肉桂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煎服。
纯血痢兼伤治。
当归 红花 赤曲 滑石 山楂 麦芽(各一钱) 甘草(三分)
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积病十一
【歌】积病原因乳哺成,审其虚实察其形。更看惊积与气积,面黄肚热得其情。
【论】小儿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虚积、实积、积块之不同。惟夜间有热,肚热面黄者,伤积之明验也。乳积者,因儿啼叫未住,即便乳儿,致伤胃脘,吐、下酸臭是也。食积者,乳食过饱,饱即困睡,肚胀吐泻是也。气积者,因母怒气不散,即便乳儿,儿食气乳,停滞不化,腹痛多啼,痢如蟹渤是也。惊积者,受惊而后有积,时泄青菜汁是也,虚积者,或曾伤食吐泻,或曾取转致虚,其积尚伏,故曰虚积,面与手、足俱肿是也。实积者,壮热屎硬,口渴引饮,善食是也,和脾化积汤加减治之。积块者,丹溪云:气不能成块,乃痰与食积死血也。凡治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消导行血开痰为主,块去,须大补。
钱孔纯云:癖块游走不定,攻则痛闷,日渐枯瘦,急用化癖法贴之,内服消积化聚丸,以除痼疾。若脸黑颊青,不治。详载第四卷,宜参看。
和脾化积汤治小儿一切诸积,后备加减法。
山楂 枳实 蓬术 浓朴 白芍 甘草 陈皮乳积加砂仁、香附。气积加木香、苏梗。惊积加茯神、远志。虚积加白术、茯苓。实积加槟榔、牵牛。
表有热加柴胡、黄芩。里有热加黄连、木通。小便不利加滑石、泽泻。大便不通加大黄、枳壳。寒月,加益智、草豆蔻。
消积化聚丸治五积六聚、痞癖攻痛。
三棱 白术(炒) 茯苓 黄连 干漆(炒去烟) 木香 砂 益智(炒) 归尾(酒洗) 麦芽(微炒,各三两) 红花 砂仁(炒) 门冬 枳壳(炒) 穿山甲(烧灰) 青皮 柴胡 神曲(炒,各二两) 蓬术(煨)
槟榔(炙) 桃仁 香附(姜汁拌,炒) 鳖甲(醋炙,各四两)
上末,蜜丸,重三钱,空心陈米汤化下。
琥珀膏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卷十 小儿科
伤寒十二
(添加)
【歌】婴儿气怯病伤寒,挟食挟惊分两般。要解六经传变候,参详仲景活人方。
【论】《活人书》云:伤寒,大人、小儿治一般,但小小分剂,药性差凉耳。要之,其传变,其形证,与大人不殊也。其所异治者,挟惊、挟食而已。钱仲阳云:小儿正伤寒者,谓感冒寒邪,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须解表微汗。挟惊者,因惊而又感寒邪;或因伤寒热极生风,是热乘于心,心神易动,故发搐也。当先发表,后利惊。挟食者,或先伤于风寒,后复停滞饮食;或先停滞饮食,而后伤于风寒。以致发热气粗,嗳气,壮热头疼,腹胀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与消导,不解者,大柴胡汤下之。其六经传变证治,当遵仲景法,自有专方,不复赘论,挟惊、挟食者,各从本证治之。
疏邪定惊汤治挟惊伤寒,乃太阳经之药。
麻黄 羌活 白芷 防风 胆星 天麻 薄荷 黄芩 前胡 桔梗冬月无汗去黄芩、薄荷,加生姜、葱白。三时去麻黄。阳明经目痛鼻干,不眠,脉洪而长,加葛根。少阳经耳聋胁痛,脉弦数而呕,加柴胡、半夏、橘皮、生姜。少阳、阳明合病,加柴胡、葛根、芍药,去羌活、麻黄,盖少阳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传入阳明为里,脉沉实,谵妄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用大柴胡汤。
解肌调中饮治挟食伤寒,乃三阳经之药。
羌活 防风 柴胡 干葛 苏叶 黄芩 枳实 浓朴 神曲 山楂 陈皮 半夏加砂仁五分,生姜三片,煎服。
如冬月去黄芩,加麻黄。夏月加石膏。渴加天花粉,去半夏。有汗去苏叶,加芍药。胸中满闷加枳壳、桔梗。喘加杏仁。嗽加金沸草、前胡。表邪退而便秘者,去羌活、防风、苏叶、干葛,加大黄。
大柴胡汤治内热,大便难,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上,姜、枣,煎服。
卷十 小儿科
痘疮十三
【歌】热彻标形必定稀,根红色泽满而肥。清便自可身无羌,饮食如常不用医。出不快时尤可发,密宜解毒勿教迟。鲜红恐后翻成紫,泄痢须知里气虚。五六日来生痒塌,切牙寒噤异功宜。疮稠力薄难肥满,大剂参归及桂 ,紫草川芎香白芷,更加糯米复何疑。青干黑陷溲便涩,可用宣风急下之。身热烦渴微腹满,喘而便秘面红 ,心烦闷乱溲黄赤,利水还须导赤除。七八日来犹发热,内因热盛外蒸皮,故使斑疮痂不着,宣风散子入生犀。耳居反热知归肾,黑陷分明有死期。百祥丸泻膀胱火,下后身温饮水奇,急用温脾为上策,十中一二可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