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
独参汤人参上以人参一味,量儿之大小强弱,以为药之轻重,浓煎取汁服之。如家贫难购,或市远难获,可以潞参代之。因潞参虽较人参力弱,而多则亦可力大也。
仲景六味地黄汤生地(一钱) 萸肉(一钱) 山药(一钱) 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仲景麻黄汤(见前伤寒方内)
荆防葛根汤葛根(一钱) 荆芥(一钱) 防风(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六分) 杏仁(一钱)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一钱) 大枣(一枚)
先将葶苈子炒令黄色,捣研为末,再煮大枣数沸,纳葶苈子同煎,取汁服。
二陈汤(见上咳方内)
人参白虎汤(见上温病方内)
周梦觉曰:《内经》有喘无哮,至汉方哮喘并论,喘之源不一,哮之源止有冷痰入肺窍而已。夫肺为娇脏,清虚之质,不容些毫芥蒂,悬于胸间。其窍仰上,一有所入,则不能出。而食果饮水,积成冷痰,浸淫于内,是为痰母。物交物则引之而已,一为潮上,肺窍为之闭塞,呼吸乱矣。呼吸乱而二十七脉之迭见而杂出者,无所不至。其遇寒而发者,寒与寒感,痰因感而潮上也。其遇热而发者,寒为热蒸,痰因蒸而潮上也。必待郁闷之极,咳出一点如鱼脑之形,而症斯愈,脉亦随之而平。本草所训,性味猛烈,惟麻黄砒石,可以开其关,而劫其痰,麻黄能发汗,一列哮症,虽盛暑之月不发汗。砒石能伤人,一到哮症,虽羸弱之躯不伤人。有是症有是药,而卒不能除其根者。麻黄能开寒痰之路,而不能拔痰踞之窠。砒石能剿痰招之党,而不能歼痰伏之魁。药到即愈,愈而复发者此也。余尝见少年患痨伤,咳嗽吐血,体瘦脉数,败症备矣,询其素有哮症,痨无可治者,以二药治其哮,得愈者数人。又尝见老人患上气咳嗽,喘闷脉急,不寐,困顿极矣,问其素有哮症,气无可治者,以二药治其哮,得愈者亦数人。瑶池古冰雪,肺为凝冷痰。斯言近之矣。
制砒石法,以淡豆豉晒干,研末一两,砒石一钱,饭和为丸。
第三集·治疗法
疳症
周梦觉曰:道人于圣学本无所窥,而少者怀之,雅有同志,窃于疳症三致意焉。十六岁以后谓之痨,十六岁以前谓之疳。其症头皮枯涩,毛发焦稀,腮缩鼻干,脊耸体削,斗牙咬甲,烦渴自汗,口鼻溺赤,肚胀潮热,酷嗜瓜果、泥炭等物,外则肢体生疮,是其候也。疳之纲领有五,脾肺心肝肾,至于条目,不可穷纪,姑举其要。曰脊疳,曰蛔疳,曰脑疳,曰丁奚疳,曰无辜疳,曰哺露疳。名有百端,理为一致。虽见症不同,不外热积虫三者而已。
考古名方,有塌气丸,龙胆汤,芦荟丸、木香丸,胡黄连丸,及各种肥儿丸。其理正,其义深,其效神;信非仙家莫传。因方书论症支吾,虽传其方,无人敢用。如景岳论中,其或气血两虚,有非大补不可,固属门外揣摩。即钱仲阳,为小儿科中一代名医。而以为皆因脾胃虚损,亦是老生常谈,于疳症何涉。钱氏如此,其它可知。道人不惜苦口饶舌,细为分晰,病源既明,则作方者之苦心,庶得以阐明于世。杨氏曰:疳者,干也。道人则曰疳者,甘也。因奉养太过,肥甘之味,郁而为热,蒸而生虫,久而成积,而疳以是名焉。惟其煎熬津液,肌肉为之消削。惟其成积,肚腹胀大,饮食为之减少。惟其生虫,吮脏腑,则偏嗜异物,蚀肢体,则疮痒不痛。种种症候,大半得之膏粱之家,食藜藿者十居一二。道人云游以来,每见朱门子弟,反不如居茅屋之神完气足,总由饮食不节之故,何关乎元气之盛衰,脾胃之强弱,此其大彰明较着者也。各方中不离黄连为君者,解其煎熬之热毒也。用芦荟生地山栀青黛胆草黄柏者,清其火也,用芜荑君子川楝雷丸鹤虱乌梅者,杀其虫也。用莪术神曲山楂麦芽青皮木香者,消其积也。用干虾蟆蟾酥者,以毒攻其毒也。用夜明砂灵脂者,去瘀而生新也。有是症则有是药,药味之寒与毒,夫复何疑。尝见患是症者,请一目不识丁之医,或揣之曰,莫不是疳,将师所传治疳之方,遂撮一帖,犹或幸中,彼原不知黄连之寒,芜荑之毒。请一读书明理之医,明知是疳,开口便曰:脾胃大损,非峻补不可。
枯瘦之躯,何堪此黄连之寒,芜荑之毒。主人曰稳当。不知热得补而益炽,积得补而坚甚,虫得补而更多。至于不救,则曰有命。此非读书之过,不善读书者之过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斯之谓欤。然则惟攻热积虫,遂可以治疳乎,非也。五疳有所见之疳,诸疳又各有所见之症,变化生心,岂可胶柱鼓瑟。不过胸有成竹,而后能画竹。然则治疳一于攻而全无补法乎?亦非也。经曰大毒治病,十去五六。相其热退积减虫安,穷寇勿追。或调理脾胃,滋肾平肝,一任医之运用。
涂蔚生曰:梦觉分析此节,论症精详,治法简明,犹设雷灯于暗道,施航海家以南针,济世济人,厥力岂浅鲜哉。然其郁而为热,蒸而生虫,久而成积一节,余以为其次序当积系于先,热次之,虫更次之。盖必有积而后有热,有热而后有虫,有虫而后有酷嗜瓜果泥炭等物之事也。试观夏月,吾人之置食菜与肉于地,最易生蛆可知。至其虫之吮脏腑,所以能发生偏嗜异物,则梦觉尤未能帮助。以余度之,当系某脏腑被虫蚀之后,其阴液即系亏损,自不得不求救于性类所属之物质,以为补助者也。如脾疳而嗜泥土,肾疳而嗜生盐等是也。
考古各方:塌气丸 米糊为丸。治腹胀大。
白豆蔻 麦芽 五灵脂 砂仁 莪术 陈皮 青皮 使君子(各二钱) 癞虾蟆(三钱)
下虫丸 米糊为丸。
苦楝子(一钱,米泔浸,焙) 贯众(一钱) 槟榔(一钱) 桃仁(一钱) 芜荑(一钱) 木香(一钱)
鹤虱(一钱)
木香丸 生姜水为丸。治疳痢。
黄连(一钱) 木香(一钱) 浓朴(七分) 夜明砂(一钱)
大芜荑汤 治小儿发热作渴,少食,大便不利,发黄脱落。
芜荑(一钱) 栀子(一钱) 当归(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柴胡(一钱) 麻黄(一钱)
羌活(六分) 防风(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炙甘草(一钱)
四味肥儿丸 治小儿食积五疳,目生云翳牙根腐烂。
芜荑(一钱) 神曲(一钱) 麦芽(一钱) 黄连(一钱)
上等分为末,猪胆汁为丸,绿豆大。
芦荟肥儿丸 猪胆为丸黍米大。治热疳。
芦荟 龙胆草 人参 木香 麦芽(各二钱) 土鳖(去头足酥炙) 槟榔 使君子 芜荑(各三钱) 胡黄连(一钱) 黄连(一钱)
龙胆丸 炼蜜为丸。治疳热脑疮。
龙胆草(一钱) 升麻(六分) 苦楝根皮(一钱) 赤茯苓(一钱) 防风(一钱) 芦荟(一钱)
油发灰(一钱) 青黛(一钱) 黄连(一钱)
蟾酥丸 治小儿头顶结核,面色黄瘦,饮食不甘,腹大发热。
蟾蜍二三个,将粪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即将蟾蜍打死与蛆食一昼夜,用布袋盛起,置急流水中一宿,取出,瓦上焙干为末,入麝香少许,米为丸。
《集成》集圣丸 治冷热新久一切疳症,以之为主,可随症加减。
芦荟(一钱) 五灵脂(一钱) 夜明砂(一钱) 陈皮(六分) 莪术(一钱) 使君子(一钱) 广木香(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人参(一钱) 川连(一钱) 干蟾酥(一钱,酥炙) 西砂仁(酒炒,二分)
涂蔚生曰:此方出自《幼幼集成》,与前之芦荟肥儿丸相似,而人参与灵脂同用,尤恐人参畏其侵夺之力也。
《集成》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泄痢,及大病之后。补救脾胃,此方为神。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怀山药(一钱) 桔梗(一钱) 苡仁(一钱) 建莲肉(一钱)
炙甘草(一钱)
上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姜枣汤调服。
《集成》清胃散 治走马牙疳。
黄连(一钱) 当归(一钱) 升麻(六分) 生地(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芷(一钱) 细辛(五分)
《集成》大肥儿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骨蒸。
人参 山楂肉(炒) 白术(土炒) 莪术(炒) 川朴(姜汁炒) 神曲(炒) 陈皮(炒) 胡黄连(炒)
川连(姜制) 青皮(醋炒) 茯苓(乳蒸) 杭芍(酒炒) 地骨皮(酒炒) 泽泻(炒) 肉豆蔻( )
槟榔 川芎(炒) 柴胡(酒炒) 使君子肉(炒) 干蟾蜍(醋炙) 炙甘草(各一钱) 五谷虫(二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米饮化下。
《集成》走马牙疳方 并治口疳破烂及齿龈腐烂黑臭者。用药后,须防其涎流口内。
人中白(一两, ) 儿茶(五钱) 黄柏 薄荷 青黛(各一钱) 冰片(三分)
上共为细末用。
《集成》急疳方 治蚀烂口鼻欲死。
海中紫贝子(炭灰 过,俗名南蛇牙齿,大名牙螺,岭南称狗支螵。)为末,猎猪油调涂。
第三集·治疗法
呕吐
周梦觉曰:呕吐之症,一曰寒,一曰热,一曰虚。寒则脉迟,热则脉数,虚则脉虚,即其脉可以分其症。最易治者寒。阳明为消磨五谷之所,喜温而恶寒。一自寒犯于内,两相龃龉,食入即吐,不食亦呕。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草所注,一派止呕定吐之品,非不神效,不如一碗生姜汤,而其效更速者。经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是也。最误治者热。寒之不已,郁而为热。医不知其热,仍以辛热治其寒,愈呕愈热,愈热愈吐。彼麦冬芦根定吐,书有明文,尚不知用,何况石膏之大寒大凉乎。不知石膏为止呕定吐之上品,本草未注其性,《内经》实有其文。经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最好治者虚。不专责之胃,而兼责之脾。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虚难转输,逆而呕吐。调理脾胃,乃医家之长策,理中汤六君子汤皆能奏效。经曰: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是也。夫呕吐,病之最浅者也,噎膈,病之至深者也,极为易辨。呕吐其来也猝,噎膈其来也缓。呕吐得食则吐,不食则有欲吐之状。噎膈食入方吐,不食不呕。
呕吐或寒或热或虚,外见寒热与虚之形。噎膈不食,亦与平人一般。呕吐不论年之老幼,噎膈多得之老人。呕吐脉有迟有数有虚,噎膈脉缓。方书所论呕吐,牵扯噎膈之文,噎膈半是呕吐之方,有何疑似之难辨,而茫无定见也。
昔在湘中、壶盘会友,一老医曰:吾治噎膈,得愈数人。核其药,曰附子理中汤,考其症,乃脾虚之呕吐者。又一老医曰:吾治噎膈,得愈数人。核其药,曰黄连法夏汤。考其症,乃胃热之呕吐者。药能医假病,人多得假名,其即二老之谓欤。至于老人气鲠,时尝呕吐,不可概以呕吐论,亦不可遽以噎膈论。盖津少气虚,难以传送。古人刻鸠于杖,祝其无噎者,此也。孕妇呕吐,法夏不犯禁例,且能安胎,准绳已详言之。更有妇人天癸来时,为风寒所袭,传入肝经,血凝于肝,食入即呕,一载有余。医家以寻常治呕吐之法治之,或寒或热,俱不见效。只以桔梗红花诸药,去瘀生新,数剂而愈,此又不可不知也。
经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呕。陈飞霞曰:阳明胃气下行为顺,今逆而上行,故作呕吐。其症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又曰:干呕,久病见此者死。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
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伤食者,其病总属于胃。复有溢乳、 乳、呕哕,皆与呕吐相似,而不可以呕吐治之。更有寒热拒隔之证,又有虫痛而呕者,皆当详其证而治之。凡治小儿呕吐,先宜节其乳食,节者减少之谓也。然呕吐多渴,不可与之茶水,水入复吐,终不能止,必强忍一二时之久,而后以米汤与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脉息沉微,宜温中消食。轻者,藿香正气散。不止,理中汤加藿香。又不止,参香散。若再不止,此阴盛格阳,谓之拒格。急以理中汤一剂,用公猪胆汁,和童便少许,将药润湿炒熟,煎服即止。此《内经》热因寒用之法。盖阴寒太过,阳热之药,拒而不纳,故以猪胆童便为向导,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下咽之后,阴体渐消,阳气乃发。
热吐者,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黄,遍身发热而烦躁。夏月多此症,宜五苓散加藿香;不止,藿连汤;再不止,用理中汤煎熟,调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热用也。
伤食吐者,眼胞浮肿,面色微黄,足冷,其热夜重日轻,或吐馊酸之气,或吐黄水,或吐清痰,其脉弦实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积乃止,消积丸治之。伤乳吐者,才乳即吐,或稍停而吐。此因乳食无度,脾胃娇嫩,不能运化,此满则溢也,名溢乳。但宜节其乳,则吐自止。 乳者,时时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虚所致也,宜参香散。有乳多而吐者,非真吐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内小儿多有之。盖身小身软,必待乳母拥抱之。
苟有倾侧,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须用治。
嗽吐者,儿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与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气必逆,乳不得消化而为痰,痰气壅塞,嗽不得转,而吐乳也。枳桔二陈汤。